APP下载

中俄联合探路“冰上丝绸之路”

2023-06-14

新传奇 2023年21期
关键词:冰上丝绸之路北极圈北冰洋

中俄“冰上丝绸之路”联合科考取得了珍贵的资料和样品,揭示了“冰上丝绸之路”沉积特征和环境演变规律,显著提升了对“冰上丝绸之路”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对“冰上丝绸之路”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教授宫勋十多年来合作参与的“‘冰上丝绸之路联合科考与发现”研究获得了2022年度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冰上丝绸之路”中的“冰”指北冰洋,“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亚洲和欧洲三大经济中心的北极航道。2018年1月26日,《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发布。其中关于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表述引起世界高度关注:“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

30年后去北极,可能只是一次普通的航行

宫勋合作参与的研究是一个主要对北极、特别是“冰上丝绸之路”沿线气候进行科考和研究的项目,包括了大气、海冰、海水、洋流等,覆盖气候系统多个圈层的全方位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北极圈科研的空白,弥补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区域的不足,使中国对北极和亚北极海洋环境的认识更加完整、全面、系统。这也是一个中俄两国科学家长期务实合作的典范项目。中俄科学家利用俄罗斯科考船开展了8个多学科综合科考航次,中方科学家共有110余人参加现场科考,不断为加快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添砖加瓦。

对于这份奖的内涵,宫勋解释说:“100年前人类进入北极还是探险,也许30年后再去北极不过是一次普通的航行,这条航线里包含着国家的大战略。如果2050年左右北极圈的夏天真的一块海冰也没有了,北冰洋化‘冰为名副其实的‘洋,这里不再是蛮荒之地,而是交通要路,各个国家都要推出自己的北极战略,需要我们科学家提供科学依据,更要我们有研究的积累。我们国家在北极圈的话语权,就来自于我们对北极气候、地理研究的科学底气。”

全球气候变暖下的机遇

当全球都在争议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时,北极圈周边各国则展望着北冰洋从“航运禁区”转身为新的“交通大动脉”所带来的机遇。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海冰加速消融,国际上已有研究指出,2050至2060年夏季,北极圈内海冰有可能完全消失。届时,北极航道的商业价值将完全体现。

长久以来,从亚洲到欧洲主要有三条海路航线,分别经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和非洲好望角。地图上线路的曲折代表着时空的远隔。百余年来,探险家们一直梦想打通常年冰封的北冰洋航道,一条“传说中的航道”。

穿越北冰洋的航道主要也有三条:经过加拿大海域的西北航道、经过俄罗斯海域的东北航道、直穿北冰洋中心海域的中央航道。西北航道海冰复杂,多分布多年冰或固定冰;中央航道当前只存在于理论上。

东北航道又称为北方海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的北冰洋离岸海域。2013年8月,中国货轮“永盛”号从大连港起航,顺利到达欧洲荷兰的鹿特丹港,由此拉开了中国乃至亚洲的货船穿越北极航道的序幕。

“永盛”號的航程约7800海里,行程27天,比经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到达鹿特丹港的航线航程缩短2800海里,航行时间减少9天。它证明了这条人们梦寐以求的北冰洋“黄金水道”,就是连接亚欧两大洲的最短航线。

中俄共建的“冰上丝绸之路”主要就是依托这条东北航道,把东北亚的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联结起来,构成全球第七条经济走廊。

中俄联合科考互利共赢

2010年10月27日,11名中方科考队员与20名俄方科考队员乘坐俄罗斯远洋科考船“拉夫任捷耶夫院士”号,开始了历时20天、航程2349海里的首次联合科考,也开启了随后几次联合科考的序幕。

本次“‘冰上丝绸之路联合科考与发现”的牵头科学家、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石学法研究员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当时,国际上在这些区域的研究程度相对薄弱,这是中俄双方合作的重要原因。”

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探索和认知北极是中俄联合科考的优先方向。实施了12年的中俄“冰上丝绸之路”联合科考取得了珍贵的资料和样品,首次编制了全区基础底质图件。中俄科学家联合发表论文近百篇,提交研究报告14部,揭示了“冰上丝绸之路”沉积特征和环境演变规律,显著提升了对“冰上丝绸之路”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项目成果支撑了“冰上丝绸之路”环境保障、航道开发利用和国家外交活动,对“冰上丝绸之路”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被鉴定专家组评价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事实证明,实施联合科考航次,使中俄互利共赢。”石学法表示。中国科学家由此填补了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科考的空白,这对深入了解北极和亚北极海区环境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开展环境气候和生态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冰上丝绸之路跟气候变化紧密相关。我们的研究也从气候变化入手,了解从过去到现在气候系统是怎样变化的,才能预测未来会怎样变化,为国家的北极气候政策和‘一带一路提供科学依据。”宫勋评价说。

(水云间荐自《长江日报》2023.5.18 周劼、王俊芳/文)

猜你喜欢

冰上丝绸之路北极圈北冰洋
不吃蔬菜的因纽特人 北极圈
潜艇冒出北冰洋
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商船北极航行的经济性评析
俄罗斯当代北极政策的实质与中国的对策
中国商船北极之旅的意义与思考
基于SIFT-SVM的北冰洋海冰识别研究
给信加冕——北极狐“国王之路”110公里北极圈徒步纪行
北极圈的影子
今春北极圈可能迎来臭氧空洞大爆发 >
太平洋还是北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