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仿生物电刺激序贯循经按摩乳房经穴治疗产后乳腺炎临床观察

2023-06-13王莉萍郑丹丹储继军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乳腺炎乳汁乳房

王莉萍,郑丹丹,储继军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一科,安徽 合肥 230031)

产后乳腺炎是发生在产后哺乳期产妇乳腺组织的炎症,又称“哺乳期乳腺炎”,是哺乳期产妇乳房的常见病症,以产后3~4周常见,多由哺乳方式不当、乳腺管不通、乳汁未吸尽致乳汁淤积于乳腺组织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局部红肿、胀痛、硬结等[1],还会伴有全身发热等症状。此病易反复发作,若处理不及时或治疗不规范,局部肿胀、疼痛程度会逐渐加重,后期甚至发展为乳腺脓肿[2],严重降低产妇哺乳期的生活质量,加重产妇痛苦体验,产生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发生[3]。该病临床治疗方式有应用抗生素、局部热敷、物理治疗及手术治疗等[4],但药物治疗或治疗不当,都可能对婴儿产生不利影响或给产妇带来痛苦,给母乳喂养带来困难,加重产妇身心负担。

中医学将产后乳腺炎称为“外吹乳痈”,病机多由乳汁过多,复感外邪,或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致使乳络不通,日久蓄积,化热化腐,常运用中药内服、外敷、按摩、针灸等施治。本研究通过仿生物电刺激序贯循经乳房经穴按摩治疗产后乳腺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外科学》[5]中初期乳痈(急性乳腺炎)诊断标准:①初起乳汁排出不畅,乳内胀痛难忍,有结块,皮色不红或微红,全身多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症;②乳头皲裂,感染邪毒,乳汁排出不畅,乳内胀痛难忍,有结块,皮色不红或微红,全身多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凡具备①②两项之一即可诊断。

1.2 纳入标准 ①临床诊断为乳腺炎早期的产妇(包括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2周内发生乳腺炎的产妇);②年龄19~49周岁;③具有正常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交流能力;④患者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有乳房手术史者;②产妇拒绝继续哺乳者;③合并产后大出血、产后抑郁等产后并发症,心脑血管和免疫系统、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恶性肿瘤、艾滋病或其他复杂病史;④意识障碍或患有精神性疾病不能配合者;⑤经超声确认乳腺炎已形成脓肿者。

1.4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8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4例产后早期乳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初产妇25例,经产妇7例;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7.68±2.27)岁;身高155~168 cm,平均身高(160.75±3.86)cm;体质量52~70 kg,平均体质量(59.81±3.91)kg。观察组初产妇23例,经产妇9例;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40±4.24)岁;身高156~170 cm,平均身高(162.15±4.04)cm;体质量52~79 kg,平均体质量(60.75±5.11)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①基础治疗: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油腻之品,急性期暂停哺乳,按摩乳房,手法排乳,温水清洗乳头,保持乳头清洁,注意婴儿口腔卫生。②抗生素口服联合50%硫酸镁溶液外敷治疗:抗生素选用头孢呋辛酯(批号 H2002092,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50 mg,口服,每日2次,总疗程为7 d。

2.1.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经专业培训人员操作的仿生物电刺激和序贯循经按摩治疗。①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法国杉山多功能治疗仪PHENIX,型号 U4)进行乳房仿生物电刺激。产妇仰卧位,取循行于乳房经络上的穴位,如乳根穴、期门穴、屋翳穴、天池穴、天翼穴。置电极片:每两穴或乳房硬结部位、疼痛最明显处放置电极片,以覆盖穴位处为宜,避开乳头及乳晕。调节电刺激强度:根据产妇对生物电刺激的耐受程度调节其强度大小,刺激强度由低到高调节,从0 Hz逐渐调节至180 Hz左右,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颜色、胀痛情况,并询问产妇耐受程度,以其舒适、可耐受为宜,治疗时间为每次30 min,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②基于经络理论的循经按摩。电刺激结束后用温水毛巾清洁乳房,双手涂抹润肤油,提拉乳头(乳中穴)数次。然后大拇指与食指指腹轻轻挤压乳晕区,力度朝向乳头开口方向,排出乳汁以疏通主乳管前端乳腺管。③乳房经穴按摩步骤。循足阳明胃经,以大鱼际、小鱼际或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并列紧贴胃经,从乳房上方缺盆穴平推至乳中穴,再以乳房下方乳根穴平推至乳中穴,以局部皮肤微微发红为宜,先轻后适量加重;循足厥阴肝经,以相同手法,从期门穴平推至乳中穴。④经穴按摩后手法排乳。根据患者各个象限乳房肿块部位,用双手拇指指腹沿乳房硬结两侧边缘从乳根区的乳汁淤积区域向乳头方向推挤,将淤积的乳汁由乳根逐渐推挤至乳晕区域。用拇指和其余四指轻压乳晕,挤压乳头排乳,结束后清洁乳房。按摩时间为每次30 min,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操作结束后观察局部皮肤颜色、皮肤温度、乳房松软度、胀痛程度等,对局部皮肤肿胀、疼痛不适者,可给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制剂芙蓉膏外敷患处。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疼痛评分 按照文献[6]方法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中0~10的数值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身的疼痛程度,在横线上勾选疼痛的数值来表示疼痛的程度。0为无痛;3以下为轻微疼痛,尚可忍受;4~6为中度疼痛,尚可忍受,但影响睡眠;7~10为疼痛剧烈或难忍。专人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3、5、7 d的VAS分值。

2.2.2 乳汁排泄情况 按照参考文献[7]方法将乳汁排泄情况分为4个级别:通畅计为0分;欠通畅计2分;不通畅计4分;乳汁不能排出或点滴而下,或淤积结块计6分。专人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3、5、7 d的乳汁排泄分值。

2.2.3 体温动态变化情况 专人测量和记录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5、7 d的体温。

2.2.4 乳房炎性肿块变化 专人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5、7 d行床边超声(西门子彩色多普勒超声ACUSONSON ANTARES)检查,测量乳房炎性肿块的最大横径和最大纵径,用横径×纵径计算肿块最大横截面的面积。

2.2.5 血清炎症反应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5、7 d抽取静脉血5 mL,采用日本希森美康XT-2000i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计数,速率散射比浊法(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a公司,BN-Ⅱ特定蛋白仪)检测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2.2.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制定疗效标准。根据症状、体征包括乳房肿胀程度、灼热、皮色焮红等程度分级:0级计0分、Ⅰ级计3分、Ⅱ级计6分、Ⅲ级计9分。计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9]:症状、体征积分减少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①治愈: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肿块消散,排乳正常,WBC、NEU、CRP均正常,症状、体征积分减少率≥90%;②显效:体温恢复正常,肿块消散率≥60%,排乳基本通畅,WBC、NEU、CRP中至少2项正常,60%≤症状、体征积分减少率<90%;③有效:体温恢复正常,30%≤肿块消散率<60%,排乳部分通畅,WBC、NEU、CRP至少1项正常,30%≤症状、体征积分减少率<60%;④无效:体温未恢复正常,或已化脓者,WBC、NEU、CRP均异常,症状、体征积分减少率<30%。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基于症状、体征及炎症指标的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平均秩次可认为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及乳汁排泄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乳汁排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后一时点疼痛VAS评分及乳汁排泄评分均较前一时点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5、7 d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5 d观察组乳汁排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及乳汁排泄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及炎性肿块最大横截面面积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体温及炎性肿块最大横截面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后一时点体温较前一时点显著降低、炎性肿块最大横截面面积显著减小(P<0.05)。治疗后5、7 d观察组炎性肿块最大横截面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及炎性肿块最大横截面面积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反应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WBC、NEU、CRP、IL-1、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后一时点WBC、NEU、CRP、IL-1、IL-6水平均较前一时点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5 、7 d观察组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IL-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5 d观察组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反应指标比较

4 讨论

乳腺炎是以哺乳期女性为高发人群的一种常见疾病,因乳房胀满疼痛,侧卧翻身触之剧痛明显,造成产妇无法正常哺乳,对产妇身心造成不良影响,降低产妇的生活质量[10]。西医学认为哺乳期乳腺炎是由细菌感染所致,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因此在治疗时多采用抑菌的理念和方法系统应用抗生素[11]。中医普遍认为此病核心病机为“乳络不通”,故对患者进行疏通引导作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治则[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5、7 d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5 d观察组乳汁排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仿生物电刺激序贯循经按摩乳房经穴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对产后乳腺炎疗效肯定。

治疗前部分产后乳腺炎患者乳房有大小不等的肿块,治疗后肿块缩小或消失,且在治疗后5、7 d时观察组炎性肿块最大横截面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表明仿生物电刺激序贯循经按摩乳房经穴可以帮助产后乳腺炎患者缩小肿块,降低乳腺脓肿的发生率。

WBC、NEU是衡量感染性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当机体发生急性细菌性感染时,机体WBC、NEU往往出现急剧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RP是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的一种反应蛋白,当机体受到感染或急性损伤时,CRP水平急剧上升,以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作用来清除病原微生物[13]。IL-1、IL-6常参与炎症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判断炎症疾病病情和预后的重要的生物标记物[14]。本研究结果显示,产后乳腺炎患者血WBC、NEU、CRP、IL-1、IL-6水平明显升高。在治疗后3 d时患者血WBC、NEU、CRP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且治疗后5、7 d观察组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IL-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5 d观察组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仿生物电刺激有助于减轻产后乳腺炎患者机体炎症状态,缩短病程。

仿生物电刺激通过对乳房穴位、肿块、疼痛部位震动,起到刺激作用,可促进乳房患处产生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使乳腺管神经肌肉兴奋[15],从而缓解肌肉紧张,加速乳房局部血液循环,增强乳房局部组织新陈代谢。通过刺激乳根穴、期门穴、天池穴,分别起到软坚散结、清热降逆止痛、理气活血、疏通乳络作用,从而改善乳汁淤积症状,缓解局部疼痛,且能缩小乳房肿块,明显提高疗效[16]。乳房经穴按摩是基于经络理论,遵循“经脉所系,主治所及”的原理,根据各条经脉所联系的范围选取有关穴位,如乳根穴、膺窗穴属足阳明胃经,其功效为软坚散结、宽胸理气、消痈止痛、消肿清热;期门穴属足厥阴肝经,具有清热降逆止痛作用;神封穴属足少阴肾经,具有通乳消痈作用。此外,循经取穴也符合乳房腺体解剖结构,从乳头至末端腺体逐段按摩[17-18],提拉乳头,挤压乳晕、乳头以疏通乳腺主乳管前端后,再逐段按摩、手法排乳,减轻乳房患处深部组织张力,使局部肿块变小,减轻乳房硬度。按摩排乳后给予院内制剂芙蓉膏外敷乳房局部,可以减轻乳房局部胀痛、灼热感[19],可有效预防乳房脓肿形成,从而增加产妇舒适度。

综上所述,在产后乳腺炎早期给予仿生物电刺激序贯循经乳房经穴按摩、手法排乳,可以显著降低产妇疼痛程度,使乳腺管通畅,提高乳汁排出量,消散肿块,从而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猜你喜欢

乳腺炎乳汁乳房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乳汁点目需谨慎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关爱乳房健康 从认识乳痛做起
母乳喂养需要清洁乳房吗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妈妈的奶为何变色了
牛的乳腺炎和乳腺肿瘤
长着乳房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