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柏西普与阿柏西普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比较

2023-06-13刘彩玲孙继超王瑞珠郭希让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康柏西黄斑水肿

刘彩玲,孙继超,王瑞珠,郭希让

(郑州普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作为糖尿病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在全球的患病率约为34.6%,约10.2%视力受影响[1]。研究表明,抗VEGF 治疗可有效治疗DR[2]。康柏西普与阿柏西普均为新一代多靶点VEGF 重组诱饵受体,适用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底血管性疾病所致的视力损害。然而阿柏西普于2018 年才在国内获批上市,国内大样本研究不多,目前对于康柏西普与阿柏西普治疗DR 的优劣性尚不可知。为此,本研究比较了康柏西普与阿柏西普治疗DR 的疗效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4 月—2022 年4 月我院收治的90例DR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2018年美国眼科学会临床指南》[2]中诊断标准;②完善体格检查、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检查,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③非增生性DR,DR 分期Ⅱ~Ⅲ期,合并黄斑水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250 μm;④年龄40~75 岁;⑤单眼发病,无全盲。排除标准:①增生性DR;②屈光间质严重混浊;③其他原因引起的视网膜病变;④有白内障、青光眼、高眼压等其他眼病;⑤难以纠正的高血糖;⑥近期内有过相关治疗或眼部手术史;⑦药物过敏;⑧肝肾功能异常。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柏西普组与阿柏西普组,各4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M(Q1,Q3),n(%),±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M(Q1,Q3),n(%),±s]

指标 康柏西普组(n=45)阿柏西普组(n=45)χ2/t/Z 值 P 值男21(46.67)23(51.11)0.178 0.673年龄(岁)61(58,64)60(57,62)0.639 0.395糖尿病病程(年)9(5,13)8(6,15)0.542 0.571 DR 分期Ⅱ期 18(40.00)20(44.44)0.182 0.670Ⅲ期 27(60.00)25(55.56)眼内压(mmHg)15.32±1.29 14.78±1.63 1.743 0.085 HbA1C(%)7.10±0.65 6.96±0.70 0.983 0.328

1.2 方法

药物:康柏西普(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准文号:S20130012,规格:10 mg/ml);阿柏西普(德国拜耳公司,批准文号:S20180010,规格:40 mg/ml)。使用方法:均为玻璃体腔注射,先眼部表面麻醉,用30 号针头刺入玻璃体腔内,康柏西普注射0.05 ml/次,阿柏西普注射0.05 ml/次,拔针后消毒。每月1 次,连续3 次,之后随访3 个月,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再次注射。再次注射的判断依据:BCVA<0.5,CMT 提高≥100 μm。

1.3 观察指标

①主要指标: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ion acuity,BCVA)、CMT、玻璃体腔注射次数。②临床疗效[3]:显效为视网膜微血管瘤数、眼底出血量、渗出量中有2~3 项减少≥1 个(+),视力提高≥4 行;有效为视网膜微血管瘤数、眼底出血量、渗出量中有1 项减少≥1 个(+),视力较基线提高≥2 行;无效为未达到有效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③不良反应:每次注射前及注射后24 h 行体格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有无眼压升高、角膜水肿、前房炎症等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CMT 比较

两组治疗后CMT 均小于治疗前,且阿柏西普组治疗1、3 月CMT 小于康柏西普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CMT 及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MT 比较[(±s),μm]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MT 比较[(±s),μm]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 月 治疗2 月 治疗3 月 末次随访 差值(治疗前-末次随访)康柏西普组 45 413.74±25.40 392.62±31.72 349.11±25.48 312.52±30.68 275.97±32.52 135.64±42.09阿柏西普组 45 426.51±40.55 379.21±28.93 339.31±30.35 300.19±24.59 267.47±38.74 152.33±37.76 t 值 1.790 2.095 1.658 2.103 1.127 1.980 P 值 0.076 0.039 0.100 0.038 0.262 0.051

2.2 两组治疗前后BCVA 比较

两组治疗前、治疗1、2、3 个月BCV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柏西普组末次随访时BCVA 及差值大于康柏西普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BCVA 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BCVA 比较(±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 月 治疗2 月 治疗3 月 末次随访 差值(末次随访-治疗前)康柏西普组 45 0.50±0.15 0.55±0.14 0.66±0.13 0.75±0.16 0.77±0.14 0.29±0.06阿柏西普组 45 0.45±0.11 0.58±0.19 0.68±0.11 0.79±0.15 0.85±0.20 0.36±0.11 t 值 1.803 0.852 0.787 0.223 2.198 3.748 P 值 0.075 0.396 0.433 0.224 0.031 0.000

2.3 两组随访期间再次注射次数比较

康柏西普组再次注射(4.39±1.49)次,阿柏西普组再次注射(3.80±1.30)次,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5,P=0.005)。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阿柏西普组中有1 例出现眼压升高,其余患者均未出现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阿柏西普与康柏西普改善黄斑水肿的作用相当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CMT 均随疗程持续减小,且阿柏西普组治疗1、3 个月CMT 小于康柏西普组,而两组治疗2 月和末次随访CMT 无明显差异。分析可知:VEGF 可增加视网膜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蛋白质在间质中沉积,从而促进血管生成及黄斑水肿[4]。黄斑水肿可存在于DR 的任何一期,并引起视力损害。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都属于抗VEGF药,其通过同源受体从介导的信号转导中隔离游离VEGF,从而以类似的方式阻断VEGF 的促炎、高渗透性和促血管生成作用,这两种药物都被证明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安全有效。康柏西普竞争性抑制VEGF 与受体结合,进而阻止VEGF 家族受体的激活,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减轻或消退视网膜上的病理血管增生,还可使病理血管萎缩,减少黄斑区血管渗漏[5]。当阿柏西普通过玻璃体进入眼球之后,一部分药物会通过眼球内部的泪道与内源性的VEGF 结合,产生无活性的阿柏西普,即VEGF复合物。而另一部分药液则通过眼球的毛细血管,进入人体内进行循环,整个药物成分在局部与身体整体系统中形成微循环,从而发挥药物对黄斑水肿的抑制作用[6]。且可知阿柏西普对VEGF-A 的亲和力比雷珠单抗高100 倍,康柏西普对VEGF-A 的亲和力比雷珠单抗高30 倍,这提示阿柏西普的抗新生血管能力强于康柏西普。另外,康柏西普组的平均CMT 由413.74 μm 减小至275.97 μm,平均减小135.64 μm。阿柏西普组的CMT差值高于康柏西普组,但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尽管阿柏西普治疗可能更早地使DR 患者的CMT 减小,但相同疗程下最终对CMT 的改善未能较康柏西普展现出优势。

3.2 阿柏西普提高视力作用较康柏西普具有一定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BCVA 均得到提高,阿柏西普组末次随访时BCVA 大于康柏西普组,并且与本组内治疗前比较,阿柏西普组和康柏西普组的BCVA 分别平均提高了0.36 和0.29,阿柏西普组视力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康柏西普组,提示阿柏西普对DR 患者视力的改善作用一定程度上优于康柏西普。康柏西普包含了VEGFR-2 的Ig 样区域4(KDR-d4)。KDR-d4 是受体二聚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区域,可使康柏西普与VEGF 结合更加紧密,提高VEGF 与受体的结合速率,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减少活性物质的释放,有效改善DME,提高视力[7]。而阿柏西普的主要机制是通过对VEGF 及其受体信号传递抑制,从而降低眼球内的VEGF 水平;同时,由于该药物在KIT、PDGFRB、RAF、RET、VEGFR1/2/3 多个靶点上发挥出作用,也对患者的新生血管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显著降低患者血管的渗漏、通透性,进而达到改善患者视力水平的目的,最终实现治疗黄斑水肿的目的[8]。

3.3 阿柏西普与康柏西普的临床疗效相近,但阿柏西普更有利于减少注射次数

随访3 个月内,康柏西普组平均注射4.39 次,阿柏西普组平均注射3.80 次,康柏西普组注射次数明显减少。由于个体差异,治疗反应性有差异,一些患者需要反复多次注射来治疗黄斑水肿的复发,而减少玻璃体腔注射次数无疑是有意义的,因为除了考虑经济负担外,还需注意反复注射抗VEGF 药可能阻断VEGF 的一些正常生理功能,包括调节正常血管生成、保护神经、维持光感受器稳定等,从而导致视网膜损伤[9]。显然阿柏西普仅需更少的注射次数便可维持与康柏西普相似的效果。康柏西普组总有效率为80.00%,阿柏西普组总有效率为86.67%,二者临床疗效相近。本研究采用康柏西普连续注射3 个月+按需治疗,即可获得与阿柏西普相近的疗效,证明了康柏西普在DR 治疗中的有效性,仅在对视力的更早改善、重复注射次数等方面稍逊色于阿柏西普。

3.4 阿柏西普与康柏西普安全性均较高

阿柏西普与康柏西普均为局部用药,不易出现全身不良反应,而眼部不良反应也很少,仅1 例出现眼压升高,二者均为安全的眼用药物。

综上所述,康柏西普与阿柏西普治疗DR 总体安全有效,但阿柏西普对黄斑水肿和视力的改善可能更快,并且需要注射的次数更少,期待多中心、大样本、远期临床研究进一步证明。

猜你喜欢

康柏西黄斑水肿
康柏西普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康柏西普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湿性黄斑变性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孕晚期胎儿水肿宫内干预及预后
裂孔在黄斑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5氟尿嘧啶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做个瘦子 送走水肿肌
TA与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BRVO黄斑水肿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