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羟乙基淀粉130/0.4 氯化钠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分析

2023-06-13彭静滕晓琼徐爱华郭君怡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羟乙氯化钠过敏性

彭静,滕晓琼,徐爱华,郭君怡*

(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康复医学中心,浙江 温州 325035;2.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护理部,重庆 401147)

羟乙基淀粉是支链淀粉经部分水解后,在其葡萄糖分子环的C2、C3、C6 位点进行羟基化后的产物[1],主要用于手术、创伤补充血浆容量。羟乙基淀粉130/0.4 氯化钠注射液是第三代羟乙基淀粉,具有半衰期短、血浆清除率高等特点,与其他代血浆制品相比,对肾功能和凝血功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更少[2,3],过敏反应发生率也最少[1]。但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多例羟乙基淀粉130/0.4 氯化钠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报道,但关于其的相关文献分析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对病例报告进行文献回顾并统计分析,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范围

设定检索范围:建库至2022 年4 月,检索中国知网、万方、CBM、维普、PubMed 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

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过敏源为羟乙基淀粉130/0.4 氯化钠注射液;②患者表现符合对严重过敏反应的诊断学标准至少一项[4]:a.急性起病,皮肤、黏膜组织或两者同时受累以及呼吸衰竭症状或血压降低、失禁、晕厥等或严重胃肠道症状(如反复呕吐等);b.出现急性低血压或支气管痉挛等;③病例报告。排除标准:动物研究、内容信息不完整或重复文献。

1.3 文献检索程序

以“羟乙基淀粉”“代血浆”“万汶”“过敏”“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Anaphylactic Shock”“adverse drug reaction”“Anaphylaxis”“hydroxyethyl starch”“HES”等检索词进行检索。为保证文献查全率,未将“病例报告”“case report”作为主题词检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进行描述。

2 结果

2.1 检索文献

共检索文献1006 篇:知网242 篇,万方416 篇,CBM 266 篇,维 普55 篇,PubMed 11 篇,WOS 16篇。使用NoteExpress 文献管理软件排除重复文献,经两人分别阅读题目和摘要排除动物研究、与研究内容不符等文献,通过阅读全文排除数据不全等文献,得到符合条件的文献共16 篇。其中,中文14 篇,英文2 篇,共17 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图1 筛选文献流程图

2.2 患者基本特征

17 例患者的年龄15~78 岁,中位数48 岁。有14例因为术中或术后补充血容量使用该药物,另3 例未注明原因。纳入病例中出现相关症状时间最短是用药后1 min。治疗药物中,使用较多的是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10%葡萄糖酸钙、多巴胺等(纳入病例中存在同类药物使用1种以上的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纳入病例中患者基本特征(%)

2.3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

羟乙基淀粉导致的过敏性休克累及全身多个器官或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其中心血管系统反应占比最高,其次是呼吸系统的症状,见表2。

表2 羟乙基淀粉130/0.4 氯化钠注射液导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本研究通过对文献回顾汇总的17 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羟乙基淀粉130/0.4 氯化钠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分布的男女比例相近,年龄段较广,其中大于40 岁的患者发生率(70.59%)较高,可能与该年龄段用药概率增加以及生理功能减退有关。70.59%的患者无药品或食物过敏史,可认为既往过敏史对羟乙基淀粉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参考价值有限。既往研究表明[5],即使患者用药即刻未出现反应,在连续多次用药后,机体在药物与蛋白质形成全抗原的情况下也会产生抗体,从而引发更严重的变态反应。其中1 例患者在连续使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3 天后才发生过敏性休克,因此对曾有过羟乙基淀粉用药史但未出现过敏的患者,在后续使用中也应加强评估和观察。

3.2 临床表现

16 例患者是用药即刻就产生反应(47.06%的患者在10 min 内产生药物反应),且进展迅速,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皮肤潮红、荨麻疹或皮疹、呼吸困难、胸闷、气道压增高等,提示在临床用药时至少应观察10 min,以便能及时发现休克先兆并处理。血压急剧下降是每个病例中都存在的体征,尤其是难以纠正的低血压需要考虑药物导致过敏反应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4 例的首发症状是面颈部潮红,1 例是上腹部、会阴和下肢部位出现针刺样不适感,上述症状在术中无菌巾遮盖的情况下可能会被忽略,在临床中应注意观察。1 例死亡病例中患者反复出现室颤提示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可能降低救治成功率。通过总结分析可知,羟乙基淀粉130/0.4 氯化钠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具有不同之处。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其相关症状和特点的掌握,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3 过敏性休克救治过程中药物使用现状

过敏反应管理的相关指南认为,肾上腺素和肾上腺能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应分别作为过敏性休克的一、二线药物使用,且并未推荐使用葡萄糖酸钙,强调了肾上腺素在过敏性休克救治中的重要地位。糖皮质激素能否减轻过敏双相反应尚存在争议,指南推荐将其作为三线药物使用[4]。然而本研究中分析17 例患者的救治过程中,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葡萄糖酸钙使用率分别为70.59%(其中约58.82%并未首选肾上腺素治疗)、88.24%和35.29%,且同一病例中存在同时使用地塞米松和氢化可的松的情况,可见肾上腺素的使用率并不高,这与黄雅群等[6]对哌拉西林及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表明目前医务人员对过敏性休克的规范救治掌握欠缺,相关内容还需强化。

另外,在使用肾上腺素的12 例病例报告中,有8 例静脉推注肾上腺素,1 例肌肉注射,3 例皮下注射。目前就肾上腺素给药途径存在一定争议,有共识推荐在建立静脉通路后首选静脉注射[7],但世界变态反应组织认为静脉推注肾上腺素比其他方式更易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不建议将静脉注射作为过敏性休克的初始治疗[4],应首选股外侧肌肌肉注射[8]。因此,该方面在后续也需要更多研究提供循证支持。

综上,尽管羟乙基淀粉130/0.4 氯化钠注射液导致的过敏反应率较低,但由于多处于手术中的特殊时刻,医护人员在使用该药物时仍需提高警惕,除生命体征的监测外,还需根据临床特点提高鉴别的准确性,例如全身麻醉的患者在术中出现气道压增高的情况在排除气道阻塞、肺水肿等原因后需要考虑过敏性休克引发的支气管痉挛;无明显失血情况下的血压下降需要观察患者是否有皮肤症状的改变等。另外,曾经有羟乙基淀粉用药史的患者相比术中患者而言,被察觉过敏的可能性更低,因此医护人员应增加巡视和评估患者病情的频率。同时,医务人员应加强对过敏性休克药物救治指南的学习,掌握各抢救药物的应用规范,以便快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如在确认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情况下,首选肾上腺素进行治疗,提高患者救治率。

猜你喜欢

羟乙氯化钠过敏性
国家药监局批准羟乙磺酸达尔西利片上市
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万物复苏话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过敏性鼻炎别再吃冰了
长蛇灸联合四逆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验案1则
氯化钠水溶液结构的研究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围术期应用研究进展
取代硼酸与羟乙基胺化合物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热油中的食盐为何不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