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六链融合的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协同育人的探索

2023-06-12高丽娜苗红妍王娜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协同育人创新创业

高丽娜 苗红妍 王娜

关键词:专业认知;专业基础课;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创新创业

0 引言

本文基于新生普遍对于专业学习、专业实践、大学目标、职业规划、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等认识不足的问题,通过将大一开设的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程建立专业课程群,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入“六链融合”模式,課程群中教师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建设教学资源、设计创新创业案例、设计思政教育案例、改革教学方法等,对新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和课程思政内容引领,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个性化发展及早确立专业主修方向。

1 当前院校中专业认知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认知教育缺乏跨课程的清晰设计

现阶段各个高校越来越重视专业认知教育,一些高校会在新生入学后马上就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从专业建设历史及发展方向,到人才培养方案解读,再到专业学习建议,都进行讲解,让学生们对本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可是对于新生进入大学后,所产生的专业迷茫和专业与自身爱好如何关联仍然似是而非。

新生在入学之初,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显得迷茫而局促,对于学校开展的一次或几次的专业认知教育时,更显得不知所以,而单次、片面的专业认知教育并没有达到认知教育的效果,或持续效果很不理想[1]。

通过研究和分析发现,对于新生来说,专业认知比专业知识更重要,影响更深远。专业认知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而是要通过系统规范、循序渐进、讲练结合、实际操作的专业认知教育,帮助新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而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年是进行专业认知教育最好的阶段,让学生接受系统的认知教育是十分必要的[2]。

1.2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各自为政、交叉融合不到位

目前,各高校都在进行课程群建设,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群的建设也相当完善,但并没有在课程群中增加专业认知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各个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仍各自为政,在设计多课程的交叉知识点,并没有做相关的整合和梳理。

1.3 单凭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不能满足专业创新创业需求

目前,全国各高校均设置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课程的开设时间普遍在大二年级,课程的开设时间充分考虑到大二学生已经对专业有了一定的认知,也掌握了专业的基础知识,心理也比较成熟,课业也不是特别繁重等;不过,创新创业教育是可以在大一期间,在学生急需要对专业有认知需求时,进行创新创业的引导,让学生可以了解专业知识在创新创业中的应用,促进学生专业认知,同时,吸引学生去提前自学一些专业知识,增加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参与感[3]。

2“六链融合”的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协同育人

针对现阶段各高校专业认知教育存在的不足,对大一阶段专业课程进行重新设计。

首先建立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程群教研组,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导论、数据结构和专业思维与创新思维五门课程。

构建课程群教师协同育人模式,优化课程交叉融合,将专业现状、专业发展、职业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及定位、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融合进行专业认知教育,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育人均应遵循“六链融合”模式,在对专业初步认知的同时,更快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特点,尽早确定自己的专业主修能力发展方向。

通过一入学就引入创新创业思维,打下良好的创新思维基础和具有初步的创业意识;做好课程思政,引入帮助大一新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提升专业认同感,明确专业内涵及目标,为其专业能力的提升注入不竭的动力[4]。

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六链融合”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2.1 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六链融合”教学模式

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程群授课教师共同备课,共同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对于不同课程中相同知识点,调节课程内容讲解次序,化解未知知识点;课程交叉内容进行合理划分,将可能在不同课程中存在的差异降到最低。设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案例和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群的教学可采用“六链融合”教学模式,即将教学分为“教、思、学、训、赛、创”六个部分[5],如图2所示。

“教”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及企业导师的项目式教学和项目实训。

“思”指思想道德教育,包括实践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以及思政公共课教学。

“学”指学习方式,包括线上学习、线下学习和线上线下混合学习。

“训”指在校期间进行的课内实验和实训,以及企业的实训和实习。

“赛”指导学生参与专业类竞赛、创新创业类竞赛和文体类竞赛。

“创”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

2.2“六链融合”教学模式的四个设计方向

2.2.1 引入专业认知教育,基础课程群协同教学,引发专业规划的思考

专业认知教育帮助新生确立良好的专业思想、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提升专业认同感,对专业的理解从不知→迷茫→一知半解→清楚→认同→喜爱,引发学生对专业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的思考。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年,是进行专业认知教育的黄金时期。将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共五门,分别是计算机基础、专业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专业思维与创新思维,进行整合,构建基础课程群,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对专业进行全方位解读。将专业基础教育与认知教育相融合,专业基础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专业基础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三融合”[6]。

2.2.2 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尽早确立专业主修方向,提高主修能力

新生经过专业认知教育后,对本专业有了初步了解,对自我能力有了认识,引导学生树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为确立专业主修方向,提高自身主修专业能力;长期目标为职业规划,规划未来职业岗位,了解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学生可以根据目标,进行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有目标、能正确地自我评价,对专业产生认同,并为之努力。

2.2.3 创新创业教育及早引入,打下创新思维基础,形成初步的创业意识

大一新生在接受专业认知教育的同时,就应该引入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和训练,一方面,在专业基础教学中引入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学生会尽早接受创新創业的训练;另一方面,在学生专业认知能力不足时,参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训练,可以缓解迷茫、不安、不知所措的情绪;第三方面,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时,学生会接触专业相关知识,对促进专业认知水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第四方面,在创新创业实践时,可以接触到专业领域以外的相关资讯和技术,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出专业兴趣和业余爱好;第五方面,为学生在大二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积累素材和经验。

2.2.4 提高学生道德修养,课程思政无痕滋养,增加自信不断修正提升

学生的思政教育与各个学科、各门课程都是密不可分的。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让课程思政无痕地滋养学生,引导学生有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有拼搏的劲头,有面对挫折的勇气[7]。

3“六链融合”的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协同育人的意义

3.1 通过实践提高专业认知水平,夯实学生专业基础能力

通过基础课程群的“六链融合”模式,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第一课堂中的理论讲解,为专业技能提供理论支撑;实验和实践更侧重学生基础技能,细化到文字输入速度、硬件拆装和基本维护、系统安装和维护、简单网络搭建和维护、文档编辑、表格编辑、文献查阅和总结、新技术的概述、专业思维训练、算法实现、程序思维,每个基本技能都对应实践训练,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第二课堂更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展现舞台,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专业或文体类竞赛,丰富日常生活,了解将专业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的过程[8]。

3.2 促进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增加自信,不断修正提升自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热情,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了解、不热爱;二是不自信。在刚进入大学学习时,首先,要让学生对专业有所了解,了解专业在整个生产生活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让学生了解最新技术来激发学生心底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其次,要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不否定自己、不怀疑自己;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不断自我修正。

3.3 专创融合打下良好的创新思维基础,形成初步的创业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合理设计创新创业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清晰了解学习目标,通过翻转课堂、讨论、实践训练、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创意,引导学生创新思考,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3.4 课程群教师同向同步进行思政教育,引领学生德育为先

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引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内容和实践训练中引入正确的价值引领和理想信念;做好教师队伍思想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更新并优化教学资源中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4 存在的问题

4.1 专业认知教育方法的理论支撑,持续的专业认知教育

专业认知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撑,专业认知教育过程零散、不具体、用不理解的词语解释专业词汇,专业认知教育效果差;另外,缺乏持续的专业认知教育,仅仅在入校时进行过专业认知的培训,学生的专注点很快就被转移。

4.2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水平有待提升

课程思政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提升职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和思政教学能力是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

设计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证案例,结合思政理论知识,来丰富专业课教学,提高学生了解时事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思想自信,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愿景。

5 结束语

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进入大学、融入大学生活、步入专业深造的敲门砖。基础课程群课程内容相互交叉,课程内容难度系数低,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思、训、赛、创”,引入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参与各类竞赛的思维培养、思想道德正确引导,对学生了解自身专业、确立自身优势、培养专业自信、了解行业动态和就业情况有积极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专业基础课协同育人创新创业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