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动词性并列二项式词序的制约因素研究

2023-06-12黄晓怡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英汉对比

黄晓怡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象似性主要观点和汉语大型语料库,聚焦考察汉语动词二项并列式的可逆度及词序制约因素。研究发现:1)汉语动词性并列二项式主要由同义或近义义素、反义义素、先后顺序义素以及其他类型义素组成,按先后顺序排序占比最大;2)汉语动词性并列二项式中,连词“和”以及“并”组成的动词二项式都高度体现了顺序象似性,但连词“并”组成的动词二项式词汇固化程度高于连词“和”字组成的动词二项式,高度遵守“时间顺序原则”的制约。

关键词:并列二项式 英汉对比 象似性 词序制约 时间顺序原则

并列二项式,也称为“联合短语”或“成对词”,英语中则称为“binomials”,“word in pairs”或者是“freezes”。在汉语中,“并列结构”这一概念最早由赵元任(1948)的《国语入门》中提出,丁声树(1999)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对并列结构的成分地位,以及其在句子中的句法成分做出了具体分析,朱德熙(1982)在《语法讲义》中认为“联合结构由两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组成,并列结构可以叠加。” 按照构成词性划分,可以分为名词性二项式,动词性二项式,形容词性二项式等结构。其中,动词性并列结构,是指由两个或几个动词性成分并列组合而成的结构,如“打骂”“勾引挑逗”“观察和治疗”等。从句法结构上看,动词并列结构中各个成分的语法地位是平等的;从音节上看,动词并列结构中V1和V2的音节一般是相同的,即为单单组合或双双组合,成双的词语跟成双的词语并列,造成两两对称的结构形式,结构均匀稳定(储泽详 2002);从连接上看,并列结构之间可以有连词,也可以没有连词,成分跟成分之间讲究字数匀整(丁声树 1999)。一般认为并列结构内部成分的词序可以自由变动,且变动后的词序不会引起结构和词义上的变化,但许多学者(Malkiel 1959, Allan1987,周薦1987,廖秋忠1992等)均认为由于语义、语音、语用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并列成分的地位并不完全相等和对称,语序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不可逆性。且自Sinclair(1991)开辟语料库语言后,语料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语言的创造性,强调了语言的“半预制性”(semi-preconstructed)。因此,本文基于汉语大型语料库,以汉语动性并列二项式“V1和V2/V1并V2”为研究目标,定量考察汉语动词性并列二项式词序的可逆性及其制约因素。

一.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

国内对并列结构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并列短语的属性研究,主要包括对并列短语的成分构成,衔接标记和手段,并列短语的语法功能等方面的具体研究(邓云华2005,李育林、邓云华2009, 黄伯荣、廖序东2002,吴静、石毓智2005);(2)对汉语并列短语语序及其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廖秋忠(1992)提出了著名的制约汉语并列名词短语的十条原则,文旭(2001)认为词序主要受到图像序列原则、与说话人接近原则、邻近拟象原则以及文化规约拟象原则四个原则的约束;卢卫中(2002)则认为制约词序的因素主要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思维视点和文化观念等认知因素;高琴(2004)列举了十一条并列结构语序原则,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制约并列结构“一般语序”和“变动语序”的因素,马清华(2009)认为汉语并列复合词的调序受到了语音地位、受关注程度、频率、典型性、节奏等联合作用影响;(3)汉语并列短语的词序及其语序制约因素对比,王会芬(2007)通过对汉语并列结构的描写比较,得出了制约汉语并列结构语序的八条基本一致规律,两条相反语序规律以及其他汉语语言语序特有规律,邓连云(2014)认为英汉凝固词成分排序主要遵循了认知上的时空观念以及认知上的文化规约,导致两种语言词序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本民族文化习俗的影响,刘世英(2012 2015)、程丽霞,李依(2018)借助了词典和语料库等工具,定量考察了汉语并列短语的词序制约因素,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汉语并列结构的异同及其成因。

2.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对并列短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并列成分词序的制约因素方向上,Malkiel(1959)提出了制约词序的六个因素,Cooper 和Ross(1975)首次提出了七条语音方面的排序原则,并提出了著名的“我第一原则(“Me First” principle)”,Allan(1987)考察了英语名词性并列成分的排序原则,提出了七个决定名词性成分排序非层级,Benor和Levy(2006)运用了标记性分类,提出无标记项置于有标记项之前原则, Mollin(2012)通过使用大型语料库,结合二项式的可逆度分值,考察分析了制约并列短语的词序的因素,认为词序主要受到了语义、语音以及词频三大类共十七小类因素的影响。

3.研究展望

以往研究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综合来看,大多数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名词性并列结构上,对动词并列结构的集中研究仍需要深入完善。动词二项式并列短语在电视新闻,报刊杂志,政府公文以及财经法律中使用频繁。因此,对汉语动词双项式并列短语的词序制约因素进行对比研究,能对语言教学,翻译等反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理论基础

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是有理据可寻的(沈家煊 1993)。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与人的概念或经验结构有直接的映照关系,语言结构直接反映了人对客观外界的认知。Ungerer & Schimid(2001)提出了象似性三原则:距离象似性(Iconicity of Distance), 数量象似性(Iconicity of Quantity),顺序象似性(Iconicity of Sequence)。其中,顺序象似性就是,语言符号的先后顺序反映了我们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比如著名的凯撒历史故事名言“Veni, vidi, vici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就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排序的。顺序象似性主要指的是戴浩一(1988)提出的“时间顺序原则”(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PTS),其表述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即语言的结构直接反映了现实的时间结构。”汉语中两个谓语连接,遵循着时间顺序原则,如“我吃过饭再打电话给你”“上楼睡觉”等。当两个谓词短语表示连续的行为动作时,它们之间的次序依据概念领域里的时间顺序,否则,将会引起词义上的改变从而引起歧义。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并列结构主要由两种基本逻辑关系组成,即合取和析取。合取表示两种或多种事物同时存在,汉语中表示合取关系的连接词比较丰富,主要有“和”“跟”“并”等。析取表示从两种或者多种事物情况中选择其一,汉语中主要由连接词“或/或者”表示(吴静、石毓智2005)。其次,由于汉语表示合取关系的连接词种类繁多,储泽详(2002)分类出无标记组合共四种,有标记组合共十种组合、朱德熙(1982:178)认为体词性并列成分用连词“和、跟、同、与、及”等连接,谓词性并列成分用副词“又……又……”“也……也……”或是连词“而、并、并且”等连接、丁声树(1999:16)认为“和”字连接两个名词,“并”字连接两个动词,但吴静、石毓智则认为,受欧化现象的影响,现代汉语中“和”字可以用来连接动词或者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鉴于此,综合考察这些汉语连词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次,本文汉语连接词主要选取了出现频次最高的“和”以及典型谓词性并列连词“并,由此考察汉语不同合取连词动词性并列二项式连接词序及可逆度的异同。

2.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解决两个问题:

(1)汉语动词性并列二项式主要由什么成分构成?

(2)不同的连接标记词“和”“并”在汉语动词性并列二项式中的成分构成以及词序可逆度上有何差异?

3.数据获取

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本研究主要采取了汉语大型语料库。汉语语料库来自Chinese Web 2017(zhTenTen17) Simplified,本语料库的语料都来源于网络,库容量大,语料丰富,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时效性。数据获取与收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首先,在Sketch Engine网页上搜索出所选的两个语料库,打开Chinese Web 2017 (zhTenTen17) Simplified语料库,在其Concordance界面分别输入[tag="V.*"][word="和"][tag="V.*"],[tag="V.*"][word="并"][tag="V.*"],随后按照频率筛选。并剔除不合规词条,如“建成并投入(生产)”等由于句子排序组合而造成的干扰词条,最终得到符合条件的“和”字动词并列二项式以及“并”字动词并列二项式各200条。

第二,在对应的语料库中的Concordance界面依次输入筛选出来的词条以及相反词序,得到两种词序各出现的词频数,随后将内容筛选限定为“VV CC VV”,得到最符合的动词并列二项式词条数。随后,根据Mollin(2012)提出的可逆度分值计算公式:reversibility=[freq/(freq+revfreq)]×100(freq代表出现频次较高的并列短语词序频次,revfreq代表出现频次较低的并列短语词序频次),得出所有词条的可逆度分值。优势词序出现的频次越高,二项式可逆度越低,固化度越高;反之,若优势词序和劣势词序出现频率相当,二项式的可逆度越高,呈现出自由词序倾向。

第三,对每个词条进行分类,按照每个并列结构的成分组合,分为同义或近义类(“改进和提高”“理解并掌握”),相反或相对类(“输入和输出”),先后顺序类(包括时间的由先到后;事件的由先到后;动作行为的由先到后以及事理的由先到后,如“建立和完善”“制定并发布”)以及除了这三类义素之外的其他顺序类共4类,然后再计算每个类别各自所占的总百分比及可逆度类型占比。

四.结果与讨论

1.相同点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汉语“和”字、“并”字动词并列二项式中高倾向某一词序所占比例最多,均超过总数的一半,自由式可逆总体上占比最少;其次,在构成成分关系中,按照先后顺序排序的比重最大,“和”字并列式先后顺序所占比重超过50%,而“并”字動词并列二项式更是接近90%。可见,不论是“和”字还是“并”字动词并列二项式,大部分词序都按照先后顺序排序的,且可逆性较低,固化倾向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顺序象似性。

2.不同点

汉语“和”字动词并列二项式中不可逆种类比例较少,仅有一例,而“并”字动词并列二项式不可逆种类占比达到22.5%,高倾向某一词序的比例更高,且中倾向某一词序和自由式可逆种类所占比例少于“和”字并列项,表明“并”字动词并列二项式不可逆程度更高,词序固化。其次, 在构成成分关系上,“并”字动词并列二项式中按先后顺序排序的二项式比重最大,且相同或相近类词项比重较少。这表明较“和”字并列项,“并”字并列二项式更注重逻辑上的先后次序,递进性更强,高度遵守事件顺序原则。

本文通过大型语料库检索,对汉语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动词性并列二项式“V1+和+V2”、“V1+并+V2”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汉语动词性并列二项式主要由同义或近义义素、反义义素、先后顺序义素以及其他类型义素组成,按先后顺序排序占比最大。汉语中“和”字动词并列二项式与“并”字动词并列二项式都较大程度遵守了时间顺序原则,体现出了高度的顺序象似性,但连词“并”字组成的动词性并列二项式的词汇固化度更高,具有更强的时间顺序逻辑关系,“和”“并”动词性并列二项式都体现出了较强的顺序象似性,语义因素成为制约汉语动词性并列二项式的主导因素。

参考文献

[1]Allan, K.1987. Hierarchies and the choices of left conjuncts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English)[J],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3).

[2]Benor, Sarah Bunin & Robert Levy. 2006. The chicken or the egg? A probabiilistic analysis of English binomials[J]. Language, (82):233-77.

[3]Cooper, William E. & John Robert Ross. 1975. Word order [C]. In E. Robin, L. Grossman, San. James & J. Vance. Timothy (eds.). Papers from the parasession on functionalism[C].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63-111.

[4]Malkiel, Yakov. 1959. Studies in irreversible binomials [J]. Lingua, (8):81-103.

[5]Mollin, Sandra. 2012. Revisiting binomials order in English: ordering constraints and reversibility[J]. English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6): 81-103.

[6]Ungerer, F. & Schmid, H. J.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7]储泽祥,2002,《汉语联合短语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8]丁声树,2002,《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M].北京:商务印书馆.

[9]戴浩一著,黄河译,1988,事件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10-19.

[10]邓云华,2005,《英汉联合短语的对比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1]高琴,2004,现代汉语并列结构的语序考察[D].中国期刊优秀硕博论文,山西大学.

[12]黄伯荣、廖序东,2002,《现代汉语》(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3]刘世英,2012,汉语双项式并列短语的词序制约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刘世英,2015,英汉并列二项式词序制约因素的语料库研究:可逆性与预测成功率[J].《外语教学》,第36卷(6):39-43.

[15]李育林、鄧云华,2009,并列短语标记性的认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

[16]廖秋忠,1992,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J].《中国语文》,(3):161-173.

[17]卢卫中,2002,词序的认知基础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5):5-9.

[18]马清华,2009,论汉语并列复合词调序的成因[J].《语言研究》,(1):70-75.

[19]沈家煊,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 [J].《外语教学与研究》(1):2-8+80.

[20]王会芬,2007,汉语并列结构语序的比较研究[D].中国期刊优秀硕博论文. 安徽大学.

[21]吴静、石毓智,2005,英汉并列结构的语法共性与个性[J].《外语学刊》,(3):51-59.

[22]文旭,2001,词序的拟像性探索 [J].《语言文字学》,(3):90-96.

[23]赵元任,2003,《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4]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图书馆.

[25]周荐,1986,并列结构内词语的顺序问题[J].《天津师大学报》,(05):87-94.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英汉对比
基于最简方案的英汉双宾语结构的研究
英汉名词动用分类方法探究
试论英汉词汇对比分析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