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目漱石《心》中先生人物形象分析

2023-06-12郭丽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房东小姐

郭丽华

内容摘要: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之一,被称为“国民作家”,其笔下的“先生”形象是利己、孤独的,产生的原因既有时代背景的冲击,又有家庭变化,不仅有外部因素,还包括“先生”自身性格的羸弱。本文通过分析背景环境、叔父的背叛和K的自杀,剖析“先生”孤独、缺乏信任和利己主义的形象。

关键词:夏目漱石 《心》 先生的人物形象

夏目漱石的《心》于1914年同时连载在《东京朝日新闻》和《大阪朝日新闻》,时跨一百多年仍具有阅读价值,日本不少学校把《心》列为寒暑假必读书目。小说情节紧凑,分上、中、下三个部分,由《先生和我》《父母和我》和《先生和遗书》构成。故事开头“我”在镰仓海滨浴场偶遇先生,但先生的沉默寡言仿佛带着无法言说的秘密,“我”由于好奇一再接近先生,并想从先生的人生经历中学习经验。后来从先生的来信中了解到先生的过往,大学期间先生曾寄宿在一个军人遗孀的家庭,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即当时的房东小姐,在先生把自己的好友K叫来同住的时间里二人都喜欢上了房东小姐,而先生为求取房东小姐,不惜利用K的弱点击垮K并导致K自杀。虽然先生和房东小姐圆满结婚,但先生一直处于自责、忏悔中,最终选择自杀。

一.“先生”人物形象成因

1.背景环境

夏目漱石的文学生涯主要是在明治时期展开,小说的背景自然也是明治时代,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不仅受西方个体意识思想的影响,而且受日本传统意识影响,两种思想在交流碰撞的中擦除矛盾的火花,形成的价值观念冲突导致此时的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怀疑、矛盾混乱。

从生活环境来看,先生自幼生活富足,从小就养成无忧无虑的性格,可谓洒脱天真。在去东京前发生过两件事,一是温暖幸福的家庭消失了。在先生不到二十岁的年龄双亲忽然离世,惶恐、茫然、不知所措,孤零零一个人不知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母亲的遗嘱里帮助年轻的先生解决了这一难题——投靠亲属。在父亲眼里,叔叔有能力善抉择,是一位可以托付的至亲,能得到叔叔悉心照顾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叔叔待先生十分和善,不仅把先生送到心仪已久的东京去念书,还有亲人般的关怀照顾着先生。此时,除了想念父母感到伤心之外,好像并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开心的,这一段时间,先生过着舒适的生活。此时的叔叔更像先生成长路上的一束光,不仅照亮前方,更是指引未来。可惜好景不长,令先生性格出现拐点的事情即将发生,第二件事是叔叔婶婶劝上高中的先生早点结婚。从先生家里仅有一人和为叔叔家孩子上学方便考虑,叔叔一家搬到先生家的房子里住,大家还像之前一样过着其乐融融的日子。在东京上学的先生一边憧憬新生活一边惦念故乡,此时的先生把在危难之际施以援手的叔叔当成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然而有次暑假回家,叔叔提起结婚的事情,令先生大为不解,刚上高中似乎没有着急的必要,这件事情在先生心理有了淡淡的阴影。

2.叔父的背叛

或许有的人在生活中带有面具,一时间难以分辨真真假假。当先生赖以信任的叔叔做出了令人惊愕的事情时,才忽然明白发生的一切,其实早有铺垫。上高中的先生被叔叔婶婶以继承家业为由催着结婚,当然,乡下的传统习俗中本就有先结婚再继承家业,先生因为处于求学阶段就拒绝了。然而,过了一年,这件事情又被重新提起,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叔叔找的结婚对象竟然是他女儿。当先生第三次回故乡的时候,天真地以为这次跟之前一样,只要态度坚定拒绝就会无事,可是,这次所有人都变了,叔叔没有了往日的亲切,就连婶婶和堂妹也远离了。面对没有任何准备的变化,令先生惊讶不已,不知道是自己变了还是他们变了,一时间无法想象今后的生活,先生慢慢理清思绪,想弄清叔叔帮忙打理家产的清晰数目,然而,叔叔总以太忙为借口拒绝他,可越是这样先生越怀疑,小说中虽并未详细描述和叔叔的谈判经过,但事实证明确实是叔叔侵吞了先生的全部家产。

把所有财产交给了最信任的叔叔帮忙打理,然而被叔叔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所有,先生的世界瞬间崩塌,被伤的体无完肤,原来先生单纯至极甚至是个天真的傻瓜。当叔叔提议和他女儿结婚时,就已经有了预谋,无论先生是否娶堂妹,家产都会化为乌有,娶与不娶终究都会被叔叔欺骗,当其他亲戚界入先生和叔叔的谈判时,先生对其他人都存有戒备之心。叔父的背叛像定时炸弹埋在心里,造就了先生敏感多疑的性格,此后身边人某个动作或者某句话都可能引起先生的惶恐,瞬间形成心理戒备,先生的内心逐渐封闭,对身边人不会像之前一样完全信任,或许,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更加刻骨铭心。

3.K的自杀

K是先生要好的朋友,他们自幼相识,在东京上学时再次相遇。K的性格十分要强,喜爱宗教、哲学类问题,这些晦涩的知识对先生来说充满神圣感,K头脑聪明伶俐,上学时期成绩名列前茅,先生对K更是充满敬畏之心、崇拜之心。K家庭富裕,但从小并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爱,又因为是次子被送到医生家庭做养子,当K向养父坦白自己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没有认真完成学业时,养父大怒并严厉斥责。K的生长环境造就了K自卑、固执、要强的性格,当K没有经济來源再加上即将毕业一切茫然,K的焦虑程度比常人还要严重,先生怕伤害到K的自尊心,没有直接体现提出现金帮助,而是小心翼翼地提出一起住的想法。此时的先生对朋友K极为关心,担心K来到陌生环境不适应,更是极为细心的照顾,尽量不违拗他的意思,不仅如此,还会恳请房东夫人和小姐多和K聊天说话,时间一长,K不再沉默寡言,大家慢慢熟络起来。

当有次回家,先生发现K和房东小姐在房间里有说有笑,K和房东母女两人越来越亲近,看到K从神经衰弱变得从容不迫,先生跟之前邀请K来同住的初衷不一样了,现在反而有些嫉妒。在没有任何利益冲突时的帮助是十分欣慰的,然而他们都同时喜欢上房东小姐,这就不一样了,就如文中写到:我如往常和K说话,但心态却跟往常不一样了。先生和K各怀心事,对于房东小姐的事,他们互相闭口不谈。当先生知道K的人生信条是为了道应该牺牲一切时,先生抓住了K的弱点,而得知先生娶房东小姐的消息就变成了K的致命一击。靠计谋取得的胜利,显然不能让人开心,K的自杀始终像阴影一样笼罩在先生头上,这也注定先生一生将在忏悔和悔恨中度过。

二.“先生”人物形象分析

1.孤独者

孤独是自己与自己的独处,是一种理性的落寞,先生冷淡的行为和言语诉说着他是孤独的,先生的心更像是浮萍,一直在脱离、游荡,居无定所。交际圈作为沟通交流的范围,体现先生的交际能力,然而之前的同学中仅有两三个在东京的同伴时而到先生家来访,且和先生不算亲近。先生身边可以交心的同伴少之又少,再加上家里仅有妻子和一个佣人,人少又冷清,因此,孤独可以说是先生的常态。

先生的行为是孤独的。我和先生相识于海边,先生看上去不善言辞、不善交际,当然之后的拜访更是证实了这一点。先生总是平静又稳重,像是没有任何事可以掀起太大涟漪,每月独自一人去杂司谷墓地向一位故人献花是先生的固定行程,而当我提出和他一起去那边散步时,“我是去扫墓,不是去散步的”,①被先生以扫墓和散步二者大不相同为由拒绝了。先生喜静,不喜旁人打扰。“我是个孤独的人”,先生又重复提起前几天的这句话,“我是个孤独的人。”先生脸色变得阴沉,目光中略带不安的重复道。一向习惯独来独往的先生,当有人靠近时出现下意识的闪躲,而且,先生更愿意相信我只是一时好奇而有了深入了解的他想法,等长时间接触了解这种无聊又按部就班的生活后,不仅会放弃此时的接近先生的想法,而且会为自己浪费时间而慨叹。因此,对于不熟悉的我邀请一起散步时先生的第一反应是抗拒。先生是个默默无闻、富有学识的人,当我和夫人聊起,“先生为什么只是在家里思考、学习,而不到社会上做点事呢?”夫人这样说道:“他可做不来。他最讨厌出去做事了。”②先生没有了学生时代想做个有出息人的生活激情,现在处于拒绝受别人尊敬而宁愿忍受孤独的生活态度,并且以厌世的眼光看待社会,他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社会怎么发展都惊扰不到先生。

先生孤独的行为源于孤独的内心。先生独特的人生观中隐藏了前半生的经历,这种痛彻体悟让他逐渐自我封闭,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都很无趣,就连妻子对先生出现此状况的原因都不清楚。他们有平静的生活、绚丽的爱情,但他们思想上的交流少之又少,妻子怕因为自己先生才是现在这样,先生怕说出真相幸福生活被打破,在某件事上二人都有说不出口的秘密。既然生在充满自由、独立、自我的时代,就要付出体验孤独的代价,先生的生活和言行有时像迷雾一样朦胧不清。

2.缺乏信任

人际关系中信任一词美妙至极,既可体现担当有为,又包含充分认可,是对对方的极大信赖。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值得信赖的人,信赖他人的基础是相信自己,身边人是否值得信任,我们会通过自己成熟的判断做出选择,小说中的先生是思想家,本身肯定独具慧眼有自己的选择,然而他的亲身经历却告诉我信任有时会随风飘去。

不信任自己。在我的父亲重病不起时,先生特意提醒我注意财产问题,他说平时大家看上去都是普通人,一到关键时刻,却突然变成了坏人。当时的我并不理解高尚的先生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当了解先生见证过叔叔的转变,心灵逐渐封闭,难以将自己心事诉说时,长此以往,先生慢慢变得不信任自己。在一次争吵过后,先生对我说,“你难免会离开我,到别处去。”先生对我不相信的背后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有时,先生处于自我怀疑中,内心总是惴惴不安。

不信任他人。在院子里和先生交谈时,先生说:“我说的不相信,并不是针对你,而是不相信所有人。”③先生的神情中流露出一丝丝不安,是的,先生并没有向妻子坦白K的自杀,这个话题是绝对不允许提及,因此,他们二人并不会敞开心扉交谈。不仅如此,在《先生和遗书中》先生读大学的时候,由于个人原因刚寄宿在军人遗孀的家庭时,先生像猫一样警惕地观察着一家人的举动,并且小心翼翼地提防他们,生怕他们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先生总是敏感多疑,即使喜欢上了房东小姐,内心的疑虑并没有消除,当房东夫人对先生亲近一些时,先生有时也会多想,是夫人本来就善解人意、通情达理?或真我当成是大方的人?夫人知道我的心思却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先生把揣测别人的意图严密包裹,当房东小姐接近先生时,先生的疑虑越积越深,小说里写道:莫非和叔叔一样,想把女儿嫁给我?这样一想,先生眼里的亲人变成了狡猾的阴谋家。先生一直在信任和疑虑的矛盾中之间徘徊,内心痛苦不堪。

3.利己主义

欧洲文学名著《高老头》一书中的青年野心家——拉斯蒂涅和先生一样都是利己主义,但二者相比下先生有良心发现之时,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悔恨的时候。小说并没有一开始指出先生的遭遇,而是通过我和先生的相遇,一步步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先从旁观者角度在《先生和我》中阐述先生当时的生活状态,在交谈中看到先生对生活的消极态度,小说通过充分调动读者好奇心埋下伏笔,而此时的我并不清楚先生怎么会有这样的人生观。接下来《父母和我》的篇章里,我在父亲病重后回家的这段时间里,通过营造无法看先生信件的焦急、父亲的传统思想观念和先生受西式影响思想的不同,在宏观上对他们二人作了比较。一层层的铺垫在《先生和遗书》揭开了先生的神秘面纱,某种极端利己主义显露无疑。

首先从被叔叔欺骗开始,先生无论是看待事情的态度還是内心想法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出现了从表面到深层甚至有时过度的解读。其次,在发现K对房东小姐逐渐熟悉到喜欢时,先生的嫉妒心理一点点放大,更是通过自己的私心利用K的弱点将K击倒在地。最后,当看到K自杀时第一反应是怕影响自己,此时先生的利己主义彻底暴露。道路是曲折的,先生成长的过程中,见证了人性的险恶,可万万没想到自己也变成了当初讨厌的人,由于私心作祟,先生背离和K的友情,在把K拉出深渊重获生活信心之后,又做了无情的刽子手。

利己主义者往往首先考虑自己,采取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这样极端的行为会对自己造成伤害,更加伤害身边人。先生的利己主义形象在和小姐结婚后,有过醒悟,有过坦白的想法,但最终败给了所谓的自尊心,也正是因为私心,先生把此事深埋心底并对妻子选择隐瞒,这同样也让妻子一直生活在自责中。

先生孤独且对身边人缺乏信任度是由于之前不愉快的经历,然而,K的自杀让先生变成了叔叔一样厌恶又自私的人,即使和房东小姐结婚了,终日在自责中度过,在惶恐不安的生活中难以寻找内心安宁之时,在天皇驾崩的炎热夏天,先生选择殉死。但在最后的遗书中,先生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其他人当作参考,但唯独不愿意告诉妻子,不想让妻子知道任何事,这何尝不是先生利己人物形象的又一展现呢?

《心》这部小说,把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内心的烦躁与不安进行深入解剖,作品从人物的内心活动及纠结入手,根据内心变化推动故事发展,夏目漱石用细腻笔触的刻画使每个人物都鲜活立体,读者跟随“我”的视角和先生自述的角度,通过剖析先生的经历,一步步走进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邓传俊.鲁迅和漱石的个人主义[J].山东社会科学,2007(8).

[2]闵嘉文.论《心》中人性的转变[J].金田,2005(11).

[3]李素.夏目漱石《心》中的“明治精神”[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日]夏目漱石.心[M].黄悦生(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

[5]曹志明.日本近代文学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6]李先瑞.试论夏目漱石《我的个人主义》[J].日本研究,1998.

注 释

①②③[日]夏目漱石.心[M].黄悦生(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27,52,6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20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项目,项目编号:Y20C007。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房东小姐
给黄鼠狼当房东
袋熊房东炼成记
抓住对方的心
缺牙小姐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等一下”小姐
海鸟遇上恶房东
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