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教学的融合方式探究

2023-06-12黄扬彤王彩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

黄扬彤 王彩艳

内容摘要:“双减”背景下,古诗教学的“情境性”特征日益凸显,实现教学方式多维化,增强教学实效。古诗教学融合方式主要有诗配乐、诗配画和诗配书,以音乐旋律、绘画境界和书法意蕴等方式,对古诗阅读和理解进行再创造。实现小学古诗教学形式多元化、内容活动化和效果趣味化。

关键词:古诗教学 融合方式 乐读 绘读 书读

小学古诗教学要能贴近小学生成长实际,采取生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融情入境,化境学诗。古诗教学可以创造“情境性”,融合多种教学方式,以音乐、绘画和书法等多种形式或手段来提升古诗教学效果。古诗教学,融合发展,以音乐美诵读古诗韵律,以绘画美解构古诗构图,以书法美理解古诗意蕴。

一.诗乐融合:提升教学趣味

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诗乐融合,借助音韵、节奏和旋律等手段,来感知古诗语言美。

1.读准音韵。读准音韵,能更好地体会诗中意境,可通过古诗吟唱,以朗读来演绎古诗音韵美。

一要吟唱生动。古诗讲究三吟,吟唱字眼、诗韵和诗境。一吟字眼。叠词细密。如吟唱《游子吟》叠词体情细腻,“密密”显母爱细心内敛、“迟迟”示母爱担心外露。又如《迢迢牵牛星》,六叠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再如杜甫《登高》,“萧萧”与“滚滚”要能吟唱出声色之感。叠韵悠扬。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潋滟”“空蒙”属叠韵,要能吟唱出水光与山色之态。二吟诗韵。尤其是叶韵和倒韵。叶韵要音韵和谐。如《敕勒歌》“笼盖四野”中“野”念“yǎ”,《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念“xiá”,“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看”念“kān”。倒韵要音韵协调。如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应是“粉身碎骨”倒字合乎平仄规律而致;《长歌行》“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悲伤”倒韵成“伤悲”。三吟诗境。《暮江吟》,吟出画面感,“中、红、弓”音韵清亮,可吟出夕阳映江、弯月初升和露珠晶莹美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吟出情韵美,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

二要音韵曼妙。吟唱动情,音韵动人。声,音也,有“平上去入”之别,感四声抑扬顿挫之美。一者,平声韵开朗。如李白《早发白帝城》,“间”“还”“山”平声韵显放还之爽朗心情;李白《望庐山瀑布》,“烟”“川”“天”平声韵显开阔画境。二者,开口呼韵舒缓。如《咏柳》,“高”“绦”“刀”展碧柳形状之优美;《咏鹅》,“鹅”“歌”“波”展白鹅叫声之悠扬。三者,鼻韵婉转。如陆游《示儿》,“空、同、翁”为鼻音声调延长,情韵哀婉;如王维《过香积寺》,“峰、钟、松、龙”鼻音悠长,显景致幽深和情调空灵。四者,入声韵低沉。如岳飞《满江红》柳永《雨霖铃》皆声情激越之作,用入声字作韵来抒内心深沉。通过吟唱,体会诗歌语言美,读准音韵,以声传情。

2.读明节奏。读准音韵,读明节奏,把握古诗朗读法,可采用配乐朗读来感受诗中节奏美。

一是划分有序。古诗节奏可根据句意、情感来划分,朗朗上口的诗句更凸显诗韵。如白居易《池上》,以“二/三”划分节奏,“撑小艇”“白莲回”“藏踪迹”“一道开”读来朗朗上口,轻松爽快,儿童的童真童趣跃然纸上。又如《鹿柴》,“见”“响”“入”“照”四字凸显整首诗空灵幽深。又如《江南》,五个反复的“鱼戏”显悠然自得、自在无拘,读来欢快生动。再如杜牧《山行》,以“四/三”节奏划分,读来慢慢悠扬,而叶绍翁《夜书所见》划分为“二/二/三”节奏,更能体现诗人无尽的思乡之情。

二是节奏清晰。古诗节奏讲究轻重缓急。一如杨万里《小池》,“流”“柔”“头”压韵,读来轻柔,凸显小池的清新清丽,“尖尖”可重读,读出荷花勃勃生机之感。二如李白《望天门山》,“开、出、来”读得稍微短促有力,突出气势之高大壮阔,而“回”字则缓缓迂回,一短一长,一重一轻,体现山河之美。三如胡令能《小儿垂钓》与袁枚《所见》,皆想象儿童神态动作,读出动作分明,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把握好诗歌的节奏。配乐诵古诗,读明节奏,方能把握古诗的抑扬顿挫的规律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读清旋律。读清旋律,把握情感变化,可通过情境演读感知诗中旋律美。

一要弄清波折起伏。古诗有激昂、哀婉,有轻快、沉重,弄清旋律转化,更好体悟诗情。如《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愁绪,旋律哀婉动人,可边读边演绎折柳赠别的动作,神态悲伤不舍。离家时“杨柳依依”,轻柔哀婉。画面一转,变换成“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壮士回乡的场景,旋律清越激昂。“雨雪”本是伤心景,诗中却以此演绎喜悦情。将士们胜利归乡,“雨雪霏霏”中显出战士身影,激动喜悦不禁让人红了眼眶。一忧一喜,一哀婉一激昂,情系其中。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杜甫《望岳》与此相似,起伏转折,音随情变。

二是协调高低之律。旋律的高低可通过给古诗分层来体现,高低变化与诗中场景紧密相关。如《木兰诗》描绘战前、战时和战后三景。一景战前紧张,“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燕山胡骑鸣啾啾”烘托肃杀气氛。二景战时激烈,“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場景形象。三景战后凄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保家卫国无悔,功名成就骨枯。又如李白《塞下曲》、王翰《凉州词》、王昌龄《从军行》及杜甫《垂老别》皆可如此划分,激情演绎战争拼杀。旋律随景而生,旋律起,情景交融,高低和谐,情感自然流露。

二.诗画融合:拓展教学空间

诗乐音美,诗画境美。其讲究诗中意境的线条、色彩和构图,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景、景中含情的效果。

1.勾勒线条。线条之美,或灵动轻盈,或粗犷沉重,形象跃然。

一是灵动轻盈。线条轻盈,细腻柔和。以柳为例。一者姿态灵动。如《村居》“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枝长,细绵柔软,随风涌动,轻轻拂扫着堤岸,清新自然,欢快明朗。又如“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看不见”,柳随风起,宛如空中起舞,絮随风飘,隐秘可寻。二者画面和谐。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垂”字写数万条柳枝,整齐和谐,轻盈灵动,曼妙动人。又如韩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展现一幅绿杨满城,春意盎然,舒适和谐的景象。三者娟好静秀。如“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一片碧柳千条,宛如女子伫立观赏,仪静体闲。又如“青梅如豆柳如眉”,柳枝细腻,犹如江南女子的眉梢,温柔秀气。

二是粗犷沉重。不同于线条细腻的愉悦,粗犷沉重给人以震撼澎湃之感,讲究气势、动作和声音的配合。一感气势磅礴。如“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千回百转,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乘风破浪,壮阔无比。又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写长江恢弘的气势,汹涌澎湃,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再如“江入大荒流”,奔腾直泻,粗犷雄伟。二见动作豪迈。如“黄河远上白云间”,“远”字忽将视线拉向天边,仿佛滔滔黄河,腾冲白云之间,豪迈奔放,高远粗犷。又如“黄河入海流”,“入”字动作急促果断,呼啸入海,黄河汹涌澎湃。三闻声如洪钟。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日还”侧面写出长江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浊浪涛涛。又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山夹峙,江水浩荡,奔腾回旋,粗犷沉重彰显阳刚之美。

2.填涂色彩。色彩合理运用,诗歌锦上添花。

一是艳丽明亮。其一,暖黄色调。如陶渊明《饮酒》,诗人超然,眼中菊或淡黄或粉嫩,情自惬意,饮酒赏花,自由自在。又如“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百花凋谢,唯菊粲然,高洁淡雅。再如“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满目菊花,清澈秀雅,灿烂奇绝。其二,盎然翠绿。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勃勃生机如在目前。又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藓痕碧绿,草色青葱,生气蓬勃。再如《送元二使安西》灰蒙尘雾,突出青青柳色,色调清新明朗。于明亮柔和的诗歌赋予暖色调,可感知诗人的惬意的情感。

二是深沉暗淡。不同于亮景欢乐,暗沉色调往往诗情哀伤。一者,深红色。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残阳落水中,水波微动,搅乱残阳,亦扰乱诗人心绪。又如“停车坐爱枫林晚”,深秋晚景,枫叶尽染。再如“无可奈何花落去”,此时的“红”并非正红、大红或是鲜艳的红,而是深沉暗淡,带着忧伤的红。二者,暗黄色。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水中,黄晕笼罩大地,寂静凄凉。又如“东风渐急夕阳斜”,夕阳西下,落日黄昏。再如“落叶夕阳天际明”,枯黄落叶随夕阳飘零,深沉哀伤。

3.设计构图。构图讲究画面协调,从“高远”和“平远”切入,深入剖析诗歌内容。

一是高远紧张局促。视觉冲击。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峰起紫烟,瀑泻千尺,“千尺瀑布”,给人以紧张局促之感,仿佛迎面扑来,壮丽雄奇。又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攀登高山,俯视万物,壮阔无比。再如王安石《登飞来峰》,登高望远,浮云遮天,高深莫测。远近结合。如“无边落木萧萧下”,落叶纷纷,望无边际,无形中感慨时光易逝。又如“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置身苍穹下,蓝天罩住大地,紧张压迫。再如苏轼《题西林壁》,置身山中,高山错落有致,画面雄奇壮观。

二是平远明亮开阔。不同高远之局促,平远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宁静致远。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远离勾心斗角,回归自然,悠然赏菊,醉眼迷离中忽见南山,令人心旷神怡。又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帆流缓来,恬逸宁静。再如《归园田居》,远离世俗,欢乐自得。气势开阔。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脉随辽阔平野渐渐消失,江流不断注入河岸。又如“万里江山万里天,沙平雁落远相连”,广旷无垠,壮丽辉宏。再如“青枫江上秋帆远”,青枫江上,孤帆远飘,视野辽阔。

三.诗书结合:提升教学境界

古诗融画,也可融书法。根据小学古诗虚实、疏密和浓淡的特点,将题字、对联和扇面书写等融入教学,提升艺术审美性,提高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1.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意境中感受诗美。一者,虚景实字,实景需字。古诗虚实结合,体现诗人情感态度,可借诗题字。一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三千尺”为虚,运笔轻盈,尤“千”字尽显画面雄浑壮观。“千”字竖笔可延长,意境高雅,言外之意无穷。“飞流”为实,瀑布长若银河,诗人眼中景清晰可见。二如“能不忆江南”中“忆”在景致,引发想象,尽显喜爱。三如“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夕阳相伴,送君远去,以晚景尽显无限情思。二者,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画中题字,以字眼来体现诗意。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为实,透露隐隐月光和涓涓流水。又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楚山孤”为实,也是诗人内心孤独写照,“孤”字显情更亮景。再如王之涣《凉州词》,大气磅礴,“万仞山”尽显实写气势,“一片”空灵展苍凉。教师以题字的方式教学,描绘字词的艺术特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趣味性。

2.浓淡相宜。浓淡相宜的色墨中感受诗境。古诗教学,正视书画价值,撷取诗中妙句作为对联来书写,从而体会诗句妙致。一者,泼墨重蕴。以古诗作为书写内容,为学生学习和体味古诗提供有趣的提升锻炼。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浓抹”可多用墨,符合句意。全诗大量笔墨表达了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西湖皆惊艳动人和惹人喜爱。又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醉卧沙场”用墨较浓重,体现战争残酷和诗人豪情。再如“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既是暖风熏人,也是对奢靡之风的讽刺。二者,墨韵轻染。浓墨重彩是雄健刚正,惜墨如金是淡雅气息。如“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用墨笔勾勒梅花,浓淡结合,相得益彰,点染墨韵,温润和谐。又如“碧瓦楼头绣幙遮,赤栏桥外绿溪斜”,通过远近景的结合,浓墨重彩的描绘了绚丽的暮春景象,色彩斑斓,生机盎然。再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用墨淡雅,繁花似锦,色彩缤纷。古诗有浓有淡,浓淡相宜,浓淡结合形成强烈对比,反差感强。

3.疏密相间。疏密有致的结构中感受诗情。虚实结合的古诗中题字,浓淡相宜的古诗中书写对联,还可借助疏密有致的古诗结构,以扇面书写呈现其内容,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小学古诗疏密章法可寻。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疏密错落,天然自成,“天光云影共徘徊”云舒飘渺,书写细密,体现天上的“天光云影”,“半畝方塘一鉴开”在地上,疏而开朗。又如“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强烈情感,“粉骨碎身”较密,表达坚定不退缩,“在人间”较疏,对比反差,稀疏有致。再如邵雍《山村咏怀》,数词罗列,量词收尾,对仗工整。

题字把握虚实,对联讲究浓淡,扇面追求疏密。融古诗于书法教学,结合字理识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63.

[2]郭健.小学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S2):275.

[3]闫海霞.意象·意境·意韵:小学古诗文教学研究与实践[M].现代教育出版社,2019.

[4]吴企明.诗画通融论[M].中华书局,2018.

[5]范恒恒.品鉴古诗精髓,丰厚文化素养——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J].安徽教育科研,2022,(19):29-31.

[6]吴海荣.小学古诗词教学与书法、国画的有机结合[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2):1.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22年大创项目“‘双减背景下小学古诗教学融合性研究”(编号:S202210604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指导老师:王波平)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