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技术在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2023-06-12王力平,隋杰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

王力平,隋杰

摘    要:文章针对高等教学评价改革中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对区块链技术与高等教学评价改革的契合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区块链的去信任化机制可以保证教育数据的真实性,分布式共享技术可以提高评价效率,智能合约技术可以促进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发展,去中心化网络可以加快多主体评价体系的建立,全过程记录可以助力以评促改的高效实现。最后,提出“链下存储+链上共享”和“基于联盟链的高等教育评价数据平台”的两种应用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区块链技术;契合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4107(2023)06-0024-04

2020年10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要求。高等教育评价事关高等教育发展方向,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符合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和选人用人观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然而,当前高等教育评价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评价过程本身繁冗,各级各类教育评价对评价对象形成“评价性负担”[1]。其次,评价导向异化,教育评价意在激励和改进,而当前高等教育评价实践中出现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极端化现象扭曲了评价导向[2]。再次,多主体评价体系不完善,政府部门“管办评”尚未完全分离,社会评价参与不足[3]。最后,评价结果使用不充分,教育评价缺少有效的反馈机制和改进监督,限制了教育评价的功能发挥[4]。因此,高等教育评价实践中形成了为了评价而评价的不良趋势,评价对象的功利化追求甚至会催生“假造数据”等严重违背教育道德伦理的行为[5]。

《总体方案》中指出,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减少多头评价,减轻学校负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多样化的教育评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高等教育评价中的应用探究较多,如大数据驱动下的评价主体多元化、高等教育跟踪评估、高等教育智慧评价、推动“四个评价”实现等[6-9]。然而,大数据的应用存在三大悖论,即透明化悖论、身份悖论和权利悖论,数据所有者和数据加工使用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和权利的不对称[10]。此外,教育评价中存在的数据错误和可疑误导问题也是大数据技术鞭长莫及的。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核心特征能够为建立一个高效多元的可信任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

工信部《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

(2016)》中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存证、产学合作等方面的场景应用,肯定了区块链技术对教育、就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价值。在学术领域,以往相关研究集中讨论了区块链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场景,如学分和证书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学习评估、学习对象的身份认证、档案管理、学习数据存储与追踪以及教育评价[11-17]。然而,专门探究区块链技术在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本文尝试从区块链技术与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契合性分析以及区块链技术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应用模式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区跨链技术与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契合性分析

(一)区块链技术的优势

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一种数字化信任机制。这种分布式数据库技术通过点对点网络、分布式账本、非对称加密算法、公式算法、激励机制和智能合约建立了數字世界的社会参与、历史存证、签名转发、规则共识和证明机制、互惠激励以及契约执行等机制。正是这种信任机制的存在,这种完备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数据库技术会最终应用于所有的数据存储与共享领域,实现全社会的价值互联。具体而言,其主要优势如下。

第一,去中心化。多节点组成的点对点网络是区块链技术的基础通信架构,形成了多方参与的数字化空间。这种网络架构上的各个节点都处于对等地位,不存在中心枢纽,即实现“去中心化”系统。此系统中信息的全网一致性通过共识算法实现。共识算法选出记账节点进行记账,并进行集体验证,从而实现去中心化下的集体共治。

第二,全过程追溯。区块链的“区块+链”结构中,区块负责记录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所有交易,并依时间顺序不断生成,每个区块的生成时间即为其时间戳,记录在区块头中。所有的区块按照时间顺序形成的链式结构,构成了该项交易的全部历史,可以进行信息的全过程追溯,但无法被篡改。

第三,信息真实安全。对于系统中的数字化资产和交易,区块链技术利用非对称加密技术保障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交易资产的安全性。每个交易者都可以用公钥对信息加密,而被加密过的信息只能用私钥解密并验证,经验证的交易有效。此外,非对称加密技术也保证了信息所有权的实现。

第四,契约自动执行。区块链技术的信任机制实现了一个支持可信代码的运行环境,为智能合约的自动强制执行提供了现实基础。通过脚本定义、触发和执行的智能合约,不需要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同时交易结果会永久记录在区块链上,实现了去中心化系统高时效、高准确性和低成本的价值交换。

(二)契合性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包含内容广泛。从评价层次上,包含高职高专教育评估、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学科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等;从评价内容上,包含教学评价、学科评价、科研评价等;从评价对象上,包含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从评价主体上,包含政府评价、社会评价、高校内部评价等。多种多样的教育评价,所需数据规模庞大,条件多样且存在重叠,评价活动繁冗耗时,进而导致评价反馈与改进的积极性不高。此外,政府的行政性评价依然处于主导地位,评价结果往往与教育资源相连接,进而催生出“五唯”的扭曲导向和数据造假等不端行为。以上问题从技术上来说,是数据生产和使用的方式与效率问题。区块链技术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契合性分析如图1所示。

1.区块链的信任机制与高等教育评价的数据真实性。区块链技术在点对点对等网络上建立了一个多方数字化信任机制,包括交易来源可信、交易记录可信、交易规则可信、交易合约可信。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任何教育活动都可以作为交易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各个节点根据共识机制进行验证并存储。经验证的数据上链之后不可篡改,数据使用需要非对称解密,且使用过程全程记录。无论是高校内部评价的学生学习数据、教师科研数据、行政管理数据,还是外部评价的毕业生数据、服务社会数据等,都可以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存储与使用。此外,区别于教育大数据,区块链既能够保证数据真实准确不可篡改,记录数据的使用过程,又能够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实现专项数据的开放共享。因此,基于区块链教育数据平台的高等教育评价,可以避免数据造假,进而在多方互信的基础上得出真实准确的评价结论。

2.区块链的分布式共享与高等教育评价过程高效率低成本。高等教育评价的评价层次、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多样,不同类型的评价对数据资料的要求存在差异,每次评价的组织实施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整理、审查、报送、调取、汇总各种数据资料,评价过程低效率、高消耗。区块链的链上数据共享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在评价之前,根据不同类别的评价建立不同的数据使用目录,并细化到各个部门,各个部门按照数据目录建设数据,并进行日常更新和维护。其次,在评价过程中,使用区块链的数据分布式共享技术,在数据依然存储于本部门的基础上,通过分布式账本进行数据共享。同时,共享使用情况会被透明存证在区块链上,接受多方监督,共享数据无法被篡改。最后,在数据控制权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事实上的共享,极大简化数据的处理过程,既提高了评价工作的效率,也减少了人力物力消耗。

3.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与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评价中出现的“五唯”异化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普及化教育过程中的评价标准刚性固化的体现。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理念、方式需要推陈出新,高等教育评价也需要破“五唯”。破“五唯”就是从单一标准向分类多样评价转变;论文、职称、奖项等作为合格评定的标准,而各个学校、学科的特色优势是多元化评价的内涵。

智能合约是一个数字化契约,其通过脚本封装在区块链数据平台上,一旦达到触发条件,则契约自动执行。因此,数量型的合格评价完全可以借助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自动快速完成,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层分类评价需要评价主体借助区块链数据平台上的数据具体完成。智能合约的使用,可以弱化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对“五唯”的过度重视,推动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开发、协商与实践。

4.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与高等教育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我国以往高等教育评价实践中行政化气氛浓厚,政府“管办评”不分,导致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不足,不能够真实反映高等教育运行状况,难以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此外,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存在性较弱,公信力不高,难以形成有力的社会监督机制,评价主体多元化无法真正实现。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意味着各个节点的地位平等。在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系统中,每个参与方都是平等的数据生产者和使用者,同时也是监督者和被监督者,这样保证了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在评价过程中对数据使用和生产的平等地位。在实际应用中,建立区块链的弱中心化架构,在保证数据不可删改的前提下,赋予政府对其他参与者进行数据使用和生产的更大监督权,以实现《总体方案》中高等教育評价的党委统一领导。

5.区块链的全过程记录与高等教育评价结果的应用性。《总体方案》中提出,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然而,高等教育评价实践中,评价主体缺乏有效的结果反馈机制,不注重结果反馈,或者只告知结果而没有沟通协商机制等;评价对象不知或者只知一个简单的排名结果,无法从评价结果中获得改进方向,没有持续改进的积极性。忽视评价结果,弱化了评价的指导作用。

区块链数据平台可以对数据的生成、使用等全过程进行记录、共享和监督,这意味着,评价对象生成教育活动数据、评价主体使用教育活动数据、评价主体生成教育评价数据以及评价对象使用教育评价数据并据此生成新的、改进后的教育活动数据的整个过程,都会完整地记录在区块链上,形成全网共享和监督。区块链数据平台实现了评价结果的“生成—反馈—改进—监督”闭环良性系统,加强了评价结果的应用性。

二、区块链技术在高等教育评价中的应用模式

区块链的数字化信任机制确保高等教育评价的数据真实;分布式共享、全过程记录等特性能够极大提高高等教育评价效率,提升评价功能的发挥;去中心化和智能合约技术能够促进评价主体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助力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有效实施。然而,区块链技术在高等教育评价中的现实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参与,根据节点权力分层次建设,根据评价标准建设数据目录并封装智能合约等。从现实出发,本文提出区块链技术在高等教育评价中的两种应用模式。

(一)链下存储+链上共享

参照政务区块链的构建方式,利用区块链的数据分布式共享技术,建立数据的“链下存储+链上共享”模式,即原始数据资料由各个部门各自维护和存储,数据的部门间共享和使用情况上链存储。这种模式主要解决数据控制权问题,在数据控制权依然在各个部门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事实上共享,提高了数据开放和共享的积极性。

具体到高等教育评价,以学校评价为例,各个学校对自己的教育活动数据进行生成、维护和本地存储,并不进行数据上传和全网共享。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如政府或第三方机构)向各个学校发出使用数据的申请,经授权后获得共享数据进行使用,整个数据的处理过程需要上链,如图2所示。

高校作为评价对象,根据评价主体发布的评价标准和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办学定位,整理相关数据,并将数据目录上链,明确数据共享关系和共享事件,以供评价主体申请获取。评价主体申请并经链上授权后,获取学校共享的数据。整个数据的申请、授权、确认、共享和使用的过程均记录在区块链上。评价结束后,评价主体将评价结果和反馈意见上链,高校申请获取数据并根据结果进行改进,维护更新教育数据和数据目录,作为下一次评价的基础。

在“链上+链下”的系统里,评价对象根据日常教育活动,在原有的数据目录下实时更新和维护数据,减轻了评价期间集中整理数据的工作量。在评价过程中,区块链上的数据处理流程开启,双方对数据的申请、授权、确认、共享、使用等环节自动执行,简化了工作程序。最后,评价结果和反馈意见公开透明,有利于评价对象对结果的使用,促进教育的发展。

“链上+链下”系统中,教育数据存储于本地,上链的是数据存证和数据目录。区块链技术仅用于验证、监督和管理数据共享的流程,更多地利用了区块链的全过程追溯和不可篡改的属性,对数据存储容量要求很低,比较容易应用推广。除了学校评价之外,该系统也可以用于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二)基于联盟链的高等教育评价数据平台

区块链技术的全面应用是建立基于联盟链技术的高等教育评价数据平台,真正实现高等教育数据共享开放,消除高等教育领域的数据割据,构建公开透明的教育数据生态。

联盟链是指节点需要被授权参与的区块链,监管部门可以充当联盟链中的“系统管理员”,其他节点进入联盟链参与数据的读写和交易需要经过“系统管理员”的授权。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是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需要党和政府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因此,在教育评价的区块链数据平台上,党政部门作为关键节点,对其他参与者进行授权、监督和管理。在联盟链上,各高校将教育活动数据上链,并根据评价类型和评价主体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数据共享关系。政府、社会组织或第三方评价机构获取授权后可申请使用所需数据,并将评价结果上链存储和共享,如图3所示。

此外,各个高校的数据采集系统也可以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以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高校以自身作为“系统管理员”建立校内联盟链,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作为拥有不同记录、共享和使用权限的节点,共同参与校内教育数据的整理与维护。高等教育评价区块链数据平台的框架结构如图4所示。高校既是高等教育评价联盟链上的数据读写节点,也是校内联盟链上的监管授权节点。高校运营的校内区块链可以作为高等教育评价联盟链的侧链,通过侧链或中继器技术实现数据的跨链共享。

三、总结

高等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建立多元立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既需要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类指标体系的构建,也需要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创新的支持。区块链致力于建立一个数字化信任机制,涉及到的对等网络结构、分布式存储和共享、时间戳、智能合约等技术可以应用于金融、交通、教育等个领域。针对高等教育评价,区块链的去信任化机制可以保证教育数据的真实性,分布式共享技术可以提高评价效率,智能合约技术可以促进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发展,去中心化网络可以加快多主体评价体系的建立,全过程记录可以助力以评促改的高效实现。继大数据、人工智能之后,区块链应用于高等教育评价是一个必然趋势。从现实应用来看,短期内可以构建“链下存储+链上共享”的区块链初级架构;长期而言,随着区块链应用的法律法规完善,技术标准成熟,可以探索构建基于联盟链技术和侧链技术的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评价数据平台,封装多样化的智能合约,提升高等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高江勇.大学教育评价中的过度量化:表现、困境及治理[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

[2]李立国,赵阔,王传毅,等.超越“五唯”: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的忧思与展望(笔谈)[J].大学教育科学,2020(6).

[3]李庆丰,周作宇.高等教育评价中的价值冲突与融合[J].高等教育研究,2020(10).

[4]时艳芳.高等教育评价结果:困境、反思与改进[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5]瞿振元,张炜,陈骏,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研究(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20(12).

[6]阎升光,何丽娟.基于大数据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14).

[7]余波,赵蓉英,王旭,等.大数据驱动下“双一流”高校跟踪评估平台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8]任珂.教育治理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智慧评价体系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20(24).

[9]韩磊,许发磊,黄陈蓉.新时代教育评价的技术思考与改革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22(3).

[10]Richards,N.M.& King,J.H..Three Paradoxes of Big Data[J].Stanford Law Review Online,2013(66).

[11]李旭东,曾艳英.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8(34).

[12]李新,杨现民.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开放教育资源新生态[J].中国远程教育,2018(6).

[13]郑小丽,郑璐.基于EITP协议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9(18).

[14]李凤英,何屹峰,齐宇歆.MOOC学习者身份认证模式的研究——基于双因子模糊认证和区块链技术[J].远程教育杂志,2017(4).

[15]张倩.构建高校学生档案区块链征信管理平台的探究[J].档案与建设,2019(3).

[16]杨兵,罗汪  ,姜庆,等.基于联盟链的学习数据存储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8).

[17]沈忠華.新技术视域下的教育大数据与教育评估新探——兼论区块链技术对在线教育评估的影响[J].远程教育杂志,2017(3).

[责任编辑  包玉红]

猜你喜欢

区块链技术
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农村金融信息共享平台研究
“一带一路”下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
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国际结算的探讨
区块链技术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