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帕斯比叶舞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奏方法分析

2023-06-11傅天洳济南大学音乐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14期
关键词:帕斯德彪西舞曲

傅天洳(济南大学音乐学院)

一、《帕斯比叶舞曲》的创作背景

1880 年,年仅18 岁的德彪西在老师的推荐下被聘为梅可夫人(柴可夫斯基的至交)的家庭教师。值得一提的是,梅可夫人不仅财力雄厚,而且对音乐也有着狂热的爱好。因此,梅可夫人对于德彪西照顾有加,为德彪西开阔音乐眼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便利。1881 年,德彪西随梅可夫人去到俄罗斯。这是德彪西首次访问俄罗斯,在此期间接触到了俄罗斯音乐。1884 年,德彪西获得在意大利罗马的法兰西学院留学的资格。在意大利旅居期间,德彪西曾到米兰附近的贝加莫地区游玩,被当地的风景所吸引,《贝加摩组曲》正是以此命名。在1889 年巴黎博览会中,德彪西首次听到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音乐,使得德彪西对东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890年,德彪西与法国象征派诗人斯特芳·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结识,并加入当时法国文化界最著名的沙龙,与当时著名的画家、音乐家、诗人有着广泛接触。

德彪西通过这十年间丰富的游学经历,见识了各地的民族音乐。加之当时印象主义在绘画与文学界的迅速发展并形成流派,德彪西受到其影响。德彪西于1890 年开始动笔创作《贝加摩组曲》,1905 年出版,历经15 年的推敲。足以看出德彪西对这部作品的重视。《贝加摩组曲》与法国诗人吉罗(Albert Giraud)写过一组叙事诗《月下的皮耶罗》有关。

《帕斯比叶舞曲》作为《贝加摩组曲》中的最后一首,在四首小曲的起承转合中担任“合”的作用。“帕斯比叶”原是法国古老的宫廷音乐,但德彪西运用了他着十年来的所见所闻,赋予了“帕斯比叶”不同的色彩。例如,上文所说德彪西对甘美兰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甘美兰乐器最大的特色是乐师会同时演奏两组音准略有差异的音,形成物理上的拍频效应,声音带有一点震抖,而带来闪烁的音色.德彪西在《帕斯比叶舞曲》中也有模仿这样的音色。

德彪西对20 世纪音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他的作品研究也可以遵循这个思路。研究《帕斯比叶舞曲》的艺术特征,从传承与创新两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新旧音乐风格的交织与完美结合。此外,《帕斯比叶舞曲》并不仅仅是单调的舞曲,在演奏时有很多细节的处理需要仔细研究与推敲。

二、《帕斯比叶舞曲》的艺术特征

(一)《帕斯比叶舞曲》的传承性

1.《帕斯比叶舞曲》对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传承

谱例1 《帕斯比叶舞曲》(第39-41小节)(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谱例2 《帕斯比叶舞曲》(67-70小节)(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巴洛克时期的古组曲结构由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四首舞曲组成。《贝加摩组曲》采用了巴洛克时期的古组曲的形式,而值得注意的是,组曲架构在17 世纪之后的长时间被认为老旧的象征,直到19 世纪进行了调整才重新得以重视,《贝加摩组曲》正是产生于这一时期。这体现了德彪西对古钢琴前辈们的致敬。《帕斯比叶舞曲》来源于选择了曾流行于法国宫廷的古老舞曲,标题也沿用了法国音乐传统的名称,并未重新命名。这也可以看出德彪西内心深处的怀古情结。德彪西崇尚复调,《帕斯比叶舞曲》从第7 小节开始就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线条相互交织。在第24 小节出现了多声部,这也使得整个音乐丰富饱满,听觉效果更加立体。

2.《帕斯比叶舞曲》与浪漫主义音乐的相似性

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大致在1790-1910 年之间。德彪西出生于1862年,也就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浪漫主义音乐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浪漫主义音乐不再像古典主义音乐对程式化要求那么严格,音乐结构相对自由。《帕斯比叶舞曲》全曲156 小节,可以看作是一个带再现、有尾声的三部曲式。该曲结构匀称,与浪漫主义音乐保持着一致。浪漫主义音乐强调旋律的抒情性以及歌唱性。《帕斯比叶舞曲》全曲句子虽然短小,但旋律依然是具有歌唱性的,这与浪漫主义音乐有着相似之处。此外,浪漫主义音乐主张弘扬主观情感和个性。《帕斯比叶舞曲》所在的《贝加摩组曲》的创作背景在前面已经有了详细介绍,是德彪西观贝加莫地区后的有感之作。这也符合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

(二)《帕斯比叶舞曲》的“新”特色

1.《帕斯比叶舞曲》局部的“东方韵味”

当时的德彪西正深受俄国及东方民族音乐的影响,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特意运用了东方音乐的元素。在《帕斯比叶舞曲》第39 小节,第二主题开始出现(见谱例1),原始动机音型的下方大二度变为了小二度,旋律开始轻盈梦幻,极具东方色彩。《帕斯比叶舞曲》的第67-70 小节,此处旋律建立在#C 角加变宫六声调式之上(见谱例2)。这样的技法,在当时的欧洲是较为少见的。

2.《帕斯比叶舞曲》的节拍特征

帕斯比叶是法国古老的三拍子民间舞曲,起源于法国下阿尔卑斯省布列塔尼地区的水手中间,由艺人传到巴黎并在宫廷中流行。《帕斯比叶舞曲》虽然有法国传统的舞曲风格,但却并未使用3/8 拍和6/8 拍,而是大胆运用4/4 拍进行创作。在形式上突破创新,体现了德彪西的大胆与高超的写作技术。可是,德彪西在曲中又故意运用到了三连音这样的三拍子节奏来打破规整。这也使得音乐更加的有趣。

(三)《帕斯比叶舞曲》中印象主义的体现

1.乐句“碎片化”

德彪西不使用长乐句定式,而是开始使用短乐句,使音乐碎片化,具有写意色彩。如同印象派画家更为追求光线与色彩带来的效果,德彪西也通过“短小精悍”的片段式音乐来描绘朦胧神秘的画面。看似片断式,而又紧紧凝聚在一起。在《帕斯比叶舞曲》中,从第7小节开始出现多层次的线条,而10-14小节又反复了第3-6 小节的主题,短小的动机相互呼应,像一幅画从二维变成三维又回归二维,平面与立体交织,也像光与暗的交织对比。

2.和声处理

《帕斯比叶舞曲》从#f 小调出发,经过几次转调,最后回归到#f 小调。调式之间自由转换,却又浑然一体,别具一致。德彪西认为古典主义以及浪漫主义音乐中,程式的终止破坏了音乐的自发性。在《帕斯比叶舞曲》的最后十小节,空五度的使用,是破常规的大胆创新。在最后一个和弦省略了三音,使得整个音乐灵巧,体现了早期印象主义音乐的清新柔和,打破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凯旋式的最后终止。

3.倾斜对位

《帕斯比叶舞曲》从第24 小节往后在高音声部都出现了许多三连音节奏,左手声部维持着四个八分音符一组的音型。以往的宫廷舞曲大多追求优雅整齐而要求对位整齐。而《帕斯比叶舞曲》这样四对三节奏的倾斜对位,打破了四四拍的工整,不再是中规中矩的乏味的舞曲。通过这样短小而又灵动的倾斜对位,使得音乐更为活泼。右手声部除了三连音以外,还有次中音部做支撑,多声部的出现使听觉效果更为饱满精彩,不再单调呆板。

4.不协和音程

在《帕斯比叶舞曲》中,全曲多次出现了不协和音程的碰撞。过去,不协和音程一直都是音乐家们非常慎重使用甚至排斥的,这也尤其能够展示德彪西创作时的大胆与别致。正是这些打破常规的碰撞,才为整个曲子添加了更为丰富的色彩。第39 小节上方声部#F、#C、#B(见谱例3),由第3 小节原始动机的#F、#C、B变化而来。从大二度转为小二度,不协和音程凸显了异域色彩。而第39 小节下方声部中的D、#F,到了第41 小节变为♮D、#F。从大三度转为小三度,也使音乐更加神秘。

谱例3 《帕斯比叶舞曲》(第39-41小节)(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谱例4 《帕斯比叶舞曲》(第7-11小节)(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三、《帕斯比叶舞曲》演奏技法

(一)触键与音色

1.触键

(1)断奏的触键

《帕斯比叶舞曲》的伴奏音型均是分解和弦。德彪西写在最开头对这首曲子的速度要求——“Allegretto ma non troppo”,翻译为“不太急的快板”。那么在演奏过程中,我们需要控制好速度,不可弹得过快。在活跃中兼顾典雅。

第1-2 小节这样的跳音伴奏音型贯穿全曲,使得舞曲灵动。对此演奏要点应该集中手掌的紧张性,采用垂直触键。触键不能生硬,集中而又具有弹性,突出其舞曲风格。要注意触键时,每个音的力量均衡,做到音色统一,像是拨弦键琴的音色,不可突然出现重音。当然,左手的音符并不是单调的重复,它存在着一定的跨度以及音的变化。演奏者需要由慢到快进行练习,避免错音。运用手腕的带动,将四个音连成一组。

(2)连奏的触键

《帕斯比叶舞曲》产生于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的过渡时期,因此它仍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所以它也具有一定的歌唱性。线条虽短,但是也需要把它的句子弹得连贯柔和。所以在触键上,连线部分采用水平触键。并且用手腕带动,增加线条的柔和度。从3-6 小节的旋律声部来看,曲子部分地方是连奏与断奏相结合。在连奏的水平触键与跳音的垂直触键之间,演奏者要做到转换自然,使得音乐变换自如。

在第95 小节,出现了四个八分音符为一组且跨度较大的连奏,这一段应该采用“抚摸法”。用手指的肉垫触键,下键缓慢。手臂放松,手腕带动,力量从手臂逐渐过渡到指肚,使得音符流动起来。四个八分音符要做到连贯,像流水一般滑落。

在《帕斯比叶舞曲》中,第7 小节出现的多层次的线条在旋律声部,既应有水平触键又有垂直触键(见谱例4)。连奏的水平触键可以稍微深一些,在跳音部分,要富有弹性,突出不同线条的对比。不可将声部揉在一起,使音乐杂乱无章。

2.音色

德彪西对《帕斯比叶舞曲》的力度记号做了非常详细的标记。从ppp、pp、piu p、mp、p 到mf、f、piu f 甚至sf。力度在不同层次程度的转变,尤其是对于细微之处的把控,都是对演奏者的考验。

(1)强后即弱

全曲一共出现了三次sf(突强),分别在第36、62 和70 小节。其中第36小节和第62 小节两处都出现了强后即弱这样的处理方式,演奏者要引起注意,力量的对比与收缩。在突强的部分,并不是一味地通过把手指砸下去来达到力度的满足。力度的强弱注重的是氛围的烘托。演奏者可以借助腰部以及背部的力量把力量往下、往深处推。

(2)弱奏的层次

第136-138 小节,力度从p 到piu p,再到pp。这一部分要突出三个不同层次的力度变化,不可将三个小节用同样的力度来演奏,这对演奏者来说是较高的考验。136 与137 小节的织体与节奏完全一致,音高只有一音只差,所以力度的变化尤为重要。137 小节是对前一小节的不完全模仿,力度上更弱一些,如同影子一般随行。而138 小节在旋律与伴奏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力度也需要随之重新调整。更弱的力度,安静而若隐若现的切入,才有朦胧的意境营造,才能具有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三个小节的细节之处的力度变化,方能使得音乐的层次丰富。这一部分建议演奏者单独多加练习。

(二)声部表现

1.倾斜对位的处理

《帕斯比叶舞曲》的第24 小节上方声部出现了三连音节奏型。而左手低音依然保持着四个八分音符为一组的分解和弦音型。这里的四对三的对位,与前面的节奏形成了对比,是出彩之处。首先是要注意三连音带有保持音记号,演奏时要饱满有力。其次,演奏者处理倾斜对位时要立足于旋律,不能只要求生硬的节奏对齐。低声部始终是服务于旋律声部的,倾斜的对位不可以影响旋律的进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右手次中音声部的二分音符要保持足够的时值。它不仅仅是新的声部出现,更是对旋律声部的支撑。

2.旋律的声部转换处理

《帕斯比叶舞曲》的旋律声部主要集中在右手。但第106 小节,旋律出现却在了左手的低声部,这里同时也是主题的回归再现。因此左右手的力量处理就需要发生转变。右手应该为左手服务,衬托出左手的旋律。105 小节的dim 减弱记号使得音乐逐渐安静。在105 与106 小节之间,可以双手提起,在短暂暂停后再开始演奏。这样的处理既可以作为一个音乐的呼吸换气,也可以抓住听众的吸引力。演奏者抓住这个间隙,可以重新进行双手力度与节奏的规划,再从容切换。不必过于着急马上往下演奏,慌乱处理导致因小失大。

四、结语

德彪西生于世纪之交,将浪漫主义音乐与法国音乐传承,同时又开创了全新的音乐风格。一方面他将原本陈旧的音乐风格重新回到舞台,另一方面他又为这些古老音乐注入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新鲜的气息。同时德彪西不断学习不同地方和民族的音乐,将世界各地的音乐融会贯通,使得音乐变得更具魅力、更加魔幻。《贝加摩组曲》历经15 年的推敲,虽是德彪西早期作品,却已经笼上了印象主义的面纱,加之其怀古情结,使得这一作品推陈出新。《帕斯比叶舞曲》既是对音乐先辈的致敬,又是德彪西对新音响的更高追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作为最后一首小曲,《帕斯比叶舞曲》典型地反映了德彪西的音乐风格和个人特点。活泼灵巧的跳跃伴奏音型,音乐的明暗交织,破常规的节奏节拍,倾斜对位,这些鲜活的元素使得这首舞曲充满灵气。

通过系统分析《帕斯比叶舞曲》的演奏技巧,加深对该曲的理解,加强对印象主义音乐的把握,同时更好地帮助演奏者进行演奏及二次创作。

猜你喜欢

帕斯德彪西舞曲
冬的舞曲
瑶族舞曲
西班牙市长醉酒撒欢儿
可持续乳化剂的光明前景支撑帕斯嘉在上海扩张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ITC因专利纠纷对福特混合电动车展开调查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烂漫舞曲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