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奏技巧

2023-06-11张蕴泽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14期
关键词:呈示部狂想曲勃拉姆斯

张蕴泽(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一、作曲家经历

勃拉姆斯出生于德国,其父是汉堡剧院的低音大提琴手,从小就注重勃拉姆斯的音乐培养,在他七岁时,父亲聘请了克塞尔作为勃拉姆斯的钢琴教师,勃拉姆斯对与古典音乐的兴趣也正是从这时开始。1848 年,15 岁的勃拉姆斯首次登台公开演奏钢琴,之后勃拉姆斯开始教学钢琴并经常在酒吧当“弹唱歌手”,写了很多歌曲。1853 年,在勃拉姆斯20岁时,他认识到了李斯特、舒曼等音乐大师,尤其得到了舒曼的认可,舒曼也将自己的乐谱出版商介绍给勃拉姆斯,其首批作品才得以出版。勃拉姆斯创作了不同钢琴题材的音乐:奏鸣曲、狂想曲、钢琴小品等。钢琴音乐的创作也贯穿其一生:从早期的奏鸣曲,到中期的变奏曲,最后到钢琴小品。勃拉姆斯的音乐极具复杂矛盾的个性,他时而激情奔放,时而又内敛温柔。勃拉姆斯不仅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流露出对巴赫、贝多芬等先驱们的崇敬之情,而且结合浪漫主义织体饱满的写法,充分表达个人情感,最终形成了极具个性的风格。

二、狂想曲体裁

狂想曲是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重要体裁之一,属于性格小品,常采用奏鸣曲式三段体结构,在风格上十分自由,这也是被称为“狂”的原因。狂想裁发展了将近一百年,最后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其旋律大多源于民间的曲调和音乐。“狂想曲”与我国宋代的词牌名相似,曲目的风格要与体裁相契合,而狂想曲的风格就类似于我国的豪放派。

勃拉姆斯热衷于民间流行音乐,这在他的狂想曲中也有体现,旋律上脱俗质朴,但质朴中透露着淡淡犹豫,有一种民间小调的感觉。交响性也是勃拉姆斯狂想曲重要的特点之一,交响乐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文学作品,因为它比较注重音乐的叙事性和抒情性,音乐整体就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或是充满了英雄主义,或是柔情特色。勃拉姆斯在交响乐方面也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艺术风格,勃拉姆斯推崇古典主义音乐,大型音乐体裁也正是古典主义时期盛行的形式,在他的《钢琴狂想曲》之中也隐含了交响乐的内容。

三、作品创作背景

这首作品创作于1879 年,属于勃拉姆斯晚期作品,他的晚期作品相较于早期作品,不再那么热烈激昂,而是多了冷静沉着。勃拉姆斯晚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矛盾性,时而平静时而激烈,这也体现了作曲家内心的波动与冲突。

勃拉姆斯当时创作了两首狂想曲:《g小调狂想曲》和《b 小调狂想曲》。本文分析的《g 小调狂想曲》创作于贝克拉特为勃拉姆斯素描时,这首作品十分具有灵性,它表现了勃拉姆斯的双重性格:时而腼腆敏感,时而冲动激烈。这两首狂想曲作品与当时的狂想曲体裁有些许出入,但经过了伊丽莎白和克拉拉讨论,勃拉姆斯才将这两首作品改为狂想曲。

四、曲式结构

这首作品虽然创作于浪漫主义时期,但曲式结构却像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作品一样严谨。这首曲子的结构类似于奏鸣曲式,具有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四部分。

主部主题(1-8 小节)调性为g 小调,右手的三连音织体是整首曲子的主要织体形式,左手旋律由低音八度和交叉手高音组成,高低音的对比既拉宽了音区,又体现了强烈的矛盾性。

连接部分(9-13 小节)织体还是以三连音为主,但织体更加丰满。乐句中增加休止符,听感上更加铿锵有力,有一种军队行军的氛围。

副部主题(14-20 小节)的色彩急转直下,力度上从f 立刻转变为mp,织体也从三连音节奏转变分解和弦形式,音乐更加流动。右手的旋律半音模进并且重复了三次,这也恰恰体现了作曲家内心的纠结与矛盾,与主部主题的激烈形成了强烈对比。

结束部(21-32 小节)部分旋律转到左手低音区,以八度的方式演奏,织体变回三连音,整体氛围低沉且旋律多模进,仿佛作曲家痛苦后内心的低吟与彷徨。最后旋律的音区不断上升,力度上也从p 经过渐强到f,将呈示部的气氛推到了一个顶峰,结尾处以一串下行音阶收尾,情绪得以平复,逐渐发展到展开部。

表1 呈示部(表格来源:作者自制)

表2 展开部(表格来源:作者自制)

表3 再现部(表格来源:作者自制)

这首曲子展开部相对于呈示部篇幅更长。33-53 小节为展开部主题,可以分为两个乐句:33-40 小节的素材来自于呈示部主部主题,但调性转至c 小调;41-53 小节为前一句的模进,调性为#g小调,但力度上比前一句更弱。两句都是以三连音节奏作为织体。在浪漫主义时期,展开部与呈示部不再具有强烈的对比,更多的是二者内部相联系,这首曲子呈示部与展开部两部分的联系与发展也是勃拉姆斯将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体现。

54-64 小节这一部分的主题是呈示部结束部的再现与变形,力度的变化相比于呈示部更加强烈。

65-85 小节这一部分的力度变为ppp,经过多次渐强渐弱,最终在79 小节处的ff 处爆发,然后慢慢经过p 渐弱至pp 回归平静。结尾处连续的波浪式下行音程,仿佛表现了作者内心挣扎与释怀,反反复复。这一部分的连接也为再现部奠定了基础。

再现部(85-115 小节)回到g 小调,在内容上与呈示部一致。尾声(116-123小节)保持g 小调,伴随左手先上行后剧烈的下行,力度上也从ff 渐弱到p 再到pp。原以为结尾处会渐渐淡出,但最后由D 到t 两个强音和弦组成的完满终止,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

五、《g小调狂想曲》演奏技巧

(一)力度触键

触键方式与力度和音色的呈现有着很大关系。不同音型、不同力度的乐句需要不同的触键方法。这首曲子频繁且强烈的力度变化是它的特点之一,曲目中也有很多力度与情绪急转直下的乐句,但最重要的还是以谱面标记为准。浪漫主义音乐作品大部分都具有歌唱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借助歌唱旋律来体会音乐中的重音和气口。这首曲子秉承了浪漫主义音乐多声部的原则,在处理不同声部时,我们也要依靠不同的触键方式,达到不同的音响效果。例如曲子第一乐句(1-8 小节)(谱例1),这一段可以理解为共分为3 个声部:高声部旋律,中声部伴奏,低声部主干音支撑。高声部作为旋律声部,自然要突出,这一部分旋律指法由右手小指和左手交叉组成,下键时我们保证手指与琴键有一定距离,这样有足够的发力空间,声音也会更具穿透性;中声部由分解和弦构成,力度要弱于旋律声部,更多的是营造一种模糊的、徘徊的氛围,在触键时可以贴键下,不要过多地用指尖的支撑,而是借助手腕手臂的移动用指腹触键;低声部演奏的是和弦的主干音,低音的八度显得格外扎实,触键时可以从大臂处发力,传导至指尖支撑,这样发出的声音不仅音头少而且更具有深度,下键后手指可以向深处推送,让声音得以释放和传送。这首曲子中的音型大多以上面所述的几种类型出现,在演奏处理时我们可以相互联系。

谱例1

谱例2

在9-13 小节处(谱例2),音型和触键方式相比于第一句会有些许变化。勃拉姆斯作品中小弧线比较多,在连线处我们可以保持住一个音,既可以保证音响的连贯,在技术上也能很好地完成,但勃拉姆斯的连线有别于莫扎特的小弧线,莫扎特的弧线是一种轻灵、透明的音乐语言,而勃拉姆斯的弧线有沉重感,保持相同音恰恰能表现这种绵长的感觉。后面的跳音部分可以向斜下方下键,然后顺势抬起,演奏出有音头且灵动的跳音。演奏时我们要避免手指直上直下地抬起落下,发出很短促抽离的音色,这种音色与曲子的整体基调不相符。我们在表现音色和力度的变化时要保证内容时刻都在音乐中,不要为了变化而脱离了整体。

(二)节奏

谱例3

谱例4

谱例5

这首曲子的节奏主要以三连音为主,这种节奏承担内声部,稳定而不失动力。三连音的重音在第一个音,恰巧旋律也常处在第一个音上,这就要求演奏者需要对重音加以突出。这首作品中也出现了大量三对二、三连音对附点的复合节奏,演奏时一定要准确把握节奏,不要囫囵吞枣,节奏的准确才是音乐表现力的关键。这首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在很多乐句的结尾处都有渐慢的处理(谱例3),我们可以参照rutabo(自由节奏)的处理方法,在节奏内进行弹性的拉伸。处理节奏时,我们仍然可以采用歌唱的方式,来体会渐快渐慢中的气口与时值,再在钢琴上加以模仿。钢琴家古尔德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演奏浪漫主义时期时,经常一边哼唱一边演奏。我们练习时哼唱出旋律和伴奏主干音,演奏时可以心中默唱,这才是落实歌唱性最好的方法。

(三)踏板的使用

1.延音踏板

《g 小调狂想曲》中延音音踏板使用的最多。连音踏板可以让声音更加连贯流畅,有利于歌唱性的表现,丰富饱满音色,增大混响效果,渲染音乐织体。

作品中,呈示部第一乐句(1-8 小节)高声部旋律明亮热情,中声部伴奏沉稳富有动力,低声部八度厚重坚实,加上延音踏板,会让音色更加饱满。这一段,踏板的更换要根据左手和声的变化,左手的每次和弦转换踏板都要换干净,不能拖沓,否则两个和弦融合会出现浑浊的音响效果。演奏家还可以根据乐句之间的强弱不同决定踏板的深浅,强音可以踩得更深更加果断,弱的部分可以慢速踩下并且踩得更浅。演奏者需要根据音量的变化时刻调节踏板,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踩一起,倘若听到和声持续时间过长而导致浑浊,可以适当抬起踏板,减小混响。在出现长线条乐句或者密集的伴奏织体时,例如20 小节、83 小节处(谱例4),可以采用颤音踏板,即抖动踩延音踏板,这样既可以保证踏板的混响效果,也不会使和弦之间相互模糊,这种踏板技法是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中常用到的。

2.弱音踏板

这首作品力度对比悬殊,有一些ff突转p 的乐句,例如64 小节处(谱例5),既要保证原有音色,还要要减弱音量,这时结合使用弱音踏板和延音踏板既可以保证音色的质量,也能营造出安静的氛围。但要注意弱音踏板要提前踩下;延音踏板的使用依然按照前面乐段;手指在弱的乐段可以稍加控制,但音色不要虚弱,因为整体氛围已经由弱音踏板控制,手指的触键只需稍加调整即可。勃拉姆斯是一为浪漫主义鼎盛时期的作曲家,但他的作品却保留着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规整结构与交响性。勃拉姆斯将古典主义音乐与个人感性高度结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g 小调狂想曲》被誉为“最具勃拉姆斯个性的钢琴音乐作品”,这首作品也描绘了勃拉姆斯的双重性格:极敏感而温柔,又热烈奔放。勃拉姆斯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其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呈示部狂想曲勃拉姆斯
空降战车狂想曲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罗罗布的狂想曲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传承与引领
小狗狂想曲
秋日狂想曲
伟大的音乐家勃拉姆斯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