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孕育、形成与深化:论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生成逻辑

2023-06-11李怀征高萌

文教资料 2023年1期
关键词:现实的人唯物史观

李怀征 高萌

摘 要:马克思“现实的人”是构筑历史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石,亦是这一理论的主体概念。综合,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生成历史可以划分为从博士论文到《神圣家族》的孕育时期、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哲学的贫困》的形成时期、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的深化发展时期共三个阶段。因此,系统梳理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生成逻辑,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其内涵,还有利于我们领会唯物史观的精髓要义,从而能够在新时代的社会实践大潮中用好这一理论武器。

关键词:现实的人 抽象的人 唯物史观 历史分期

恩格斯将唯物史观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故而系统梳理、深入探究“现实的人”的生成逻辑问题有利于更好理解其科学内涵,并有助于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构筑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深入研究以后,可以发现,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生成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从博士论文到《神圣家族》的孕育时期,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哲学的贫困》的形成时期,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的深化发展

时期。

一、从博士论文到《神圣家族》:马克思“现实的人”的孕育时期

纵观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史,博士论文至《神圣家族》时期是马克思世界观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亦是其科学世界观创立前的准备阶段。相应地,这一时期也是马克思“现实的人”的孕育时期。

(一)马克思对“抽象的人”变化的态度

马克思的青年时期正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大盛时期,因此,马克思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在这一时期,具体说是博士论文至《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体概念正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抽象的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概念的思想渊源有两个,一个是费希特的“自我”概念,另外一个则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概念。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三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抽象的人”的范畴。列宁也说过,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所持的还完全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观点”[2]。

《莱茵报》的工作促进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因为在此工作期间,马克思接触到了大量政治、经济等方面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也卷入到了同现实的斗争中。马克思将自己的哲学用来分析社会中的现实问题,但总体来说,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依然带着思辨唯心主义的浓厚色彩。不过此时的马克思也开始意识到自己所信奉的哲学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并因此产生了“苦恼的疑问”。由此带来的后果是,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信仰开始产生动摇。随之必然出现的是,马克思也开始动摇了对作为自己哲学主体概念“抽象的人”的信仰,这也就促使马克思开始关注社会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二)马克思“现实的人”的出场

《莱茵报》被查封以后,马克思来到克罗茨纳赫专门从事理论研究,以便解决困扰自己的“苦恼的疑问”。从来到克罗茨纳赫至《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阅读了大量的政治学和历史学著作,撰写了九本笔记。此一时期,马克思还阅读了费尔巴哈的最新哲学著作,并深受启发和影响。马克思此一时期的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等都带有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烙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并据此展开了对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他彻底放弃了对“抽象的人”的崇拜,提出“在阐述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时把人的这些社会存在方式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人始终是这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

质”[3],从而转向了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的关注。由此,马克思也实现了世界观上的两个转变。

这一时期,“现实的人”已经出现在马克思的著作之中,这表明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主体概念的“现实的人”已经出场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马克思“现实的人”在內涵上与费尔巴哈“现实的人”有所不同,但依然深受其影响。

(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现实的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初步实现了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以及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这部手稿深刻讨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的问题,并指出共产主义是消除人的异化而复归人的本质的现实道路。从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探究中可以看到,“现实的人及其本质”已经成为这部手稿的中心主题,自然,“现实的人”成为马克思此时哲学思想的主体概念。

通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发现,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痕迹依然明显。在费尔巴哈“现实的人”的基础上,马克思对“现实的人”做出了新的理解。在将人的本质界定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4]的基础上,他认为“现实的人”是“类存在物”,是“自然存在物”,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是“社会存在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一时期,马克思业已把“现实的人”理解为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于立场的原因,社会生活中的无产阶级也基本上开始成为他此时哲学思想的真正主体。

(四) 《神圣家族》:“现实的人”正式形成前的最后一环

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一方面批判了鲍威尔及其同伙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另一方面批判了两者哲学思想中的主体概念“抽象的人”,并以“现实的人”为基础,深入阐述了人类彻底解放的时代主题,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从事具体活动的“现实的人”(主要是指无产阶级)正是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现实力量,从而在历史观上确立了“现实的人”的主体地位。但是从《神圣家族》一书的整体思想来看,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马克思对其哲学思想即便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但依然没有从实质上超越。马克思还处在借鉴费尔巴哈“现实的人”的阶段,但这距离他对费尔巴哈“现实的人”的彻底清算也已经为时不远。因此,我们可以将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对“现实的人”的阐述看作“现实的人”正式形成前的最后阶段。

二、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哲学的贫困》:马克思“现实的人”的形成时期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至《哲学的贫困》时期(其间的著作还包括《马克思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致力于系统阐发唯物史观。由于“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主体概念,是构筑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石,故而唯物史观的创立也标志着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正式形成。而这都建立在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清算基础上。

(一)对费尔巴哈“现实的人”的彻底清算

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有较大影响,从马克思带着“苦恼的疑问”来到克罗茨纳赫,一直到《神圣家族》著作的完成,这一时期马克思的著作都带有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深深烙印。可以说,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从思辨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尽管如此,但从实质上来看,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依旧属于旧唯物主义,因为其“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5]。因此,展开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批判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必须迈出的关键一步。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彻底清算,主要是围绕其基本主题“现实的人及其本质”而展开的。针对费尔巴哈将“现实的人”抽象为“一般人”的做法,马克思把“现实的人”界定为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从事实践活动的、从属于一定社会共同体的、具体的个人:“这里所说的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6]对于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界定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即理性、意志、爱、对象性关系等,马克思认为这是因为费尔巴哈没有立基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来界定“现实的人”。脱离了社会实践活动,人也就必然会成为“抽象的人”。

由此可见,马克思正是在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基本主题“现实的人及其本质”的批判中完成了对费尔巴哈“现实的人”的彻底清算,为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正式形成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现实的人”的正式形成

作为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整个学说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首次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等著作中都能看到唯物史观的原理,但这些原理还是碎片化的,较为笼统。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诞生,唯物史观才被系统化阐释。因此,以上两部著作的诞生也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德意志意识形态》也仅仅发表了一部分,因此,在当时宣传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任由《马克思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和《哲学的贫困》承担。

纵观唯物史观的原理,我们发现,“现实的人”是其基础性概念。因为一旦离开了“现实的人”及其活动,这些原理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比如,“现实的人”是科学实践观的实践主体,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7],也就是“现实的人”。因此,唯物史观创立之时,也就是“现实的人”正式形成之日。

三、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深化发展时期

在创立唯物史观以后,马克思就开始用这一理论考察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寻求人类的彻底解放之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现实的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因此,系统梳理马克思从《共产党宣言》至《资本论》时期的著作,对于我们了解“现实的人”的深化发展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一)以唯物史观考察欧洲主要国家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

从《共产党宣言》至《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时期,马克思的研究重点是利用唯物史观考察欧洲主要国家的阶级斗争与革命运动情况,代表著作是《危机和反革命》《资产阶级和反革命》《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马克思的研究再次确证了其之前的结论,即在一定社会历史下从事具体活动的“现实的人”,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推进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主体,同时,他也指出,业已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主体。马克思还指出,“现实的人”在创造历史的时候也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即“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马克思还谈到了人的彻底解放以及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他认为,无产阶级承担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而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无产阶级首先要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即从资本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因为“一旦没有资本,也就不再有雇佣劳动了”[9]。

可以看到,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对欧洲主要国家的历史进程和现实状况的考察,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发展了马克思“现实

的人”。

(二) 《资本论》 对“现实的人”的深化发展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集大成之作,包含了其一生最偉大的思想成果。从内容上来看,这部著作在批判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同时,也展开了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研究。自然,在这一过程中,就不可能不论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现实的人”的问题。深入研究以后可以发现,这部著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框架下,采用实证的科学研究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与“现实的人”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社会地位、现实命运、彻底解放、自由全面发展等,从而进一步深化发展了马克思“现实的人”的内涵。

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家们提出的“抽象的人”,将“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10]即“现实的人”确立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重点讨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现实的人”的社会地位与现实命运。他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与压迫,揭示了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不利地位。马克思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出发,探讨了“现实的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借助实证的研究方法,对“现实的人”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深化发展。他认为“现实的人”与其“自然规定性”密切相关,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现实的人”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事物不过是历史的产物。

四、结语

通过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生成逻辑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到,作为唯物史观主体概念的“现实的人”的生成历史与唯物史观的创立发展是同步的。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现实的人”的生成过程,一窥唯物史观的整个发展脉络。因此,系统梳理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生成逻辑,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其内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唯物史观的精髓要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新时代的实践大潮中用好这一理论武器,从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2] 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1-52.

[4] [5] [6]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499,524,525.

[8]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48.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基金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QD17)。

猜你喜欢

现实的人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子夜》的方法论分析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关于青年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人”走向现实深处
青年马克思对人的认识的转变
“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的关系辨析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