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与路径分析

2023-06-11李佳霓

文教资料 2023年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社会家庭

李佳霓

摘 要:家校社协同育人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有利于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着现实困境:协同目标难以一致、各参与主体常有缺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专业性不强、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等。为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落实,需更新教育观念,促进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保证教育公平;拓宽合作方式,完善专业队伍建设;加强保障机制,完善评估体系。

关键词:家庭 学校 社会 协同育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如何推动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真正具备实效性,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探索过程中的重大课题。明确家校社育人的重要性,针对面临的现实困境做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对于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落实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一、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原因

教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势必会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有利于为社会创造多样丰富的人才、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家校社协同育人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符合教育要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符合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的任务。学校教育能够完成基础教育、保证学习的效率,但是真正要做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联合家庭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新创造能力。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是指人一生各阶段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其本質是为了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思维和理念对每个人的成长都非常重要,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能“缺位”孩子的成长。在孩子进入学校后,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逐渐加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孩子在学校外的时间是远远大于在校的,那么在学校教育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并不能因此忽略掉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有利于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保障学生全面的发展,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协同完成。学校教育是基础,承担着教育的重任,能够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学生兴趣的发展与未来专业的学习联系非常紧密,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让学生在少年时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在进入大学后进行专业的培养学习,成为术业有专攻的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家庭、社会的帮助。社会资源如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文化馆、美术馆可以成为点燃学生兴趣的机会[2],再加上家庭资源的加持,学生能够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坚持下去。在专业兴趣之外,家庭、学校、社会的帮助还能够让学生实现多样化的发展,推动其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推进的实践困境

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协同目标难以一致、各参与主体常有缺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专业性不强、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等。

(一)协同目标难以一致

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主体对学生的协同目标上存在着不一致的状况。社会需要培养的合格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长期以来的唯分数论难以改观,教育的目标出现了偏差。学校教育被“分数论”掣肘,造成了学生过重的课后书面作业负担,加之家长层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学生的全面发展很难得到保障。

(二)各参与主体常有缺位

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参与不够充分,把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给学校,或者只管孩子考的分数,完全不顾其他层面的发展。学校虽然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上有所实践,也在积极探索,然而由于升学率等压力以及教师精力有限,很难做好家校社协同教育。社区现有资源虽有所丰富,然而学生的使用率并不高,许多活动材料甚至没有使用过的痕迹,育人工作的有效性不高。

(三)家庭教育工作和社会教育工作的专业性需要提升

当下,家校社协同育人三方人员的专业水平存在差距。[3]学校教育有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专业的教师,但是社会教育缺乏专业的社会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存在专业性不强、方法不当等现象。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掌握的程度不够,许多家长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要真正发挥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必须提升其工作专业性。各方主体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和专业化队伍的建立,对于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

教育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不全面不仅体现在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同一个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之间的发展也存在不均衡的问题。由于教育资源、教育理念等差异,学校之间及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探索上都面临不同的情况,需要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区域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具体分析。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案例研究——“青羊模式”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克服了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研究杰出案例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其他地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提供一些借鉴。

(一)案例基本情况介绍

2021年11月21日上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家教委”)召开“家校社共育实践案例发布会”,旨在以典型案例的展示、交流、学习,推动全国各地构建家校社共育的新局面和良好教育新生态。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家校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青羊实践”》成为发布的十个实践案例之一。青羊区推进了“全域家校社协同育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实践,区教育局持续把家庭教育作为民生重点工程和深化改革项目强力推进,出台了《青羊区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明确部门责任抓落实,创立联席会议制度,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落实五育并举,稳步推进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生态建设,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高地。

(二) “青羊模式”的优势何在

“青羊模式”能够取得成功,是由于青羊区在摸索过程形成了四个方面的优势,大大增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效性。

1. 政府主导、保障政策先行

青羊区委区政府把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基石,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规划,率先成立青羊区家庭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并进一步在协调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率先以区委政府名义出台《青羊区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全区52所中小学幼儿园制订了具体方案,形成具体实施体系。

2. 专业队伍建设出色

青羊区教育局组建了家庭教育专家团队、家庭教育讲师团、家庭教育志愿者、家庭教育科研团队四大队伍。现已有家庭教育专家20余人、家庭教育讲师30余人、家庭教育志愿者百余人、家庭教育研发指导团队52个。[4]

3. 打通“家—校”家庭教育星级机制

青羊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在全国首创家庭教育星级评价标准,独创了“家长+家委会+学校”的家庭教育星级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家庭教育纳入学校办学目标绩效考核评估体系进行督导考核。考核指标分为两种,基础指标占60%,特色指标占40%[5],大部分学校都能在努力之下完成基础指标,特色指标则各凭本事,根据自己的特色进行创新。家庭教育的考核在绩效考核系统中占4%,与教师的奖金挂钩,这种模式推动形成家庭学校教育实践的长效机制。

4. 社区融入,贯通“家—校—社”

为打通家庭教育“最后一公里”,青羊区依托社区拓宽家庭教育空间,67个社区少年宫同时作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帮助解决家长们的困境,如帮忙接送学生放学、组织素养活动、提供家庭教育咨询等,并整合区内各大相关博物馆、图书馆资源,助力少年成长发展,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如推出祖辈学堂微课、亲子实践课、《家庭教育促进法》普法宣传微课等形式,大大提升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三) “青羊模式”可供借鑒之处

“青羊模式”的成功落实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效性,所探索的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及学校合理选取借鉴。

1. 政府主导推动

青羊区委区政府把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基石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大大推动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如果没有政府主导推动,单凭个别学校的探索是做不到的。一方面缺乏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社会教育层面能提供的帮助有限,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专业性提升有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和职工的精力不足,很难单独探索适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

2. 协同目标趋向一致,各参与主体各司其职

各参与主体之间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是共同体存在并发挥巨大作用的根本基石,也是保障各主体发挥各自作用、各司其职的抓手。青羊区在落实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政策先行,建设专业队伍,各学校之间不以升学率、分数论定胜负,而是综合评价和考察。其中,家校社协同模式的相关开展和效果也是衡量标准之一。学校践行了正确的目标,家长积极主动地加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层面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为孩子成长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社会资源。由此,学校、家庭、社会达成了同一目标,并各自为之努力,各司其职,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推动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3. 家庭教育工作与社会教育工作专业度提升

有了政府主导推动,专业队伍的建设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各个参与主体的专业性提升,理论上的专业度增强,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专家讲师覆盖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领域,确保对家长进行全方位、多覆盖、有实效的指导。

4. 各学校之间发展差距缩小

成都市青羊区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推进的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推进过程中,各个学校相关工作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部分学校非常重视共育工作,建立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开展家长会、讲座、论坛等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部分学校虽然接受了家校社协同育人这一理念,但是多数在实际工作上敷衍了事,不再进行后续的工作,几乎没有取得实效性。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把家庭教育纳入学校办学目标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中后改善了许多。起初部分学校可能也是为了评估而开展这一工作,但是随着青羊区各个学校引领、跟随、共同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各学校之间的交流增强,家长和学校都看到了家校社协同共育的成效,愿意主动参与、积极推动这一模式的进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推进的路径分析

有政策的推动,又有各地的实践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这一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仍然遇到诸多难点、痛点,面临困境而难以推进,甚至放弃。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合理解决了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也为其他地区、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推进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方案。

(一)更新教育观念,促进良性互动

多年来,受“升学率”“分数论”的影响,不少中小学生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身心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状态,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偏离了教育的初心。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都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回归教育的初心,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教育指导的责任,才能真正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落实。“双减”政策的落地和实施推动了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家校社协同育人将扮演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多方主体都应该更新自己的观念,认识到自身的责任,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教育,做到各司其职、各安其分、各扬其长[6],共同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保障教育公平

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一直是全社会重视的问题。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指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为了缩小各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相关法规文件更好地落实。充分分析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难以开展的原因。政策在宏观层面提供了指引,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地区之间可以就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享学习,为彼此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进一步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走向成熟。

(三)拓宽合作方式,完善专业队伍建设

家庭、学校、社会三个主体必须协同合作,共享多方资源[7],才能真正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传统的合作方式诸如开家长会、组织亲子活动等已经很难满足教育与时俱进的需求,且收效甚微。要真正更新理念、落实政策,必不可少的是提升家长和社区的专业性、完善专业队伍建设。成都市青羊区组建了家庭教育四大队伍,大大提升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专业化程度,为其他地区和学校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四)加强保障机制,完善评估体系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8]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和实践的推进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机,但真正落实和完善必须建构合适的评价机制。把家校社共育情况纳入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中,才能为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的完善提供切实保障。在各地推动实施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相关评估指标很不明确,许多地方家校社协同育人还是流于表面,“形式主义”的现象时有发生。各地区需要完善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评估体系,明确评估的各项指标并推进落实。可以学习试点过程中取得良好成效的优秀案例,比如青羊模式等,并根据先进案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所在地区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在建立合适的评价机制过程中,也需要完善监督体制以及问责机制,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性评价落实好,真正推动评估体系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2] 倪闽景.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进行顶层设计[J].人民教育,2021(8):19-22.

[3] 儲朝晖.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策略[J].人民教育,2021(8):33-36.

[4] 刘立频.全域家庭教育的“青羊模式” [J].中国德育,2016,(16):34-37.

[5] 冉洁莹,陈杰,郑礼,等.构建协同融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J].四川教育,2022(Z1):20-22.

[6] 施久铭,董筱婷,魏倩,等.让家校社协同回归“育人”初心[J].人民教育,2021(6):36-39.

[7] 朱永新.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7(11):75-80.

[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社会家庭
家庭“煮”夫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