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法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金课”建设路径探索

2023-06-11唐桂馨

文教资料 2023年3期
关键词:法语金课课程建设

唐桂馨

摘 要:伴随着中国与法语国家和地区交流、交往的加深,培养高水平、高层次、高综合素养的法语翻译人才也成为民族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高校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既面临着发展困境,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就如何弥补劣势、发扬优势为民族高校法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金课”建设,从建设标准的确立到建设方式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金课 法语 翻译 课程建设

民族高校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设立的民族学院,至今在中国已经历了80余年的办学历程,在提升中国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深化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1]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高校虽然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多样化人才培养、国内外影响力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在教育改革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民族高校在发展多学科建设的同时,也重视多语种的人才培养,随着中国与法语国家及地区交往和交流的加深,法语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加。截至目前,在民族高校中已有西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两所院校开设了法语本科专业。翻译课程是法语专业本科阶段高年级教学的核心课之一,将其打造为“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新时代‘金课”,对于转变老旧教学观念、开拓新教学理念、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质量法语翻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

一、困境、機遇、挑战

民族高校与其他普通高校的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生源的多语言、多文化背景。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近年占比始终保持在60%左右。[3]对于法语翻译人才培养、翻译课程建设来说,这既是一项困难,同时也是机遇和挑战。

其困难首先在于,民族高校的生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边远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同我国东南发达地区,特别是一线发达城市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西方语言和西方文化接触较少。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国民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主要仍集中在较为普及的英语语言及英语世界的文化,对法语和法语国家及地区的文化还知之甚少。由于英语和法语的亲缘关系,一般来说,在学法语之前有较好英语基础的学生,在理解法语句法结构、词汇掌握、篇章理解等方面会占有优势;而较好地掌握法国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也是提升法语翻译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在这两个方面,民族高校的生源构成不占优势,甚至还处于劣势。

参照我国《高等学校法语专业高年级法语教学大纲》(简称“ 《大纲》”),法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课程都设置在高年级阶段,一般在第五、第六学期,部分院校延伸至第七学期。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翻译课程必须以掌握一定程度的法语语言知识为必要前提。[4]目前,我国包括民族院校在内的各高校法语专业的入门法语教学仍是在汉语基础上开展的双语教学。虽然现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汉语,但仍有部分学生汉语基础相对薄弱,法语入门较为困难,在进入高年级学习阶段时对法语的驾驭能力还不足以处理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目前我国民族高校的法语翻译教学主要还集中在汉法双语的互译上。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汉语驾驭能力的相对薄弱也成为其提升翻译能力的障碍之一。

但同时,民族高校生源构成对于探索我国民族高校法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金课”建设路径也是机遇和挑战。其生源构成虽然在法语语言与文化知识、汉语驾驭能力方面相对薄弱,但是由于多民族文化背景、多民族语言背景,民族高校学生在民族事务翻译、民族文化外宣翻译、民族文学对外译介等方面又具有先天优势,因此也要求我们在探索民族高校法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金课”建设路径时,需要思考如何弥补劣势、发扬优势,在“金课”建设中探索出有特色的、符合民族高校实际情况的、切实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路径来。

二、建设标准

2018年《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5]翻译课作为本科阶段法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将其打造为名副其实的“金课”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结合教育部的这份指导性文件,其建设标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学业挑战度

对于民族高校来说,提升法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学业挑战度须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对标。新形势下,法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近年来“新文科”建设提出了全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那么法语翻译人才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中法语言知识、翻译技能,还应该熟悉并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熟悉国际交往的规则与惯例、熟练使用一般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具备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熟悉国际社会相关法律法规、有能力解决争端并捍卫国家利益,法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为时代使命,避免低层次重复培养。[6]而针对民族高校的特征,在学业挑战度上还应该加上熟悉并掌握某一门民族语言、熟悉相关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熟悉国家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精通民族事务。

(二)课程难度和深度

“金课”之所以区别于“水课”,课程在难度和深度上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是必要条件之一。对于笔译,《大纲》要求法语专业学生在第七至第八学期法译汉水平应达到可以翻译法文报纸期刊中新闻报道和一般评论性文章,对原文理解准确,汉译文流畅达意,翻译速度应达到1250印刷符/时,在汉译法上要求学生能翻译一般应用文和报道性文章,能翻译较浅近的评论性文章和现当代文学作品,法译文流畅达意,翻译速度应达平均250汉字/时;对于口译,《大纲》要求学生能够胜任常规的旅游口译,在内容上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各层次的一般性谈话,意义表述清楚达意,语言流畅得体。[7]由于国内高校法语专业基本都是从大一零基础开始进行法语教学,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只有少数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系统学习过法语,当然随着法语被列入高考,这一状况以后或可得到改善。但就目前情况,对于零基础学生在经过两年的法语系统学习之后,如果能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达到了《大纲》要求,那实际上可以说这样的翻译课程已经基本符合了“金课”在课程难度和深度上的要求。根据民族高校的生源特点,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目前还是应该以《大纲》为准则,不宜拔苗助长。

(三)教学质量

要真正实现《大纲》所要求的难度和深度,必须以切实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教学质量的最终呈现效果又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密切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而目前法语专业翻译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关注语言知识和技能,忽视其他综合性基本素养;重视教师知识讲授,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还不充分;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评价机制单一老化,重文本考试,轻实践,灵活度不够;“金课”师资队伍建设薄弱。要打造出名副其实的“金课”,必须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

三、打造“金课”的方式

(一)教学理念

“新文科”理念提出对文科的学科内涵、范畴界定、结构组成带来认知和思维上的革新,培养具备高水平综合素养的翻译人才成为建设法语专业翻译“金课”建设的目标。[8]“综合素养”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必须突破单纯的语言知识教学和翻译技能传授,而是在跨学科融通的基础上具备扎实的翻译能力。在教学理念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语言学科内的课程群建设

针对翻译活动的双语转换特质和民族高校特征,本科阶段法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建设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笔译课、口译课,而应该围绕口译、笔译课程建设推进并完善翻译能力的其他语言学科内课程群。这个课程群除包括法语精读、泛读、视听说等传统提高法语语言知识和驾驭能力的课程外,还应开设系统提高学生的汉语驾驭水平的课程,在一般高校普遍开设的大学语文通识必修课程之外,应专门针对法语专业学生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写作类课程。西南民族大学针对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在他们正式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之前,专门开设了为期一年的预科课程,包括汉语等基础课程。对于非法语语言类的课程,如现代汉语等课程,所在院系应结合院系自身和学校师资情况,可聘用相关专业教师开展授课,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就可聘用中文院系的专业教师。

2. 非语言学科课程群建设

这类课程群的建设又可以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与法语翻译课直接相关的法语国家与地区文化类课程,这些课程中既包括法语专业开设的法语文学、法国史、法国概况等传统课程,也包括近些年兴起的欧盟概况、非洲法语国家概况等课程。第二类是跨学科类课程,即法语翻译课程与某一或某几个其他专业结合,开展联合培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某一或某几个专业领域知识,也包括某一民族语言知识,在提升综合素养的过程中,实现一专多能或者能够提升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中的翻译能力。这一类课程的开设,往往需要学校相关政策的统筹和不同院系之间的长期协调合作。民族高校可利用自身学科建设的优势学科,甚至也可以与其他高校开展校际合作,通过选修课、学分互认、第二专业、第二课堂等形式实现这类课程群的建设。

(二)教学方法

“金课”建设在实际操作中,最终将落实在教学方法上。要使法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课程变为名副其实的“金课”,首先要扭转僵化的思想,在授课方式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摆脱过去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老旧模式。近些年来,有一些教师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翻转课堂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将翻译文本、翻译技巧等知识点或整理为音视频资料,或整理为文本资料,或以课前任务形式发给学生,由学生在课前或独立學习完成,或分组共同完成;课堂时间教师不再用于讲授知识,而是协助学生解决或组织学生讨论课前任务中所存在的问题。这种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改观了翻译教学的现状,尤其是本科阶段法语专业的翻译教学的重心是实践,而不是研究性翻译理论教学,这种课堂模式实际上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翻译实践的机会。

2. 主题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往往可以与翻转课堂等其他教学模式配合使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法汉互译中的某一类问题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先搜集资料,进行翻译实践演练,形式有学习报告或实践演练报告,再汇报成果,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中涉及的所有主题提前进行统筹规划,在内容上应包含汉法互译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如笔译过程中常见的关于直译还是意译的度的把控,对汉法双语转换中主语、长短句等问题的处理等。

3. 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一般包括选编案例、组织讨论、总结三个环节。[9]这种教学模式在法汉互译教学中通常也可以和翻转课堂模式、主题教学模式等配合使用。其中案例选编是基础,教师所选编的案例既要具有典型性,能在教学中经得起反复讨论和研究,又要紧扣时代发展,能跟得上时代需求的变化。在选编案例时,教师可考虑与企业或其他相关机构合作,使案例鲜活且符合实际,并针对具体案例准备需要讨论的问题。民族高校教师在编写案例时,可将中国各民族交往、民族文化、民族文学、民族事务等内容编入案例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案例和问题提前告知学生,学生先在课前讨论,再在课堂上汇报并由教师引导解决问题;或由教师在课堂讲解案例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当堂讨论;最后的总结,可在学生分组总结后,再由教师做最终总结。这种模式可模拟真实的翻译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时代“金课”建设的过程中,改变老旧的教学模式还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参与。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智能手机、平板、个人电脑等现代化电子终端设备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翻译教学的过程中。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已经成为现实。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参与到翻译教学的各个环节。目前已有高校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课程,并通过与计算机专业教师合作在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近些年来这项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也有一些高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了同传、交传仿真实验室,效果要远优于传统口译实验室。

(三)评价机制

要将法语专业的翻译课程打造为名副其实的“金课”,离不开建设科学的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正确进行教学评价的基础与前提,对深入推进教学变革具有重要意义。[10]由于本科阶段法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评价机制的构建也应基于翻译实践。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期末一次性文本性的考核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翻译课程的评价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实时评价和期末评价结合

教师可结合自身采用的教学模式,在课中、课后设置小型的考核评价,期末设置大型考核评价。这种方式需要所在院系甚至学校政策上的支持,因为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有明确规定,翻译课因实践性较强,通过一次考核就确定学生翻译水平有失公允,可在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占比。

2. 考核方式多样化

这同样也是由翻译课程的实践性决定的。对于笔译来说,文本考试更适合,但对于口译而言,文本考试并不能检测出学生真实的口译水平。因此对所有学科考试方式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还应结合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定期或临时安排的作业、讨论、检测等,并收集学生的作业成果、讨论报告、检测成果等,以此作为评价对象。

3. 师生共建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由教师一方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评价中的能动性。评价机制存在的目的不仅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个角度来看,可分为教师发现进而调整教学和学生自主发现进而改善学习方式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在教学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后者更侧重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更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改善学习方式的积极性。那么,学生与学生的互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通过评价其他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较为敏感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且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年龄阶段、知识水平、翻译能力上相为接近,彼此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但必须要引起重视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充分引导和监督,评价结果需经过教师的审核,坚决杜绝滥评现象的出现。同时,应定期在学生中开展关于评价过程中所发现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正向交流,从而改善翻译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四)师资队伍建设

“金课”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人的因素中的重中之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执行都必须依靠师资团队的执行。在我国目前开设法语专业的两所民族高校中,广西民族大学法语专业设有博士学位点,西南民族大学法语专业设有法语笔译专业硕士点,办学水平并不低。法语专业的师资力量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相对于英语、日语这些发展较早的外语专业来说,法语专业的师资在职称构成、学历结构上尚有距离。

首先,应定期让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参与权威机构举办的翻译教学、“金课”建设等方面相关培训,应有专项资金对培训费用予以保障;应鼓励教师前往国内外高水平院校进修、访学、调研、学术交流,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升学历层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高水平会议、竞赛,展示教学成果,交流教学心得,树立信心。

其次,重视翻译课程教师团队建设。对于学校范围或校际范围的大课程群的教师团队需要学校层面的统筹,笔者在此仅限于讨论法语专业内部小型的翻译课程教师团队建设。教師团队协作的优点在于:统一语言教学和翻译教学的进度、水平,及时调整翻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使之与学生的语言学习水平相匹配;协同备课,丰富教学内容,统一不同班级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对于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资源筹备、主题教学模式中主题策划、案例教学模式中的案例编写等环节,多人协作可极大地提高效率,并且有利于取长补短。但要注意发挥团队骨干教师的领导、协调作用,如此才能有效、有序地开展工作。

四、结语

课程建设对于一流的本科教育和一流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金课”为民族高校的课程建设树立了标杆。民族高校自身特点在新形势下是困境,也是机遇和挑战。民族高校本科阶段法语专业翻译“金课”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不能急于一时地赶潮流或盲目照搬,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实践、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京泽.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兼论中央民族大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5-11.

[2] 谢幼如,黄瑜玲,黎佳,等.融合创新,有效提升“金课”建设质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9-16.

[3] 王甜. 招生季:欢迎你到民大来[N]. 中国民族报,2020-07-10.

[4] [7] 王文融,肖瑞芬,束景哲,等. 高等学校法语专业高年级法语教学大纲(试行)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5] 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 [J].国内高等教育研究动态,2018(23):11.

[6] 曹德明.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外语教育的时代使命[J].中国外语,2021(1):4-5.

[8] 李飞跃,新文科的知识与思维革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8-28.

[9] 谢新观.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218.

[10] 罗祖兵,郭超华.新中国成立70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20(1):55-61.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民族高校法语本科翻译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2021YB20)。

猜你喜欢

法语金课课程建设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小型法语口语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论法语的体系统
FOU: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