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家乡“山水”文化 构建儿童审美课堂

2023-06-09朱国娟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武夷山小学美术山水

摘 要:山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的家乡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绵长的历史文化,是笔者“立足家乡‘山水文化,构建儿童审美课堂”的重要前提。家乡“山水”为美育提供了现实而有趣的场景,也是重要的审美对象,同时也为师生创造美提供了资源。文章首先对家乡“山水”文化资源走进美术课堂的意义进行简单的阐述,接下来对“山水美术”课堂的教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构建“山水美术”儿童审美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武夷山;“山水”文化;审美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4-0008-03

引  言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他的理学思想中提出了山水育人观,指出“自然美本身就是极好的教本”“自然美的环境是天然的审美教育的课堂”,即“山水之教”审美教育。武夷山是“山水”文化的胜地,我们有必要基于家乡“山水”文化,构建儿童审美课堂,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一、家乡“山水”文化资源走进美术课堂的意义

(一)研究课程标准,开发课程资源的需要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文化资源,如各种文体活动、重要的历史事件、故事、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1]。

(二)弥补国家课程不足,打造校本课程的需要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加强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整合美育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实践体验。新时期,开发校本课程是实施学校美育的一个新的焦点,是创办特色学校的一条有效途径。“山水美术”立足于本土,体现了地域特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基于家乡“山水”文化,笔者提出了构建“山水美术”校本课程。“山水美术”意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以家乡的“山水”为载体,引领学生亲近家乡“山水”文化,感受家乡“山水”的特征,体验家乡“山水”文化的魅力,达到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

(三)传承“山水”文化,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新时期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教师立足“武夷山水”和“历史文化”,构建“山水美术”儿童审美课堂,能让学生在这一审美活动中直接获得基本生活经验,使“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地;能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山水美术”课堂的教学特征

(一)根据教学内容,融入地方“山水”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美术教师不应只是一个教科书内容的简单复述者,机械地执行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活动,而应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变得更有创造性,真正从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本土自然、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将美术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编写出更加丰富、个性化,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美术课程。

(二)优选“山水”资源,编写特色校本课程

武夷山孕育了南宋朱子理学思想,朱熹的“山水之教”中就提到了“自然美本身就是极好的教本”“自然美的环境是天然的审美教育的课堂”[2]。而武夷山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古老的制茶技艺、灿烂的闽越族文化、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古朴的民风民俗等,都是天然的审美教育课堂素材。因此,教师应从中优选适合美术教学的课程资源,将其融入、渗透到“剪纸”“武夷岩彩”等校本课程中。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多样的教学方式构成“山水美术”鲜明的教学特征。(以武夷山水与人美版教材为例,具体内容详见表1)

三、运用家乡“山水”资源构建儿童审美课堂的实践

(一)亲近自然,开展室外写生表现“山水”

家乡的山山水水是学生熟悉的自然环境,因此,我们以家乡的山山水水为审美对象,可以把课堂搬到户外,让学生与家乡的“山水”资源进行亲密接触。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必定会激发他们的灵感,激起他们创造美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人美版二年级(下册)的“认识身边的树”时,笔者发现课文题目“认识身边的树”直指“身边”,指引我们把课堂搬到户外,走近身边的“树”。在武夷山市,郁郁葱葱的苍天古树到处可见,其中数量最多者要属樟树,树龄最长的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户外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述那两棵由朱熹当年亲手种植的树齡逾800岁的大樟树的传说,也可以讲述武夷山市政府大院那棵有900多年历史的“武夷樟树王”的故事,带领学生一起追寻家乡的“山水”文化。接下来,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亲近樟树。在与樟树的零距离接触中,学生会深刻感受到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受到深深的震撼,这是课堂上“说教式”的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建立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樟树的方法,提升其观察的能力。在深入了解了樟树并掌握了观察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利用自己擅长的美术形式创造性地表达对樟树的喜爱。

立足家乡“山水”文化开展户外美术教学,能使儿童的生命更加圆融,实现体验式的生命教育,在无形中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在户外课堂上,学生的创作才是审美式的表达,而不是单纯进行美术技法的训练与运用,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審美课堂。

(二)课内渗透,打造审美鉴赏“山水”课堂

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基于家乡“山水”文化开展美术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武夷山水”作品。为此,在构建和实施家乡“山水”文化美术校本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与“武夷山水”有关的摄影作品和短片视频及音乐作品等,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使他们了解家乡的“碧水丹山”和“丹霞地貌”,为他们日后进行家乡“山水”作品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审美基础。

教师可以收集和整理古今画家的“武夷山水”作品,在带领学生欣赏这些画作的过程中,一起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带领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美术语言进行表达,提升他们的审美评述能力。例如,在教授人美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中国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武夷放棹图》。学生在掌握山水画的一些基本技法的基础上这样评价道:“画家画山体时,纵向使用了长长的线条皴染,让山显得更加高耸、险峻。”“画面中的景物、人物,自自然然。”“自自然然”这种顺自然而不加干涉正是“道”的本质,正是山水画中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意趣的重要体现。

在欣赏“武夷山水”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作者创作时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观照,也会将这种发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而达到传承山水文化的目的。

(三)多元整合,创新“山水”美术教学内容

在构建和实施家乡“山水”文化美术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尝试将其与教材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在渗透家乡“山水”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授人美版三年级(下册)“有趣的生肖邮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学习如何设计生肖邮票,在他们掌握了邮票的构图与色彩等一般常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让学生以武夷山的“山山水水”为主题,设计一套“武夷山水”邮票,让邮票演绎武夷山最美的山水,让学生感受邮票上的山水文化。

当然,立足家乡“山水”文化,也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丰富学生审美心理结构,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例如,在欣赏“武夷山水”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同时播放背景音乐《九曲十八弯》,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都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山水”进行充分“对话”,进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获得审美享受。

结  语

综上所述,武夷山是山水的完美结合,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更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厚重绵长的历史文化,是本文家乡“山水”文化的重要立足点。山水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自然审美意识。而“儿童是大自然之子”,立足家乡“山水”文化,构建儿童审美课堂,使儿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能有效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自信。

[参考文献]

郭含霁.小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增强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166-167.

余文君.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试题与研究,2020(11):7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0年开放课题“‘看、想、绘儿童美术教学法探究——以武夷山水美术教学为例”(课题编号:KCX202008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国娟(1975.5-),女,福建武夷山人,

任教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小学,书记,正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武夷山小学美术山水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大美武夷山
一处山水一首诗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山水》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