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行书技法探究

2023-06-08朱婵婵

美与时代·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赵孟頫

摘  要:赵孟頫的书法师古但又不泥古,其结笔用字飘逸婉转,气息流畅,自成神韵。特别是其成熟期书写的《前后赤壁赋》作品笔法美峻、结体疏密有间,行草间杂其中而笔触顺滑、牵丝飘逸,结构也转为修长,劲健风朗,充分体现出赵孟頫的行书技法与艺术风格。

关键词: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行书技法

元代书法家中,赵孟頫可谓是“开新风”的代表人物。赵孟頫的书法师古但又不泥古,其结笔用字飘逸婉转,气息流畅,自成神韵。特别是赵孟頫成熟期(大德三年至至大三年)的作品更标志着赵孟頫秀美书法艺术风格始成,该时期的《前后赤壁赋》《吴兴赋》《与国宾山长帖》等作品笔法美峻、结体疏密有间,行草间杂其中而笔触顺滑、牵丝飘逸,结构也转为修长,劲健风朗,充分体现出赵孟頫的行书技法与艺术风格。本文即以赵孟頫《前后赤壁赋》为例,对赵孟頫的行书技法进行探究。

一、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行书的技法特点

赵孟頫学古人可谓“根抵钟王而出入晋唐”,但他并不泥古反而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而赵孟頫成熟期形成的中正飘逸的行书风格,显然与其独特的行书技法有关。可以说,行书技法主要包含用笔、结体、章法三大方面,下面从这三个方面浅谈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行书的技法特点。

(一)用笔

赵孟頫认为,书法最崇用笔,甚至用笔要重于结字。而赵孟頫这种思想的生发也与元初书法界凋敝的情况有关,赵孟頫看到元代初年书法界崇宋后产生的种种积弊,遂倡导“复古”,学习前人的笔法来扭转宋后鄙夷前人用笔技法的不良风气。所以,赵孟頫重视用笔也算是对当时风气的一种遏制,而在《前后赤壁赋》作品中更能体现出赵孟頫用笔的风格独树一帜。

1.方圆相间,互相佐之

事实上,在赵孟頫整个成熟期的书法作品中都可以看出其行书用笔的最大特征之一即方圆相间,互相佐之,这也是赵孟頫行书作品整体上表现出遒劲和平和兼之的主要原因之一。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缀法第二十一》中便明确表示,赵孟頫的书法最精妙之处便在于其用笔,而用笔的核心就是方圆,“方用顿笔,圆用提笔”,这种巧妙地用笔方式避免了行书用笔过于方硬或者圆滑而产生的积弊。试观其《前后赤壁赋》作品,字体线条流畅,运笔转折处多是圆中具方,而方折的用笔又使字圆润处风骨凸显,可谓藏、露兼具,方圆浑成,字态万千。比如“月”“子”二字折地以方运笔,骨风凸显;而“凭”“独”二字则以圆润横折;到“竭”字则方圆兼备,刚柔并济。当然,关于用笔的方圆问题,崔瑗在著作《草书势》里認为书法在运笔时不能过分追求是方笔抑或圆笔,滥用方笔或圆笔使字体方不方、圆不圆,就会使字失之自然。而赵孟頫却并没有这种问题,赵孟頫用笔是方圆相间,在行书中外露秀美、内隐风骨,体现出一种刚柔兼济的美感。

2.中锋取劲,侧锋取势

行书在用笔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笔锋,正如周兴莲在《临池管见》中所说的“用笔贵在锋”[1],赵孟頫在书写时也对笔锋有所偏爱。当然,不论是用正锋、中锋、侧锋抑或偏锋等,书法家都应注意尺度,避免锋芒太过。一般来说,中锋保持在笔画线条的正中间,即中间的线条比之两侧偏深,线条浑圆而有劲道,充满了一种力量感,也被称之为正锋;而侧锋则处于中锋与偏锋间,指写字时受力点偏向一端,用笔更为活泛和多姿。在书写行书和草书时,往往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使字体同时兼具骨劲和秀美感。

但历来书法家们常常把中锋当成用笔核心,对中锋崇礼以待,这就使后代的学书者也往往刻意学习中锋,显得过犹不及。而赵孟頫在笔锋上虽有所侧重,但整体来看其行书常常以中锋为主、侧锋兼之。而且由于赵孟頫师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所以赵孟頫在行书起笔时虽常用中锋,但在有些字上往往侧锋直入,使字体显得苍劲而柔媚,线条匀称且挺拔。如他的《前后赤壁赋》,观此作品便能清晰发现,赵孟頫并非字字中锋,而采用中锋取劲,侧锋取势的方式,提按分明,显得字态多变,堪称行书上品。如“见”“风”等字以侧锋直入,在书写过程中也多取侧锋欹侧之势,显得飘逸;而在书写“桂”“舟”等字时则偏向于中锋到底,显得笔力沉稳而典雅。可以说,赵孟頫在《前后赤壁赋》作品中采用中锋取劲,侧锋取势的用笔方式,不仅展现出赵孟頫娴熟的用笔水平,也体现出赵孟頫兼具平正与欹侧特点的行书用笔风格。

3.露锋起笔,藏锋交错

书写过程中用笔方面还需要注意露锋与藏锋的结合。一般来说,藏锋即在笔画中掩藏笔锋,让线条骨不外显;而露锋即笔锋出于笔画,让线条飘逸而活泛。当然,古代的书法家对于露锋与藏锋的使用见解并不相同,大多认可应多用藏锋,比如王羲之便认为书法应“十藏五出”。但在具体使用露锋与藏锋时还需具体分析,正如姜夔在《续书谱·用笔》里所说的那样“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书写者应从自身的审美角度入手,或偏向露锋或侧重藏锋,但不能走极端而废一锋,否则便会影响书法作品的协调度和美感[2]。

纵观赵孟頫的行书作品便可发现,其在使用露锋与藏锋时处理得当,往往露锋起笔却又藏锋交错,显得交换适宜,兼顾字体的整体协调一致。在他的《前后赤壁赋》中更是如此,起笔时便露锋为多,笔锋外显于笔画,线条更活泛而飘逸。当然,赵孟頫在书写时也并非偏废藏锋,在收笔时往往露锋和藏锋兼有。如“举”“天”“风”“和”等字都是皆有藏锋和露锋,“天”字短横用露锋起笔,“和”字的平撇也用露锋起笔,但竖撇则用藏锋收笔等。可以看到,赵孟頫在书写时虽然起笔会有侧重,但露锋与藏锋结合得非常自然,而且在变化中也能兼顾左右,甚至可以产生映带的效果,这也足以显示出赵孟頫本身对笔锋的深刻理解以及其审美品味。总之,赵孟頫在《前后赤壁赋》作品中使用露锋起笔,藏锋交错的用笔方式,使书法作品同时兼具稳健和灵动,这也使赵孟頫的作品显得平正中夹杂飘逸感。

(二)结体

赵孟頫在《松雪斋书论》里表示,学习书法应该注意两点,即书法与字形,这里所说的“字形”即结体,指各个字的间架结构。赵孟頫认为“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即结体也非常重要,再精妙的字体如果没有合适的结体作为依托,也会使书法显得生疏、僵硬。因此,赵孟頫在书法作品中非常强调笔法结构。关于赵孟頫行书的结体,清代冯班就盛赞其“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之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3],可见赵孟頫在书写行书时秉持着严肃、认真的态度,且非常重视结体。整体来看,赵孟頫行书苍劲而平整,笔势也非常顺畅,早期的行书作品多是横向取势;而中晚期由于赵孟頫学习李邕、柳公权等人的结体,从而把早期的方阔变化成后来的结体颀长,使这个时期的行书结体也添加了一种豪放、颀长之感。而《前后赤壁赋》创作于赵孟頫的成熟期,实质上偏向前期的风格,即横向取势较为明显。

1.横向取势

整体来看,赵孟頫的《前后赤壁赋》字体结构横向取势明显,作品中字的结體以方阔宽博为主,如“昔”“音”“时”皆以长横入字,左低右高,这种横向的拉扯感使字也生发出平正感。而且,在书写“昔”“音”等上下结构的字时,赵孟頫把这种字普遍处理成上半部疏散,下半部则连字映带,显整个字矮挫,更加突出了横向取势的意味。而在书写“时”等左右结构的字时,赵孟頫则凸显长横,甚至直接把“日”字嵌入长横之下,使整个字形成半包围之势,更突出横向的结体特征,也使《前后赤壁赋》这幅书法作品显得下笔稳健、气势豪迈,书风苍劲而雄放。

与此同时,横向取势的结体特点还体现在赵孟頫把竖笔压缩,使整个字显得非常圆柔。如“能”“俯”二字便是如此,这两个字本身是左右结构应呈现出颀长之感,但赵孟頫在书写“能”字时横折斜上,延长横向走向,且运用连笔占据空间让短竖藏锋,无疑又加深了横向的取势。“俯”也同样如此,赵孟頫在书写后面的“府”时以长横延伸横向感,且右边的撇以连笔短藏锋,缩短了纵向的弧度,使得整个字看起来宽严有序、疏朗有间[4]。

除此之外,有些字如“武”“昌”“江”“陵”等赵孟頫以楷书的笔意来书写行书,而楷书的平正中规更使这些字独立而齐整,更加深了赵体的横向取势感。当然,另一方面来看,赵孟頫以楷书笔意入行书,而楷书结体的意识显然会进一步改变赵孟頫行书的结体,这也使赵孟頫在《前后赤壁赋》中的字势越来越纵向拉长,笔画也逐渐地舒展开来,使行书显得更为挺拔苍劲。当然,我们观赵孟頫的《前后赤壁赋》作品也应该能够看出来,赵孟頫在结体上整体显横向取势之意,但行书字体本身就长短变化不同,而且体势也不尽相同,所以赵孟頫正是在字的结体上处理好了“整齐”和“变化”的彼此关系,才使得这幅作品既有字体中正如楷书,也有字体精简而遒劲,更有字体牵丝映带而飘逸洒脱,赵孟頫可谓集书法众家之美!

2.饱满圆润

纵观赵孟頫的《前后赤壁赋》可知,其作品的字体外表饱满但内里筋骨迸显,而且结体横向宽绰,笔画彼此相互辉映、联系紧密。如作品中的“因”“独”二字采用横折笔画呈现出结体横向取势的笔意,同时这两个字的横折笔画均是疏笔,但与密笔密切相关,特别是“独”字更是如此,赵孟頫在处理横折钩与反犬旁的关系时有意把两者疏远,使“独”字的下半部完全成为全包围结构,更增添了该字的横向取势感。而且,在《前后赤壁赋》中,赵孟頫无论是点、横还是撇、捺在处理时均方圆结合,给人以一种圆润饱满之感,特别是赵孟頫多用半包围和全包围的结构,更增添了其结体的特点。

(三)章法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求字形、结体,还对作品中的字体的位置经营有所要求。而章法即书法作品的谋篇,不仅指单个字的内部结构,也包括不同字之间、不同行之间的对照关系。赵孟頫虽然留存后世的书法作品较多,但行书在这些作品中占据了较重的分量。从这些行书作品中可知,赵孟頫的行书精于用笔、且结体严谨,而且本身行书即在楷、草之间,所以赵孟頫的作品在章法上不像其他书法家那样大开大合、跌宕起伏,而显得平正、严谨。但是,如果书法作品章法混乱,很容易陷入“字字雷同”的尴尬局面,因此,赵孟頫在行书中非常重视字的谋篇,其作品往往用严谨的楷书、绵延的行书或草书连缀,再加上字体大小不同,整体上章法井然,体现出平正中兼具险峻的特点。下面仅以《前后赤壁赋》详加分析其章法。

1.楷、行、草交错其间

纵观赵孟頫的《前后赤壁赋》行书作品可知,在章法上该作品楷、行、草交错其间,给人视觉上的差异感。众所周知,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它无楷体之中正严谨,也与草书之狂放难认,而在行书中夹杂了草书和楷书,无疑增加了行书的表达形式;而且,书法家下笔时的情感也会对其下笔的快慢、字体的章法布局产生影响。而赵孟頫便是如此,在书写《前后赤壁赋》时其情感丰富,而这种情感也使其下笔意趣繁多,往往楷书、行书、草书并不固定,让这长长的作品也充满了曲折跌宕的艺术渗透力。如《前后赤壁赋》,墨迹楷书、行书、草书相列其间,楷书笔法精到,行书平正透着欹侧,行到情绪高昂处,行书速度逐渐加快,沧浪奔放之意喷涌而出,更添草书的放纵之气,而笔势也更加的苍劲。总之,赵孟頫在书写《前后赤壁赋》行书作品时楷、行、草交错其间,楷书平正秀美,行书欹侧浑然,而草书则显得率性自然,使作品别有一番风趣。

2.牵丝映带

清代学者朱和羹认为,书法写成应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即所谓的“笔断意连”,只有让字与字之间有行气,才能使作品整体形成统一的美感,即“精神团结,神不外散”,否则只会显得作品精气神涣散。可以看到,书写者应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行笔连贯,即让作品形成牵丝映带的效果,这不仅关系到行笔的重要性,也使整幅书法作品更具有章法。而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正有牵丝映带的效果,这种书写特点其实师从王羲之,正如杨守敬所说:“元人自以赵松雪为巨擘,简札脱胎右军”[5]。但与王羲之的行书相比,赵孟頫的行书更曲意王羲之的平正中和之气,作品中更添秀美雅丽特征。如其《前后赤壁赋》,用笔自然而轻快,字与字间行气连贯,特别是其中的“风”“其”“甚”等字皆以露锋收笔,笔势不断。而且,“有吹”“其然也”“悲风”“知不”“相与”等字都是前字的末笔和后字的首笔相勾连,形成牵丝映带之效果,让整个行书作品气脉贯通,挣脱了纵向行书的方正之感,让作品更添几分平正奇险的效果。

3.轻重交错,字字别意

王羲之在《书论》里表示,书法作品中同一张纸的上切勿字字相同,而应该“字字别意”,即寻求字的变化,这才会让作品充满趣味。所以,王羲之在书写《兰亭集序》时“之”字的写法多达20多种。而赵孟頫便继承了王羲之追求字体变化的特点,强调同一个字有不同的写法,体现出轻重交错、字字别意的特点。特别是《前后赤壁赋》多达九百多字,很多字都重复,如“月”“之”等,因此,赵孟頫为了避免字与字的写法重复而导致章法呆滞,在字形上颇下功夫。

如《前后赤壁赋》中“月”的变化便有多种,甚至可以说无一相似。与此同时,赵孟頫还非常重视字势轻重交错,特别是“妇”“取”“奢”等字以纵势夹杂在行书中,其窄长的线条平衡了作品节奏,更使草书与行书之势连绵不绝。除此之外,赵孟頫在《前后赤壁赋》书写时大小字体间杂,“舳舻”“千里”等字大小交错,仿佛交响乐中不同的音符错落有致,让作品在整体协调一致中有所变化。最后,赵孟頫除了注重字形结构的变化,还强调字与字的左右映衬、内外有别,比如“相”“瞻”等字便左右部首明显偏重不同,显得字体轻重有别。这些写法上的多端变化更使《前后赤壁赋》平添了章法上的跌宕变化,也使赵孟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书技法风格[6]。

二、赵孟頫行书技法对后世的影响及思考

赵孟頫的行书技法对元代书坛的影响力无人比拟,甚至可以说其行书技法扭转了宋之后书坛的整个頹势,元代书法史上著名的人物如鲜于枢、邓文原、黄公望等人均受其影响颇深。而且,赵孟頫的行书技法不仅影响了当世,可谓对后世也影响深远,明代、清代乃至近代的一些书法家仍然在对赵孟頫的行书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如董其昌作为明代书坛大家,同赵孟頫一样也崇尚“学古复古”,且对王羲之、王献之字体的灵韵都非常推崇。尽管董其昌对赵孟頫颇有意见,且多次表达了自己要超越赵孟頫的心愿,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因为董其昌对赵孟頫多有研究和学习,其自己也承认“余偶然临写(赵书),亦颇相似”。可以说,董其昌的书法与赵孟頫的行书最接近的一点即中正典雅,只是相比于赵孟頫而言董其昌更追求“雅”而使书法作品有一种平淡秀气之感。清代的乾隆皇帝特别喜欢赵孟頫的书法,并鼓励朝中大臣一起学习赵孟頫的行书技法,称赞赵孟頫行书的苍劲遒然感:“独爱吴兴书法遒劲”。观乾隆皇帝的书法作品可知,在某些字的书写上的确是受赵孟頫影响颇深,只是相较于赵孟頫的行书还缺乏其灵动感,在用笔上多使用圆笔,结字不够圆润饱满。

当然,历代也有学者对赵孟頫的行书技法局限性有所批判。其一,赵孟頫固然崇尚“师法晋唐”,且其用笔、章法均可看到二王等人对其行书技法的影响,诚然,这的确可提高当时人对晋唐书法的认知与认可度,但赵孟頫在学习晋唐时并没有把握住晋唐特别是魏晋时期书法家均衡“情”“理”的技法特点,且元时代风尚不同,因此,赵孟頫在取法晋唐时“重技法而遗精神”,并没有在行书作品中渗透魏晋时洒脱豁达、古朴飘逸的精神气度。从其行书技法来看,赵孟頫的行书风格圆润饱满、端庄中正,并没有刻意寻求章法上的变化,而且在结体上也缺乏二王使用浓淡不一的墨色来追求行书的节奏感这些意趣,导致赵孟頫的行书作品显得平淡。其二,赵孟頫虽然自己也承认“书法以用笔为上”,但在如何调锋(即具体怎样用笔)上并没有详加说明,所以观赵孟頫的行书作品如《前后赤壁赋》可以发现,相比于二王在用笔线条上使用“绞转”从而增强笔触的皴擦使笔画显现出或毛涩、或枯润的质感,赵孟頫在用笔上缺乏这些技巧,在用笔上的起伏顿挫已然不太明显,更遑论绞转等用笔技法了。观赵孟頫书写,可知其大多在用笔上以提按、平顺为主,让变化的范围仅限定在起笔和折笔处,这就让赵孟頫的行书用笔多了几分寡淡,少了二王的飘逸和连绵感。

三、结语

赵孟頫作为元代书坛的大家,其行书技法风格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深远。而从其成熟期作品《前后赤壁赋》来看,赵孟頫的行书在用笔上强调方圆相间,互相佐之;中锋取劲,侧锋取势;露锋起笔,藏锋交错。这也使赵孟頫行书作品整体上表现出遒劲平和之风。而在结体上,赵孟頫行书苍劲而平整,笔势也非常顺畅,整体在字体结构上呈现出横向取势、饱满圆润的特点。而从章法上来看,赵孟頫的作品不像其他书法家那样大开大合、跌宕起伏,而显得平正、严谨,以楷、行、草交错其间,且字与字之间牵丝映带,追求字的跌宕变化,从而使赵孟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书技法风格。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843.

[2]吴梅影.唯余笔墨情犹在:赵孟頫传[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24.

[3]韩彬.浅论赵孟頫书法艺术及其复古之风的成因[J].美术教育研究,2011(4):10-12,19.

[4]王连起.赵孟頫书法艺术简论[C]//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赵孟頫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114.

[5]刘益,徐雪骄,何姝.赵孟頫结字特点研究——以《前后赤壁赋》为例[J].牡丹,2019(12):100-101.

[6]樊波.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命题再议[J].中国书画,2020(4):102-103.

作者简介:朱婵婵,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书法创作与理论。

猜你喜欢

赵孟頫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赵孟頫“惭”什么?
赵孟頫《汉汲黯传》
趙孟頫書畫全集
去故宫,看无所不能的赵孟頫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