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智共生: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

2023-06-08张瑛

求知导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生发展生态课堂

摘 要:在“学科育人”的价值取向下,语文教学要注重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价值,以情动人,启迪智慧,情感和智慧相互融合、彼此依存,让外在的“教”策动内在的“学”。在自然、民主、有趣、愉悦、高质的生态课堂中,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锤炼学生的思维方式,锻造学生的精神品质,实现人文与科学的传承,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达到创新思维、高效学习、全面发展的育人目的。

关键词:情智共生;生态课堂;学生发展

作者简介:张瑛(1981—),女,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小学。

一、由调研发现的“怪现象”: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笔者就职于一所农村小学,近年来,部分教师总是抱怨农村小学生源不佳、学生学习不积极、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以致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教师上课有心无力……为此,我校专门组织了课堂教学调研,在课堂现场观察、开展学生问卷访谈、教学过程考评后,发现了以下几个“怪现象”。

(一)只当纯粹教书匠——学生主体缺席的课堂失衡现象

课堂上,部分教师过分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能动建构、学科能力培养及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教师在课堂上自顾自地讲授,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严重缺失,成为“流水线式”的教学活动中知识的“无偿享用者”,缺乏独立思考与主动实践。教学成了以知识为工具,以学生为原材料的加工厂。

(二)只随形式主义风——无效知识过多的缺乏生机现象

课堂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部分教师却没有充分做到尊重知识,盲从大流,贯彻“拿来主义”,人“教”我“教”,鲜有以独特视角理解文化知识的过程。使用统编教材以来,一些教师依旧保持传统理念、传统教法,将很多鲜活实用的知识随意丢弃,不根据统编教材的特点改进课堂教学,使得统编教材育人、培养语文素养、发展思维等优势得不到体现与落实。

(三)只做功利追随者——功利压倒理性的教育失态现象

尽管当前一直强调学科育人、素养为重,但是功利主义依然甚嚣尘上,应试教育依然根深蒂固。部分教师将优秀率、及格率作为关注焦点,无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科能力提升和学习品质培育,而是进行机械化的知识灌输、程序化的习题训练,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激增,这样的教育无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可言。

二、由“怪现象”引发的情智思考:情智共生视域下的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概念及依据

如何打造自然、民主、有趣、愉悦、高质的课堂,让学生悦纳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能力、培育素养进而和谐发展呢?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儿童时期作为情感培育的最佳时期,需要教师巧妙构思,精心引导,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实现情感与智慧的凝聚和激活,让情智共生,建构生态课堂,使语文课有滋有味、有情有趣,从而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目标。于是,我们有了情智共生视域下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想。

情智共生視域下的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是结合学校语文教学实际和学生学科学习特点,建构以情感触发智慧、以智慧丰满情感,适合培养农村小学学生情与智、学习与习惯、知识与技能,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课堂。

(一)以核心素养为教学指南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深层次教育改革阶段正式来临,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位统筹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基于核心素养指引的情智共生视域下的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通过画面想象、感情朗读等形式促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真实落地。

(二)以课程标准为实践纲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总纲领,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风向标的作用。情智共生视域下的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立足于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探索适合学生情感培育、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情趣提高、语文学习习惯养成、学科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三)以全面成长为发展目标

情智共生视域下的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致力于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开发,让学生成为拥有高尚的情感和丰富的智慧的大写的“人”,在学科育人的价值取向下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力、持久的学习力,促进学生体验课堂学习的幸福,实现快乐成长。

三、由情智思考开启的生态实践:情智共生视域下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启情智,在情境创设中诱发思维

感情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地上。教学时,教师如果能根据文本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情境,触及学生学习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就能诱发学生启动情智,使其迅速进入学习情境,以愉悦的情绪积极认知,诱导情智的萌发,进而展开思维的触角主动探究。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作为一个成年人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教师可以在课前向本班学生收集一些他们与母亲拥抱的照片,在教学导入环节请照片中的“小主人公”讲一讲当时和母亲拥抱的感受。这样学生对母爱的体会与文本内容的衔接水到渠成,学生情感的闸门被打开了,很快就能进入课文情境,读得动情,议得热烈,对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深刻的感悟。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了一段话:“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她的温暖;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陷何境,都能感受她的心跳。你快乐,她幸福。你悲哀,她哭泣。只有她,永远不需要珍藏,却永远不会忘记。”要求学生朗读后分享感受。在情感铺垫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出示单元主题“父母之爱”,而后自然揭题《慈母情深》,引领学生走进梁晓声的文字,走近一位普通却又不凡的母亲。教学中,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关于母爱的诗歌,渲染情绪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母爱,同时奠定课堂教学的主基调。学生在这样的情绪氛围中能迅速进入文本情境,为品读文章、体悟情感奠定基础,更易于打开思维,最终引发情智交融。

(二)培情智,于矛盾辨析处碰撞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里隐藏着很多理解上的矛盾冲突,要理解“矛盾处”,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深刻的了解。这种思辨性阅读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1]。引导学生找到“矛盾处”,助推他们进行思维碰撞,在寻找、思辨、批判、理解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拓宽思维,达到情智共生,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慈母情深》一文主要写了主人公“我”想要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在自我怂恿之下,“我”来到母亲挣钱的地方,目睹了母亲在震耳欲聋的车间艰辛地忙碌着的画面。当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我”时,“我”不由得鼻子一酸,放弃了买书的念头,为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在引导学生理清整篇文章的脉络,了解主要内容之后,教师提问质疑:“‘我那么迫切地想买书,母亲把钱给‘我,按理说愿望可以实现应该非常高兴才是,可‘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呢?”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抓住母亲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细节描写,想象场景,感悟形象,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揣摩,感知母亲工作的艰辛,体会“我”和母亲之间浓浓的母子情谊。学生在词句品读的过程中,在人物情感的共情中,思维步步深入,情感层层升华,单元语文要素逐处落实。

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在学生体会到母亲和父亲对巴迪不同方式的爱后,补充作者资料:巴迪的原型也就是本文的作者巴德·舒尔伯格,他一生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巴德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父母的引导是分不开的。有人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母亲的鼓励对巴德的帮助更大;也有人认为“严格要求之下才会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所以父亲严厉的爱帮助更大。到底谁的帮助更大呢?教师引导学生以“小小辩论会”的形式展开辩论,并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借矛盾冲突,以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思辨既懂得了鼓励和严厉两种不同的爱对于孩子成长的不可或缺,也在思维的碰撞中锤炼了语言。

(三)激情智,介表演体味间深化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准确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适当地加入课堂表演,在读中演,在演中悟,在悟中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使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加强语用训练,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西门豹治邺》一文时,教师紧扣西门豹新官上任后烧的“三把火”,在引导学生阅读了“调查民情”“破除迷信”“兴修水利”三部分内容后,分别设置了三个情境表演任务:一是让学生扮演西门豹,拟一道给魏王的奏折,将调查到的事实真相说清楚;二是让学生扮演老大爷,在遇到逃到外地的百姓回乡时,把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官绅和巫婆的经过说生动;三是让学生扮演西门豹,激励那些有怨言的民众,将开凿水渠的意义讲深刻。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融入人物角色进行沉浸式表演。因为有了角色模拟的表演情境,学生就有了真切的体验,就能在体验的基础上建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合的“个体知识”。在这样情智交融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被点燃,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学生语言和思维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四)生情智,于朗读意会中内促思维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手段,也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基础目标。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以自由朗读、默读、分角色读、齐读、对比读等不同方式进行朗读实践,让学生在抑扬顿挫、感情充沛的朗读中反复品味文字,欣赏语言美、体会意境美、感受情感美,加深阅读感受力和理解力,有助于达到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效果。

老舍的《草原》一文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美”不仅是让读者感受到草原的风景之美、蒙汉兄弟的民族情谊之美,还包括语言表达形式之美。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这段文字长短搭配,错落有致,结构灵动,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人文情感,在朗读中洞见文本美的秘密,在朗读中悟其语言表达之智慧,推动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赏,促进文本所传递的语文素养的落实。

(五)現情智,就放飞想象时拓展思维

儿童的想象力是极其惊人和美妙的,他们的思维是自由的[2]。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善于挖掘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或场景,引导学生放飞想象,拓展思维,进行创造性创作,或描绘生动的画面,或展开情境叙述,或演绎精彩的故事,进而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探寻词句的内在情意,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文本作者的情感同频共振。

《慈母情深》一文中,作者在多处场景描写中通过反复手法来表现“我”在现场受到的强烈震撼和情感上的深刻触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场景画面来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如品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这一片段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背,而印象中母亲的背是怎样的?看到了怎样的一张脸,而母亲的脸曾经是怎样的?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双眼睛,而记忆中母亲的眼睛是怎样的?生活的艰辛、工作的煎熬,让母亲的背不再直挺,让母亲的脸不再红润,让母亲的眼睛不再明亮,学生通过画面想象、体悟言说,使思维延伸,感知到母亲工作的艰辛,感悟到“我”的震惊、“我”生发出的酸楚之情,感受到慈母情深。学生经历从句子到场景的想象,思维步步深入,充分体会到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进一步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

结语

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方面的动态的人际交往过程。在学科育人的价值取向下,语文教学要注重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价值,以情动人,启迪智慧,使情感和智慧相互融合、彼此依存,让外在的“教”策动内在的“学”,在自然、民主、有趣、愉悦、高质的生态课堂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锤炼学生的思维方式,锻造学生的精神品质,实现人文与科学的传承,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达到创新思维、高效学习、全面发展的育人目的。

语文课既有浓浓的情,也有深深的智,期待我们的师生在情智共生的生态课堂中享受“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3.

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0.

猜你喜欢

学生发展生态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的留白艺术教学分析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浅析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绿色生态,课堂构建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