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课程融合的路径研究

2023-06-07

体育科学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武术思政融合

王 燕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参与和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提高课堂效果和学习效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广泛开展,众多高校将“互动式教学”教学模式合理地应用在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促进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1]。思政理念在各大高校改革之后深受高校和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将立德育人理念和思想政治融入不同学科教学中作为目前教学的重点。其中,也包括体育课程的相关教师。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对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武术教学中也存在大量的思政内容,主要是为了弘扬和传承爱国主义,在武术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爱国情怀。思政教育素材和资源在高校武术课程中不仅丰富而且多元,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武术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高校体育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2]。基于此,需要将思政课程融入高校武术课程中,真正发挥思政教学的育人作用。针对高校对思政教学的重视度较低、缺少有效的融合方法、教育资源不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需改进等问题,本文对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课程融合问题解决路径进行探究,为高校教育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此外,该研究还能帮助高校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扩大武术课程的育人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综合素质。

1 理论概述

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课程融合问题的解决路径理论和学理支撑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整体性原则。教育整体性原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强调教育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将课程思政和武术课程进行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

(2)人文精神价值观。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积极的哲学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将武术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

(3)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素质提高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需要将课程思政与武术课程融合起来,以实现全面发展。通过武术的训练、技巧的掌握以及对自己潜力的挖掘,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自信心、毅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素质。

(4)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武术课程不仅是一门体育课,更是一门艺术课和人文课。将武术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既可以实现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可以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和审美情趣。

总之,将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课程融合需要依据教育整体性原则,重视人文精神价值观,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同时将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综合起来,以实现全面发展。

2 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课程融合必要性

2.1 符合“三全育人”的教育方针

在“三全育人”的教学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融合武术体育课程,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实践价值[3-4]。武术具有防御侵袭和强身健体等作用,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武术教学包括两种论述,第一种为“套路论”,第二种为“技击论”,在发展过程中武术经历了较多阶段。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人修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价值观念,与武术教学的目标和理念相符合。在武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引用儒家经典、讲述儒家故事、解释儒家思想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儒家思想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礼节意识、忠诚信义等优良品质。同时,儒家思想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武术技能,例如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练习方法和节奏,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因此,武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礼仪之邦的儒家思想,如“信、仁、智、礼、义”。随着教育的发展,各大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了武术课程,发扬并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武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遵循“三全育人”的教育方针,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与思政教学的核心目标相一致。

2.2 促进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在当前教育领域中,“德育”贯穿整个高校的教学过程,我国教学体制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改革,现阶段德育在高校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5-6]。为了落实和发展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我国颁布了相关政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将德育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培养身体健康、知识渊博和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德育是高校教学中的重点,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德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武德的培养,只注重武术技能的教学。然而作为武术教师,应该了解到学生德育培养工作是全体学校教师肩负的责任,不能只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针对体育教育师范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以后大部分都会从事体育教师或武术相关的工作,对武术领域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需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在武术教学内容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见义勇为、竞争合作和爱国主义等道德品质,因此改革当下武术课程,增强德育培养在武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培养德艺双修、德才兼备的高质量武术人才极为关键。

2.3 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塑造学生正确三观

在新时代的教学领域中,国家加大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落实和实践视作高校教育中的工作重点。在此背景下,高校的各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注重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与德育相关的内容,促进思政理念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武术教育包含的德育内容较多,如武礼、武德等,在立德树人理念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7-8]。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促进多门学科的协同发展,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

3 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课程融合面临的问题

3.1 高校重视性不足,重专业知识轻思政教学

随着思政指导理念和教学理念的逐渐丰富与完善,高校对思政教学重视度较低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成为相关学者和教育部门亟须解决的问题。随着思政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学校原始的教学方法、模式和内容很难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而部分高校并不关注此方面的改革,导致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课程融合效果欠佳,因此全面建设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提高高校对思政教学的重视度。

武术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武术教学的方法无法具体量化,需要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体现中华文化以及武德,筛选武术教学中存在的思政内容,并促进思政课程与高校武术的协同发展[9-10]。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缺少自觉育人意识,导致育人过程中无法灵活应用思政元素开展武术教学,导致课程思政难以推进。为此,在“三全育人”目标下,高校武术课程需要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但目前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过多地探索武术思政内容,无法产生协同效应。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推进工作中教师缺少协同育人意识也成为较大的阻碍,影响教学效果,难以与教学目标统一,而且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要求学生掌握较高的技术技能,对武礼、武德等教学内容的重视度较低。由此可以看出重视程度较低是导致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课程融合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高校武术课程教师不了解融合方法,融合程度较浅显

武术套路在教学过程中包含比较多的技术,在面对高难度的武术套路教学时,学生为了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通常会死记硬背教师教的武术动作,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理解武术动作包含的价值和内涵。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计划,教师只是片面讲授德育知识,没有真正掌握充分发挥思政教学效果的方法。相比之下,教师经常与学生接触,更能够清楚了解到学生武术技术动作的学习情况,而学生掌握的德育内容则难以进行观察和衡量。教师无法掌握课程思政融入武术课程的程度,难以针对性调整融合方法,这增加了思政教育内容与武术课程融合的难度。

3.3 教育资源深度有所欠缺,且无法吸引学生兴趣

武术套路训练模式具有竞赛性质,导致武术专家在编写高校武术必修课程教材时的逻辑以学习套路动作为主,由此背景下出现了武术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价值内涵无法体现在高校武术教学训练模式中的问题[11],还存在传统武术素材、拳术与武术套路不统一的问题,进而导致传统武术文化无法衔接当代高校武术学习模式。目前大部分高校使用的主要教材包括《武术》(第三版)、《中国武术教程》(上下册)、《中国武术教程简版》等,在教材中的武术与传统文化章节中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与武术、道德修养与武术以及民族精神与武术文化特征之间的关系,主要由艺术、武德、传统美学等内容构成,目前的武术教材虽然包含的内容多、涉及范围广,但篇幅小、深度较低,无法对上述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说明和解释。且武术动作技术内容缺少相关的表述和解释,在武术教学方法和教学逻辑中无法找到思政教育有效且清晰的切入点。而且由于我国武术文化涉及领域广泛,具有悠久的历史,增加了编写高校武术教材的难度,且教材的篇幅长度受限无法对武术动作展开仔细说明,无法体现有关武德教育的内容[12]。由此可见,当前存在教育资源欠缺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思政与武术课程融合进程遭到阻碍,还容易导致学生对武术课程失去学习兴趣。

3.4 融合效果评价不到位,无法进行针对性改进

目前的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课程融合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具有单一性,主要评价学生对武术套路技术的掌握情况,忽略了武术的人文社会学科属性,缺乏学生对武术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也缺少传统文化内涵等内容的评价,只能利用传统的评价标准和简单的量化方式评价学生的武术学习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的高校武术评价体系存在较多缺陷,无法及时评价武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德育学习情况,学校无法得到准确的反馈,无法针对性地改进武术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培养方式,导致学生学习武术专业技术的兴趣下降,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武德、武术的学习过程中[13],高校武术德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自然无法得到保证。

4 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课程融合路径

4.1 明确思想站位,提升课程思政教学重视程度

为了在高校武术课堂中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和价值,需要明确教师和学校对课程思政的站位。教师和学校的思想道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道德素质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武术文化中存在的思政元素和本质内涵,通过自身正确的行为逐渐影响学生的品德行为,将德育内容通过自身行为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高校也需要提升自身的重视程度,在日常开展思政培训工作,同时组织教师参加优质公开课与思政讲座,研究并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本校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课程融合程度。

4.2 培训武术教师,使其掌握先进的融合教学方法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尝试融合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传授武术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从各个方面向学生渗透道德品质。正如上一节所述,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目前的武术教学方法逐渐显现出单一化的缺点,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提起对武术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该掌握并融合先进的教学方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加以改进,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同时展开培养[14]。如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例如,可以将古代英雄人物和武术名家的相关事迹融入理论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课余时间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关纪录片和电影,让学生了解英雄的奋起反抗精神和不畏强权压迫的精神。还可以将武术文化内涵的教学作为武术课程的重点内容,如为学生讲解太极拳时,重点讲解太极拳包含的胸怀与仁爱等文化内涵。

4.3 注重社会实践,拓展思政教育资源

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实践中,而不能只在课堂中强调学生学习武术理念与武术思想。可以通过比赛、表演和社团等方式增加学生在学校中的实践机会,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在校外参与武术健身的指导。当下,现代社会人们的健身意识较强,一些老年人会开展柔力球和太极拳等健身运动,学生可以将自身学到的技艺与理念融入实践中,指导老年人运动,增强自身的社会理念。在实践过程中磨炼学生的心性,进而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思政教育资源。

4.4 健全融合效果评价体系,针对性改进并提升融合效果

目前高校的武术课程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武术技能,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包括价值观的培养、道德观的培养以及认识目标的能力的培养等。基于此,需要健全融合效果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改进并提升融合效果。可以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设置道德观培养目标和价值观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团结合作和互帮互助等优良品质,还应该将课堂表现、思想道德、认知理解和行为规范等考核指标纳入学校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提高教学评价体系的完整度,增强学生运用技能的熟练度,以此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4.5 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

(1)武术练习环境。武术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并练习武术的主要场所,武术馆的环境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情,需要重视武术馆的布局与陈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在武术馆中张贴海报照片以及震撼力较强的文字标语,例如“强健自身体魄,振兴中华武学”“弘扬武术文化,共建和谐社会”等,同时还可以在墙上张贴历届优秀学生比赛和训练时的照片,以此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2)服饰文化。人的精气神和形象气质可通过服装得以体现,武术服饰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同样不可忽视。对于不同的武术教学内容而言,其服饰特色和文化都不相同,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武术服装的特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到相关的文化内涵,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3)音乐环境。音乐对人们具有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等作用,人们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下可以调节自身情绪、缓解疲劳,集中学生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适的音乐配合可提高学习效率。为此,可将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加入武术教学的准备活动中,从而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并将舒缓的音乐加入武术教学的结束阶段中,以放松学生的身心,缓解学生的疲劳。

5 结束语

武术课程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武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程思政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与品德,由此可知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武术课程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对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了解决路径。本文包括将长期教学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结合,在立德树人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展开评价。同时,教师在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课程融合过程中需要主动发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通过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还要时刻了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对教师提出的相关要求,全身心投入建设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真正实现高校武术课程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通过此次研究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其敬业、创新、团队精神和国家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课程育人功能的深化,打造高质量的教育园地;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跨界创新,推动高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武术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