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实践:让德育积极发生
——三上《安全记心上》一课的教学实录

2023-06-07唐隽菁

江苏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正方头盔小朋友

唐隽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要“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特征。我们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生活为原点,通过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探究并建构“我”与自己、家庭、学校、国家、社会等的关系。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题之一。为此,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每个年段都设计了相关课文。低年段侧重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公共场所的安全,进入中年段就开始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安全。但是大多数小学生还不能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他们的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防护要求置若罔闻,对身边的安全隐患有时会麻痹大意,如何以他们的真实生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学科实践,唤醒他们的自护意识呢?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尝试和探索。

【教学过程及分析】

一、链接现实生活,引出核心概念

师(出示头盔):同学们,这是老师每天上下班时都要佩戴的。你们熟悉它吗?

生1:这是头盔,我家也有。

生2:我妈妈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也戴它。

生3:头盔能保护我们的安全。

师:你们说的一点儿没错,(板书“安全”)佩戴安全头盔,可是头等大事。

课程专家林恩·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它具备核心性、抽象性、迁移性三个特征。在备课时,笔者围绕核心素养确定了三上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学习、学校、安全、家庭。本课隶属于“安全”这一核心概念,因此,课始笔者就直接引出核心概念。

二、交流课前研学,实现认知深化

师:戴头盔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这些小朋友,他们的做法安不安全呢?课前,唐老师请大家完成了一份研学单(出示研学单,见图1),去找一找他们的哪些做法是危险的。你们找到了吗?

(图1)

生(齐):找到了。

师:好,那就开始我们的小组活动。(出示小组活动要求:第1道题1号同学汇报,第2道题2号同学汇报,……第4道题4号同学汇报)

小组交流。

师:哪个组想跟大家分享?

全班学生小手高举,随机邀请1 组,上台汇报。每位组员逐一分享自己的发现。汇报完毕,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全班讨论。

师:这些小朋友有的在家里,有的在楼道,有的在河边,还有的在马路上,他们没有像你们一样注意安全,没有像你们一样把安全牢牢记在心上(板书:记心上)。告诉大家一个令人痛心的数字——

中国新闻网记者从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获悉,2018 年全国共发生涉及学龄阶段少年儿童的伤亡交通事故2 万余起,造成2200 多名少年儿童死亡。

教师指读。

师:很多小朋友听了都深深吸了一口气。交通安全事故,2018年有多少起?

生(齐):2万多。

师:唐老师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请看大屏幕——平均每天多少起?

生(齐):约50多起。

师:咱们班多少人?

生(齐):37人。

师:事故的数量比我们全班同学、全体老师加在一起的数量还要多。遭遇事故的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伤心吗?他们的同学、好朋友难过吗?

…………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鲁洁教授一直强调,教材是拐杖,是进行教学的一个话题,是组织教学的一个范例。可见,教材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失的凭借。而学科实践兼具学科性和实践性,我们开展学科实践,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课前,笔者通过研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问题驱动下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学,获得了具体的知识,通过完成书中留白、分析书中图画,实现了道德认知的深化,并为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展现真实场景,探究真实问题

师:今天,唐老师一早在我们校门口拍到了这样几张照片(出示照片)。你们有没有发现些什么?

生1:第一幅图两个小朋友都没有戴头盔。

师:两个小朋友吗?(教师走到大屏前,带着学生清点数字)

生(齐):1、2、3、4。

师:4个人没戴。

师:我想请问,我们班多少小朋友家里有电动自行车?

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

师:每次乘坐电动自行车,都戴头盔的,请起立。(全班一部分学生站了起来)请你们站到讲台前来。

师:现在,台上的同学就是每次都戴头盔的,坐在下面的是有时戴有时不戴的。(一名学生小声嘀咕:我一次都没戴过)

师:为什么没戴?

生1:因为我家里只有爷爷奶奶那儿有头盔,而且妈妈不让我戴。

师:是不是家里没有适合你戴的头盔?

生1:是的。

师:好,请坐。现在,是你们(面向台上的学生)说服他们(指向坐着的学生),还是你们(面对坐着的学生)说服他们(指向台上的学生)?

此时,台上台下的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

师:给你们30 秒钟,赶紧开动脑筋,想想我怎样才能说服对方。

正方1:如果不戴头盔坐在后面,有时候突然急刹车,车倒了,会很危险。

反方1:戴头盔虽然安全,但每天都戴,是不是会有一点点烦呀。

正方2:如果不戴的话,突然后面车撞到你,你的头着地,就会破。如果戴了头盔,就会好一些。

反方2:扶住把手不就行了嘛。

正方3:如果戴,虽然不舒服,但你想想,万一有一天你遇到事故,不就保护你了吗?

反方3:我的头盔里面是棉的,夏天太热了,咋戴呀?

正方4:虽然热出了一头汗,但你觉得凉快重要,还是安全重要?

反方4:戴头盔不就是不被警察叔叔罚款吗?

(台上正方的学生着急喊起来:不是!)

正方5:警察叔叔罚款,也是为了我们的安全。如果我们经常路过落果子和树叶的地方,戴头盔就会没事。

反方5:如果果子和树叶很小呢?不戴也没事。

师:我打断一下,请问讲台前的同学是不是坚持每次乘坐电动车都要戴头盔?(台上同学坚定地点头)下面的同学有没有被他们说服的?(台下的同学都在摇头)没关系,请回位。

学科实践学习是“以学科知识学习为基础,以问题探究为导向,以复杂学习情境和高阶思维参与为基本特征,指向学科问题解决的多维实践学习活动,并由此实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转化的一种学科学习方式”。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应该是引导学生感受问题情境,关键点是问题的探究。在教学中,笔者从每日家长骑电动车接送孩子这一寻常举动入手,在这一真实情境中,学生有了具身理解,他们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在重新审视、理解“安全”的同时,观察、推理、想象、判断、表达等能力均得以发展。

四、开展体验操练,注重行为引导

师:究竟要不要每次都戴头盔呢?请看3个实验。(播放视频:拖拽实验、碾压实验、撞击实验)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每次骑、坐电动车都要戴头盔,否则发生上面的意外,很危险。

生2:戴头盔的话,能保护我们的安全,应该戴。

生3(之前说家中没有头盔的):可我觉得戴头盔有点热。

师:不戴头盔,确实是凉快了,但什么可能没了?

生3:生命。

师:如果天热,你会不会戴?

全班异口同声:“会。”这个学生也赞同地点了点头。

师:如果去的地方距离很近,戴不戴?

生(齐):戴。

师:可是他刚才说,他们家没有他的头盔。怎么办?(其他学生纷纷帮他出主意)

生3:我妈不给我买。

师:没关系,唐老师给你买。(课后,笔者量了他的头围后,买了一个儿童头盔送给他)

师:2020 年,我们江苏省还出台了一部全国首部省级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这部条例的出台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提醒我们,让我们把安全牢牢记在心上。

师:你们会不会正确戴头盔呢?今天,唐老师就带来了6顶头盔。

全班学生都高高举起了手。教师随机邀请6 名学生,由他们自由拿取头盔,自主佩戴,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作评判。

师:究竟他们戴得对不对?你们一定要睁大眼睛,好好看。(教师走到每个学生面前,轻轻提起头盔,有的头盔纹丝不动,有的则被轻易提了起来)

师:需要跟大家说明一下,有的同学刚才头盔没有佩戴正确,不怪他们,因为这些头盔不是他们的。今天只是请他们做一个演示。现在我们知道了,头盔要和我们的头——(出示正确佩戴头盔演示图)

生(齐):大小合适,角度正确,不松不紧。

师:这样就能保护好我们的头。

“儿童在前,我在后”是笔者的教学主张,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笔者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素养为导向,变“知识取向”为“问题取向”。本课主要指向道德修养、健全人格、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等素养的培养,笔者紧紧围绕“如何保护自身安全”这一关键问题,设计了“我会戴头盔”这一活动。看到头盔,学生都笑了,他们认为,自己每天都在戴,当然会啦!于是各个跃跃欲试、信心满满。可是,当笔者轻轻提起头盔时,各种状况频出,这时,他们才意识到:原来看似简单的戴头盔也有这么多窍门,原来只有正确戴头盔才能确保安全呀!在体验、实践和探究中,学生做中感、做中思、做中学、做中进步,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同时,加强了新旧道德认知的联系,实现了迁移运用和行为指导。

五、分享安全妙招,指向美好生活

师:说到这儿,我相信,我们班每个同学从出生到现在,一定掌握了不少自护自救小妙招。比如说,正确佩戴头盔。哪一个小妙招你最想推荐给大家?想好了,就举个手。

师:课前,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纸,把你的这个好方法写下来,贴在黑板上。

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奋笔疾书。写完的学生把自己的方法读出来后,贴到了黑板上。

生1:要在大人陪同下游泳。

生2:地震时要躲在内墙墙根、墙角等开间小的地方,等待救援。

生3:坐公交的时候,要扶着把手。

生4:电动车有脚踏板的,一定要踩好。

生5:不要闯红绿灯。

生6:如果房屋失火,一定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

师:现在黑板上,大家一下子写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唐老师要来给它们分分类。这边写的是正确戴头盔、不要反着坐在电动车后座上……这些都是在危险还没有来临之前,自我保护的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能让我们远离危险。这边呢?

生(齐):自救。

师:对,这些自救的方法,能让我们转危为安。咱们班的同学真厉害,我要给你们竖个大拇指,来,为自己鼓掌!(全班热烈鼓掌)当我们具有自护意识、自救本领,就能让自己安全每一天。

师:唐老师也有一个自救小妙招,而且这一招还是国际通用紧急呼叫信号。你们想不想学?

生(齐):想!

教师用哨子吹出“三短三长三短”国际通用紧急呼叫声音信号。

师:同学们你们看,(出示图片)安全头盔、安全带、校门口的防撞栏,这些设施设备在保护我们的安全;这些法规条例,在保障我们的安全;医护人员、警察,还有——

生(激动地高喊):朱老师。

师:咱们班的朱老师在干啥?

生(激动地高喊):护导!

师:他们都在守护我们的安全。让我们把安全牢记心上,遵守法律法规,增强自护意识,学习自救本领,我们就能平安健康成长。下节课,唐老师带你们举行安全演习。

全班再次沸腾。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学校、课堂,也发生在校外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的课堂要向四面八方打开,通过分享自护、自救小妙招活动,实现道德与法治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通过积极利用每一个学生的经历与经验,服务于道德学习,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能力提高,进而内化核心概念,实现知行合一,发展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正方头盔小朋友
犬用战术头盔
Goos–H¨anchen-like shift related to spin and valley polarization in ferromagnetic silicene∗
寻找缺失的一角
辩论会的启发
小头盔,大防护
当头盔遇上高科技
减肥秘方
汉字戴头盔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