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课堂练习的实施成效及价值

2023-06-07李敬华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发展能力语文要素课堂练习

李敬华

摘  要: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既有纵向梯度联系也有横向关联,因此应将语文要素和学习方法贯穿期间交织推进。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习方法指导,通过设计课堂练习,在练习中渗透方法意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并运用于自主阅读和表达实践。文章以《自相矛盾》的磨课过程为例,探究课堂练习的实施成效及价值。

关键词:课堂练习;语文要素;发展能力

一、解读文本定位准确,把握要素精心设计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该成语出自《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得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人们以“自相矛盾”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在深入解读教材文本后,明晰该单元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该课程要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文中相关语句作为推想人物思维过程的依据,进一步了解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中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围绕要素展开设计,推敲选择教学策略,探寻如何在课堂中结合课堂练习,推进课堂教学,使学练相得益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关注文体,关注篇章形式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虽是一篇文言文,文本语言却十分简洁,以一事一议的形式呈现,文章结构清晰。对寓言教学,其要义在于“意”而不在于“言”,因此,教师应居于文本特点,而不囿于文本,在“立足文本却超越文本,教学文本却着眼课程”的课程意识下,落实语文能力的训练、发展学生语言水平及思维品质。

(二)依据要素,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小古文学习经验,但单元要素“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和“加深对课文理解”都是新的要求,这一要素要通过课后思考题“探究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来落实,并以此引导学生发现楚人思维的前后互相抵牾,进而领悟寓言寓意。“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过程讲具体”,这种单元要素,就是要学生居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运用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想象补白充分掌握楚人的思维过程。

据此,教师制定了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 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想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二、在磨课中促进学生思辨能力,探寻有效的课堂练习点

该教学设计经历了三次较大的调整,在实践打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渐达成“学为中心,练习到位”的理念。力求打磨出这样的课堂景观: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实践,练得足够,练到位,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古文的方法,树立其学习古文的信心,激发其学习古文的兴趣。

(一)一磨达成单元要素,注重练习

在一磨教学方案中通过以下两个板块的课堂练习,突破读音、停顿、字义和文言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在紧凑的节奏下读懂文言文;聚焦“其人弗能应也”,探矛盾,知原因,借助支架化矛盾,走进人物思维为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创编故事情节,拓展练习,落实单元要素。

板块一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誉之曰(yù)

B. 其人弗能应也(fó)

C. 吾盾之堅(wǔ)

D.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fū)

2. 下列对“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哪一项?()

A.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B.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C.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D.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板块二

以下两个练习,二选一完成即可。

☆一、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面对路人的问,楚人弗能应也,心想:

如果我的矛(),那么()

如果我的盾(),那么()

最()矛和最( )盾都握在我的手中,

糊涂啊,糊涂啊!我真是()。

☆☆二、面对“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尴尬,楚人会怎么改广告词呢?

楚人誉之曰:吾盾之坚,( )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

课堂练习是学知识、学方法、自主学,要“练”到位,教师在学生练习中要得到成效反馈。在一磨中教学实施目标明确、训练到位、要素落实精准,课堂节奏紧凑高效,单元要素得到充分体现。但这是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的语文课堂景观吗?在练习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如何?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教师应带着问题展开第二次磨课。

(二)二磨以“读”为练,激发学生自主性

在二磨中为了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多种样式的自由读、展示读、赛读和带节奏读,聚焦“誉”理解读、想象读和体验读。“读”的练习不仅是课堂的授课方法也是课堂脉络,孩子们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把书“读”到心里去,在读中可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期间教师点拨学生渗透小古文的学习方法。最后以背诵检测为练习结束。第二次磨课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读的训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三磨聚焦“矛盾”,迁移学法

在一磨和二磨的基础,进行课堂板块的整合,让每个板块目标明晰,学和练结合,以练促学,以练促讲推动课堂的进程,有效地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思维。

在三磨中以五个板块推进,第一板块:突显要素,导入新课。第二板块:学伴互助,以“读”为中心,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并辅以一道课堂练习检测,突破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和弗能应也中的“夫”和“弗”读音不同。

B.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节奏线的划分正确。

C. 誊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书写都正确。

第三板块:聚焦矛盾,揣摩人物思维。根据学情,分层设置规范表达的支架,了解楚人和路人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寓言内容和寓意的理解。与此同时,根据这篇寓言故事的情节,加入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把故事演绎得生动具体。

☆挑战一:

楚人被问得面红耳赤,弗能应也 心想:

如果我的矛(),那么( );

如果我的盾(),那么( )。

糊涂啊,糊涂啊!我真是(),得赶紧改改广告词:吾盾之坚,坚如();吾矛之利,利可()。

☆☆挑战二:

楚人弗能應也心想:

第四板块:揭示道理,能够运用“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方法”来理解“立”的含义及提升领悟道理。

第五板块:基于该课的教学目标“背诵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意思”来设置这两道习题:1. 巩固背诵。2. 迁移运用。

联系上下文猜测文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至之市而忘操之。( )

(2)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三、练在不同要素,夯实学生学习能力

课堂练习设计应突破课堂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练有方法、有方法地练习。合理的课堂练习既是教学流程,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载体,二者合而为一能够突破学习重点、达成教学目标,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效率。在《自相矛盾》的三次磨课中,从不同角度进行课堂练习设计,在磨课中教学目标逐步明确突出,课堂练习设计在不断地完善和整合,巧妙融入课堂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积累小古文,提高了学生运用方法学习小古文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以学为中心,学练结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以下几个角度的设计:

(一)练在字词,扎实基础

在一磨和三磨中都有根据该课易错易混淆的字词读音书写进行练习设计,旨在引起学生关注,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易错字词的区分并正确巩固,通过练习教师可以及时得到反馈,进行针对性突破。尤其是该课中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中“夫”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停顿训练,可以刚上课时,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了印象,记忆深刻,对知识的巩固更到位。

(二)练在积累,厚实底蕴

根据该课教学目标“背诵课文”,可以设计多种背诵练习形式,帮助学生有方法有策略地进行背诵积累,在背诵练习中,让学生习得背诵方法,并学会运用方法,激发学生背诵积累的小古文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板书自由练习背诵,其实就是教学生识记关键词,通过关键词达到快速背诵,扎扎实实地落实文言学习和积累,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简洁、凝练的语言魅力。

教师可创设多种形式的课堂背诵,接力背诵、随机抽号背诵和一站到底等,让背诵变得有趣和新鲜,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享受背诵练习,激发学生积累小古文的积极性。练在积累,厚实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三)练在表达,发展能力

寓言,相对其他文体,不在于“言”而更重“意”,在教学中不能囿于文本,而要基于文本。思考语文能力的训练、语言水平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要有追求“立足文本却超越文本,教学文本却着眼课程”的语文意识。在该课教学中,致力于读、说、思的语文能力训练,让学生聚焦“誉”探究矛盾,明白誉什么、为何誉、如何誉、体验誉,感受楚人的誉的场景,初步感知矛盾所在。再探究“弗能应”的原因,走进楚人的内心,入情入境领悟“矛盾”所在,借助语言支架训练学生思辨能力、逻辑能力和表述能力。

第二次磨课增加了练习的开放性,而在第三次磨课中将这两个层面进行整合,将“知矛盾——化矛盾”变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借助这个支架进行语言训练。这个练习不仅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也是整个教学环节点睛之笔,通过该练习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达到无为而教。

(四)练在方法,夯实能力

该课还有一个语文要素,学会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猜测词语的意思。在课末设计了一道迁移训练,《郑人买履》中“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意思”猜测“忘操之”的“操”和“无自信”的“自信”的词义,检测学生是否掌握学习文言文运用“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方法与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融入练习,在磨课中反复求证练习设计的合理性及其作用,寻找课堂练习训练的角度,练在字词基础、练在积累、练在语言表达、练在方法迁移运用,通过课堂练习任务,教师提要求,给方法,指方向,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练习设计优化教学环节,让语文学习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让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让课堂40分钟有容量、有深度、有发展,这就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陈燕玉. 有效作业 优质减负——小学语文校本作业的探索与创编[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03):34-35.

[2]孙闯. 减轻作业负担的探究[J]. 辽宁教育研究,2000(10):47-48.

[3]宋明镜.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J].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0(01):18-20.

(责任编辑:秦  雷)

猜你喜欢

发展能力语文要素课堂练习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策略研究
优化课堂练习,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研究
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探究
提高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