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视域下文化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2023-06-04吕守林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立德树人

吕守林

[摘 要]文化生态是指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本文通过对文化生态特点的分析,提出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生态的引领作用、支撑作用和推动作用。在文化育人实践过程中,培育塑造人的思想信念,锤炼健全人的品格行为,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学以成人为目的,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校园文化生态;文化育人;立德树人;学以成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1-0067-05

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且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自然生态,也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由此促进文化产生和形成,逐步发展成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建立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生态体系。

文化生态是借用文化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文化生态是历史发展过程的动态积淀,是人类社会所拥有的生存方式和区域现实人文状况的反映。人类赖以创造文化的环境即文化生态;或者说文化生态是一定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文化生态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文化生态是指由多种文化要素构成的、具有动态特征的复杂文化系统。作为整体性存在的文化生态对内在要素具有制约性,同时构成系统的各要素具有能动性,且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1] 因此,文化生态是构成文化系统的所有内在和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这些要素的文化本质共同构成一定的文化生态系统。

一、文化生态特点

文化生态发展在交往互动中产生,在继承上发展,在交流中传播,在实践下创新。文化生态发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进程中,坚持用科学理论引领校园文化生态的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推动校园文化生态发展,校园文化生态发展为社会注入文化力量。 文化生态的主要特点有:

(一)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民族特点和其所在地域的特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饮食到服饰、从生活到生产方式、社会结构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总是以不同的文化形态呈现出来。由于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的不同,在适应各自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北方人具有粗犷豪放的风格,南方人具有细腻婉约的特点。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人们受不同环境、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了本地区的文化传统、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因此,其文化生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具有民族特性。文化生态总是集中体现地域范围、文明起源、发展时间、思想内涵等主要方面。比如说到中原文化,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河洛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及三秦文化等,具有相对区域性特点,都烙下了地域文化的胎记。

每个民族都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每个民族具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共同的历史渊源。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往往影响着这个民族精神内核的形成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中华民族最为可贵的精神标识和伦理品质。[2]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本民族的意识品格,离不开本民族的思维方式,离不开本民族的行为习惯,这都是在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是本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其文化生态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

(二)具有传承特点,交互发展的特性

从历史视角看,文化生态是从人类社会开始延续至今的地域文明发展的总和,所呈现的状态具有继承历史遗留的文化传承特点。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孕育、形成、发展和繁荣的,不同时期的文化生态都是在继承和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文化生态的发展过程中,要坚守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继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形成,创建适合时代发展的新的文化生态。

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社会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生存过程中不断相互选择和影响、相互促进和发展。随着人类活动范围领域的不断扩大,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加显现,人与自然总是协同发展。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健康稳定状态,同时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维护生态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强化生态伦理道德观。

(三)具有融合特点,可认知复杂多样特性

文化具有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吸纳各种文化的优秀成分,实现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文化融合更为深化。人与自然之间、国家区域之间、社会民族之间伴随这种交往融合的结果,一些优秀的文化被相应历史阶段文化生态所吸收接纳,文化生态得以创新与发展。

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文化生态表现为可认知的复杂多样性,也就是说,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生态所显露的姿态、所表达的意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在不同人的思维表象中都呈现多样性。因为,人们在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由于受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的社会地位、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等各种主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同一历史条件下,同一文化生态环境下,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反映都具有差别性:可能是科学的、先进的,正确认识反映客观规律的;也可能是落后的、错误的。因此,不同性质的文化认知决定了自身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影响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同预期和结果。

二、校园文化生态与文化育人

教育是利用文化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传授过程,我们平常所說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等,其实都是文化育人。文化育人意为“以文化感染人、感化人”,用文化的力量影响推动人的发展,用文化的方式培育滋养人的心灵,让人在文化的进步中根植文化精神,丰富文化内容,形成文化体系,健全文化人格,最终让人成为文化的践行者、文化传承者,甚至成为文化的创造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校园文化生态是师生人格及其行为的状况反映,是学校特有的文化积淀,具有学校的特点,共性中保持着每个学校的个性。它由师生所创造,又为师生所特有。有了一代代师生的积累和传承才有了学校特有的文化生态,是在师生的教与学、学校的管理与实践过程中发展的产物,是校园文化生活的综合体现。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可以梳理出文化育人的核心要义,并以此理清、把握文化育人的基本策略和路径。实现育人目的,要明晰育人内容,即以何种文化来教育人、教化人,就是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根基;要明确文化的内涵就是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因此,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规范和组织机构,具有与之相一致的社会意识形态目标要求。

从文化生态视域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繁衍不是一个简单的孕育、生长、死亡的生命更替过程,而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实践,积累经验与智慧,并向下一代传递的文化创造过程。[3]同时在进一步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对文化不断进行更新、创造,以满足人类更好的生活与发展需求。从文化育人的目的看,人们通过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育良好的思想观念、造就高尚的道德品质,符合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育人主要体现在价值导向、思维方式、情感陶冶、人格建构等方面。[4]文化育人是文化的传递、内化与再创造的过程,使人获得文化中所蕴涵的智慧,对自身的引导和改造,在潜移默化中构建完善的思想认知、行为规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生态孕育发展是自然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实践选择的必然结果。文化育人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是在一定的校园文化生态基本环境下实施实践的。

三、学校文化育人的实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的存在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赓续。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任务要求,致力于构建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体系,规划人的发展。

(一)充分发挥文化生态的引领作用,培育塑造人的思想信念

校园文化生态以其无可比拟的系统性、丰富性、完整性,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为教育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资源保障。加快培育文化生态,建立健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的文化生态体系,发挥文化生态的宣传教育功能,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健全生态文化培育引导机制,提高学校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文化生态的引领调节作用,培养人的思想认知,倡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自觉维护人类社会进步发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先进文化自觉意识从思想认知转化为真正实践。

1.观念:播种先进文化的种子

文化启迪思想。文化育人的核心是健全完善人的价值观,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随之而来,增强了人们思想的主体性、开放性,放大了人们思想的盲从性、随意性,因此,应当着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种下一粒完美的种子。在高校文化生态环境育人过程中,一方面强化民族认同,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梳理完善正确的历史觀、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建立健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强化文化认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树立远大理想,练就过硬本领,让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倡导者、践行者、传播者。

文化育人就是要坚持用价值观育人,就是要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育人。文化育人就是要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体系,从点滴开始,从小事着眼,从基本问题入手,强化文化的生态的价值引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建立完善有效的运行机制,引导广大师生发挥和实现校园文化生态引领、支撑、推动等功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高尚品格,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成长: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沃土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工作要求。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既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成为判断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文明智慧,饱含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充分汲取五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文明精华,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不断提升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承弘扬中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是学校内实行文化浸润最普遍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生态中,突出文化生态建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熏陶。文化育人实践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高校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崇高使命,必须处理好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学习经典,取其精华;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实现有内涵有深度的文化育人。以传统文化育人必须要积极地扬弃,推陈出新,实现新时代的文化育人。

3.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充分发挥文化生态的凝聚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生态固有的向心力在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着聚合作用。校园文化生态是在中华文化中孕育成长的,是经过一代代具有优秀品质的师生创新发展而形成的,校园文化生态是一种坚守,是一种原则,是一种态度,是教师学生的一种共同生活。坚持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理念,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教育主体、教育对象,还要关注服务主体、服务对象,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以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才是高校文化育人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

校园文化生态建设集中体现了国家情怀、民族品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生态建设中,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熏陶,突出文化育人实践中文化生态的价值引领作用。校园文化生态建设应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从历史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发展中吸收民族解放、国家建设的革命文化本质,结合学校实际加以阐述,使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与现实社会相协调。校园文化生态还应坚持服务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理念,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引导学生树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

(二)充分發挥文化生态的支撑作用,锤炼健全人的品格行为

文化生态建设发展过程中,新思想的形成、新知识的传播、新技术的运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学校育人准备了必要条件,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影响着教师学生交融互动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知识技术的实践运用能力。

1.塑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校园文化生态是以其文化理想引领学生价值观的完善发展进程,在精神层面建构文化理想,成为教师学生共同的文明成果。文化育人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和塑造人的过程中,任何校园文化生态都内在地具有价值引领的作用。如敦品励学的文化气度,弘毅致远的理想境界,严格规范的理性气质,春风化雨的人文情怀,笃定自如的思维理路。在信息丰富,特别是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主流文化传播的同时也伴随着海量负面信息,信息的对错、真假难辨。健康稳定,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态不仅是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美好理想,而且对于学生的道德培育、人格完善,对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社会的进步,都具有积极地引领支撑作用。

文化浸润心灵。文化育人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国之魂、塑人之观,坚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求大学生必须拥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响应国家人才强国战略,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创造者和守护者,自觉为人民服务,倡导和睦友善,共建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在谋求自身成长进步时尽全力积极地为国家、社会和人民作出贡献,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要求学生要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指引,厚植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坚守以地域精神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育人重点,坚持以“文化塑魂”为育人的核心工程。一是以本地区精神文明为切入点,筑牢“文化塑魂”工程基础。黑龙江地区高校要开展以抗战精神、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等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座谈走访等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先进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争做先进文化的实践者、传播者、推动者,使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行动更加自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着力点,丰富“文化塑魂”工程内涵。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塑魂、修身为目的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读、讲、演、做等多种实践活动,形成学习、传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良好氛围,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等多方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2.修身:做校园文化生态发展的参与者、创造者

文化涵育品行。校园文化生态是学生一切活动的基础环境,是文化育人的根基和保障。建立完善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让大学生通过摄取、吸收并转化为个人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完成其继承和传递。同时,学生运用文化进行社会实践或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发现、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因此,文化育人是价值观确立、知识传承、发展与再创造的过程,是文化育人、人育文化、人文互育的过程。高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是知识和文化的集中传播地,其文化属性要求学校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坚定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使命。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是要开发校园文化生态,发展校园文化生态,创新校园文化生态,要把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态转化为强大的文化力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又好又快发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要把个人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校园文化生态表现为一种生活模式,学生自主性、创新性、表现能力和成就感意识比较强。高校要通过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达到育人目的,要通过推动文化生态建设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达到育人目的。将文化育人落实在学生美好的学习生活中,既达成育人目的,又走向崇高境界。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提道:“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修身就是要提高思想觉悟,强化道德修养水准,加强自身能力水平,实现个人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一要锤炼高尚品格,坚定立场,明辨是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筑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修身。二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地锤炼自己,切实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文化素养而修身。三是练就过硬本领,提升实践能力水平。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基础是塑魂修身的前提保证。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把学习融入社会实践中,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修身。

(三)充分发挥文化生态的推动作用,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生态就是学校社会关系的集合,校园生态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缩影,反映了学校建设发展的轨迹,折射着学校发展进步的脉络。透过校园文化生态可以从总体上认知学校的发展,并从中总结出学生成长的有益借鉴,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意志的社会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把长期积淀的校园文化生态成果传递给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生态的引领滋润,培育完善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完成学以成人的根本任务。

1.立德树人:坚守文化育人原则根本

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学校办学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 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育人的根本。我们党历来重视以德育人、以德治教,始终把德育摆在突出位置。高校要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国之大者”的人才沃土。教师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先进的教育理念传道、授业、解惑,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启发学生智慧。学校是健全完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的阶段,对学生人格的健全、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就必须重视学生基本人格、道德、情感的养成。校园文化生态在塑造學生过程中具有推动性作用,校园文化生态是培育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是养成学生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是学校全面拓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

2.学以成人:坚定文化育人使命目标

学以成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密切相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今高校的素质教育正是以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努力实现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学以成人为目的。坚持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才能让教育真正地行稳致远,只有落实文化育人理念,才能让教育回归学以成人的本质。坚持文化育人理念,使个人的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得到发展和完善,因此,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在收获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感受生活的艰辛和快乐,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做人与做事。培育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培育增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培育加强爱国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知行合一,德才兼备,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我们要充分展示校园文化的魅力,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力,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形成推动校园文化生态发展的新动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校园文化生态建设,坚持用科学理论引领发展,用人文精神凝聚发展,以文化传承支撑发展,以人才智力支持发展,以文化创新推动发展,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生态的引领能力、支撑能力和推动能力,为实现文化育人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智力支持和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朱金波.城市文化生态视阈下的出版发展研究[J].媒介与文化研究,2022(1).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与创新转化[N].光明日报,2017-7-7(11).

[3]马晓伟,李彦芳,王桂波.文化育人特点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7).

[4]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5]刘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的文化基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1).

[6]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立德树人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技术文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鲁班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文化育人视域的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