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创新改革

2023-06-03罗晋煌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院校

罗晋煌

(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9)

信息时代下,为应对产业结构升级改造、落实好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社会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在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推进供给侧改革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面推动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创新改革教育教学已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环节。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与《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指明了工作方向。该计划旨在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职教类型特色,加快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引领作用,探索可复制、可借鉴的创新改革路径,推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水平等方面与“双高计划”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无法充分满足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所以,高职院校急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强化提质培优,不断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

1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改革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1.1 教育教学创新改革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双高计划”无论是在建设目标、指导思想,还是在保障措施、建设内容方面,都具有时代性特征,目的在于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本质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正走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随之而来的对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追求也推动着高职院校积极创新改革教育教学。这就要求广大高职院校应积极适应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技术,探索以教育教学创新为重点的综合性、全方位改革,提升高职教育适应性,打造高职教育新价值品牌[1]。与此同时,只有探索更加适应新发展格局、更具有活力的教育教学路子,高职院校才能在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1.2 教育教学创新改革是高职院校实现特色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产教协同育人已成为高职院校实现特色化发展的关键途径,“双高计划”强调的创新主体是创新型企业与高职院校的组合。因此,高职院校创新改革教育教学应联合合作企业不断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提升校企合作质量[2]。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应全面、深入地整合产业与高职教育衔接的实际需求,全方位衔接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教育链。同时,高职院校创新改革教育教学应以建立高水平的专业群为基础,通过创新专业建设实现教育教学资源更深层次、更全面的整合,有效解决教育教学和产业需求联系不紧密、资源集成不到位、合力不强等问题,从而推进高职院校实现特色化发展。

1.3 教育教学创新改革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实践要求

“双高计划”要求广大高职院校积极适应社会经济转型趋势,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即提升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能力、高层次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高效率治理能力等。对此,高职院校必须把握技术人才培养规律和职业教育发展内在规律,切实抓好顶层设计,时刻聚焦产业发展,打破思想障碍,以整体谋划、系统思维和全局视野协同推进教育教学实现开放性、融合性的创新改革,不断深化统筹各部门之间的资源融合,持续以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现内涵式发展[3]。

2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改革教育教学面临的困难

2.1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首先,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其一,能力素养结构不合理。大多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入职高职院校,普遍缺乏一线实践经验,使得高职院校实践技能教学教师不足,基础理论课教师明显偏多。同时,诸多高职院校缺乏学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尤其是缺少“双师型”教师,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其二,教师的年龄分布不合理。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是中青年教师比较多,中年教师比较少,师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才断层,这既不利于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其次,教师培养机制较为滞后。其一,高职院校培养教师还没有系统地构建起一体化的上岗前和上岗后的培养体系[4]。其二,在部分高职院校内部,针对教师的企业轮训、实训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定期参与到企业实训项目中,同时受到高职院校相关教学考核评价制度的制约,教师如果放弃教学到企业参加实训,那么自身的收入也容易受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实训的积极性。

2.2 师资评价机制尚需健全

首先,评价导向有偏差,只是片面地把论文发表量、课题研究层次与成果转化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容易造成部分专业教师对教学本职工作不够重视。其次,一些高职院校关于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还不够人性化,欠缺灵活性,直接给专业教师的科研创新与教学创新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再次,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比较死板、僵化,在实际评价中常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既对教师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与权威性造成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后,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师评价工作中未能充分突显绩效分配的激励作用,激励方法欠缺创新特色、激励方式不够灵活,造成绩效管理尚未充分融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5]。以上因素共同作用,造成教师评价缺乏实效性,评价标准欠缺弹性,评价主体、方法和内容略显单一,难以充分激发教师创新活力。

2.3 高职教材内容有待创新

首先,高职院校教材内容未紧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使得职业特色不够突出。其一,高职教材存在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技能知识的问题,理论性和实践性内容的比例严重失调,致使高职教材未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技术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特色。其二,由于编定高职教材的周期比较长,而且相关行业企业能够真正参与教材编定的机会和渠道都明显有限,使得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最新规范,以及对最新流程、最新工艺和最新技术的需求都未能及时编入教材,加上教材编制人员由于缺乏对企业生产实际的全面理解,难以深入分析企业岗位所需的具体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导致教材内容逐渐脱离生产实际[6]。其三,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开发诸多信息化教学资源,但种类和数量都还不够丰富,致使这类信息化教材在呈现形式方面明显比较单一。

其次,遴选高职教材的机制较为僵化。其一,遴选教材的主体比较单一。在以往,遴选教材的工作往往由高职院校的教材管理委员会负责,即便少数教师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力,但最终仍需教材管理委员会敲定,学生及合作企业往往也难以真正参与此项工作。其二,选择教材的范围比较狭窄。很多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只和一家或几家教材编制及教材出版单位长期合作,这样的合作虽然对保障教材编制质量的稳定是有利的,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材遴选范围,难以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发现更优质的教材。

2.4 课堂教学亟须改革

首先,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水平急需提升。不少高职院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以填鸭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学活动完全由教师一人掌控。加之部分教师没有自觉改变教学理念,理解和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也明显不到位,致使课堂教学长期以来都难以跳出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

其次,诸多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割裂的问题较为突出,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应具备的实践性特点。其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课堂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同向同行。诸多高职院校在课堂上往往先开展理论教学,再开展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存在明显错位。其二,受多重因素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实施实践教学的课时在比例上也明显较低,导致学生不能在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下全面、系统地锻炼自身技能。同时,受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部分不利因素影响,学生在校企合作教学中的技术训练水平不高,直接降低了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优势。

3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改革教育教学的策略

3.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培养水平

首先,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教师聘任制度,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首先,要在深化改革教师聘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灵活且富有弹性的用人机制,并着眼高职教育的类型化特色及育人规律,拓宽教师招聘的范围,特别是要积极邀请业界比较著名的大师名匠和颇有建树的资深人士,吸引优秀的社会人才来校任教,从而改善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同时高职院校应利用好自主聘任教师的政策,设法吸引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校兼职授课。其次,要努力探索制订更系统、更科学的人才留用机制。一方面,要结合教师教龄和教学贡献构建相应的薪资增长制度,确保在岗时间长的优秀教师享受到高于学校平均待遇水平的薪资。另一方面,要建立并完善教师返聘制,针对教学经验丰富、科研与教学能力突出的退休教师,可将其返聘为兼职教师或者顾问,助力院校培养更多青年教师。

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培训制度创新,提高师资培养水平,壮大优秀师资力量。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他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下大力气加快开发数字化培训资源,创新性地采用专家线上授课和网络远程授课的形式,丰富教师培训的途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积极创造机会,输送教师前往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学习,以提高教师综合性专业素养。

3.2 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首先,高职院校应转变教师评价理念,使评价导向更加科学。制订评价的方法、指标和内容,应该在导向层面突出业绩、成果和目标,也应该按照科研规律凸显人性化评价,并遵循教育规律凸显灵活性评价。此外,应该确定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含学校、学生、教师、社会等,各主体间互评和自评,能促使教师评价更加客观、全面。针对评价考核内容,应该把教师企业实践取得的业绩成果也全部纳入对教师的年度评价和职称考核工作中,以推进高职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双向流动。

其次,高职院校应大力推动破“五唯”改革,充分激发教师内生动力,积极探索构建以教学业绩为导向的考核评价制度,结合科研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等不同教师类型,开展分类管理与考核评价。同时,高职院校应结合“双高计划”重点工作要求,增加育人成果奖、教学能力、教材建设和技能大赛等在评价考核中的权重[7]。构建以贡献、业绩、水平和能力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出台绩效分配、精神表彰和职务晋升等一系列激励政策。除此之外,应积极打破终身职务聘任制,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动态化薪资调整机制。

3.3 重视教材建设,加强高职教材改革

首先,高职院校应下大力气深化教材编制制度改革,提升教材编写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一方面,要努力突破高职教材编写主体单一的束缚,组织全新的教材编写队伍,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广泛吸引企业高技术人才、技能骨干、行业资深专家等与高职教师共同编写、联合开发课程教材,切实保障教材内容及时、有效、全方位对接产业需求,实现教材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大胆尝试服务购买与竞标的方法,以确定教材编制机构,吸引更多资质比较高、能力比较强、具有丰富的教材编制经验的机构参与到编制高职教材的工作中,从而不断充实教材内容,丰富其表现形式。建议教育部牵头组织国内有能力的高职院校联合成立特色精品教材编制小组,按照学科分类邀请业界学者专家加入该小组。在此前提下,鼓励地方政府与各大高职院校主动推荐,广泛吸引行业资深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参与高职精品教材编写工作,以凝聚全国行业企业和高职教育领域的力量来合力编写内容新颖、理实结合、特色鲜明的精品教材。

其次,为进一步深化教材改革,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编写适合多导师育人、可模块化组合的创新型教材;依托信息技术以保证教材内容紧跟智能制造发展前沿,积极开发具有互动性、直观性和发展性的新形态教材[8]。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在校企合作育人中与企业共同开发活页教材,以内容活页结合功能插页的形式突出教材的趣味性、重组性和灵活性。

3.4 深化教学改革,开辟课堂教学新局面

首先,高职院校应大力倡导教学理念革新,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应切切实实推进课堂教学由填鸭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转变以往教学中单向传输知识的传统,真正聚焦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持续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尽快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增加实践教学占比,推动课堂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必须更加重视理实一体。一方面,积极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课堂中的比例,第一时间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扩充实践课内容,增加实践课课时。另一方面,要不断改革创新模块化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而且对于同一技术模块的相关理论和实操技术,要积极实施同步教学,扎实推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掌握相应的知识体系与技能体系,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最后,高职院校还应该下大力气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大力开展项目式教学,由教师做好项目策划,将教学内容融入项目,并引导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将校企合作中实施过的项目结合教学需求,共同升级为教育资源包,使学生在亲身观摩与体验中习得专业知识和技能[9]。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应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针对书面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借助教材和互联网资源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对于开放性比较强的知识,要在课堂教学中集中开展详细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热烈讨论,开辟课堂教学新局面。

4 结语

综上所述,广大高职院校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是对新时代“双高计划”的有力回应,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长远发展必须直面的重要议题。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创新改革高职教育教学作为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关键环节,应充分彰显出新时代高职院校深刻审视办学定位、明确育人功能的理念创新价值。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改革教育教学应遵循职业教育内在发展规律,正确看待教育性和职业性价值属性,科学确立创新型、知识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创新改革教育教学,实现由传统工具理性思维转向价值理性思维,可有效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战略性变革。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院校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