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关于宗教批判的二重建构及其价值取向

2023-05-31文晓君

今古文创 2023年13期
关键词:导言宗教

文晓君

【摘要】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批判〉导言》对宗教的论述将哲学家们对于宗教的批判拉回了现实,将宗教哲学中“观念中的人”转变为了“现实的人”,理清了宗教与国家机器结合压迫人的本质的关系,通过宗教与人、宗教与国家的二重关系建构,拓宽了寻求人类解放的正确途径、指明了未来社会变革的前进方向、昭示了人类解放的光明前景。马克思关于的宗教观点将悬浮于幻想天国的宗教拉回了现实,形成了极具批判意识的独特的宗教观念,本文通过《〈黑格尔法批判〉导言》对马克思宗教批判的逻辑建构与价值取向分析,进而从两个维度来分析马克思的宗教观念。

【关键词】《〈黑格尔法批判〉导言》;宗教;逻辑建构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3-008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3.026

在《〈黑格尔法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强调哲学对于宗教的批判不能仅仅局限于观念,马克思在对宗教的批判中将宗教与现实的人结合,进一步強调了要打破宗教束缚必须要打破控制宗教的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现实的人解放事业的发展,正是在这个高度上标志着马克思实现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推动人类解放事业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一、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时代缘由

(一)宗教批判止步于意识层面的哲学困境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是从宗教批判开始的”①,马克思对于宗教的批判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他对宗教的批判正是在宗教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批判〉导言》中阐释了宗教压迫人的现实根源,马克思关于宗教的观点不是仅仅局限于继承哲学对宗教批判的理论与观点,而是在德国哲学家们对宗教批判局限于观念意识的困境下,将宗教批判推向了新的高度与新的起点。

“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在《〈黑格尔法批判〉导言》开篇就阐述了对宗教进行批判的深刻的时代背景,强调只有从宗教批判入手才能对宗教国家与统治阶级进行批判,才能在革命理论基础上进行革命实践。

欧洲社会发展史中包含着宗教发展史与宗教哲学发展史,欧洲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时人们不仅对宗教的观点产生了变化,也推动了宗教哲学观的深入发展。宗教改革强调宗教信仰不需要教会的中介作用,从而开始强化了宗教与国家机器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封建国家对于人们的精神统治,宗教也成为国家统治机器的一部分。随着西方启蒙运动的发展,西方哲学家开始揭露宗教的具体表现形式,转向了对宗教的批判,并经历了上帝自然化、理性化以及人本化的三个演变形式,但是哲学家们也只是专注于揭露宗教异化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并没有实现对于宗教的彻底批判,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的宗教观点首先实现了彻底的宗教批判,进而转向对尘世的批判;其次从观念的批判转向了对现实的批判,进而转向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革命高度。

斯宾诺莎的宗教哲学观点实现了宗教由迷信向哲学的转变,将“神”认作可感知的自然实体;黑格尔哲学则将宗教阐释为理性精神;费尔巴哈则将上帝与人本主义结合起来,阐释了人本化的具体观念。然而前三者对于宗教的批判仍只是专注于揭示宗教的表现形式,并没有对宗教进行彻底的批判,正是由于欧洲哲学史上关于宗教的批判仍然只是将宗教与人的意识结合,而没有将宗教的现实运作机制揭开,宗教仍然是统治人的工具,仍然控制着人的精神世界。

马克思正是在德国特殊的发展背景下看到了其哲学与国家发展状况,从而对宗教展开了批判,进而以政治批判推动社会革命。除此之外,德国哲学对于宗教的批判仍然只是在观念中进行批判,缺乏与现实世界结合的锐利眼光,使得对于宗教的批判拘泥于关于“人”个体的思辨中,正是在这基础上,马克思展开了关于宗教的彻底批判。

(二)宗教与国家机器结合压迫人的现实根源

马克思专注于全人类的解放,并不是关注于某一阶级,某一利益集团的解放。马克思宗教批判的观点有着深厚的现实根源,在封建与资本主义统治之下,人们深受剥削阶级的统治与压迫,宗教诞生之后,随着与国家机器的不断异化,从而使人在宗教的统治下不断异化,最终人们在现实与精神上都受着统治阶级的支配。

马克思的宗教观点阐述了宗教与国家压迫人的现实根源。人们在现实中遭受苦难与压迫,但是又无力且无知于改变现实世界,便将现实中的苦难转化为寄托于宗教,在观念中创造了一个彼岸世界,然而在幻想的天国中人们还是一如既往地遭受着压迫,看似人们到达了寻求了彼岸真理的世界,但实际上人们在宗教中寻求的还是现实世界的苦难。

从宗教改革开始之后,宗教沦为了统治阶级控制人的精神工具,统治阶级为了谋求自己的政治利益便剥削着被统治阶级,人们在现实世界中遭受着压迫,为了寻求庇护将精神寄托于宗教之中,马克思正是看清了宗教压迫人的运行机制与人遭受压迫的现实根源,转向了对宗教的批判。

为了将人们从现实中解放出来,马克思对德国的旧制度进行了批判,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工具的揭露就是从宗教揭露开始,马克思就此论述宗教批判是一切批判的开端,马克思进行宗教批判就是从现实根源出发,从寻求解放开始。

马克思站在阶级与人类历史的高度从社会历史主体即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阐释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9世纪的欧洲正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交替之际,社会变革的要求极为强烈,但是寻求变革就要求找到压迫人的制度运行机制,找到压迫人的根源,马克思正是在这时看到了统治阶级压迫人的运行机制,看到了宗教与国家机器结合的现实根源,从而对宗教进行批判,进而对控制宗教的统治阶级与制度进行批判,力图从实践中寻求人的解放。

二、马克思关于宗教批判的二重建构

(一)哲学建构:宗教与人

宗教与个体“人”的关系阐释是哲学家们在宗教哲学中极力阐释的出发点,但是哲学家们也只是在这二者的关系中进行思辨,最终揭示的只是宗教运行的表现形式。以往哲学家们都是在尽力阐释宗教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对宗教进行的批判继承也只是局限于人的意识,在观念中进行批判。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建构也是从个人与宗教开始的:“要使我们的‘人成为某种真实的东西。”②但是却使对宗教的批判具有了革命的特点。

从宗教批判的历史来看,上帝自然化使得宗教摆脱了迷信的色彩,上帝与自然界建立起了联系,与现实世界建立起了联系;上帝理性化将上帝与人的绝对精神理念结合起来调和了人与上帝的对立,强调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物,上帝人本化则强调的是上帝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外化的过程,然而这三个过程只是停留在对宗教本质的揭露,却没有对宗教进行批判,马克思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了对宗教的批判。

马克思在对宗教的批判中首先建构的是宗教与个人的现实关系,从而对宗教进行了批判。“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是抽象出来的概念,正是在宗教中人的本质被异化。人们在现实社会中遭受着旧制度的剥削与压迫,人为了缓解在现实中遭受的苦难,从而创造了宗教,在宗教中被宗教挟持,在观念中构建了一個彼岸世界。人在宗教中自我异化,人的本质也被异化,马克思正是和其他哲学家一样在哲学建构中论述个人与宗教的关系从而对宗教进行批判。

但是马克思建构宗教与个人的关系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家们,在对宗教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没有避开“人”本身这个话题,而是在既往哲学的关注点上,深刻揭示了宗教与个人的关系,将宗教与人拉回到了现实世界,从而建立了对宗教——政治统治的批判,正是通过对宗教哲学中个人与宗教的建构,深刻批判了宗教对人的压迫,阐释了宗教不是解放人的工具而是压迫人的手段的论据。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不是开门见山式的,而是一个一步步推导的过程。”③马克思正是在哲学中重新审视了宗教与人的关系,并建构了宗教与人的关系体系,以新的视角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

(二)现实建构:宗教与国家

马克思在对宗教的批判过程中,除了在哲学中建构了宗教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将现实世界拉入到了对宗教的批判中,从而揭露了宗教与封建国家的关系,揭示了统治机器利用宗教压迫人的现实根源。

“马克思清楚地认识到,批判只是手段而非目的”④,马克思首先将宗教批判拉入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进而转向了对法的批判;使得对宗教的批判转向了对政治的批判。宗教在发展过程中不再仅仅是人精神解放的依托,已经转变为对人进行压迫的现实的工具。马克思在对宗教的批判中首先看到了宗教在现实中的运行机制,进而构建了宗教与国家关系的理论。

在德国,哲学思想丰富发展,但是德国却不像其他西欧国家一样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而是转向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复辟,马克思在对宗教的批判中深入分析了宗教与封建国家之间的关系,看清了宗教所伪装的面具,揭露了统治阶级通过宗教压迫人的本质,从而构建了宗教与政治统治关系的理论框架。

于是马克思强调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根源,通过宗教批判才能推动对政治的批判,从而推翻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进而寻求解放的新出路。正是在宗教与国家的批判中马克思强调了革命道路的重要性,要追求现实的幸福就应当对宗教进行批判,推翻利用宗教进行阶级压迫的统治阶级。

马克思以现实世界为着眼点,首先揭示了宗教压迫人的现实根源,其次从根源入手对利用宗教进行剥削的政治统治阶级入手,将对宗教的批判推向到了对政治批判的高潮,马克思正是在对宗教与国家的第二层建构中进一步对宗教进行了批判,为德国进步发展寻找了新出路,同时也将物产阶级革命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遭受着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压迫,但是无产阶级的解放不能靠缓和改革的方式得到实现,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解放必须以革命的方式进行,马克思正是在国家与宗教的建构之中,强调通过革命的实践推翻“精神鸦片”的控制,进而在政治上通过革命的方式寻求解放。

三、马克思对宗教批判的价值取向

(一)指明社会变革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批判〉导言》中开篇对宗教进行批判不仅有着逻辑建构,其中也包含着价值追求,指明了社会变革的前进方向,即通过革命的方式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治体制。

在德国,封建旧制度企图用宗教来束缚人的思想,宗教使人沉浸在虚假的幸福中,却不知道宗教的苦难都是因为现实的苦难,因此就必须找到现实的苦难的根源,宗教的苦难的根源,马克思在对宗教的批判过程中同时也将批判推向了革命的高度,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道路,为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黑格尔法批判〉导言》标志了马克思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宗教批判就是进行革命的开端。关于宗教批判的理论为后期的共产主义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坚定了社会变革的正确道路,只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才能推翻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任何缓和与折中的社会变革的方式只会是让人们继续生活在苦难之中。

正是基于马克思关于社会变革道路的指引,世界上遭受资本主义剥削与压迫的工人阶级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旧的与剥削的国家机器,实现人的解放。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上不再只是资本主义统治的单一的社会模式,新的国家建立起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展现了国家治理的优越性。

(二)昭示人类解放的光明前景

马克思在对宗教的批判中昭示了人类解放的光明前景。在欧洲社会的文明发展史中,哲学关于宗教的论述经历了从上帝自然化到上帝理性化,最后到上帝人本化的过程,将上帝与人的意识联系了起来,关注到了人的自身的特点,但是宗教在这过程中不断异化,关于宗教的哲学只是解释了宗教的表现形式却没有揭露宗教的本质,人们在现实中仍然遭受着现实的苦难,宗教只是在精神上麻痹了人们,马克思将宗教与现实社会的本质与面纱揭开,致力于推动人类解放事业,而宗教批判就是人类解放事业的重要一环。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批判〉导言》中关于宗教批判的双重建构首先关注到了宗教与“人”之间的束缚,就个体意义上的人而言,宗教在国家机器下对人们进行着精神上的控制,个体的人的意识已经被宗教挟持,理论思想对旧的制度进行批判后就需要在实践上粉碎旧的体系与制度。马克思就此展开论述了德国解放的光明前景,并对无产阶级解放进行了展开与论述。

马克思正是站在人的本质这个最高点上论述人类解放的,而宗教将人的本质进行了异化,将人的本质仅仅局限于思想之中,避开了人的现实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关于宗教的批判重新审视人的本质这个问题,将人的社会属性真正纳入人的本质这个问题之中,从而将视野着眼于人的解放的光明前景之中。

四、结语

马克思在对宗教的批判中通过双重建构将宗教的本质揭露出来。在第一次建构中将宗教如何对个人进行麻痹的机制进行了揭示,立足于以往哲学家在意识与精神层面解释宗教的表现形式的基础,除此之外,马克思在对宗教的批判中进一步阐述了宗教的本质即将宗教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立足与现实的人与人的本质从而阐释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宗教的批判有着深刻的时代价值,一方面通过宗教批判指明了社会变革的前进道路,强调了革命在推翻旧制度中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从宗教入手,以宗教批判为开端从而转向对政治领域的批判,进一步强调无产阶级担当革命任务的重要性,最终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昭示了人类解放的光明前景。

注释:

①马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人的解放思想》,《理论研究》2019年第3期,第49-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③王晨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研究综述》,《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26期,第230-232页。

④隋嘉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二重审视》,《大庆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第47-52页。

参考文献:

[1]马拥军.宗教批判在马克思世界观形成中的地位——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看[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1,15(03):99-106+56.

[2]羅克全,李冰.从宗教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批判视角[J].晋阳学刊,2021,(02):23-29.

[3]纪萍萍,周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重批判及其当代意义[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01):123-128.

猜你喜欢

导言宗教
专题导言
导言
导言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导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高二理科班导言课的实践与思考
学科导言课的首要任务是“缩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