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下环境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5-31齐兴田李富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齐兴田 李富

[摘 要]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环境科学专业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构建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双向互动等措施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实训平台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了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环境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3-0077-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学校教育和企事业人才需求之间和谐发展的原动力。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世界技术创新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已成为创新发展中非常有效的形式。校企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统一的积极探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而环保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环境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等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2]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高校传统环境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当今的校企合作模式体系进行梳理分析,以便为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提供借鉴。

一、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瓶颈

环境科学专业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专业。近十多年以来,环境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等环节已经与就业市场的需要相脱节,缺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师队伍、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通过对毕业生工作岗位的长期追踪发现,现今毕业生普遍缺乏对本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视野不够开阔,更缺乏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创新精神。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实践技能却无法得到强化,导致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能迅速进入实际生产角色,仍需通过实际工作等环节进行弥补,影响工作质量和进度。因此,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在对学生培养时,应在注重理论知识扎实且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向应用技能型转变,提高“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就业岗位适应能力。

我国要实现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形势创新战略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打破了以往固有的创新模式,原独立的行业主体往往受到平台搭建不够完善和缺乏指导教师的制约,无法满足企业对创新型实践人才的需求,各行业主体元素间要主动寻求新型合作模式,营造出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良好创新环境,使各企业主体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和技术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校企合作有利于高校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人员以及资源优势,深度融合共同发展。[2]高校和企业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合作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组成利益共同体,推进研究成果转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创新资源的对接与耦合。此外,校企融合可以减少重复投入,人员与设备更新快速,科技成果转化高效,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3]

二、 基于校企合作的环境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人才培养体系各教学要素是紧密相连,密切合作的,同时需要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环境科学专业在协同创新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于本科教学全过程,旨在培养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4]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深入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及实习实训平台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发掘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内涵和标准,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科学制定。环境科学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把新时代社会需求引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培育出基础知识扎实、学识广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应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途径,成立校企合作联合指导委员会,积极探索新形势的校企合作模式,以“人才能力输出为导向”,侧重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近几十年来,在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急需科研、工程技术、环境管理及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对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环境科学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邀请相关用人单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通过调研、座谈、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收集各方面专家意见,纳入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最大限度保证培养方案的科学性。

2.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计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实施,是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根据新时代社会需求科学设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满足学生注重基础、提高能力、突出實践和协同创新的发展要求。

学校应根据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成立由本专业资深教授、知名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参加的评审小组,设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以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的前提下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层面:一基础知识,突出“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较强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具体操作技能,具备基本的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二专业知识,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与素质能力培养,体现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主要训练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实验的综合设计能力;三能力知识,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理论+实训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专业全面展开与深化,在校企导师共同指导下能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增设自主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既要包含通识类课程,又要包含生态学、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土壤学等专业课程;既要有与理论课程相结合的实践环节;又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的模块类选修课程,实现个性化发展。

3.强化专业实践模块

实践教学是加深理论知识最有效的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体系相辅相成,是统一完整的体系,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必要,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目标,修订实践教学模块,将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带有实验的主干课程,如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土壤学、固体废物处理等主要课程开展课程实验、专业见习、专业课程综合设计等在内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5]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与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所谓“请进来”,就是邀请校外本专业方面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进行课堂授课和实践环节指导、并为学生做学术报告、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指导,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而“走出去”,就是选派专业教师参与企业一线生产实习,掌握企业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未来发展趋势,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前沿意识。

采用校企双导师制为毕业生担任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指导,企业指导教师将环境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及新思想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校内导师指导,将理论和工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新工艺的研发。采用校内外导师相结合进行互补教学,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制定考核标准,从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两方面考核,确定校内外导师的授课结果是否合格,[6]确保毕业设计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开展实习实训,检验高校生产和学习成果,实现高校、企业和互聘互派教师共同发展。

(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环境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完善的实习实训平台是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校企双方根据需求,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习实训基地是确保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校企是共赢主体的双方,学校弥补了企业内部研究资源的不足,而企业为学校解决研究经费的问题。这种互补的优势,需要一个良好的平台来实现。[7]

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平台的搭建对学生实践技能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校企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本科生可利用实习实训开展假期科研训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等工作。通过实践教学平台学生毕业前必须具备过硬的动手能力、扎实的专业技能、突出的创新能力,并掌握企业完整的运营与管理。学生所有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以最终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指向。[8]学校利用平台可以组织技能比赛、开展项目研究,一方面能够替代校内训练,另一方面通过企业专家的指导使学生取得更大进步;同时,聘请相关部门或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将具体实例带入到课堂中,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9]

三、 校企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环境科学专业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努力与地方企业合作,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型人才,提高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大学应依据企业需求、学生自身发展及教学规律的需求,围绕“深化产教融合、突出技能为先,全面建成产教融合”建设实践示范基地。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全方位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推动专业学科特色的发展,全面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培训人才素质,进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环境科学专业应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围绕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毕业生经过共同培养,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减少了企业培训成本,校企双方得到了互利共赢的发展。

学校向合作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而企业本着自身的定位和发展,对于一些优秀的人才会进行优先选择,加上企业在合作培养过程中已经对学生有一定的认知,会优先考虑聘用企业参加培养的毕业生,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同时也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了技术后备力量,实现了校企共赢发展。学生经过充分锻炼,毕业后无须经过培训直接参与企业运营,促进了毕业生对工作环境的快速适应。校企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融入“双师”的科研工作,形成了实践研究反哺理论学习、理论学习促生产的局面,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良好的运行,保证环境科技领域方面技术上的高速发展。

四、结语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单一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广泛参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研究实践的机会,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通过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调研发现,校企协同创新育人较传统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好成果,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平台,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保证了人才培训的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网,2017年10月18日.

[2]史明艳,王育娜,周晓君,陈雪冬.“新农科”背景下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天津农业科学,2020,26(11):72-749.

[3]查文炜,葛友华,刘平成,倪文龙.基于产学研机制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3):28-29.

[4]贺峰,杨青丰.计算机网络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21(36):128-131.

[5]余友清,丁世敏,解曉华,李武斌,朱金山.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大学教育,2022(5):66-68.

[6]孔范龙,郗敏,李悦.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4):143-144.

[7]李富,曲荣军,齐兴田.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以佳木斯大学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22(10):73-77.

[8]李萍,黄艳丽,戴向东. “数智”时代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29(8):132-135.

[9]杨文柱,焦燕.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学刊,2019(17):29-31.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