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因素模型的班级积极心理建设策略探究

2023-05-31周拥军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3期

周拥军

摘   要:基于双因素模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和整合,对班级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教育过程中,基于双因素模型的班级积极心理建设,通过发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积极品质、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集体的温暖和支持中收获快乐和成功的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因素模型;班级心理建设;学生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09-0022-05

当前社会急速发展,人类生存环境日新月异,青少年在生理、心理、思维方式上也正面临巨大挑战。面对社会压力,青少年群体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使用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开展班级建设,培养积极健康的正能量,助力学生成长,可引导其心向阳光、健康发展。

基于双因素模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和整合。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去问题或疾病”为中心,其目标是减少或去除学生心理问题、症状、疾病。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人们逐渐意识到即使个体的心理疾病得到了治愈,也不足以确保或维护其心理健康,有必要将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指标补充进心理健康的概念中。因此,Greenspoon(格林斯平)和Saklofske(萨克洛夫斯克)于2001年首次正式提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主张心理健康不再是单纯地指没有心理疾病,而是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如主观幸福感)和消极指标(如抑郁等精神病理学症状)两者的有机结合,即心理健康的个体不仅没有心理疾病而且应同时拥有高幸福感。双因素模型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模型的反思和超越,代表着心理健康发展的新方向。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图(参考王鑫强和張大均的文献绘制)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通过心理测评把不同心理状况的学生分为四类:第一类称为积极心理健康者,即没有心理疾病且高主观幸福感的学生;第二类称为易感者,即没有心理疾病但主观幸福感低的学生;第三类称为有症状但满足者,即有心理疾病但主观幸福感较高的学生;第四类为疾患者,即有心理疾病且主观幸福感低的学生。

国内外研究均显示,第一类即积极心理健康者在学生群体中是数量最多的;而针对第二类学生群体即易感者,如果外界没有主动进行干预,向第四类疾患者转化的风险较大;第三类学生群体即有症状但满足者,在人群中占比不高,他们虽然有心理疾病,但主观幸福感水平同时也较高,积极因素的保护支持着他们更容易向第一类积极心理健康者转化;而第四类学生群体即疾患者是需要专业心理辅导和治疗的。这些研究给予教育者的启示是: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对于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学校教育应在不忽略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的同时,以学生发展性目标为教育重心,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在班级建设中引入基于双因素模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将有利于提高班级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如何在班级建设中有效落实双因素模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五个方面着手开展班级工作。依据双因素模型理论,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三者关注的是人们可以用于自身发展的心理发展资产,其中“积极优势”代表着个人智能资产,“积极情绪”代表着情绪资产,“积极关系”代表着社会资产。当学生们运用这三类最主要的发展资产去应对发展挑战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挫折或成功两种结果。这两个结果直接导向“积极应对”关注的韧性与“积极成长”关注的自我效能等,也就是说“积极应对”和“积极成长”代表着使用心理资产的产出物。对于“积极应对”来说,它是与传统致力于诊断并治疗心理问题的消极心理学对接的接口,对于“积极成长”来说,它是体现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帮助人们追求幸福、开发潜能的实践意义的入口。

一、积极优势,自信成长

首先,班主任要有发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优势的意识与视角。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有些学生天然具有领袖气质,有些学生则非常擅长沟通和协作,有些学生具备审美和创造美的艺术情操,有些学生则具有幽默或自律的人格特质……这些都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的24种积极优势中的项目。当教师以欣赏的眼光探寻学生具备的积极优势,并将其反馈给学生,将极大增强学生的价值感。

其次,班主任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发动学生力量组织策划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班级辩论赛、元旦晚会等,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而且能为具备不同能力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从中获得班级归属感和个人成就感。这些能力特长可以不仅仅局限于乐器、唱歌、演讲、绘画、书法等艺术特长,还可以包括烹饪、家庭收纳、科学实验等适用性的能力展示。

再次,班主任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取班级共同积极优势,给班级命名,设计班徽,与同学们共同商定班级目标和班级誓言,营造全员成长的氛围。比如一名班主任教师将所在班命名为“青松班”,形成独特的青松班级文化,以青松精神作为班级的共同积极优势,激励学生像青松一样坚韧不拔、不畏艰难、雄姿英发。通过组织与青松形象、青松精神相关的系列活动,将班级愿景“可视化”,真正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

二、积极情绪,安心成长

积极情绪主要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班级建设中具体表现为通过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帮助学生在集体中安心成长。

通常学校教育将班级文化建设分为现实空间建设及精神空间建设。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班主任教师应利用好教室每一处空间,完善班级文化建设。教室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班级文化建设中最为基础的现实空间。良好舒适的教室环境有助于健康积极的班风建设,同时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起正面作用。

更值得关注的是精神空间建设,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精神领袖,要配合心理教师和学校德育处的相关工作,重视班级中的精神空间建设,紧扣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情绪变化,做好常态化沟通及必要的心理辅导。同时应牢牢把握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这一阵地,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自助、调节情绪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类型主题班会可包括以下内容:

(一)正念练习主题班会

研究显示,正念训练对提升中学生生活满意度水平、降低抑郁情绪风险、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显著有效的。正念练习主题班会课可通过让学生在呼吸训练、放松训练中得到身心愉悦的享受,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专注于当下,觉察自己的身心变化,并提升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力。

(二)情绪调节主题班会

除了积极情绪外,消极情绪也有其正面意义。班主任教师可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愤怒、嫉妒、焦虑、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在人类生存及促进人类进步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接纳消极情绪,并掌握调节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重视科学生活方式主题班会

如在主题班会中培养学生正常作息和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和手机的关系等,帮助学生培养更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关注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展示平台,包括各种艺术活动,如绘画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等,其既是学生锻炼自我、绽放青春的好时机,又是学生建立自信、缓解情绪压力的契机,班主任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保持积极情绪,在校园大环境下安心成长。

三、积极关系,支持成长

积极关系主要关注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班级建设中具体表现为通过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丰富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助力学生成长。

众所周知,班级是一个小型社会,如何在这个小型社会中建立稳定的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是班主任最关心的核心教育问题之一。根据班级所具备的微型社会特性,班主任可在班级中实施全员管理,将班级建设与每一位学生关联——人人为班级,班级为人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值得注意的是,人人都是班干部,不是让学生简单干活,而是要让学生通过班干部职务,激发其内驱力和主人翁精神,把班级建设当成自身责任,在奉献班级、服务他人中有所收获。

同时,对学生而言,参与班级管理有利于其站在教师角度换位思考,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指引作用。只有学生喜欢、信任班主任,班主任的教育才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育效果也更容易产生。而无形之中提升的学生个人能力和培养的责任心、奉献意识,都有助于加强班级中的同伴联结。班主任通过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方式创设更多的合作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探寻个体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此外,班主任还应有意识地通过家长会、家校沟通等途径帮助家长树立科学教养方式的理念,不过多控制,也不过分溺爱,充当家长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以专业的教育视角,引导家长通过营造情感温暖和信任民主的家庭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当学生成长于积极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营造的和谐氛围中时,自然能拥有更愉悦的情绪和更健康的心态,且能积蓄更多的正向能量迎接学习及成长中的种种挑战。

四、积极应对,逆境成长

积极应对主要关注于如何从挫折中站起来,具体在班级建设中表现为提升学生的心理弹性和挫折应对能力,促进学生在逆境中积极成长。

作为班主任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动态。首先要科学看待学生心理测评结果。学校每学期初的心理普查,能为班主任教师了解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提供参考。但因为心理测评主观性比较强,测评结果受学生的测评动机、测评当时身心状态影响较大,因此测评结果只能作为部分参考。

除了静态观察之外,动态观察是更具有指导意义的。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可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话、家校沟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近期情绪状况、家庭关系状况等,其中班级日志是动态观察的一个重要工具。

巧用班级日志具体如下:班主任教师准备一个本子作为班级日志本,放在班级显眼的位置。学生可以就班级趣事、班级活动、班级意见等轮流填写班级日志,班主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班级动态,鼓励同学们主动发帖和跟帖。此过程可帮助班主任把握班级整体舆论导向,了解个别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班主任教师在掌握足够信息之后,可根据事情的性质、学生的情绪状态、所处的环境等适时开展辅导性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和情绪进行调节,及时给予学生积极乐观、正面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班主任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心理问题超过可提供帮助的范围时,应及时将学生转介到学校心理中心或医院心理科进行更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折或困难。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弹性,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班主任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阶段性发展的需要,如新生入学适应、考试前的心态调节、异性交往等问题,通过主题班会课、团康辅导等形式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五、积极成长,指引未来

积极成长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动机。在班级建设中具体表现为帮助学生在目标设置及行动规划中提升自我效能感,指引学生成长。

清朝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育需要积极成果体验,例如,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百佳”荣誉称号、校园榜上有名等。积极的成果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进学生成为自主、自控、自律的个体,促使学生在自信、自尊、自强中成长。再如,围绕班级已形成的青松精神,班主任要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青松气质,推出“每周之星”“月度之星”等。每个“星星”都会有他们独特的闪光点,如“学习之星”“劳动之星”“管理之星”“体育之星”等,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星星,让每颗星星都能得到认可,营造出平等温暖、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正能量的滋养。

研究证明,生涯规划意识的提高对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班主任教师可有意识地对班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确立个性化的生涯目标和发展路径,比如引导学生在学期初设立学习目标,开展具体化行动计划,并设立班级追赶对象,可促进班级同学间互相学习,营造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良好班级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引進家长资源,在每周班级活动中设立“以您的人生引领我的成长”家长职业大讲堂活动, 开拓学生视野;邀请高年级学长学姐进班级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等,这些活动同样对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积极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基于双因素模型的班级积极心理建设,既重视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即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学生潜能的开发,又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辅导。班主任工作无疑非常具体、琐碎,但最重要的不是被动地应付琐事,而是抽取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认真规划与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基于双因素模型的班级积极心理建设,通过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等班级工作的落实,助力于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中学生,设法让阳光、健康的精神生活成为学生终生保持的状态,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在成全每一位学生成长的同时,也成全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师生都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参考文献:

[1]禹玉兰,沈玉洁.基于双因素模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4).

[2]王鑫强,谢   倩,张大均,刘明矾.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大学生及其心理素质中的有效性研究[J].心理科学,2016,39(06).

[3]海   曼,熊俊梅,段晓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24(09).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双基因素模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1244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