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之形,“心”之语

2023-05-30徐艳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绘画作业心理

徐艳

〇 案例背景

画作是心灵漫游后的剪影,我可以从学生的画作上看到他们想象中的各色风景、人物和故事,有趣极了!这些作品有的让我赏心悦目,有的令我捧腹大笑,也有的让我感到震惊。批改作业的过程,也是我与他们心灵交流的过程。不爱沟通、不善表达的学生,往往会通过绘画表现心理诉求,他们画的一些特殊符号很有可能就是他们寻求关注与帮助的一个信号。当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遇到一些“特殊作品”时,就可以利用绘画心理学的知识对其进行解密,了解学生真正的心理诉求,而不是盲目地给予否定,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惑,预防和减少心理上的问题,使他们在发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寻求心理干预。

★ 案例一:我快乐吗?

在批改五年级的《广告与招贴画》作业时,有一幅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图1),并不是这位学生画得有多好,而是这张作品很奇怪。有多奇怪呢?整幅作品布局凌乱,色彩单一,给人压抑的感觉。五年级学生开始踏入青春期,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时期的学生心思敏感且脆弱,我想这幅作品并不是她凭空而作。仔细看这幅作品,中间穿黄色衣服的学生表情呆滞,略显伤心,左手拿着一张布满“×”的59分试卷,黄色的T恤上,就连笑脸也流出了两行眼泪,笑脸下“我快乐吗”4个字引人注目。左边第一个人对中间的学生说:“怎么又考不及格,罚你不吃晚饭”,代表的应该是母亲角色。母亲穿着黑色长袖连衣裙,看起来是一个不苟言笑、十分拘谨的人,可以看出她平时对主人公要求非常严格。主人公两边分别是代表“消极”和“抑郁症”的拟人形象。“消极”说:“孩子,离家出走吧。”“抑郁症”说:“快跳楼吧,孩子。”而在画面的最上方是一排这样的“魂魄”形象,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着:“对啊!”

由于字太小,我把作业靠近眼睛才看清这些对话。看完后,我瞪大眼睛,震惊地倒在椅子上,不禁仔细回想起这个学生平时在班上的表现,她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学习优异的好学生。看起来也是个热情活泼的孩子。为什么她的作业里会出现如此多负面的物象呢?我继续观察这幅作品,发现画面右边站着的是整个画面中色彩最鲜艳、线条最清晰的人物。这个人物,我并不觉得陌生,在她的作品里曾多次出现。我开始像一个侦探一样回忆,每次这个人物的画风都会和画面中其他人物不一样,制服、披风的打扮并不像一个普通人。有一次我问她:“为什么每次画人都要画这个形象?”她说:“这是我的好朋友,他现在在国外,我非常想他!”想到这,我开始推理——既然是珍惜的朋友,那就不可能把他放到这样一个消极场景中,说明这不是一个简单呼吁减负的宣传画,而是自己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想到这,我开始不安起来,我想知道这个优秀的女孩究竟承受着多大的心理压力,于是我通过评语的方式与她进行了“对话”,也通过班主任了解到她父母对她的教育方式。原来,这是一个强势父母与乖乖女的故事,父母平时一直以高标准来要求她,稍有出错就会进行苛责,导致她心理压力过大,心理健康越过红线。我将了解到的状况与学校心理教师说明,又与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了联系,通过心理咨询对她进行情感疏导。

★ 案例二:我的水彩笔没水了

很多美术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吧?他们好像不需要学习绘画,天生就能画出让你羡慕的作品来,他们的表现方式与身边的任何一位同学都不一样,小小年纪就有着别具一格的画风。我的学生X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个子小小的,在班上也不爱讲话,如果不是他的作品,我可能很难那么早关注到他。

图2的布局很紧凑,里面包含了多个场景,从左到右,分别是3个人在玩“老鹰捉小鸡”游戏,中间两个人在打羽毛球,最右边则是钓鱼和游泳的人,整幅作品呈现一派热闹的场景。虽然画得并不“精美”,人物也忘记画耳朵了,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把自己脑海中的活动场景表现出来已经是非常厉害了。这幅画里的人物没有用铅笔起稿,而是用水彩笔直接画,可见他对于画笔的驾驭是轻车熟路的,他画画时处于非常自由的状态。

但是在画面上方却写着这样的疑问:“我画得好吗?”看来,他对自己并不自信。即便我平时多次在班级里展示、表扬他的作业,他也依然对自己充满不自信。从班主任那儿,我仿佛知道了答案。原来,他的父母离异,很小就和自己喜欢的爸爸分开,母亲对父亲的埋怨转移到了小小的X身上,他也难再见到亲爱的爸爸。妈妈很少对他进行表扬鼓励,所以他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从他另外一张《亮眼睛》的作业中(图3),可以看到他捕捉的视角里很多都是大人工作的画面,说明他平时是缺少家人关爱的。发现这些情况后,我在平时会格外地关注他,更加频繁地表扬他。

直到四年级时,他的作业风格突然变了,每幅作品都不再涂色,我问他为什么不涂色,他回答我:“我的水彩笔没有水了!”他的声音小小的,低着头不看我。我没有怪他,并把自己的笔给他用。

有一次,我改到他的作业(图4),画的是一扇游乐场大门,人形的大门嘴巴张开,沾满血迹,门前有骷髅、断肢、中枪倒地的人、上吊的人,还有奇怪的“分心之舞”表演。画面中只有一种红色,怪异而恐怖,不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常见的绘画表现内容。于是,我把他叫到面前,轻轻问他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为什么想到这样的画面?他垂着眼,吸了吸鼻涕,冷漠地说:“想到的就是这样。”便不再说话,很显然,他不太乐意交流。

前段时间进行家访,我主动要求去他家看看。他的家里只有妈妈一人,交流过程中,两人没有过多的互动,X的表情依然保持着冷漠,他的房间里没有贴过一幅他的画作,书桌上除了书本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与母亲的交流中,我也发现了他们家的一些问题:母子间缺乏交流,对孩子不够关心,缺乏耐心,多以责备的口吻训斥孩子,这才导致了孩子内心的孤独与性格的孤僻。他在画作中表现的更像是一种释放,一种焦虑、敏感的状态,当无人可以倾诉时,绘画变成了他的一个发泄口。

〇 案例反思

1.绘画与学生心理的关联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发现绘画活动是一种令儿童快乐、放松的活动形式。因此,当儿童处于一个陌生并且会引起他们恐慌和焦虑的临床环境时,心理医生们通常会让他们画画。在早期的心理约谈中,用正规的评估方式经常会遭遇儿童的抗拒,绘画便作为儿童与临床医生间的桥梁,让心理医生更顺利地走进儿童的內心世界,这是目前绘画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巴克在《临床心理学》杂志上提出了“房树人测验(HTP)”,至今这个测验仍广泛地运用于心理学研究中。房子是人们生长的场所,代表的是家,能够投射出受测者内心的安全感。树象征情感,投射出人们对环境的体验。人物通常代表自己,不同的穿着、表情都代表不同的含义。通过分析房子、树木和人物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看出受测者与家庭的关系,投射出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而透过绘画中表露的潜意识去探究受测者的原生家庭及过往经历,甚至可以通过绘画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2.通过绘画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绘画作为人类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之一,画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内心的一个投射。它反映了儿童的情感,从儿童画中可以看出一些儿童的自我特征以及心理感受。投射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人类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一种,是指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反映到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也许他们无法言说,但通过绘画等方式会不自觉表露出来。在改作业的过程中,对学生作品进行分析可以让我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搭起师生心灵交流的桥梁。在解读的同时,能够治愈孩子的心灵创伤才是最重要的。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家庭变故等,很多孩子会出现心理问题,他们也许不会直接以文字的方式表现,绘画可能就是他们内心的呐喊。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挫折和困惑,在困惑变成抑郁、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前,能够及时发现和干预,拂去孩子心灵上的灰尘,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只有身心健康,才有可能成长为一名健康向上的好少年。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绘画作业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作业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