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变迁视角下古代官学与私学的关系

2023-05-30张恒玮

炎黄地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私学官学孔子

张恒玮

中华大地上有学校无数,类型多种多样,但开办学校的方式大致分为官办和私办两种,这两种方式在早在几千年前就出现在我国。民族学是研究各个民族文化的学科,从民族文化变迁的视角来看官学和私学的产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从官办到私办的转变,是此次讨论的关键问题,而文中的官学和私学主要是以先秦时期为主。

我国从商朝时期便有了明确的学校形式,到了西周以后,有关学校的记载就已经比较详细了。当前对官学的解说主要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开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体系,大体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是为上层贵族设立的,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人的需要是对需要对象的明确指向”[1],而小学为蒙童之学(学前教育),大学则比小学高一个台阶。另外天子有专门的学校。乡学则是地方学校,专门为低级别的贵族子弟士人子弟所设立,这就是最早的官学,简单来说就是政府投资所办的学校。而官学一开始的界定就非常清晰,就是为了满足贵族子弟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教育的受众是非常狭小的。

古代官学的特点

古代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入仕,让贵族子弟能够继续管理国家和掌握国家的权力,让自己的家族能够继续处于社会阶层中的较高阶层。教育发展到了后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影响,之后的官学也就不仅仅只有贵族阶层的子弟,古代最高学府的太学和国子监都非常注重考试,但是考试的方法各不相同。例如在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更改课试之法,每两年考一次,不限录取名额,以通经多寡授以不同的官职。这样的做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不再是任人唯亲,而是凭借本人能力来选取,此项举措对于政府选取优秀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官学这种开办学校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学校都是由国家开办,并且是国家机构中的一部分。《礼记》中所记载的“太宰”“大司乐”“大司徒”等官职都是直接领导学校的。并且在古代,学校并不单是接受教育的地方,有时候还用于祭祀、献俘等。例如《礼记·王制篇》曰:“有虞氏(舜)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禹)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天子将出征……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由此可见,在特定的情况下,学校要实行一些国家机关的职能。

其二,教师是官吏又是师,古代帝王之师——太师、太傅、太保,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太子的老师,但是他们又是官员。《明史·官职志》中有记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而“师”是教授其知识的,“傅”则是监督天子行为规范的,最后“保”则是照顾天子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可他们不光要教育太子,还要在太子从政时给予适当的建议,以及监督其言行。这是官学老师的职能,然而乡学的老师也是由官吏担任的,并且这些老师的薪水与同级别官员的薪水相同,这代表老师与官员待遇的一致。

其三,学校的教学内容是由政府规定的,官府规定的内容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在国家顶尖的官府以及下阶层的乡学所教学的内容必须都是统一的。这些课文内容也是为了培养一批管理国家的人才,这也是官学最终目的的直接体现。

其四,在官学接受教学的学子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入仕。进入国家的管理层面,可以触碰到国家的利益核心阶层,从《礼记》中“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这一段文字可以清晰地看到学校培养学子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进入统治阶级去管理国家。

古代官學整体情况

官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西周,到了春秋时期,官学开始走下坡路。《诗经》中记录了官学衰败的景况,《左传》中也记录了“不毁乡校”的现象,说明当时已经出现毁坏乡校的事件,这当然也和“天子失官”有直接的联系。而当时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层面上得到大幅提升的阶层开始寻求更大的利益,想要触碰国家利益的核心则是间接原因。这个时候分封制也开始走下坡路,已经无法保证基本的国家安稳。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制开始瓦解,这注定了官学走向衰落,再则各路诸侯开始崛起,一时间天下大乱,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再加上上述各种原因,给私学的发展带来了各种机会。“只有低级需要得到了满足,高级需要才会出现并刺激人去追求。”[2]

在上文中我们也说到了官学的概念,那么不难得出关于私学的定义——就是个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应。私学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最初是宣扬自己的思想,但到之后与官学一样也是以入仕为目的。接下来将详细地分析私学产生的原因。首先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我们将其粗略地分为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部分,在这三个部分中作为基础的就是经济,众所周知,在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得到大力推广,且水利灌溉也得到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部分社会劳动力得到了解放,由此土地私有制开始迅速发展,土地的兼并情况日益严重,这时候正好出现了“士”阶层,而另外一方面,社会动荡不安,礼乐制度崩坏。

有书记载:齐桓公“并国三十五”和“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于是贵族已经无法保证自己传统世袭的地位,有的越来越贫穷,有的甚至沦为奴隶。在大环境不安定,固有的封建统治体系开始崩坏的情况下,周礼统治秩序完全瓦解。战争与剥削彻底扯掉了“礼”“德”的面具。这时候学术开始下沉,逐渐来到民间。之后“百家争鸣”为各诸侯平定天下出谋划策。“民族交流则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涵化提供了条件。”[3]而凭借一个人宣传自己的思想是非常乏力的,当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办学堂来宣传自己的思想。

古代私学的特点

其一,教育之所以开始成为社会中独立的存在,其中关键的原因就是私学从国家机构中分离了出来。教育开始向平民化转移,并且学校的管理和教学都不再受政府的干预,并且老师的薪水也不再和同一级别的政府官员绑定,例如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在这里孔子说学子来请他教书时,会要求给孔子带一些肉干作为学费。教育的不再是为了政治服务,而是有了追求认识世界、探索客观世界的目的。并且教育开始面向较低的社会阶层,这一转变是因百家争鸣和社会动荡。

其二,教育的过程,教育的内容。这两点开始都由老师自己决定,老师开始成为教育的主导地位。每个学派的教学各有不同,下文将简述下各个学派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说到的就是儒家的私学,儒家的私学可以说是众多学派中产生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的。而孔子所创造的儒家私学的意义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特点之一,最重要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不仅被提出来,还让整个教育的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扩大。

孔子的弟子来自鲁(如颜回)、卫(如子贡)、吴(如子路)、齐(如公冶长)、陈(如子张)、楚(如子石;郑玄考证其为楚人)、宋(如司马牛;孔安国考证其为宋人)、秦(如子南; 郑玄考证其为秦人)、晋(如子期;郑玄考证其为晋人)等,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从年龄上看大小不一,有的年幼,如颜路、子路,都比孔子小六岁到十多岁不等,更有公孙龙小孔子五十三岁;有父子同堂的,如颜回父子、曾参父子;有边做官边读书的,如冉有、仲弓;也有不愿做官的,如闵子骞。当时就有评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孔子这种办学理念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培养出了不同的人才,他的门生中的确出现了许多人才:有德行较高的、有善于辞令的、有的以政治见长、有的以文学出众,的确可以说是人才辈出、盛极一时,这就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进一步给后世的教育事业和未来的成长带来强有力的影响。

特点之二,孔子为儒家私学编写了“六经”即《诗》《书》《礼》《乐》《周易》《春秋》,因而“六经”成为各个学堂的主要教材。其中《诗》是重要教材之一。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将他认为夏商周中重要的历史档案文件重组成了教材《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仅保留了28篇,就变成了《尚书》。《礼》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乐》虽然是教育人们学习音乐,但是孔子認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提出:“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而《易》也叫《周易》或《易经》,卜筮之书是筮卜用之书,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易经》受到孔子的高度重视,也受到当时读书人的重视。他曾读易“韦编三绝”,并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最后的《春秋》则是孔子编订的历史教材,后世将它作为历史课的教材。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补充和叙述由儒家学派的后人补充到《春秋》当中,形成流行于世的经学,这些组成了孔子最大的教育思想“仁”,从教材的编订不难看出孔子依然对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充满无限幻想。

特点三是以“仁”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哪个民族登顶中华,也都可将其作为核心。回头看代表孔子思想理念的书目《论语》,据统计共提到了109处“仁”,孔子及其弟子都不断地提到“仁”。譬喻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曾子也曾经说过“仁以为己任”,这也就可以体现出实现“仁”就是孔子和弟子们的最终目标。

上述所介绍只是儒家私学的一些特点,下文将介绍墨家私学。

墨家私学看来特点并不多,毕竟他是出现在儒家私学之后的,有太多的关怀被儒家学派给抢走了,但是其实它们也有亮点,就是开始注重学生手工艺的发展。墨家的教材不光包括常规的哲学问题,还包括众多学派所不了解的诸多理工科类的知识。太空引力、地球运行以及时空等概念多次在墨家学说中被提及。如《墨子·经上》云:“久 (时间),弥异时也。”“宇(空间),弥异所也。”对于“时”和“宇”,《墨子·经说上》云:“久,合古今旦莫。”“宇,蒙东西南北。”这段时空的概念和定义被墨家进行了较为准确的解释诠释。“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也就说明生产活动是墨子和其弟子所关注的重中之重,通过平常的劳动生活,接触到在生产劳动实践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并经过解决问题而总结经验、独具创新,提出了很多有科学价值的学问。与儒家私学不注意“形而下之道”的学习相比,可以说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初始创建阶段,中华教育史上一个重大的空缺由此被墨家私学所弥补。在中国古代乃至整个世界,其了解到的理科知识也是极为优秀的,这些理工科知识的发现和了解,进一步帮助了当时的人们了解世界。

古代私学与官学的关系

伴随着师生关系上的巨大转变,在前文中的官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主要是上下级关系,到私学之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像是主仆关系。在上文也提到了儒家私学中给孔子肉干就可以让其进行教导,这样的关系并不像前文中官学的师生关系那样有明显的政治性的上下级关系,是相对自由的师生关系,但是也要求学生要像善待父母那样善待老师。“事师之犹事夫也。”而在墨家私学中他们的入学条件也有文献记载,禽滑厘为了让墨子教导,为墨子做了三年的苦役,才得到其教诲。这种付出不也是学费的一种吗?只是不再以金钱作为学费罢了。

私学受到的限制远低于官学。回望历史,当统治阶级打击私学越强烈,私学的发展便会更加迅速,这些私学都没有受到官府的限制,各种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思想也更多样化,这样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且正是因为受限少所以有些私学才能发现那些不被官学重视的文化,及时填充了这一巨大的空白区。

官学的衰落导致了私学的出现,正是因为私学的及时出现,这一段时间才没有留下教育的空白,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这些都给后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碰撞,形成了多样化的思想,具有重大意义,而官学的意义在于形成了一个相对规范的教学机构,一切都有章法可依,是一套比较成熟的体系。总的来说官学与私学的关系就是竞争互补的关系,双方相互争斗,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或避免了一些问题发生,也就是两者相互吸收彼此的长处来完善自己。俯瞰整个历史长河,官学笃守家法,而私学则更加灵活多变,正是这两种办学方式的存在才让中华文化如此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赵家详.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可.马克思需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论析[J].云南社会科学,2020(06):79-83.

[3]李锐.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21(06):14-1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私学官学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明清时期太谷县教育刍议
金代的官学教育
宋代官学教育经费及其政策
浅析东汉的私学与士人
“六艺”之“五射”新考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中国古代私学管理对当今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