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艺”之“五射”新考

2014-07-29张克峰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六艺孔子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法,对先秦、汉代儒家典籍进行研究,归纳其有关孔子私学和西周官学中“射”方面的记述,进一步对“六艺”与“五射”的历史记载做详细的对比分析,以考证“六艺”“五射”的真实性和历史渊源,探求上古体育历史之原貌。

关键词:孔子;私学;六艺;五射

中图分类号:G8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3-0047-04

收稿日期:2013-09-25

基金项目:平顶山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重点学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张克峰(1980-),男,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体育系,河南 平顶山467000

“六艺”一词的历史发展

“六艺”到汉朝时有两组内容,一组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另一组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礼、乐、射、御、书、数”在《周礼》中最早出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①。是文献史上第一次提出“六艺”一词以及对“六艺”的解注,但其文献来源《周礼》,成书年代不可详考(至少早于《史记》(约公元前104-前90年)之前)。

之后,《史记》中六艺:“孔子以诗、书、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②”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③ 。这是最早的孔子私学教“六艺”的描述,但此时已经是孔子诞辰400多年,文中没有对六艺内容做出详解,因此孔子“六艺”教育在学术界的争议归集于此。后来《汉书·艺文志》中详解了儒家六艺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最早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和儒家教学内容没直接的关系,但是西汉之后《周礼》被列入儒家经典,导致儒家典籍中“六艺”两种说法并存的局面。并且这种混淆影响后世。宋代《三字经》“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④, 说明“六艺”历史上两种版本并存,直到现代。

因此考证“射、御”等体育内容,必须从《周礼》开始。

2“五射”一词注解的演进

“五射”一词第一次面世于《周礼·地官·保氏》:“……、三曰五射、……。”

《周礼》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其成书年限有争论,一说是西周周公旦所做,一说是汉初儒家之作。《史记》曾引用过其中典故曰:“《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⑤。”说明《周官》至少早于《史记》。除《周官》外,其他类上古文献皆无“五射”之叙,因此“五射”之起源已定论,但一家之言而无其他佐证资料,造成了后世学者的各种争论。

东汉初,汉经学家郑众首解“五射”,以下为证。

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注,并引用郑众的解释:“五射者,先郑云:‘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御者,先郑云:‘鸣和鸾、逐水曲、过军表、舞交衢、逐禽左。”⑥

唐贾公彦进一步对《周礼(郑玄注)》做了注疏,描绘了礼乐射御书数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特点:“……射,五射之法。……射言法者,以其有升降揖让之法。……⑥”并将五射注疏:“云白矢者,矢在侯而贯侯过,见其镞白。云参连者,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也。云剡注者,谓羽头高镞低而去,剡剡然。云襄尺者,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襄君一尺而退。云井仪者,四矢贯侯,如井之容仪也。”⑥

从此之后,文献中所有关于“五射”的解释都引用贾公彦的注疏,包括当代很多体育史教材的版本。

3对《周礼注疏》中“五射”注解的质疑

3.1逻辑分类的质疑

“射,五射之法。”“射言法者,以其有升降揖让之法”⑥。意在阐明“五射”不仅仅指射箭的技术技巧,而是包含揖让之法。这种分类从现代逻辑学上讲并不符合分类逻辑,尽管文献中也点明了这种逻辑的存在,但暴露了《周礼注疏》中很多矛盾之处。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3期2014年6月 张克峰“六艺”之“五射”新考No.3 20143.2古代文献中“参连”一词的意义与《周礼注疏》相矛盾

“参连”一词在西汉初期和宋代文献中都能查到,与《周礼注疏》的注解不同。

西汉刘向“不知公子王孙,左把弹,右摄丸,定操持,审参连”,这是古文献中“参连”二字首现⑦。文中所提“审参连”指代弹弓技法,属于射击类项目的技巧而非单指射箭。“审”的文意与用眼睛有关,说明“参连”是用眼睛来校正的。《梦溪笔谈》记载射弩的原理“‘参连为奇,谓以度视镞,以镞视的,参连如衡,此正是勾股度高深之术也”⑧,也佐证了刘向的文学记载。正是现代竞技体育解释为射击项目的三点一线(缺口、准星、目标)瞄准的技法。可推断“参连”一词在西汉已经出现,指代“三点一线”瞄准技法,宋代一直沿用“参连”一词而没有间断。这一事实可以进一步推断出两个问题:其一,唐贾公彦关于“参连”一词的注疏明显存在错误;其二,贾公彦对“射”之类的体育类的技法知之甚少。因此,贾公彦对“五射”的注疏不严谨,缺乏可参考性,除了“参连”之外,“白矢”“剡注”“襄尺”“井仪”的解释也需重新定位。

3.3从古代文献中推断“白矢”“剡注”“井仪”“襄尺”词义与《周礼注疏》的矛盾

南朝《玄览赋》:“夕章程而钩股,亦剡注而参连。⑨”此文献中“剡注”“参连”同出,且推断为递进关系,因为《玄览赋》文中“而”字用于词语的递进关系的句子很多,故推测“剡注”和“参连”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应该为射击瞄准前的一个动作要领。古文献没有详细解释可考,从现代角度上讲应该与射击项目中的“校枪”的环节相似,即根据不同距离的靶位校订“缺口”的标尺高度。古文中“剡”就是刀削的意思,“注”与眼睛有关,因此推断古代射击器械的瞄准器就是用刀削好一定规格的“准星”,然后固定到射击器械上用来定距离瞄准。《梦溪笔谈》记载:“予顷年在海州,人家穿地得一弩机。其望山甚长,望山之侧为小矩,如尺之有分寸。原其意,以目注镞端,以望山之度拟之,准其高下,正用算家勾股法也。⑧”也可考证宋代的考古学发现古人射击器械的瞄准器的用法。

“襄尺”可能就是安装“望山之侧”的“小矩”,“如尺之有分寸。”

通过康熙字典查“襄”字,意有多解却未有退让之意。“尺”在先秦已经做为度量衡单位所用,因此“襄尺”一词有“安装标尺”的意思,指代调整弩机上用来瞄准的有刻度的标尺的技巧。表1康熙字典中“襄”字在上古文献中的字义

成书时间典故句子文献名称字意121年《说文》汉令:解衣而耕为之襄前87年《史记·谥法解》辟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劳曰襄前450年前 怀山襄陵《尚书·尧典》上也前450年前思曰:赞赞襄哉《尚书·皋陶》上也前450年前墙有茨,不可襄也《诗经·庸风》除也前450年前葬定公,雨,不可襄事,礼也《左传·定公十五年》成也前450年前鱼服上襄《诗·郑风》驾也有关“井仪”的推断,仍借助《梦溪笔谈》记载:“汉陈王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处。其法以‘天覆地载,参连为奇,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纬,要在机牙。……予尝设三经三纬,以镞注之,发矢亦十得七八,设度于机,定加密矣。”“‘三经三纬,则设之于堋,以志其高下左右耳。”这里的经纬设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井”字,因此推测可能“井仪”一词的来源与此有关,是射击靶子的设定。

“白矢”,通过康熙字典查“白”字,从音帛,古代字形是“白字正下方一直竖”,恰像弓弩摆上箭的形状,上古白字有“饰”的意思,因此“白矢”可指代取矢上弩的技巧。表2康熙字典中“白”字在上古文献中的字义

成书时间典故句子文献名称字意东周前巽为白《易·说卦》饰也西汉恐非周公相成王致白屋之意《前汉萧望之传》白屋以茅覆屋也

3.4《周礼注疏》中注疏“五射”属于射弩技巧的历史可能性

从上述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到,“白矢”“剡注”“参连”“襄尺”“井仪”这组词语并不是弓箭射击技术,而是弩射技巧的概括。因为从古代弓箭的外形看,没有“三点一线”的瞄准设备,因此推断这些词组可能是郑众引用当代弩的射击技巧来解释《周礼》中内容而产生的误解。表3汉代有关典籍作者年代对照表

姓名司马迁汉武帝刘向郑众郑玄年代前145或前135-前87前156年-前87年前77-6年?-83年127年- 200年

汉武帝时代,弩的制作技术和弩射技巧非常发达,在抗击匈奴的战场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推断弩射在当时的西汉军中甚至民间有相当的地位,弩射的技术术语必定非常丰富精练。这也正是郑众注解“五射”的素材来源。

从时间上看,从西汉初到东汉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从乱世到治世,二是朝代更换致使东周礼乐更无生存空间,三是骑兵逐渐代替了车兵成为战场主流。这三个变化势必给传统的射、御有关的行为和风俗习惯带来巨大的改变。

郑众解释“五射”的时期,孔子已经逝世了500年,而且与郑众同时代的班固已经将六艺归纳为六经,可见当时有关射技的内容已经很难考证。唯独“射礼”以文本形式存在《仪礼》典籍之中。郑玄解释“五射”的时代又往后推了100多年,而且郑玄作为文官去解释武官的技能难度更大,因此推断郑众借用当时的弩射或其他投射技能作参照而注疏有很大可能。

3.5先秦射艺内容考证不支持《周礼注疏》对“五射”的解释

查阅上古文献内容做数理统计表明:《仪礼》在射和射礼方面有关技术和礼仪规格中几乎没有涉及到数字。通过对《仪礼》中有关射礼的文字梳理能归纳出有关数的统计:四种射礼名称——乡射、宾射、燕射、大射;三个射箭场次——诱射、卒射、节射;比赛项目分类——卒射、节射。还有四种箭靶。关于五的数字实在难寻觅,对于射箭技术、技巧要点等细节在先秦只字未提,而且射箭的胜负决定方式只有“释算与不释算”——中与不中两个等级。“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描述了习射“不出正”的完美结果;“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也只提到了“有的”。

战国早期的宴乐狩猎攻战纹壶图饰,展现了弋射、习射、战射的图示,能展示出射箭运动在当时的繁荣,但没有告诉我们习射技术和比赛规则,更与“五射”很难扯上关系。《礼记·射义》也是以讲述“射礼”的意义,而没有叙述射箭的技巧。

从现代体育学角度看,竞技规则对运动训练具有导向作用,可以推断射礼中胜负决定方式对射者技术练习具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卒射前司射命曰:“不贯不释”,节射前又命曰“不节不释”,仅此这两个射箭规则,其余全是礼(规矩)。此二者必定导向“强弓劲射”技术为习射主流,具体可分为劲射、节射和速射三个练习要领。劲射为贯侯,节射为得算,速射为适节前提,速度有余方能把控节奏。《诗经》:“敦弓既坚,四鍭既均,舍矢既均,序宾以贤。敦弓既句,既挟四鍭。四鍭如树,序宾以不侮。” 就是对射礼中强弓劲射的描述。

此外,射箭还在畋猎活动中记载很多,恰好支持上述假设推断。“舍矢如破”,“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都是描述了强弓劲射的场景。

总之,无论射礼还是畋猎,射术是核心内容之一,“强弓劲射”是当时射箭项目的主流技术;但“五射”一词是否对应郑众、郑玄所注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难以立论,现代引用唐贾公彦关于“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的文言解释则有明显的缺陷。

此后文献中引用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等词语为来形容射的文献并不多。章炳麟:“礼乐世变易,射御於今麤粗,无参连白矢交衢和鸾之技,独书数仍世益精博。”其中参连、白矢的引用明显源自《周礼注疏》的影响。

4小结

礼乐射御书数在《周礼》中称为六艺,其文中“射”以“五射”简解,没有具体详解,因此难以定论其具体指代。

郑众、郑玄所注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的术语文献上鲜有记载,仅“参连、剡注”二词可以祥考,可以断定参连是“三点一线”的瞄准技巧,因此推测这组注释是借用西汉时期射弩技术要领而得来,而非先秦射艺的描述。

现代关于“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的文言解释均出自贾公彦的《周礼注疏》。“云白矢者,矢在侯而贯侯过,见其镞白。云参连者,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也。云剡注者,谓羽头高镞低而去,剡剡然。云襄尺者,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襄君一尺而退。云井仪者,四矢贯侯,如井之容仪也”⑥。这组注疏经对后世影响广泛,但是有很多疑点,当代学者应当慎重引用。

先秦射艺中,弓箭射术是当时核心内容之一,据推断“强弓劲射”是当代习射的主流技术。

注释:

①《周礼·地官·保氏》.

②《史记·孔子世家》.

③《史记·太史公自序》.

④《三字经》.

⑤《史记·封禅书》.

⑥《周礼注疏 (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⑦《新序·杂事二》.

⑧《梦溪笔谈·器用》.

⑨《玄览赋》.

⑩《诗经·国风·齐风猗嗟》.

《小雅·甫田之什宾之初筵》.

《仪礼·乡射礼》.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行苇》.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

《国故论衡·原儒》.

参考文献:

[1]诗经[M].

[2]论语[M].

[3]周礼[M].

[4]孔子.仪礼[M].

[5]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

[6]戴圣.礼记[M].

[7]吕不韦.吕氏春秋[M].

[8]刘向.新序·杂事二[M].

[9]班固.汉书·儒林传序[M].

[10]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M].

[11]萧绎.玄览赋[M].

[12]沈括.梦溪笔谈[M].

[13]章炳麟.国故论衡·原儒[M].

[1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8-154.

[15]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

[16]刘秉果.“孔子以六艺教”考辩[J].体育文史,1985(4):10-12.

[17]李洪岩.也论孔子以“六艺”教——与刘秉果先生商榷[J].体育文史,1986(3):22-23.

现代关于“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的文言解释均出自贾公彦的《周礼注疏》。“云白矢者,矢在侯而贯侯过,见其镞白。云参连者,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也。云剡注者,谓羽头高镞低而去,剡剡然。云襄尺者,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襄君一尺而退。云井仪者,四矢贯侯,如井之容仪也”⑥。这组注疏经对后世影响广泛,但是有很多疑点,当代学者应当慎重引用。

先秦射艺中,弓箭射术是当时核心内容之一,据推断“强弓劲射”是当代习射的主流技术。

注释:

①《周礼·地官·保氏》.

②《史记·孔子世家》.

③《史记·太史公自序》.

④《三字经》.

⑤《史记·封禅书》.

⑥《周礼注疏 (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⑦《新序·杂事二》.

⑧《梦溪笔谈·器用》.

⑨《玄览赋》.

⑩《诗经·国风·齐风猗嗟》.

《小雅·甫田之什宾之初筵》.

《仪礼·乡射礼》.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行苇》.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

《国故论衡·原儒》.

参考文献:

[1]诗经[M].

[2]论语[M].

[3]周礼[M].

[4]孔子.仪礼[M].

[5]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

[6]戴圣.礼记[M].

[7]吕不韦.吕氏春秋[M].

[8]刘向.新序·杂事二[M].

[9]班固.汉书·儒林传序[M].

[10]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M].

[11]萧绎.玄览赋[M].

[12]沈括.梦溪笔谈[M].

[13]章炳麟.国故论衡·原儒[M].

[1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8-154.

[15]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

[16]刘秉果.“孔子以六艺教”考辩[J].体育文史,1985(4):10-12.

[17]李洪岩.也论孔子以“六艺”教——与刘秉果先生商榷[J].体育文史,1986(3):22-23.

现代关于“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的文言解释均出自贾公彦的《周礼注疏》。“云白矢者,矢在侯而贯侯过,见其镞白。云参连者,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也。云剡注者,谓羽头高镞低而去,剡剡然。云襄尺者,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襄君一尺而退。云井仪者,四矢贯侯,如井之容仪也”⑥。这组注疏经对后世影响广泛,但是有很多疑点,当代学者应当慎重引用。

先秦射艺中,弓箭射术是当时核心内容之一,据推断“强弓劲射”是当代习射的主流技术。

注释:

①《周礼·地官·保氏》.

②《史记·孔子世家》.

③《史记·太史公自序》.

④《三字经》.

⑤《史记·封禅书》.

⑥《周礼注疏 (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⑦《新序·杂事二》.

⑧《梦溪笔谈·器用》.

⑨《玄览赋》.

⑩《诗经·国风·齐风猗嗟》.

《小雅·甫田之什宾之初筵》.

《仪礼·乡射礼》.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行苇》.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

《国故论衡·原儒》.

参考文献:

[1]诗经[M].

[2]论语[M].

[3]周礼[M].

[4]孔子.仪礼[M].

[5]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

[6]戴圣.礼记[M].

[7]吕不韦.吕氏春秋[M].

[8]刘向.新序·杂事二[M].

[9]班固.汉书·儒林传序[M].

[10]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M].

[11]萧绎.玄览赋[M].

[12]沈括.梦溪笔谈[M].

[13]章炳麟.国故论衡·原儒[M].

[1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8-154.

[15]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

[16]刘秉果.“孔子以六艺教”考辩[J].体育文史,1985(4):10-12.

[17]李洪岩.也论孔子以“六艺”教——与刘秉果先生商榷[J].体育文史,1986(3):22-23.

猜你喜欢

六艺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
浅谈生存教育之重要性
“六艺”应用在大学生“三走活动”中的可行性分析
西周时期数字五学六艺
御风六艺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