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诗学视角下《雪夜林中小驻》的隐喻研究

2023-05-30柯凤

今古文创 2023年10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隐喻

【摘要】 认知诗学是利用认知语言学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的学科手段。本文旨在认知诗学的视角下,探讨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雪夜林中小驻》一诗中的隐喻构建手段。研究发现,此诗通过使用大量的景物意象来暗示“JOURNEY”这一源域,将其映射到“LIFE”这一目标域,构建出“LIFE IS A JOURNEY”这一概念隐喻。其效果是读者更易于通过景物隐喻意象激活其大脑认知中的图式,从而引发诗人与读者的共鸣,感悟人生哲理。

【关键词】认知诗学;隐喻;《雪夜林中小驻》;弗罗斯特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0-004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0.015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其中隐喻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备受关注。从传统意义上看,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隐喻。1980年,莱可夫与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将隐喻研究带入到一个新阶段——隐喻渐渐从单一的修辞学领域转向了认知领域发展。这也就是说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自身的大脑思维分析和认知过程,是人类用大脑中已有的某一领域的经验来加工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手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认知工具。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力图利用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帮助人们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新的事物,或者来重新构建新的事物[1]。

在文学领域,人们也对认知语言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尝试将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用认知理论来分析文学文本,这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并产生了一门新学科——认知诗学。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也被众多学者用于进行文学研究,深度剖析文学文本背后的认知机制,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引发共鸣。随着认知诗学的发展,诗性隐喻研究也逐步向前,加深了读者的理解和认识,隐喻也成为认知诗学中从认知语言学获益最大的研究领域[2]。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最受大众欢迎和最出名的美国诗人之一,他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由于他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以及成年后历经艰辛的个人经历,弗罗斯特的诗歌大多以新英格兰朴素的田园生活为背景,以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意象来表达孤独、人生等主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也是他写诗最大的特色——善于运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看似普通平淡的事物,来启发出一个深刻又值得深思的人生哲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引发读者个人的沉思与共鸣。他的诗歌语言朴素、简单,却在其背后往往有深刻的含义,令读者必须要去细细品味。罗伯特一直保持着“诗歌是隐喻”的观点,这也是他的诗歌富含哲理的原因,他写诗绝不仅仅是让读者浅尝辄止,迎合读者,而是让读者能够真正收获到人生的启迪。他是在写诗、写景,更是在写人、言志。他的代表作《雪夜林边小驻》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一直保持在最受欢迎的一百首英文诗歌里的前十名,《雪夜林边小驻》更是常常位列榜首。

《雪夜林边小驻》是诗人灵感一现的产物,其中的景物平淡朴素,但隐喻的运用却生动灵活,使得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意味悠长。本文从诗学隐喻的视角出发,来细细赏析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一诗中的隐喻现象,来品味诗人带给读者的人生哲理。

二、诗学隐喻

认知诗学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认知科学与文学的有机结合,即运用认知相关的知识和工具来研究文学的一种交叉学科分析方法,认知诗学强调文本阅读过程中文本意向与读者认知之间的互动性,强调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文本中的意向或概念化的内容[3]。在这一过程中,隐喻在读者的思维转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隐喻也就是从一个比较熟悉又比较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陌生又晦涩的目标域,并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形成一系列本体的或认识上的对应关系,从而激活大脑中理解目标域的认知图式,例如英语中较为常见的概念隐喻“GOOD IS UP”“BAD IS DOWN”。概念隐喻通常是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其源域大多属于基础层次的范畴。因为只有通过基础的具体的源域的映射,才会便于读者根据大脑中自身的经验构建和理解更为抽象的目标域。正如威廉·燕卜荪在其著作《朦胧的七种类型》中所言:“每当一首诗的读者为一行貌似简单的诗深深打动时,打动他的便是他自己过去的经验、他以往的判断方式。”[4]在诗歌文本中,诗学隐喻通过诗歌在所处的语境下,可以挖掘出丰富的象征手段和意象,通过将诗人的表面文字和思想转化为读者的大脑视觉语言和个人认知经验,赋予诗歌生命,为读者和诗人架起一座跨越时间沟通的桥梁。

三、《雪夜林中小驻》中概念隐喻的建构

在莱可夫与约翰逊于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最经典的范例便是“LIFE IS A JOURNEY”,将人们所熟悉的事物JOURNEY的特性映射到相对抽象的概念LIFE上,使得人们能够更加设身处地地加深对LIFE的理解。同样地,罗伯特·弗罗斯特善于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和事件加以提炼,用隐喻来表达发人深省的哲理意义,其诗作《雪夜林中小驻》便是一个典型范例。全诗描写的是一段旅途,行走在路上的旅行者,与马儿驻足在黑夜的树林中。在这首诗中,“LIFE IS A JOURNEY”的隐喻同样适用,此处的LIFE指的是詩人自己的人生。但在这首诗中他并没有使用最为传统的“A IS B”的隐喻构建模型,也没有直接点名目标域,而只是通过诗歌中多种意象来暗示源域,让读者通过较为熟悉的源域中的元素进行思维构建,从而理解诗歌的深刻哲理。这种隐喻的构建方式属于莱可夫与约翰逊提出的结构性隐喻,即将源域的特性映射到目标域中。

《雪夜林中小驻》一诗共四小节,每小节四行,形式上属于传统的四行诗,全诗韵律为aaba,bbcb,ccdc,dddd,描写了诗人雪夜林间驻足的过程,分别是驻足覆盖了白雪的树林、与马儿共同沉寂在这寂静的夜里、内心沉醉于这静谧的夜里、肩负使命不得不继续前行。诗歌只是叙述了一段平常的雪夜赶路的经历,但却通过使用多种意象来映射到读者的内心,包括树林、小马、雪夜、路、睡觉等,这几个隐喻图像放在一起就是作者通过隐喻构建的世界,使得诗歌节与节、句与句连接不仅在形式上更为连贯,事物间的概念联系也更加密切,从而构成全诗的整体隐喻。而这些隐喻图像会激活读者内心中映射的图式域,来与读者的内心展开互动,让读者感同身受,浮想联翩。

(一)树林

树林是诗中频繁出现的意象。雪夜中幽静的树林是一幅恬静而又神秘的自然景象画,路过此处的诗人被此种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深深吸引,驻足欣赏。他多想就此放下尘世间的纷纷扰扰,留在此处,可这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诗人深知自己身上还肩负着责任与义务,他还未到就此休息的时刻。“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诗人对树林的形容是“可爱的、黑暗的、幽深的”,这三个词又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是一种未知的美的魅力,表达了作者被吸引但又不得不放弃的心境。“可爱”是吸引了诗人驻足于此的原因,而“黑暗”“幽深”仿佛又是一条黑暗而又深不见底的未知路,无形之中将其隔离开来,这也是比喻了诗人在人生路上遇到的美好、吸引与诱惑,但在这美好之中也布满荆棘、充满未知,人们终将因为现实而无法逾越。同时,树林的意象也映射到读者的认知经验中,将作者对于树林的个人经验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深夜的树林不再是读者平常经验中的郁郁葱葱、充满生机,而是被带入到诗人在“一年中最黑的夜”中的驻足的神秘感和未知感。这里的树林会使读者联想到人生路上的各种诱惑,诱人却充满未知和危险。

(二)小马

小马是诗人奔波一路的陪伴者。它不懂诗人突然的驻足,只感奇怪,为何停留在没有农舍的树林里,它感受到周围陌生的环境与寒冷的深夜。在诗人沉浸于如此安静的林中世界时,小马轻轻地摇了一下铃铛,惊醒了陶醉其中的诗人,催促其回到现实世界。诗人在这里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清脆的铃铛声过后,回复它的只有雪和清风,除此之外,周围一片寂静,铃铛声使得原本就安静的环境更显寂寥,仿佛诗人已经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小马此处是天真无邪、充满生机而又不谙世事的象征,犹如一个未长大的孩童,它比喻着一种对诗人意外的警醒,幻想的世界终将破灭,人还是现实世界中的角色,肩负着身为人的职责与使命。小马实际上在诗歌中被拟人化了,充当了诗人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中间人,用摇铃铛这一语言,询问“ask”是否出现差错,将诗人拉回现实世界,同时也将沉浸其中的读者唤醒。在现实生活中,马儿可以隐喻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可以是长者,亦可以是朋友,在人们迷失方向、陷入诱惑时,给予正确的方向和建议,让人清醒,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三)雪夜

雪夜是诗人途经此地身处的大环境,“Woods fill up with snow”积满白雪的树林、“Frozen lake”冰封的湖边、“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easy wind”寒风、“downy lake”雪花等都是构成雪夜的具象。雪是纯洁的,风是萧瑟的,湖水是冰冷的,夜是寂静的,这是诗人所向往的美好,但将这些具体的意象映射到诗人抽象的情绪和心境上,也隐喻了诗人孤寂、悲伤的心情。特别是“一年中最黑的夜晚”的描述,黑色象征幽静、绝望、恐惧与死亡,被笼罩下的雪、树林、小马等景物也蒙上了一层朦胧的无法散去的忧郁,黑夜带给了诗人一种消极感、平静感、孤独感与绝望感。诗人虽此时陶醉并短暂迷失于充满诱惑的大自然,但只身一人,他还有未完成的使命和未走完的人生路,这段旅程还得继续,诗人的平静中带着一股无奈。在现实生活中,黑夜隐喻着生活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时间,它充满未知和恐惧,但黑夜终将会迎来黎明,艰难的时间也终将会过去,生活的旅程总是布满着荆棘和困难,唯有继续向前,逐个解决,才会迎来胜利的曙光,生命才会有意义。

(四)路、睡觉

诗歌的最后一节用“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开启转折,点明主题。隐喻的使用使得诗歌的结尾更加耐人寻味,路在诗歌中是用了重复两次的“miles to go”来表达,说明这是一段还未完成的路,此处的路是诗人停止驻足,继续旅途,从而到达目的地的路程,但也暗示着在见过理想生活的诱惑后,肩上还有未完成的责任和义务,人生之路亦要继续的无奈。特别是最后两句“before I sleep”的使用,通过重复使用“睡觉”,更是升华了整首诗歌的主旨,表达出诗人内心的矛盾。意义通过语音形式的重复会使得信息的凸显成为可能[5],在此处诗人凸显的是“睡觉”的隐喻性含义,即直到生命的终结,也就是死亡。诗人已然厌倦了奔波的生活和赶路,去履行承诺,扛起责任,在这驻足的时间里只想停留在这“可爱的、黑暗的、幽深的”树林里安眠。通过这段路也是诗人人生路和睡觉就是死亡这两个隐喻,侧面向读者构建了一个“LIFE IS A JOURNEY”的概念隐喻。诗人在经过心理的矛盾与挣扎后,用最后两句重复的诗句表达了他的无奈,他不得不在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做出选择,纵使雪夜的树林令人流连忘返,但还未到就此停止的时候,人生路上的责任和义务还等待着诗人去完成。

四、结语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充满着淳朴、自然的韵味,其喜好用多种意象来构建隐喻体系,从而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6]。在《雪夜林中小驻》一诗中,诗人同样用雪夜中的多种景物意象,将其赋予丰富的隐喻含义,暗示出“JOURNEY”这一源域,再将其映射到“LIFE”这一目标域,构成了“LIFE IS A JOURNEY”的概念隱喻框架,将抽象的隐喻概念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将人生的哲理深入浅出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笼统来说,全诗中诗人通过意象隐喻描绘出了四种关系来影响着诗人的旅途,分别是诗人与林主的社会关系、与马儿的伙伴关系、与大自然的融合关系以及与诗人自身的使命关系[7],通过这些元素构建了诗人雪夜JOURNEY的具象和情感。

对于诗人自身来说,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旅途“JOURNEY”也代表了诗人自己的一生创作之路,《雪夜林中小驻》创作于1923年,他经历了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在人生的旅途中也经历过籍籍无名和辉煌成就,有过诱惑后的迷失,也曾驻足想要放弃,但最终警醒于誓言,继续坚守创作之路。对于读者来说,读者通过诗歌中的“树林”“小马”“雪夜”“路和睡觉”等隐喻意象映射并激活自身的认知图式,从而引起读者与诗人的共鸣,也能引发读者对于自己人生的思考。

全诗表面上是写诗人骑马行进的路途驻足欣赏雪夜的林中美景,实际上是表达在人生路上遇到诱惑与吸引后的选择,也是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抉择,人生之路还有很长,只能继续行走,完成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这也告诉读者漫漫人生旅途中,纵然会被理想世界吸引,纵然会遇到黑夜与困苦,也莫要忘却初心和肩上的使命,继续前行,实现人生价值。通过读诗,读者将自身的生活体验迁入到诗歌的每一种具象中,产生了丰富的情感和共鸣,仿佛达成了与诗人的跨时空对话,引发对自己人生的深深思索。

参考文献:

[1]邓媛媛.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02:39.

[2]Steen,G.From linguistic form to conceptual structure in five steps:Analyzing metaphor in poetry[A].In G.Brone&J.Vandaele (eds).Cognitive Poetics:Goals, Gains and Gaps[C].Berlin &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1997-226.

[3]陳明志.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诗性隐喻[J].外国语文,2012,(28)01:19-24.

[4]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M].周宪邦等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1.

[5]吕艳,王中平.诗性隐喻文本的符号学解析与翻译——以《雪夜林边停留》一诗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04:122-126.

[6]车明明,于帆冰.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以罗伯特·弗洛斯特《雪夜林边小憩》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119-120.

[7]刘妍莉.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林边驻足》文本解读[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03):67-69.

作者简介:

柯凤,女,汉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隐喻
一片云彩
新老天王技术档案“解密”之弗罗斯特:最善于把控“弧度”的天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虚张声势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译本的文体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