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历“养蚕”实践 感悟生命科学教育

2023-05-30刘洪媛

小学科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生命科学养蚕小学科学

刘洪媛

〔摘    要〕  新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下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倡导在探究和实践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命科学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年级学习的全过程,可见国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视。“动物的一生”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以“养蚕”为例探究动物生命周期的主题。科学指导“养蚕”的探究实践,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帮助学生深刻感悟生命科学教育的“知”“情”“意”“行”,感悟生命的可贵,感悟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与不易,感悟生命的短暂与奉献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科学;生命科学;感悟生命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1-0052-03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饲养小动物是有一定体验和经验的,也是科学课上他们喜闻乐见、兴趣盎然、愿意积极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但他们对动物的生命历程缺乏有目的的研究和充分的情感体验。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安排了关于“养蚕”的教学内容。相信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单元不好教。因为整整两个月的教学内容都紧紧围绕“养蚕”活动而展开,如果没有学生的亲身经历,仅凭教师单纯地讲解或观看标本、视频资料,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只有让每一个学生亲身经历养蚕的完整过程,亲眼见证蚕一生完整的生命周期,才能实现教学的目的。

学生只有亲身实践“养蚕”,了解动物的一生,才能真切感悟生命的可贵。生命科学教育不只是说教,只有亲力亲为,“珍爱生命”才会扎深根、结硕果。

一、感悟生命科学教育的 “知”

《課程标准》强调,探究和实践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研究与指导,精心组织,设计并实施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型探究和实践,让学生经历有效探究和实践过程。据此,在“动物的一生”单元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聚焦学科核心概念,积极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在探究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躬行实践,把握要领,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有效探究。

对于饲养“桑蚕”,全国各地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实践效果也不一样。“养蚕”在我们北方是很少见的,尤其是东北地区“养蚕缫丝”是没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循,我们科学教师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亲历养蚕的全过程,从孵化“蚕卵”到长成“幼虫”,再经过四次蜕皮变成“蚕蛹”,最后“蚕蛾”交配、产卵直至死亡,这期间任何一环出现问题,养蚕都会宣告失败。所以,养蚕非常考验学生的耐心和细心,这期间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科学饲养的方法,对于蚕各个阶段的生长情况,都要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测量、对比……蚕完整的生命周期大约56天,而这期间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只有8节课。因此,“养蚕”这部分教学内容,往往令科学教师望而生畏。

我第一次接触“桑蚕”是在2015年。那时我刚教三年级科学课,毫无准备也没有任何经验,课前匆匆向当地村民要了三只死亡的“柞蚕”(东北野生),我和学生就是在观察它和观看视频影像资料中度过的,很枯燥也很乏味。第一次“养蚕”是在2016年暑假,我自己从网上购买蚕卵尝试着饲养,结果只到蚁蚕就全部夭折。自己很不甘心,于是当年又陆续购买了四次,结果最好的也只饲养到熟蚕结茧。虽然失败了好几次,但我一次比一次更有经验,也更有信心,因为我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最成功的一次养蚕是在2017年,我自己先利用寒假在家里提前一个月进行了饲养和观察。这一个月我几乎白天晚上寸步不离,做了大量的观察和记录,终于孵化出6只蚕蛾,收集了二百多粒蚕卵。

开学了,因为做了充分的准备,我首先在科技班组织开展了实验。我给18名学生每人准备了两套蚕卵,一套是“桑蚕”,一套是“柞蚕”。前两周的科技课专门为他们讲解如何饲养桑蚕,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做笔记熟记饲养注意事项。2018年3月15日,我们正式开始了养蚕,为了不让此次活动流于形式,各个养蚕环节和全部过程我都亲力亲为,亲自指导。自从孵化出了小蚁蚕,我就几乎开始了不眠之夜。18个学生被我分成了5个大组,每天一大早我就带领他们先到实验室查看蚕的基本情况,接下来指导学生分头行动,如进行蚁蚕的挑拣、粪便的清理、患病桑蚕的隔离、幼蚕生长测量、结茧及蚕蛾孵化基本数据统计、收集蚕卵、埋葬死亡的蚕蛾等工作。这些都需要一一做好详细记录,以便下一组来进行比对了解。晚上和周末我们还要轮流把幼蚕拿到家里照顾,并拍照记录。所有的记录和心得我们一周做一次总结。

通过三年躬行实践的“养蚕”,我对生命科学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也积累了很多适合我们当地养蚕的常识。我把这些实践经验归纳起来,对整个县域学校科学课上学生的“养蚕”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效指导,被多所学校聘为“养蚕辅导员”,并公开发表了《南桑蚕北方养的小技巧》《对科学课上“养蚕”活动的深度解读》等多篇论文。教师的躬行实践,为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感悟生命科学教育的“情”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现育人价值,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动物的一生”主题单元学习,通过实践“养蚕”活动,培养学生能在较长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的科学态度,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并在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观察“蚕的一生”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奇。

“蚕的一生”的观察研究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活动,许多观察记录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制订观察计划的能力,尤其让学生长期进行观察记录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2018年9月,我又执教三年级,反思前一次养蚕的经历,我觉得自己过于辛苦,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有这样如此之深的感悟,原因是有的学生没有参与养蚕的全过程,所以感触不深。因此,这次我决定改变策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养蚕,都亲历养蚕的全过程,即使最后不成功,起码也经历过了。因此,一开学我就把这个想法告知了家长和班主任,争取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于是全年级116名学生,在2019年3月1日这天,全都准备齐全,我们的养蚕规模达到了空前之最。虽然在此过程中,死亡的蚕很多,但是每个学生都经历了,都观察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感悟和收获。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饲养,学生对于蚕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随着蚕开始吐丝结茧,饲养观察活动也达到了高潮,学生对于获得的蚕茧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这时,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在汇报前期成果的同时,引导他们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这次养蚕的意外收获是我们让柞蚕蛾和桑蚕蛾做了交配,收获了三千多粒蚕卵。养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耐心和毅力,他们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活动总结课上,我引领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交流这一段时间发现的蚕的生长、发育以及饮食、运动等行为的新变化以及饲养蚕的经验和教训,学生真切感悟到了在一段时间里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养蚕实践活动最可贵的收获是学生通过养蚕得到的情感体验。在最后一次总结大会上,学生纷纷上台发言,他们说通过养蚕,深深感悟到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与不易,感受到生命的伟大。通过养蚕,班里几个调皮的学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变得更懂事、更懂得感恩了,也更加热爱科学学习了。宋金坤、刘善华等几位学生的科学成绩从不及格提高到80多分。学生陈也制作的“弓箭”、宋金坤制作的“耕犁”分别荣获吉林省第二十一届中小学生科技小制作特等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养蚕科技实践活动,让我们收获这么多。

三、感悟生命科学教育的 “意”

《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资源要实行多元主体开发。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多方参与的长效机制。我们科学课经常需要学生课前准备学习资料或实验材料,如果学生年龄小,是离不开家长支持和配合的,尤其是像“养蚕”这样“浩大的工程”,如果家长不同意或不支持,学生是购买不了蚕卵,也不能持续进行长期观察和有效研究的。因此,为了使此项活动落到实处,一定要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支持。如果家长也能和孩子一道参与实践“养蚕”,那我们的探究活动就一定会有别样的收获,家长就能够理解学校和教师的良苦用心,深入领悟生命科学教育的重大意义。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太小,独自养蚕肯定困难重重。为了争取家长的支持,我首先利用家长会专门把养蚕活动的意义向家长讲清楚,请他们观看我们以往养蚕的录像视频,还把他们邀请到课堂和分享总结大会上,让他们亲眼看见我们做的事情,让他们亲耳听听学生通过养蚕获得的感受,由此鼓励和动员家长也积极参与养蚕活动,和孩子一起经历和探究。除此之外,我还规定每周五第五六七节课都是养蚕开放日,家长可以适时参加,与孩子共同分享养蚕的经历和心得。

从一开始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不理睬,到后来主动帮忙,我们的养蚕活动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通过养蚕活动,家长感受到了孩子对科学这门学科的热爱,也感受到了教师对学生的真心付出,看到了孩子通过科技活动获得的快乐和技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科学课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如今,我们的科学实践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如,养蚕基地是李超家长提供的,科技班的地膜是张向阳家长提供的,人参籽是贾静雪家长提供的,蔬菜种植基地是刘善宇家长提供的,蛙卵是于小雨家长提供的。

在家校携手亲历养蚕的过程中,给学生探究、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校外与校内学习的相互促进,原有资源与生成资源的综合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教学的有效进行,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四、感悟生命科学教育的“行”

《课程标准》强调,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作为学生探究的起点与终点,教室外才是学生更为广阔的探究天地。第8课《动物的一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通过前面7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蚕的生命历程、其他动物的卵及繁殖方式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本课以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为基础,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对鸟的一生、哺乳类动物的一生及我们人类自己一生的认识。与此同时,希望学生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更浓厚的探究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动植物与人类的联系”“生物多样性”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这种理念,我们的拓展实践养蚕活动——“种植、养殖小能手”,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感动。2018年9月12日,王翔宇养殖的乌鸡成功孵出9只小乌鸡;2018年10月10日,刘善华种植的长达52.4厘米的“巨萝卜”;2019年7月26日,我们养殖的林蛙繁殖成功;2019年9月20日我们的室内人参种植项目正式启动……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得益于我们对学生科学探究由“室内到室外”、由“课上到课下”、由“典型到全面”的建立与铺开,得益于我们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探究式学习环境。

总之,躬行实践“养蚕”,感悟生命科学教育的“知”“情”“意”“行”,用师爱与责任为学生迈进科学殿堂打开一扇门,我们的科学教育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學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生命科学养蚕小学科学
养蚕记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在养蚕中成长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研究生扫描电镜课程的探索
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生命科学教育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