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助学生度过“后疫情”适应期

2023-05-30赵俊峰王田震

教育家 2023年11期
关键词:后疫情线下弹性

赵俊峰 王田震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中小学全面恢复了线下教学秩序。如何引导孩子尽快度过适应期,从“紊乱”步入正轨,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本刊编辑部邀请了相关学者,就此话题进行探讨。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三年来,给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以及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多重变化,也对学生心理造成较大冲击。随着疫情的平缓和防疫政策的调整,学生重返校园开始线下学习,不少学生产生了心理不能适应的问题,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心理障碍或危机。如笔者接触的案例中,某地一名初三学生在假期返校后的第一天跳楼自杀。还有一些学生害怕进学校,觉得线上教学更“自由”,对在教室内面对面的教学感到恐惧,甚至出现呼吸急促、脸发白等不良症状。

疫情后面对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出现的适应问题普遍存在,如何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走上学习生活正轨呢?

聚焦现实,亟须解决学习适应问题

学习适应问题是转入线下教学后的普遍现象。疫情复学后,教学活动从线上转为线下,给学生的学习适应带来诸多问题。

首先,长时间的线上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导致人际关系较为疏远、情感联系弱化,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养成比较“宅”的生活习惯,而学生回归课堂后,面临着重构人际关系的任务,有着较强的人际压力。

其次,线上教学环境比较“自由”,组织约束力较小,学生在家的自由空间较大;而线下教学需要学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进行学习,还要遵守班级和学校的各种纪律约束,面临着较大的环境压力。

另外,线上教学时教师无法时刻监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会对学习产生松懈,出现注意力涣散、学习态度不积极等“人在神不在”的情况,更有甚者会出现“机在人不在”的场面。而线下教学恢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监督与管理的强度得到提升,在授课过程中会进行课堂提问,对于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进行点名批评,学生面临着骤然增强的组织压力。

学习适应影响教与学的质和量。学习适应会对学生的认知、情绪、生理和行为产生多重影响。在认知方面,适应不良会影响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加工,如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弱,记忆衰退,不能很好地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加工;在情绪方面,学生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造成学习成绩下滑和厌学情绪加剧等不良后果,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行为方面,适应不良会使学生出现分心、冲动等行为;在生理功能方面,表现为学习时头晕脑涨,出现睡眠障碍,或因不愿上学产生心悸、疼痛等躯体障碍。

洞见症结,把握学习适应的实质

心理弹性是学习适应的核心成分。学习适应表现为认知适应、情绪适应和行为适应三方面。认知适应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的过程,皮亚杰认为这一过程是智慧发展的实质和原因;情绪适应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所处学习情景对情绪状态进行调节,使情绪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行为适应是学习适应的具体表现,反映了个体学习适应的过程和行为特点,行为适应能力弱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会受到不利影响。

心理弹性作为学习适应的核心成分,指个体从重大事件变化中恢复过来,灵活适应外界变化并保持自身良好状态的能力。它包括认知弹性、情绪弹性和行为弹性三方面。认知弹性能帮助学生更加灵活地思考问题,避免思维定式。情绪弹性能够让学生迅速从开学的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中恢复常态,快速适应学校生活。行为弹性有利于学生改善居家学习时懒散的学习表现,适应课堂学习节奏。在过渡期内,这一问题更为凸显。

学习适应的主要类型。学习适应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风格、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等多个方面的适应。

首先,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适应。场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空间需求,包围在个体周围的个体空间形成一个“气泡”。在自己的空间里个体的思维更加流畅,心理场的发送和接收效果会更好。进入班级教学后,个体的空间“气泡”被大大压缩,对认知过程产生干扰。

其次,学习内容与方法的适应。当人们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总是不愿意主动扩大“舒适圈”,学生学习同样也不喜欢扩大 “舒适圈”。新学期意味着学生需要学习新内容,但新内容不易于消化吸收,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才能完全掌握,这将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另外,学校教学与线上教学不同,教师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需要逐步适应教学方式的改变。

最后,教学风格的适应。线下教学,每个教师的风格和教学进度不同,教学组织方式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如课堂提问与点评、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练习等,导致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组织方式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对症下药,学习适应的学校对策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升学校的吸引力。学校应发挥组织领导功能,营造快乐学习氛围。人际吸引的强化理论认为在个体心情好的时候出现的事物,通过条件反射将其与好心情联系起来,从而使个体倾向于喜爱这一事物。学校要让学生有过渡缓冲期,开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适应的娱乐活动,运动能够让身体产生腓肽激素,使人感到快乐,从而建立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结,让学生不抵触上学、愿意去学校。

教学方式与组织多样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逐步由线上教学时教师主导的单一讲授教学模式转向学生自主合作的多样化教學形式。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现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方法,在教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后,学生们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在小组中对问题进行假设、推测与讨论,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一过程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另外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提高课堂教学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感到课堂教学的乐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

增强班级凝聚力。友爱、团结、高凝聚力的班级氛围能够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喜爱,使学生群体迸发出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力量,有效提升学生的适应速度。木桶效应认为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木桶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高且没有破损。因此,一个高凝聚力班级的建设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应组织促进班级凝聚力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个体与班级、与他人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班级大集体中的一员,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能力,加强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不断提升班级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人际吸引力。

减少学习压力与焦虑。学习压力大、任务重是学生不愿意进入课堂的首要原因,当学生面临学业压力时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这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情绪ABC理论认为在同一情境下,不同人的理念、评价与解释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情绪困扰主要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导致,不合理信念包括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的评价以及“糟糕至极”的信念。因此,学生要客观看待学业压力,杜绝“我必须考第一名”的绝对化要求,避免“学习不好的我一无是处”的评价,及时调整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减少焦虑情绪的出现。另外,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考虑学生的完成情况,尽量避免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业负担,让学生的学习压力保持在适当水平。当学生压力较大时,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在倾诉中缓解压力。对个别适应困难,症状比较严重的同学加强专业心理辅导。

责任编辑:黄硕

猜你喜欢

后疫情线下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后疫情”机遇(经济茶座)
特朗普强势开启“后疫情”竞选集会
“后疫情”时期,关于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后疫情”时代,中国自行车产业的蓝图与现实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