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求解,为孩子找回缺失的教育

2023-05-30范琪李香玉王梓霖

教育家 2023年11期
关键词:班级因素情感

范琪 李香玉 王梓霖

如何正确看待非智力因素?怎样找回缺失的非智力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编辑部邀请了来自家庭教育、课堂教学、班级建设领域的专家,为教师和家长答疑解惑。

家庭教育

尊重、放手、为生命负责

《教育家》:当前,部分家长尚未给予非智力因素足够的重视,加剧了孩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失衡。在您看来,家长应如何正确看待非智力因素的培育?

辛治洋:非智力因素的价值,是相对智力因素的价值缺陷提出来的。家长应当看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它们共同构成孩子成长“完全的美”。因此,家长在关注孩子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无用之心”,带他们走一条“长远的路”。

2013年前后,我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挂职,注意到学生内卷的普遍现象。虽然小升初不再通过考试进行选拔,但部分初中在开学时依然会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来分班,因此家长依然会高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强调孩子记忆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为孩子报名课后辅导班,甚至还有学生在学校里写着课外机构布置的作业,大量减少了与家庭、社会沟通的时间。

与非智力因素相比,智力因素的价值更容易化作可量化的信息,被家长看到,比如孩子一天能熟记多少单词,背下来几首古诗,成绩提高了几分。他们是否优秀,被这种可见的外在机制衡量着。我们需要看到:做社会调研、亲近大自然……这些也属于学习范畴;学习的目的可以只是孩子喜欢学,从不懂到懂的过程磨炼意志、感受充实生活的快乐。在那些确定的、可量化的信息之外,人生有很多不可见的、模糊的事情,恰恰主要借助非智力因素得以支撑和体现。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孩子的本体性和独特性首先需要得到尊重,例如,看到外面下雪,孩子的本能反应可能是要去玩雪或是多睡一会儿,而部分家长的第一反应则是让孩子快去写一篇雪景的作文。但其实,比写作文更重要的,是孩子最初看到雪时的惊喜,是孩子觉得今年的雪和去年相比有哪些变化,是他们通过看雪能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感……这些内容对于眼前的学业竞争而言虽然“不能当分数”,但这些看似无用的因素,可能才是我们世代传递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家》: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贯穿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在您看来,是否存在培养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关键期?家长应怎样结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正常规律,更好地培育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辛治洋:关于非智力因素培育的关键期,儿童发展心理学有详细的实验研究成果,《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道德与法治》也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关键期做了实践回应。不同的非智力因素对应不同的发展关键期,更为持久和稳定的非智力因素迎来发展关键期的时间会相对晚一些,但大多在成人前定型。总体而言,高中阶段最为关键,但在高考的重压下,容易被部分家长忽略。

“重要”不等于吃药,更不能下猛药,因此我更希望家长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与家庭成员的共同生活中自然养成非智力因素。有时,反而是家长过于敏感,喜欢用成人视角思考问题,担心孩子对某些问题产生特殊的想法,甚至还有家长不仅告诉孩子需要达成哪些目标,而且要求孩子按照他们教授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孩子会慢慢懂得应该做什么,怎样进行自我改造,甚至规劝、影响家长的行为。

当然,家长依然需要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特点,并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如果家庭生活和谐,各成员之间不会轻易发生大的冲突,那么这样的家庭氛围就利于孩子自然生成非智力因素。作为社会成员,每一位家长都要为了“培育孩子”这个共同目标,来协调自己的行为。离婚后的家长各自分工后,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也能配合得很好。如果家长工作很忙,也要加强亲子沟通,让孩子明白家长是在为经营家庭而努力。同时,家长也可以借助身边亲人的力量共同带娃,促进孩子非智力因素的生成。例如,家长假期带孩子外出游玩,可以一起约上亲戚的儿女和孩子的同学,给他们创造更多与同龄人沟通的机会,让孩子在共同体中养成非智力因素。因为从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角度考虑,与去哪个景点玩相比,和谁一起玩更重要。

此外,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树立“社会独立人”的概念,帮助孩子守好自己的本位;告诉他们在社会中遇到事情不能只做“吃瓜群众”,要在当时的情境下换位思考,如果对方是上级或者长辈,我们就需要站在他的角度以更高的视角考虑问题(上位);当明确的制度安排难以解决问题,或是当他人凭一己之力难以做到某件事时,我们可以伸出援手(补位),但也要注意帮助的力度,不能越过他人的本职工作(不越位)。这些都是亲子沟通时应该体现的站位思想。

《教育家》:在培育孩子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与学校所给予的支持相比,家庭培育有哪些特征?这给家长提出了哪些特别的要求?

辛治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康宁曾提出:家庭作为孩子首临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所施加的是一种“先主性影响”“生活化了的影响”“聚合性影响”和“有物质后盾的影响”。

第一,同学之间是同辈平等和互动的关系,他们彼此之间没有亲情勾连。如果某个学生的人际关系经营不善,就很可能引起争议,被孤立、忽视甚至被遗忘。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亲子关系主导的人际氛围一方面会导致家庭对孩子的保护重于教育,对关系的维护重于对对错的分辨,在这种氛围中,孩子成为家庭各类计划和行动中的焦点人物,拥有维持各类关系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容易被认为是经验不足、有待教育的人,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家庭对于孩子来说也是最为功利、霸权和最容易对他实施操纵的社会空间。在育儿方面,除了要给予孩子必要的亲情呵护,家长还要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谦虚态度,即使自己精通某些知识,在某些方面占尽情理,也应当学着以一种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方式来沟通,这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向孩子传递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和意志。

第二,学校教育中,班级为学生的相互表现和选择提供了可能。同辈群体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本身乃是学生自己选择和自己建构的产物,班级的任何一个人都能相互选择、相互调适。班级里很容易建构起或因相似或因互补的各式各样的同学关系,这些同学关系大多能够接受相互间肯定和否定的互动评价。虽然这种自由组合的不同群体之间存在人员的重叠交叉,但这也意味着学生享有更为丰富的自由和人际责任感。同时,学校的制度性因素更多一些,情感性因素更少一些,而家庭教育恰恰相反。在这样的环境中,家长应尽量放手,让孩子在亲力亲为的家庭生活中,感受到对家庭的责任。我女儿初二时,我为她买了两只猫。一开始她很兴奋,每天给猫喂食、铲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就慢慢把这件事忘记了。我和女儿沟通,让她继续做好这件事。我想,通过与猫的相处,她能更加了解猫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習性,猫为什么哭?猫的排便是否正常?这些操作不只是简单的机械重复,更能够让孩子在观察和相处中学会爱与呵护,懂得为生命负责。

班级建设

爱、关注、创造、激发自我成长

《教育家》:您一直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并担任了25年班主任。您如何看待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影响?

贺华义: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细水长流的。在我看来,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恰恰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广阔、可作为的空间。

作为初中物理教师,中途接班总是不可避免。这是对班主任的一次考验和挑战,也是一次培养和提高班级建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机会。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往往有由于成绩落后、性格孤僻或行为违规等因素而被主流学生群体和教师所忽视的被边缘化的学生,他们与班集体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离心力。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总是找机会多多给予关注。

比如,在班里看自习时,我常向学生借红笔批改作业。一般来说,绝大多数教师会习惯地跟距离讲台最近的学生借,这时我就多了一个想法,走到那个被边缘化的学生跟前,顺手拿起他的红笔说:“你这支笔不错,能借我用用吗?”有时,我还刻意安排他做一些事,比如拿取实验器材之类的。一来二去,他觉察出我的关注,也发觉到自己的价值,就逐渐往好的方向发展。

再如,有一年我带高一,入学军训时,我发现有一名女生先天性身体变形,再怎么努力训练也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节奏。军训会演前一天,她找到我说:“老师,我不想参加军训会演了,我的身体会影响班级总分的。”我就跟她讲:“你不也是我们班的一分子吗?而且,评委们也不一定会因为你身体的原因而扣我们的分,或许你的认真和努力还会成为我们的加分项呢。”这件事对于她个人的成长和整个班级的促进都非常有益。

不戴有色眼镜看学生,不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教师要用最大的善意、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温暖,哪怕他是坐在教室的角落里。

《教育家》:从多年的带班经验来看,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学业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是如何发生的?

贺华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就像人的两条腿。这种促进作用不但有,而且还很多,几乎充斥在教育教学的每一天。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一定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教过一个学生,他的家长反映孩子每天作业都得写到十一二点,随后我对他进行了观察,发现他的时间管理能力较差,写作业时经常要翻开书愣一会儿才能进入状态。我找到他,提出他在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与他达成“协议”——他努力改变自己的状态,我负责对他进行后续观察,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连续几天,他真的感到自己写作业的效率有所提升,当然这种改变不是三天两早晨的事,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让他自己看到了改变的可能。

《教育家》:您有一个教育主张:“教育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帮助他们自己。”作为班主任,如何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请您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贺华义:我总结出三个关键词:一个是爱,包括对学生个体的爱和对班集体的爱;一个是关注,心有所念,就会激发教师思考与实践的积极性;还有一个是创造,这种创造未必要产生新东西,也可以是一种迁移和转化,比如引导学生将为班级做事的认真态度转化到学习上。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包括他们的眼神,这种“捕捉”加上与他们的互动,能够帮助教师真正走近学生,做到心中有底。无论工作多忙,每个月我都会跟班里所有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单独交流。我曾经遇到一名学生,在一对一交流的过程中,他的眼神总是在躲闪,这时我就提醒他看着我,从他偶尔坚定和闪光的眼神里去捕捉可能影响他的讯息,然后进一步加以引导。

我们的教育行动一定要朝向激发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听到语文老师说:“今天×××读课文声音很洪亮。”我就会及时把这种表扬在班里传达出去。曾经有一名学生,他的问题是容易受干扰,所以学业成绩不太好,但他做事情很认真、有条理,是班里的生活委员。我经常借机肯定和表扬他,从我接手班级以来,他一直在进步,容易受干扰的情况也有了明显改善,重新焕发了自信。其实,每个孩子都期待自己有一个好的发展,中途换班主任对于一些被贴了“标签”的孩子来说或许是一次逆袭的机会。

班级,是一个巨大的“场”,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以给予每个人以关怀和力量。班级文化是基于学生特点的积极行动和价值认同,是可加开掘的班本德育课程,是一个班级的精神底色。我提出一个目标——建设有生命力的班集体,通过文化推进、价值引领,将硬管理和软建设有机融合,构筑积极的文化场、生命场、生活场、心理场,在人与人、人与教室之间构筑起绿色通道,唤醒并帮助儿童自我教育、自我激发和“伙伴式发展”。

《教育家》:教育要立足当下,培养面向未来的人。结合非智力因素培養,您认为初中阶段的育人工作重点是什么?

贺华义:初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奠基。

首先,要关注人的发展。初中是孩子身心发展非常迅速的阶段,也是压力较大的成长阶段,我们应特别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非常敏感,教师首先要正视其言行的合理性,多给予理解和包容,我们谁没有年少过。此外,教师还要善于把握教育契机。比如利用节气变化来激励学生,惊蛰时我会跟孩子们说:“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咱们是不是也要抖擞抖擞精神呀。”现在的孩子悟性比较高,老师这么一说他们就能读懂其中的意思。

其次,要由传统的教育转变为启发式教育,让学生感到你是尊重他、理解他、信任他的。每学期开学之际,我都会跟学生分享这九句话——

喜见,一个都没少,状态都很好。乐见,春色满园关不住,铿锵有力的青春脚步。

上坡,要克服重力(惰性)做功,还要克服阻力(干扰)做功。

样子,很重要,也很必要。

欲登高望远,须脚踏实地。乐学、善学、勤学,作大风之歌,作大我之行。

跋涉者,多是时间和情绪管理的高手。

青春的美丽,源于年轻人的正直善良,源于年轻人的精心播种、勤作耕耘、热烈守望,源于年轻人的精神明亮。

每个人只有一颗心,我最希望你拥有的是爱心,爱国家,爱你的父母、老师、学伴,爱你自己,爱这美好的人世间。

别灰心,每个人都会遭受失败,都会有状态不好的时候,都会遇到推不开的门。青春万岁!

学习,只是学习,替代不了十里春风、自由呼吸、叽叽喳喳……

再次,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与初中生相处,教师不能仅凭经验,还要勤于思考,并引导学生也去思考。比如开学初的班会课上,我会抛出问题:“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学风?作为班集体的一员,个人又该怎么学?”让学生自己先去思考,然后我们再进行交流。

最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让他们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记得我爱人生孩子时,我在医院熬了一整夜,第二天又赶到学校上课,因为正好讲到初中物理非常重要的“欧姆定律”,我担心落下进度。那天,我整个人非常疲惫,就跟学生们说:“昨天夜里老师家里有点事,我整夜没睡,现在腰也很疼。但今天这节课又非常重要,你们能不能状态好一些,让我们合力上好这节课?”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立刻端坐好,整堂课状态都特别专注。被期待、被信任、被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教师们不妨一试。

课堂教学维度

情感教学心理学、以情优教、知情互促

《教育家》:随着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开始密切联系实际,教育领域中出现了诸如情感教学、审美教学、愉快教学等在内的各类尝试。作为“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创立者,您为何如此重视“情感”这一因素?您认为当前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智育的状况是否有所改变?

卢家楣:无论是基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我们都需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从理论上来说,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分为认知和情感两大类,虽然也有学者认为还应包括意志,但我个人倾向于将意志归为情感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而言,人们由情感因素而来的心理活动极为丰富,如果教学中不重视情感因素,或是不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那么势必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不少社会现实也确实验证了忽视个体情感因素的培养会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从曾引发热议的吴某宇弑母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极端案例中可见一斑。此外,20世纪80年代初,我就在高校的心理学公共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某节课是否感兴趣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而以往无论在教学还是研究中,包括兴趣在内的情绪都没有得到足够关注。因此,我很早就关注教学中的情感,最终开拓了研究教学中情感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情感教学心理学,以冀“以情优教”,促进学生知情和谐发展。

2000年左右,我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42个班级,调查了1910位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了解中学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实际情况,结合一系列研究我们发现教学中“重知轻情”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学中的情知矛盾问题突出。传统教学观只关注教学要求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间的矛盾,无视教学要求与学生现实需要间的矛盾。前者只属于基本矛盾,涉及可接受性问题,而后者涉及更高层次的乐接受性问题。20多年过去,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要在教学中投入情感,但真正做到运用情感优化教学的仍不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没有充分意识到情感教育的价值。提起情感对教学的积极影响,教师能想到的一般只有提高学生学业积极性、学习兴趣,而实际上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调节功能。若能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情绪,并使其保持在中等愉快的程度,更有可能达到教学的最优效果。又如强化功能。通过一些积极的情绪回应教学不仅能发展学生智力,还能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社会性动机。再如感染功能。师生交往是学生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情感的感染可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发展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此外,还有动力功能、迁移功能、信号功能等。

二是没有掌握可行的教学模式。这些年我一直在高等师范院校任教,也多次赴中小学调研,发现无论是职前的师范院校教学中还是职后的专业培训中,教师们似乎始终没有学习过相应的课程。即便他们有意识地想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也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

三是受限于当前的教育评价。情感能力虽然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其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较低,且很难被量化评估。因此,教师们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业成绩,而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运用关注不够。

《教育家》:您提出“以情优教”“知情互促”的理念,并指出“能否乐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如何操作?

卢家楣:“以情优教”是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又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基于调查研究和教学实验,我认为要实现这一目的,可以采取“诱发—陶冶—激励—调控”的教学模式。

诱发,指的是诱发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的兴趣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特征性兴趣,是个体在长期的时间跨度内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兴趣。另一类是情境性兴趣,是个体对于某个特定情境或环境的兴趣,可随时发生随时停止。由于遗传和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不同学科的兴趣程度不同,教师难以通过某节课就让学生产生稳定的个人特征性兴趣,但可以通过一些策略调动学生的情境性兴趣。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重点采用超出预期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超出学生预期,引发学生的惊奇类情绪,进而激发其情境性兴趣,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促使其学习动机的产生。

比如在高中的“等比数列求和”教学中,传统教学中可能是介绍等比数列的定义,用几道题演示求解方式,请学生做题练习,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的是怎么让学生听懂,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而很少重视对他们兴趣的调动。而要想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先设置超出学生预期的问题。一节课上,某教师在课程初始提问:“同学们,最近上海因为受到台风影响,崇明岛上的信号丢失,人们无法通过电子通信传递信息。假设崇明岛上有60万人,岛上的每个人都能够以每分钟告诉两个人的速度将一条消息传递给其他人。想将某条消息传递给岛上所有人,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这时大家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说一天,有人说两天,此时教师宣布答案“20分钟”。很多学生感到震惊,认为不可能会这么快,于是急于了解求解过程。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听得专注而认真。

陶冶,指的是在积极推进认知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类情感。在高校,这被称作课程思政,在中小学一般叫作学科育人。情感教育是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可以培养他们两层次、六大类、二十九种情感,如爱国感、正义感等。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包括教师的情感、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师生交往構成的情感场。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高尚情感的陶冶,同时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特别是情绪的理解、表达、调控等方面的能力。

激励,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胜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后续动力。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即便起初因为“诱发”产生了情景性兴趣,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感到疲劳。一般来说,人的行为动机会因受到愉快的正向情感体验而增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另外,可采用竞争互助策略,适当组织知识小问答。学生由此生发的持续动力可以使其相对久地保持情境性兴趣,因为这种兴趣而坚持学习,从而利于意志力的增强。

调控,指的是使学生的情绪在整个教学过程里始终处于有利于学习活动的状态中。教师调控情绪的行为应面向整个班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意多与学生互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需求,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或是利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创设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如引入课堂小游戏、笑话、有趣的故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交流。

情感能够优化教学,而情感本身又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有意识运用情感的教学一般由“诱发”开始,伴随认知信息的传递“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应及时针对学生的状态给出“激励”,而“调控”环节应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当然,教师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如果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情绪智力,有助于将这一教学模式的效用发挥到最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班级因素情感
班级“四小怪”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解石三大因素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不称心的新班级
情感移植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