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惜时

2023-05-30叶舒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3年19期
关键词:兴华许渊冲季羡林

叶舒

主题阐释

树木在森林中相依偎而生长,星辰在银河中因辉映而璀璨。让汗水镌刻大地,时间必会绽放光芒。时间是公平的,它不会给任何人多一分,也不会给任何人少一秒;但时间也是有偏向的,惜时如金者往往会得到时间的奖励,虚掷光阴者则会徒留怅然。“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时间稍纵即逝,除了把时间精准度量、充分利用起来,别无他法。

人物传奇

许渊冲:向夜晚“偷时间”的人

许渊冲是我国杰出的翻译家,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曾任北京大学教授。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自1956年开始出版译作,六十余载笔耕不辍。62岁时,他仍以“一年至少新译一本名著,出一本论文集,写一本散文集”的速度酣畅创作。86岁时,他被诊断为直肠癌,医生认定只能再活七年时间,他反而抓紧时间翻译诗词名著。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不管还能活多久,认真享受每一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发现美创造美,这个乐趣别人偷不走。”许渊冲如是说。93岁时,他拿到了翻译界的最高荣誉——“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耄耋之年,他仍坚持“每天翻译1000字”的计划,想做的事情太多,但时间太少,许渊冲便总是向夜晚“偷一点时间”,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是他的常態。

●解读

静谧的深夜能激发诗人的想象力,或许也能给译诗的许渊冲带来灵感。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可有的人只是坐在那里想想而已,有的人却早已经付诸于行动。许多时候,并不是一个人比另一个人聪明,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往往是从学会“偷时间”开始的。

季羡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国学大师季羡林自从年轻时起,便已养成早起的习惯,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前后差不了五分钟。古人说“黎明即起”,对季羡林来说,这话夏天是适合的;冬天则是在黎明之前几个小时,他就起床了。有位记者采访季羡林,说他是闻鸡起舞。他笑着说:“不对,是鸡闻我起舞。”

季羡林通常是五点钟吃早饭,吃完立即工作。他早晨的工作主要是写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爬格子”。季羡林兼职多,会议多,社会活动多,有时候一天要有十来项“节目”,忙得不可开交。只有清晨这一段时间属于自己,这几个小时正是他“爬格子”的黄金时间。几十年来,他利用这段黄金时间已经写出了上千万字的文稿。

不仅早上,他还挖空心思利用各种时间的“边角废料”进行写作。例如在参加一些跟学术无关的会议时,他会只用一只耳朵去听,将另一只耳朵“关闭”,精力都集中到脑海里构思,写文章。会场一坐,即可进入状态,奇思妙想不断,文思如万斛泉涌,在鼓掌声中,一篇短文即可写成,还耽误不了鼓掌。当然,在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甚至自行车上,特别是在步行的时候,他脑海里更是思考不停。即使是输液的时候,季羡林也总是习惯伸出左手,留出右手写文章。正是因为季羡林争分夺秒,发愤图强,他才能学贯中西。

●解读

学会利用时间,规划时间,某种意义上就是学会了规划自己的人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抓住每一分每一秒,才能不辜负自己有限的生命。季羡林便是如此,他把所思所悟转化为行行文字,他积极与时间做朋友,智慧对抗时间消磨,始终在不断奋斗与探索,拓展了生命的高度与厚度。

卫兴华:追时间的人、追真理的人

1925年,卫兴华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儿时起,他就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几乎从未有过节假日。他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教育家,长期从事《资本论》研究,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作出重要贡献,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材是全国影响力和发行量最大的教材之一。他提出的商品经济论、生产力多要素论等,在经济学界影响广泛。

卫兴华在90岁高龄时,依然坚持每隔一两周上一次专题讨论课,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即使卧病在床,也会将学生们聚集在床边答疑解惑。虽然卫兴华已经去世三年多了,但在他的学生心中,他房间里的灯光似乎永远都亮着。深夜披衣笔耕不辍的身影一直伴随着他,四十年、五十年,直到著作等身,各级各类的奖状、证书、勋章越来越多,还获得了“人民教育家”的荣誉称号。

●解读

一个“追”字,伴随了卫兴华的一生。时间中蕴藏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卫兴华的争分夺秒可谓是利用时间的“最优解”,他用自己有限的时间为我国经济学领域贡献了无限的价值。他是“追时间”的人,更是“追真理”的人。他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学风、严密的论证,不断探索新中国富民强国的道路,为我国经济建设贡献了智慧力量。

沈其韩:惜时如金终不悔

沈其韩是江苏淮阴人,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长达80年的地质生涯中,沈其韩长期从事矿床普查与勘探、前寒武纪地质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变质岩石学研究,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铁铜勘查作出了积极贡献,引领中国前寒武纪太古宙地质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较早开展了中国前寒武纪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在前寒武纪变质地层、变质成矿作用、变质地质图编制、中国麻粒岩、同位素年代学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曾获众多荣誉和奖励,包括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等。

回顾几十年地质勘探工作,沈其韩感慨:“人生苦短,唯有抓紧时间,努力前进,不断奋斗,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另外,为人处世,团结友爱也很重要,要看到别人的闪光点,不要看不起人,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解读

高山为伴,戈壁为伍,铿锵足迹丈量祖国河山;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忠贞信仰洒遍大江南北;脚踏寒露,赤诚奉献,一腔热血填绘祖国蓝图。这是沈其韩院士的真实写照,他取得的成就与他惜时如金的好习惯分不开。他珍惜时间、有效利用时间,数十年如一日,勤于工作、精于业务,其成就令人敬仰,其精神令人敬佩。

李丽辉:抓紧时间与博物馆共成长

2007年,李丽辉硕士毕业后入职湖南省博物馆。由于在大学时代主修汉语言文学,与其他学员相比,李丽辉的英语基础最薄弱。“别的学员只需1个小时就能完成的课后作业,我需要花将近3倍甚至更多的时间。”李丽辉说。

为了跟上学习进度,李丽辉抓紧一切时间。夜里实在困了,她就和衣睡上两三个小时,凌晨4点就起来继续学习;为了激活英语思维,她在课间大胆地和老师、国际学员们交流;她还专门请英国同学当自己的临时“口语老师”,并通过录音一遍又一遍地修正自己的发音。

结业汇报会上,李丽辉登上讲台,流利自信地用英语向来自其他国家的博物馆人介绍中国高速发展的博物馆事业。结束汇报的那一刻,台下爆发了一片赞许的掌声。

●解读

能否把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从李丽辉的故事里,我们不难发现,只要自己愿意,时间是可以支配的。李丽辉善于利用时间,主动拥抱忙碌的生活,在充实的工作学习中收获成长,她坚定地为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去努力,专注内心的丰盈,最终收获了想要的未来。

猜你喜欢

兴华许渊冲季羡林
元 日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我的书斋
听雨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兴华市林湖乡:村企联建共走振兴路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摄影作品欣赏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马兴华摄影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