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节曲折

2023-05-30芦学华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3年19期
关键词:二嫂阿长于勒

芦学华

“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阿长为‘我买回《山海经》”“吴用智取生辰纲”,以上三句话均表述完整,有人物,有事件,但是激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不知道狗咬人是件什么事,不知道阿长为什么要给“我”买《山海经》,也不知道吴用是怎样智取的。可见,仅有事件,删去了情节,文章如新鲜的水果榨去了汁水,索然无味。

诚然,一篇文章,把情节叙述得清楚明了是最基本的要求,若情节能鲜活生动,跌宕起伏,那就更好了。考场上,考生怎样让作文的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呢?

一、叙述清楚,一目了然

叙述事件一般都是按照事件发展顺序,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讲述明白事件发展的过程,让读者清晰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记叙文要有明晰的记叙要素,事件要写清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读者看完后,事件清晰明了,人物鲜活形象,对文章印象深刻。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我”跟小伙伴爬悬崖玩,因自幼体弱多病,有点胆怯,在小伙伴们的激将下,“我”爬上了悬崖,后被困悬崖,正在恐惧无助的境况下,朋友带来了“我”父亲,在父亲耐心指导和鼓励下,“我”一步一步爬下了悬崖,得以脱险,并获得人生启示。本文是按照“爬悬崖——被困悬崖——得到解救——获得感悟”的过程叙述的,故事情节清晰明了,叙述层层推进,获得的人生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要想把情节说清楚,把故事讲完整,详略要安排得体,重点要抓得准确。部分考生容易走入这样的误区:写人物,要把与之相关的细节一一罗列,面面俱到,甚至忘了要表现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写事件,不能抓住重点,把事件的方方面面都全盤托出,忽略了自己写作的目的。可见,情节的叙述除了清楚明了,还务必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如《阿长与<山海经>》一课,作者叙述了阿长的七件事,其中,名字的由来,睡觉摆“大”字,喜欢切切察察,谋害隐鼠这几件事几乎一笔带过;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讲长毛的故事则稍详细;只有为“我”买《山海经》是重点,进行了极详细的描写。这些事件有主次,叙述有详略,阿长虽是个不拘小节、有点愚昧无知的农村妇人,但她作为保姆,发自内心地爱孩子、疼孩子的那份善良和责任心,又无不让读者动容。这一人物形象饱满真实,她似乎就是来自我们身边的某一个人,那样有血有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倘若作者把这七件事不分主次,件件都叙述得清楚明了,那就无法凸显阿长的性格特点了。

三、巧用对话,丰富情节

鲁迅笔下的杨二嫂、闰土、孔乙己,莫泊桑笔下的奥楚蔑洛夫等,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伊索寓言》中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资治通鉴》中的《孙权劝学》等故事,情节感人肺腑,曲折生动。以上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之所以如此鲜活生动,情节如此触动人心,都是因为作者让人物自己“行动”起来了。请看《故乡》中杨二嫂说的话: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忘了?真是贵人眼高……”“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桥,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

读完这些话,杨二嫂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她的神态映入眼帘,声音钻入耳膜,她的尖酸刻薄一下子印在我们脑海里,对她的厌恶感油然而生。如果作者仅仅是客观叙述,没有让人物自己“作为”,没有语言描写,那内容应该是这样的:杨二嫂一声尖利的怪叫,说我都这模样了,吓了她一跳,她很愕然我忘却了她,说我小时候她还抱过我,在母亲的提醒下,我记起了她。她讨要我们家的旧木器,但是我们须卖了旧的重新添置新的,我没有答应,她就愤愤不平地说了我半天,很生气地走了。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要想文章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务必让人物自己有所“作为”,这样,情节才有代入感,文字才有可读性。

四、设置悬念,跌宕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曲折回环、波澜起伏的情节,才能引人入胜。行文时,情节的发展总是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正在情理之中发展,却又出其不意。这样的情节,让读者在阅读时哪一处细节都无法割舍,这样的考场作文,还担心得不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吗?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一情节,让读者脑海里有太多的疑问:为什么每周日都来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谁?为什么那么盼望于勒?带着种种疑问,一定愿意往下读。

再如《驿路梨花》中,“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激的话”“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这一情节,读者不禁会问:小屋的主人是谁?不仅“我”和老余想知道,读者也想知道,带着“找出屋主人”的悬念,一路“走”下去,直到文末,才真相大白,读者也恍然大悟。这样的情节一定会让读者欲罢不能。

五、结尾反转,出其不意

欧·亨利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除了他扎实的文字功底、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那便是“欧·亨利式”结尾,这种结尾以出人意料为主要特征,让读者出其不意。诚然,人都有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心理,每读一篇文章,一定想知晓结局如何,在读的过程中就在推测结局,欧·亨利式结局让你出乎意料,让你产生恍然大悟之感,细细品来,这样的结局又是在情理之中的。

如《北京,南京》一文,主人公老歪的儿子、女儿是他独自一人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儿子工作安家在北京,女儿落户在南京。他们同时邀请父亲老歪到自己所在的城市看看,邻居们羡慕不已,老歪却难以抉择。老歪在同一天收到了两个城市寄来的车票,并且车次也在同一天。不过,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老歪老泪纵横,读者唏嘘不已,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主题引人深思。这样反转式的结尾,不仅出人意料,也让人回味无穷,不禁为作者精妙的构思拍案叫绝。

总之,作文不可能脱离情节而存在,人物在情节中活动,才有了典型形象;事件在情节中推进,才有了来龙去脉;主题在情节中展现,才有了反思或启发。考场上,要努力让作文的情节跌宕起伏,才能吸引读者,扣人心弦,从而取得佳绩。

【陕西咸阳启迪中学】

猜你喜欢

二嫂阿长于勒
高铁阿长过生日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阿长买《山海经》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闻香抢钱
闻香抢钱
店里不知身是客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