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二十大报道中主流媒体中国概念与中国话语建构的实践探索

2023-05-30王灿发连文超

新闻爱好者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概念

王灿发 连文超

【摘要】党的二十大是外界进一步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和经验的重要窗口。《人民日报》(海外版)设特刊对党的二十大进行了详细报道,这是主流媒体在对外报道中进行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的一次重要实践。特刊运用和创新了中国概念,从多维度阐释中国,并掌握对“中国”解释的主动权;采用了集体叙事与个体叙事结合、自述与他述结合的方式全面具体地介绍中国,提高了传播效力。

【关键词】“中国”概念;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二十大特刊”

当今世界和平与冲突同在,党的二十大是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和经验的重要窗口。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在重大变革中更容易引导舆论的发展与开展宣传。[1]让国际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创新话语方式与叙事方式,在报道实践中逐步建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人民日报》(海外版)推出了“二十大特刊”,本文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二十大特刊”为例,探析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建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实践与创新。

一、《人民日报》(海外版)“二十大特刊”新闻报道的特征

(一)栏目多样化、立体化、全息化,体裁以言论类为主

《人民日报》(海外版)“二十大特刊”自2022年10月16日起至10月23日止,共8期。栏目有:《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解读》《盛会进行时》《代表心声》《环球大视野》《海外来鸿》《融观点》和《中国八个“度”》。从对报告本身的解读,到会议本身的报道,从中国代表的报道到海外人士的报道,从会议报道到成就报道,栏目设置呈现多样化、立体化、全息化特点。从体裁看,以评论、深度解读为主,重在呈现观点。

(二)内容多面向,重在观点呈现

1.党的二十大报告解读,重在核心要义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团结才能胜利 奋斗才会成功》《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中国新发展 世界新机遇》《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和《坚定信仰信念 把握历史主动》等文章,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表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团结奋斗、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阐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2]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2.《盛会进行时》与《代表心声》,重在呈现中国的成就与报告的精神

《盛会进行时》栏目中《中国盛会 举世瞩目》报道了世界对党的二十大召开的关注;《中国经济 破浪前行》《健康中国 全面推进》《中国科技 自立自强》和《美丽中国 绿色发展》述说了10年来我国经济、民生、科技与生态的快速发展;《共创复兴伟业 共享伟大荣光》报道了“一国两制”制度的实施对香港、澳门发展的促进,表达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决心。《代表心声》栏目是与会代表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感想,2022年10月18日,特刊以两个版面刊登《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代表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集中报道了与会代表对报告的解读。

3.环球大视野与融观点,呈现中国智慧与中国担当

《环球大视野》栏目中《中华儿女 同心筑梦》《大国外交 阔步向前》《海外华商 拥抱机遇》《海外学子 青春绽放》《“一带一路” 中国贡献》等文章,以海外华侨华人、海外华商、留学青年的视角,报道了我国外交政策、原则,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全球面临的问题,展现中国智慧、中国担当;以国际视野阐述了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九年来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融观点》是来自网络平台的网友评论,内容主要是网友对我国发展的评价。

4.《海外来鸿》,以“他评”视角,借“口”说话

《海外来鸿》栏目发表了让·皮埃尔·拉法兰的《中国发展令国际社会受益》、赛义德卡西莫夫·赛义德穆赫塔尔《世界期待中国新贡献》、罗伯特·沃克《共同富裕蕴含中国智慧、具有世界意义》、披尼·扎禄颂巴《中国的发展带来合作共赢机遇》和沃罗宁《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共5篇文章,从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外交政策、共同富裕目标和社会主义制度等维度对中国的发展进行了评价。

5.《中国八“度”》,全方位阐释“中国”

《中国八“度”》栏目对中国的八个“度”进行了阐释。八个“度”分别为中国热度、中国高度、中國力度、中国温度、中国速度、中国气度、中国精度和中国刻度。每个“度”的版面中刊登了5个鲜活的事迹来对中国的“度”进行说明。

二、中国概念、中国话语的建构实践

(一)建构中国概念,掌握概念的定义权与解释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形象需要以话语来构建,概念是话语的一种,是构建形象的重要方式。概念作为话语的特点是理论抽象和高屋建瓴,概念的话语功能是意义竞争的工具。[3]中国概念是诞生于中国语境,立足于中国国情,植根于中国思维和语言,由中国人(当前多是由中国政府和领导人)提出,对中国的认识和实践做出的抽象、概括的话语表达。作为一种概念表达,中国概念具有高度凝练、抽象的特点,而作为一种中国话语,中国概念还具有鲜明的中国烙印和中国属性。[4]如,概念“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文化认同以及我国基于丝绸之路的话语体系构建。再如,“一带一路”,是国人思维、认知、观念的自我反思和超越,是中国在“丝绸之路”概念里话语权的集中体现。[5]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近现代发展的落后,国际话语的概念创造多出自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概念创造方面处于弱势。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我国的成功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需要以系统的理论呈现出来,理论需要有抽象的语言来概括,也就是概念。在对外传播中,我党和媒体创造了系列概念。党的二十大特刊中,运用和创新了多种“中国”的概念,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智慧、中国担当、中国发展以及特刊特别策划的中国八个“度”等。

1.“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出的道路。特刊10月16日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文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特征和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的贡献。特刊引用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话语,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与西方的现代化不同的,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维度的现代化。这些不同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在现代国际环境中,中国式现代化更适合发展中国家来借鉴。

2.外交报道中使用“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与“中国担当”概念

在外交事务中,《大国外交 阔步向前》报道运用中国智慧、中国担当、中国贡献三个“中国”的概念作为文章小标题。中国智慧是中国在以往外交事务中的实践、经验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国担当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提升,中国以和平共荣的发展思想,承担了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积极参与维和行动,在抗击疫情中积极发挥制造优势支援他国,在全球经济低迷中保持经济稳定,开展多边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等实践都体现了中国在外交事务中的大国担当。中国贡献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报道引用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中国的评价,中国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可或缺值得信赖的重要力量”。

3.“中国发展”概念,定义为中国经济、科技、健康、生态的共同发展,是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机遇的发展

在全球发展中,特刊以《中国新发展 世界新机遇》对中国发展进行了阐述,在文章开头点出了世界与中国的关系:“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作出了贡献;回应了国际对和平发展需求,对命运共同体的意义进行了阐释;以中国发展的案例和实践说明中国的发展为其他国家带来了机遇。10月16日《海外來鸿》栏目刊登了法国前总理署名文章《中国发展令国际社会受益》,文章对过去10年中国的发展给予积极评价,并指出“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快速发展。中国的发展与开放对中国、对亚洲、对世界,都十分重要”。

《中国经济 破浪前行》《健康中国 全面推进》《中国科技 自立自强》《美丽中国 绿色发展》等文章对中国的经济、科技、健康、生态也进行了报道,从中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维度对“中国”的概念进行了阐释。

4.中国八“度”概念,定义了中国故事

特刊系列报道了中国八“度”,分别为中国热度、高度、力度、温度、速度、气度、精度、刻度。

《中国热度 神州同庆》讲述了陈晓磐扶助留守儿童,安吉县捐助茶苗帮扶湖南古丈县、四川青川县以及贵州普安县、沿河县、雷山县开拓茶叶产业,阜康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大兴安岭史先强警务室工作和海南江东新区自贸港郭子川与同事们的辛苦付出的五个事迹。五个事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承担了责任。他们为自己的责任和目标付出了青春和努力,他们也都是普通人,映射出我国人民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所呈现出的奋斗精神,富有满腔的热血,这就是中国的热度。

《中国高度 攀登不止》主要讲述了我国在高原开展的珠峰测量、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北盘江大桥建设和高原农产品的产出。高原环境恶劣,在高原完成科研和大型设施建设一方面体现出我国科技高度与建设技能高度,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惧艰难险阻的思想高度。

《中国力度 催人奋进》以“望海楼上望林海”“德吉村里幸福来”“人民英雄冲在前”“梨树模式助丰收”和“水清岸绿白鹭飞”讲述了中国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抗疫思想。中国温度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关爱弱势群体、关注发展不发达地区的体现。

《中国温度 温暖你我》讲述了我国交通设施向农村的延展、老旧社区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山乡教育设施的改善、养老设施的完善以及路生梅对陕西偏远地区的医疗支持的真实事件。

《中国速度 追风赶月》用中国大飞机、高铁、北部湾港等科技与基础建设的快速建成来说明中国的快速发展。

《中国气度 胸怀天下》的报道以举办“进博会”、医护人员支援他国、接纳外国留学生、文学作品出海、在非洲协助开办技术培训学校的案例,解释了中国气度就是胸怀天下,并作出了概括的解释: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中国精度 追求卓越》以科技和工业技术精度和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来进行解释。

《中国刻度 彪炳史册》道明了新时代十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把刻度尺。中国发展的高度、力度、温度、速度、精度、气度在这把刻度尺上都刻下了印记。

(二)集体叙事与个体叙事、自述与他述有机结合

新闻话语需要通过新闻叙事来展开,话语是叙事的基础,蕴含了报道的思想与价值,叙事是表达的方式。我国在新闻报道中采用的叙事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段鹏认为,我国国际传播中存在“信息模式”与“故事模式”失衡的现象。[6]从话语叙事的主体来看,“信息模式”叙事的主体多为集体与媒介自身,“故事模式”的叙事主体多为个体与他人。

1.特刊中集体叙事与个体叙事的结合

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1924—1998)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将叙事划分为宏大叙事和微小叙事。所谓“宏大叙事”是指以其宏大的建制表现宏大的历史、现实内容,由此给定历史与现实存在的形式和内在意义,是一种追求完整性和目的性的现代性叙述方式。[7]宏大叙事聚焦国家、集体等层面,描述集体的、社会的实践,也可称之为集体叙事。宏大叙事的长处在于运用集体记忆、集体成就等实践来鼓舞士气、坚定信心;短处在于话语主体多为国家的集体层面,是自上而下的生硬的语态,是信息的传达,拥有共同经历的在场者具有认同感,不在场者会认为内容生硬而枯燥。

微小叙事描述的是个体状态,叙事主体通过个体话语或实践阐释现实,也可称之为个体叙事。个体叙事是建构集体认同的重要策略。个体实践融于社会实践中,个体叙事的表达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情境,个体内在思想、信念与行动体现了个体对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集体的认同。[8]个体叙事的长处在于描述细腻,趣味性和可读性强,使读者沉浸其中,容易激发认同感;短处在于其表述精细但不全面。

特刊中多采用集体叙事与个体叙事相融合的方式,从整体来看,不同的版面偏向不同。特刊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解读的报道是偏向集体叙事方式的,如《共同奋斗 创造美好生活》中“这十年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和“基层同志感到方向更清、信心更足”等描述。《中国八“度”》栏目的报道则是以个体叙事的方式,主要描述个体事迹。如在《中国温度 温暖你我》中对支援乡村的北京姑娘路生梅的报道等。《盛会进行时》和《环球大视野》栏目中集体叙事和个体叙事融合方式报道较高。从内容表达来分析,二十大报告解读是向国际社会整体地介绍中国,道明中国未来的发展,以宏大的叙事方式来做全面的阐释。《盛会进行时》《全球大视野》等栏目既有宏观的表述,也有鲜活的个体来对理论、思想和信念进行论证。

2.特刊采用自述与他述结合的叙事方式

特刊在新闻报道中主要采用了自述与他述的方式来开展,偏向自述的新闻报道是以完整传达思想、观点为目的,是“信息模式”的新闻特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和《团结才能胜利 奋斗才会成功》等新闻的报道中主要采用的是自述的方式。他述的报道形式是以客观的态度对现象的解读。特刊中采用多个领域的人士和专家的评价。在《中国新发展 世界新机遇》的报道中采用了自述和他述相结合的方式。报道在第一部分对中国的发展理念与实践进行了报道,在后续的文章中采用了肯尼亚国际问题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法中友好协会联合会会长阿兰·拉巴、日本《中日新报》新闻社总编辑孙莉、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政治与经济部门主任谢尔盖·卢科宁等多位国外学者和专家对中国发展对世界发展贡献的评价。

特刊《海外来鸿》栏目中刊登了来自国外作者的文章。栏目刊登了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的《中国发展令国际社会受益》、乌兹别克斯坦前副总理赛义德卡西莫夫·赛义德穆赫塔尔的《世界期待中国新贡献》等5篇文章。这体现了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提出的“要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的要求。外国的专家与学者在他们所在区域或相关领域是具有影响力的,他们在我国主流媒体上的发声一方面引起他国读者的兴趣,另一方面读者基于对作者的认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作者提出的观点。

三、结语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全球化的推进与国际局势的演进中,我国对外传播需要以更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参与到国际新闻事务中。我们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外传播的理念,构建好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人民日报》(海外版)“二十大特刊”在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建构上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创新“中国”的概念,掌握阐释中国的主动权,体现了主流媒体对“四个自信”的坚持。集体叙事与个人叙事结合、自述与他述的结合,多维、立体地建构了中国形象。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健全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20&ZD32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72-173.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J].工会博览,2022(30):8-20.

[3]郭镇之,杨颖.概念作为话语:国际传播中的引进与输出[J].新闻大学,2017(2):16-22+146-147.

[4]杨颖.短视频表达:中国概念对外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创新实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11):160-161.

[5]孙文婷.“丝绸之路”的概念传播与文化认同[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1):196-204.

[6]段鹏.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8):1-8.

[7]邵燕君.“宏大叙事”解体后如何进行“宏大的叙事”?——近年长篇创作的“史诗化”追求及其困境[J].南方文坛,2006(6):32-38.

[8]杨国斌,周海燕.互联网中的个体叙事、社会结构与集体认同[J].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2(2):3-16+216.

(王灿发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连文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22级博士生)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中国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论间接正犯概念之消解
概念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