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

2023-05-30毕若旭程思王军利

科学之友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姐展品受访者

毕若旭 程思 王军利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将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确定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并指出博物馆能够创造连锁效应,促进积极变革,对于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美好生活具有关键性作用。

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看期待已久的敦煌艺术展,周末带孩子沉浸式体验各类主题特展……近几年,看展式社交蔚然成风,“到博物馆去”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也成为更多人选择的生活方式。

福建农林大学的聂如菲是博物馆新晋爱好者,半年时间里她打卡了6座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是她最喜欢的类型,不过让她印象最深的却是一家标本博物馆。“博物馆面积不大,是由原来的标本工厂改造的。这样的博物馆很少见,国内最稀有的标本几乎都能看到,还有一个可参观的制作工作室。”通过和博物馆工作人员聊天,聂如菲得知,标本的制作工艺不少是家传手艺,所以这家博物馆带有一定的传承性。“负责人的家人也是做标本的,他们做这个很久了。每一个栩栩如生的标本背后不仅是一只动物,也是标本制作人的一段时光。”

赵津慧是沈阳理工大学的学生。初中毕业那年,赵津慧和家人去西安旅游,去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从那时起,她对博物馆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上大学以后,她几乎每个月都会去一次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的‘又见红山’‘又见大唐’、书画作品展、鼻烟壶主题展、唐宋八大家主题展,只要有新的展出,我基本都会去看。”最近的一次是书画主题展,看着满眼古代名家的俊逸书法、妙笔丹青,小时候上过的书法和国画课在她脑海里重现。“当年老师说的飘逸、遒劲的笔力,我忽然一下就懂了。”

陈宇龙也是个博物馆迷,大概一个月就去一趟博物馆。高二那年去南京,六朝博物馆是他的首发站。几年来,他去过南京4次,每次都是为了打卡博物馆,光南京博物院他就去过两次。

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何鑫观察发现,博物馆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不少年轻人把上海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或艺术展馆作为来上海游玩的一项打卡点。“近年来,公众对博物馆的热情日益高涨,这反映出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变高了。”在何鑫看来,“博物馆正在成为集娱乐休闲、文化科教于一体的空间。”

点击进入小程序,武林门派“粤龙门”的“门规”映入眼帘。“师父”在特定展厅标记了含有“龙”元素的文物,“弟子”们需要找到这些文物并拍摄上传,才能从“寻龍小白”修炼成“寻龙大师”。

这不是哪个武林帮派的“秘密任务”,而是暨南大学“全景故事会”团队为广东省博物馆设计的互动小游戏。到暨南大学读研后,项晗加入了这支团队,开始从一个博物馆爱好者变成了一个文化传播者。

“故宫博物院有藏品186万多件,云藏品大约8.3万件,而为人们所熟知的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文物缺乏一定的话题性和传播力,公众认知还有较大空白,了解途径也比较有限。”项晗的导师和初创团队的师兄、师姐希望为打破博物馆的这一困境作出努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博物馆及藏品的传播注入活力。“其中,博物馆数字化是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各类新技术手段的出现,许多博物馆不甘做“安静的建筑物”,一些融入创新思路和创新技术的策展方式提升了博物馆展出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成为扩大影响、吸引观众的全新方式。

“远近高低各不同”“一蓑烟雨任平生”“自缘身在最高层”……一片片金属书简“从天而降”。这簇银光闪闪的诗的“风铃”成了辽宁省博物馆里的网红拍照打卡点。“这片展区太漂亮了,也很有新意,一看就是经过了非常精心的设计。”每每吸引赵津慧前往博物馆的不仅是展品的深厚底蕴,越来越多有创意、高颜值的展区也让她忍不住前去体验一番。在赵津慧看来,有创意、有技术含量的策展方式不仅是有趣的、吸引人的,而且能够起到帮助观众理解、记忆的作用。

何鑫发现,每年不定期举办的各类临时展览对年轻观众非常有吸引力,如生肖特展、亚洲象保护公益展、食品安全科普展等。“这些临时展览的可发挥空间较大,都会融入互动体验的技术手段,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何鑫介绍,“2022年初临展部门的同事推出了‘清宫兽谱’展,借助3D建模、多媒体互动等手段,从现代哺乳动物学视角重新诠释清宫兽谱,让现代动物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打卡体验。”

赵津慧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学姐。“这个学姐是我在学校记者团认识的,她看到我朋友圈有去博物馆的照片,就说她也喜欢去博物馆。”两个人从此几乎每个月都相约去博物馆。“师姐喜欢汉服,她还经常穿着汉服去博物馆。”把自己融进博物馆的学姐也常常成为博物馆里的“一景”。两个小姐妹对逛街提不起兴趣,但是说到去博物馆,“学姐有时候把预定的实验时间挪了也要和我一起去”。从博物馆回来的路上,两人能就看到的展品讨论一路。

博物馆的社交属性有时让赵津慧感到惊讶。有一次,她在博物馆遇到一群大爷、大妈,一起听公益讲解员讲解时,她从大爷、大妈的小声攀谈中听出,他们是一群聚会的同学,把博物馆选作了聚会的场所之一。

厦门大学的唐阳阳认为,博物馆是比较适合与朋友沟通交流的地方。“每个人的爱好不同,有的人喜欢运动,有的人喜欢游戏,但其他人可能并不喜欢,玩不到一块去。博物馆的包容性很强,它既有传递知识、激发讨论的功能,也有类似公园的休闲功能。我们不一定要看遍所有展品、背下几件文物的来历,而是去感受一种文化氛围,一起和朋友度过舒适的几个小时。如果某些展品可以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讨论,那便是锦上添花。”

博物馆的“博”不仅在于藏品,在现代社会,它在人们眼中的功能也越发广博。一项调查显示,66.13%的受访者认为到博物馆可以去观看、了解一些有名的展品,63.00%的受访者把逛博物馆看作一种休闲方式,61.69%的受访者想在博物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31.45%的受访者把和亲朋好友一起去博物馆当成一种社交方式,16.83%的受访者将博物馆视作完成打卡小目标的“必去之地”。

在何鑫眼中,博物馆正在成为一个文化跨界的空间。“很多博物馆会承办颁奖仪式、电影发布会等活动。博物馆里既有穿越时间的实体展品、文物模型等,也在主动和时下流行的社会文化相互联结,迸发出新的可能。”

“到博物馆去”不只是一阵风潮,它还可以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把博物馆纳入自己的生活,收获的将不只是快乐与惊喜,还有日常生活之外的“诗与远方”。

猜你喜欢

学姐展品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展品被盗了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学姐
知心学姐
Dear Incoming Freshman (from an Incoming Senior) 高中怎么过,学姐有话说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