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县琉璃洞石窟调查研究

2023-05-30周航

收藏与投资 2023年3期
关键词:保护病害现状

摘要:大同县琉璃洞石窟始建于明朝,从开凿至今共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但对琉璃洞石窟的调查研究尚属空白,对石窟的保存现状和窟内石质文物病害也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有鉴于此,本文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琉璃洞的分区、保存现状以及病害构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建议。

关键词:琉璃洞石窟;现状;病害;保护

大同县琉璃洞石窟开凿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①,但由于明代已处于石窟开凿的衰落期,开凿的石窟规模小且分布不集中,学者们对其保存状况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学界对于晋北地区大型石窟寺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对于中小型石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大同县琉璃洞石窟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对该石窟进行记录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利用建议。

一、琉璃洞石窟的地理环境

琉璃洞石窟位于大同县许堡乡大王村南约5000米的山崖上。大同县在晋北地区,为盆地地形,地势中间低两边高,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年均气温也不高,无霜期时间短,日照时间长。

二、琉璃洞石窟的文物构成及其现状

为了研究方便,本研究对琉璃洞石窟进行分区:上区为天主洞、中区为佛永洞,下区为菩萨洞,上区在山顶用石块筑基后砖券而成,中下两区依山开凿②。

(一)下区菩萨洞概况

菩萨洞分为左右两个石窟,均为夯筑而成。两个石窟之间以过洞相连,左窟稍大,右窟稍小。左窟主窟平面形似扇形,窟顶为穹隆形。长4.50 m,宽4.11 m,高2.52 m。附属洞窟平面形似长方形,洞窟内无造像,只有现代的彩色图画用来代替造像。右窟平面呈矩形,顶部为穹隆形,长4.25 m,宽2.91 m,高2.01 m。保存状况一般,形制比较完整。地面散落许多现代砖,无造像,当地人用彩色图画代替造像。

(二)中区佛永洞概况

佛永洞位于天主洞与菩萨洞之间,地理位置相对险要,菩萨洞通往佛永洞的路径是一条狭窄的山路。佛永洞包括一个主窟和四个附属洞窟,均为夯筑而成,主窟洞内残存一通重修碑记,年代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五个洞窟环环相扣,形似一个套间房。主窟长3.31 m,宽2.25 m。北壁佛龛内的佛像已经荡然无存,在北壁的西侧是一扇窗户。主窟的西壁上出现了佛龛的形状,但被砖泥堆砌封住。

(三)上区天主洞概况

天主洞为整个洞窟的最高处,为夯土筑成。洞窟上部类似军事堡台,地理位置险要,需要从中区攀登而上,并且通道极其狭窄。天主洞高2.65 m,长3.75 m,宽2.35 m。平面呈长方形,顶部为穹隆形。洞内无造像,在窟的顶部绘有八卦图的壁画,四壁绘有云气纹。洞内有供台及侧台,南侧有外墙。

根据文献资料与现场调查,共发现两通碑刻,均为《重修琉璃洞碑记》。第一通碑刻为玄武岩质,圆额方座,残高150 cm、宽60 cm、厚20 cm。大部分字迹漫漶不清,无法辨认。

残存的碑文为:“重脩碑记成化贰拾叁年住持僧□宽□善地五顷,东至峪口,西至□山,南至荆坡,北至□□。”③

从碑记中可以看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琉璃洞石窟由当地乡绅出资修建住持舍地而建,当时琉璃洞的规模很大,是当地一处重要的宗教信仰场所。

第二通碑刻位于琉璃洞内,玄武岩质,圆额方座,碑高150 cm、宽58 cm、厚20 cm。石碑两边刻有八仙图案。碑刻由当地文举觉罗汉教习李殿林撰文,其住持李垣奎丹书。李殿林是清朝重臣,并且是大王村本地人,故对琉璃洞的重修十分重视。碑文内容丰富,文笔精妙,书法精到,保存完好。

从碑记中可以看出同治五年(1866年)对琉璃洞进行了重修。重修由当地村民择选一德高望重之人主持,邀请当地能工巧匠绘制壁画,重妆塑像,这是琉璃洞的又一次大修,使琉璃洞内焕然一新。

三、琉璃洞石窟病害现状

(一)烟熏

菩萨洞左窟的烟熏主要集中在顶部,呈片分布,程度十分严重,面积可达到7 m2。

(二)片状剥落

菩萨洞左窟的片状剥落主要集中在东壁,程度严重,面积约为1.1 m2。

(三)裂隙

菩萨洞左窟的裂隙集中分布在西壁,程度十分严重,长度可达1.5 m,深度可达10 cm。

(四)起甲

菩萨洞右窟的起甲集中分布在墙体顶部,程度较严重,面积可达到0.5 m2。

(五)动物病害

动物病害集中分布在主窟的北壁的西侧窗户上,程度极其严重,面积大致为0.8 m2。

(六)人为刻画

人为刻画这种病害集中体现在天主洞的东壁,程度十分严重,布满整个壁面,面积大致为5 m2。

(七)颜料层脱落

颜料层脱落集中分布在天主洞的顶部,程度较严重,面积可达0.5m2。

四、琉璃洞石窟病害成因分析

(一)太陽辐射

太阳辐射是造成琉璃洞石窟内多种病害的原因。大同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且纬度较高,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导致石质文物表里层产生温度差异④。其次大同紫外线辐射致使岩石的矿物黏结能力迅速降低,那么风化破坏作用就会随之而来。

(二)风沙侵蚀

风沙侵蚀对琉璃洞石窟的破坏作用也不容小觑⑤。冬季冷空气南下进入大同,不仅引起气温骤降,还会造成严重冻害。大同县位于黄土高原东北边沿,春季大风常常带来大量沙尘甚至沙尘暴,对石质文物保存造成不利影响,而夏季七、八月间出现的雷雨大风,也会对石质文物产生危害。

(三)人为破坏

人为破坏是造成琉璃洞石窟多种病害的又一重要原因。“文革”时期破“四旧”,对文物进行大肆破坏,琉璃洞石窟也难逃一劫,佛造像的消失可能与人为打砸有关。除此之外,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和力度都不够,随意在琉璃洞石窟内乱写乱画,造成人为破坏。

五、琉璃洞石窟价值评估

(一)历史价值

从两通重修碑记中可以看出该洞窟的始建年代及后世重修情况,上区洞窟内残存的八卦及云气纹为道教史的研究增添了一定的图像资料。作为一个宗教糅合的洞窟,可以看出宗教在明清之际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艺术价值

从洞窟内残存的彩塑断块可以看出彩塑的大致轮廓和雕塑技法等,上区洞窟内残存的较为精美的壁画,采用工笔重彩画绘画技法,为研究明清美术史增加了鲜明的图像文本。

(三)科学价值

洞窟营造采用夯筑而成,夯块采用顺铺法,为研究明清之际晋北地区洞窟修建技艺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从壁画的绘制技艺和彩塑的雕塑技法可以为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增添实物资料。

(四)社会价值

琉璃洞作为大同地区重要的宗教信仰场所,是三教合一的重要见证,是人们消遣以及祈福的重要场所,是精神文明传承的重要纽带,现仍发挥着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六、琉璃洞石窟的保护与利用

(一)保护原则

1.保持原状的原则

保持原状指尽量不改变琉璃洞的外貌,维修面尽量控制在琉璃洞内部,这样做可以避免损坏琉璃洞的外部形象,又使琉璃洞得到加固;避免拆掉和增加,替代的原料务必使用同一时代的旧料,这样做可以保持琉璃洞石窟的原汁原味和它自身的独特性⑥。

2.修旧如旧的原则

将石窟补充完整和粉刷得焕然一新,这是欠妥当的传统做法。琉璃洞石窟具有较高的价值,它的原构原状以及形制为后代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石质文物每经过一次维修都会造成局部的损坏,对洞窟的形制同样构成破坏。因此,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⑥,使琉璃洞石窟能够延续寿命而非脱胎换骨。

3.外围环境要与石质文物本身相协调

琉璃洞石窟周围的原生环境,即使微不足道但也弥足珍贵,应该保存它的原始与朴素,不可以为了追求新意而破坏原始环境⑥。目前石窟周围的原生环境部分消失,并且有的文物构件与外观及其环境并不相称,应该逐步使石窟本体与外围环境相协调。

(二)保护方案

琉璃洞石窟规模较小且分布集中,这有利于对其实施集中管理与保护。在实施保护措施时需要全面地、多方位地考虑病害的成因,可以采取多种修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做到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保护。

1.改善气候条件

给琉璃洞修建保护性窟檐⑥。这样做可以有效防止暴晒,减缓石窟表面的风化剥蚀,减少恶劣天气因素对石窟的直接破坏。修筑窟檐时要把握构造形式、体量,尽量不破坏文物本身的历史面貌和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避免对石窟岩体本身造成干预,把保证石窟安全放在第一位。

2.改善环境条件

改善环境条件是保护琉璃洞的必要手段。在石窟窟顶、窟附近山体下做渗水、排水工程,有效预防水蚀对琉璃洞石窟的直接威胁⑥。其次,也可以从改善大环境入手,做好琉璃洞周围环境的绿化工作。大片的绿色植物可以防风固沙、降低风频,可以对琉璃洞石窟裸露在外的窟体形成直接的保护。

3.采用加固剂和防护剂

通过采用加固剂和防护剂的方式对琉璃洞进行保护。从大同县地区岩石特性出发,可以使用的加固剂有环氧树脂、PS-C等,也可以在石窟表面增加无机或有机高分子材料防护层防止继续风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琉璃洞石窟长期性、稳定性的保护。

(三)琉璃洞石窟的利用

琉璃洞石窟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比较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社会价值。针对琉璃洞的利用方式,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当地文物部门应加大对琉璃洞石窟的修缮力度,村民可以集资或号召社会募捐,加强对琉璃洞的日常维护保养。发展旅游业,让琉璃洞产生经济效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

周航,男,汉族,山西和顺人,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历史学。

参考文献

[1]王蕙贞.文物保护材料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张金风.石质文物病害机理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2):60-67.

[3]王文谦,曲延瑞.对于我国现行的文物保护原则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280.

注释

①大同市文物局:《大同文物集萃》,三晉出版社,2011年,第345页。

②梁斌龙:《三晋石刻大全·大同市大同县卷》,三晋出版社,2011年,第91页。

③张金风:《石质文物病害机理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年第2期第60-67页。

④王丽琴,党高潮,梁国正:《露天石质文物的风化和加固保护探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第4期,2004年。

⑤王文谦,曲延瑞 :《对于我国现行的文物保护原则的探讨》,《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27期第280页。

⑥苑静虎,石美凤,温晓龙:《云冈石窟的保护》,《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第5期第100-108页。

猜你喜欢

保护病害现状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