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画家吴昌硕“增贡生”考

2023-05-30尹苏桥

收藏与投资 2023年3期
关键词:吴昌硕

摘要:吴昌硕在乡试不第,出贡无望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出仕,不得已捐纳“增贡生”。晚清时捐纳制度规定由增生通过捐纳得到的贡生称为“增贡生”,由附生捐纳所得的贡生为“附贡生”。吴昌硕病逝后的《讣告》上将其科举功名说成是“附贡生”,这是不严谨的表述,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关键词:吴昌硕;增贡生;捐纳;附贡生;廪膳生;增贡生

1927年11月29日晨,吴昌硕病逝于上海寓中。其《讣告》云:“……诰授中宪大夫,御赐福、寿字,四品衔,江苏补用,直隶州知州,候补知县,署安东县知县,附贡生,昌硕府君……”①《讣告》中的各种封赐官衔后的“附贡生”是吴昌硕的科举功名。但是经考证,笔者认为《讣告》里的“附贡生”是误写,正确的称谓应该是“增贡生”。

“学而优则仕”是古时儒生所企望的理想人生境界,俞樾甚至将其列为评判一个人能否成为合格士大夫的标准。他曾说:“士之大端,惟学惟仕,苟不兼优,何以言士。”②也就是说,士大夫如果不能兼顾做学问和做官这两件事,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士大夫”。“惟仕惟学”既是吴昌硕的毕生追求,也是其祖上对后辈的殷切期望。“我吴世代簪缨,不能因我而绝,盖无改于父之道也。一月安东令,犹人子偿其夙逋耳。”③但是清代生员要想做官,必须中举或者出贡。“府、州、县学生员,非应乡试或出贡,不能以正途入仕。”吴昌硕在求取科举功名的道路上坎坷异常,始终未能遂愿,不得已只好通过捐纳“贡生”来获得出仕的资格。

本文通过对晚清科举制度、出贡制度、捐纳制度等人才选拔制度的研究,结合吴昌硕的年谱履历,运用原始材料,从吴昌硕捐纳贡生的原因、类别、待遇以及不甘于“增贡生”的举措等四个方面分析吴昌硕捐纳贡生的前因后果。

一、捐纳贡生的原因

(一)乡试不第

清代科举考试有严格的时间规定:“童试三年两考,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乡试三年为一科,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万寿、登极各庆典加科者曰恩科”。

我们通过考察清代科舉考试的时间,基本可以推算出吴昌硕的科举轨迹。吴昌硕考中秀才后的第二年即同治五年(1865年),是丙寅科试年,第三年即同治六年(1866年),是丁卯乡试年。吴昌硕由于“学殖荒落”,自然无能力参加丁卯乡试,故他入学的前三年还是以师学为主。“同治五年(1866年)丙寅,始从同里施旭臣受诗法,同时广泛深入学习名家书法、篆刻、尤好金石学。”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吴昌硕的父亲吴辛甲去世。“二月十八日,父辛甲卒,享寿四十八岁。”④吴昌硕要尊礼制为父守孝三年。“与居父母丧者,俱不许入试。”清袭明制,生员在丁忧期间,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吴昌硕因此错过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岁考、同治八年(1869年)己巳科考和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乡试。吴昌硕只能参加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癸酉乡试。

虽然目前没有资料能证明吴昌硕参加了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癸酉乡试,但我们通过以下三件事可以反推出吴昌硕参加了癸酉乡试。

首先,同治十二年(1873年)是癸酉乡试年,吴昌硕和同窗好友施浴升在当年三月就到了杭州,拜访了自己仰慕已久的经学大师,诂经精舍的山长俞樾。俞樾的《春在堂日记》载:“同治十二年三月庚子……施君浴升,吴君俊卿来。”施浴升在这年八月乡试中了举人,“同治癸酉领乡荐”。吴昌硕和施浴升早先去杭州的目的就是备考八月的乡试,只不过施浴升中了举人,吴昌硕落榜。

其次,吴昌硕的长子吴育在这年正月出生。“元旦,长子育生,乳名福儿,朱正初有诗贺之。”此时,吴昌硕家贫,几无隔夜之米,继母、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食不果腹。吴昌硕却离家到了杭州,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为了参加这年的乡试。

再次,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时任安吉知县的刘兰敏为新编《安吉县志》撰写序言。“同治十二年仲冬(阴历十一月)之吉,知安吉县事刘兰敏瑾序。”这也意味着新编《安吉县志》已经基本编撰完成。《安吉县志》载:“吴俊卿,字芗圃,鄣吴村,增生,例授训导。”⑤可见吴昌硕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一月之前就已经捐纳了贡生。这里的“增生”不是增广生,而是增贡生的简称。清代生员只有成为贡生或者考中举人才能具有“候选训导”的资格。吴昌硕因丁父忧,没有参加同治九年(1869年)的乡试。如果不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乡试落榜,吴昌硕又怎么能甘心捐纳贡生呢?吴昌硕捐纳贡生,也反证了他在癸酉乡试中不第,不得已被迫走了“异途”捐纳贡生。

(二)出贡无望

清代“贡生凡六:曰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前五种称“五贡”,也称为“正途”。“恩、拔、副、岁、优,时称‘五贡,由此者谓之正途,所以别于杂流也。”关于“五贡”的出贡方式,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载:“岁贡,府、州、县学廪生食饩十年后,挨次升贡者曰岁贡……清代因明制,凡遇国家庆典或登极颁布恩诏之年,以当贡者充之曰恩贡……唐宋均有拔萃科,至明选贡之制,始有拔贡之名……优贡之选,与拔贡并重……副贡乃乡试之副榜,可以直接解送入国子监读书,不由学政选考,明万历五年以乡试备中之卷,填入副榜,不定额数。”

贡生虽然看上去名目繁多,但却有着严格的名额限制和选拔程序。清末安吉县生员出贡名额是“每三年挨贡二名。”县学生员出贡并非易事。五贡中的“岁贡”相对其他四种“贡生”,出贡门槛较低。但生员想取得“岁贡”资格,首先需要晋级为“廪膳生”。“非廪膳生久次者,不得充岁贡也。”廪膳生资格的获取也非易事。“清代廪增皆有定额。岁科两试生员取一等前列者,遇本府、州、县廪生或年深出贡,或考取优贡、拔贡,或中举人副榜,或捐贡、或丁忧、病故等出缺者,皆按名次先后,顺序递补。”生员晋级为廪膳生后,还需在“提学官在任三岁,两试诸生”中长年保持“廪生”资格,才能按照食廪时间先后顺序被推选为岁贡。

廪膳生不仅能享受官府发放的肄业津贴,“岁发廪饩银四两,在本府、州、县儒学署领取,故曰廪保亦曰廪膳生”,同时也是一种特殊荣誉,会被载入个人的生平履历。吴昌硕的父亲吴辛甲就是“邑廪生”。《吴氏宗谱》载:“渊四子辛甲,号周史,又号如川,邑廪生,咸丰元年辛亥恩科举人,截取知县。”附生要晋级为廪膳生虽然比较难,但是比起中举或出贡来相对还是容易一些。清晚期安吉县学各生名额如下:“县学岁科两试,额取文生十六名,广永额一名,岁试取武生十二名,廪膳生额二十名。”虽然安吉县有廪生二十名,但吴昌硕自始至终都没有取得过“廪生”的资格,没有廪生的资格,出贡也就几乎不可能了。

吴昌硕科举不第,出贡无望,他要想取得出仕的资格,只能寄希望于捐纳贡生一途。

二、捐纳贡生的类别

吴昌硕是县学生员,按照惯例可以纳赀捐“贡生”。“由廪、增、附生或俊秀监生援例报捐贡生者,曰例贡。”生员捐到“例贡生”的功名是继续捐纳出仕的前提条件。“凡捐纳入官必由之。”“例贡”是报捐贡生者的通称。根据生员报捐时的身份不同,“例贡”又分多种。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载:“廪贡,指‘廪膳生员纳捐成为贡生者;增贡,官学中的增额学生‘增生纳捐成为贡生者;附贡,官学中的候补学生‘附生纳捐成为贡生者;庶民监生纳捐成为贡生者……被称为‘例贡(捐买的贡生)……”

吴昌硕捐纳的是例贡生里的哪一类呢?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吴氏宗谱》载:“辛甲次子,俊卿号昌硕,又号苦铁,增贡生。江苏同知直隶州,补用知县。”⑥沈汝瑾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撰写的《仓公事略》载:“试补增生,宦游吴中。”⑦从以上文献看,吴昌硕是“例贡生”里的“增贡生”。我们也由此可知吴昌硕在捐贡生前,是生员里的“增广生”。“生员色目,廪膳生、增广生、附生。初入学曰附学生员。廪、增有定额,以岁科两试等第高者补充。”

吴昌硕的《讣告》中将“增贡生”写为“附贡生”,是特別不严谨的,虽只有一字之差,却将吴昌硕的“生员”等级搞错了。附生、增广生、廪膳生是不同等级的生员,他们所享受的待遇是不同的。这点从不同生员捐纳贡生时所花费的银两上可见一斑。光绪十六年(1890年)《造送浙江赈捐第十三次请奖各捐生履历银数底册》载:“骆树棠,附生,捐贡生,捐纳额72两……王永森,入学后补增,捐贡生,捐纳额60两……沈善成,岁试入学岁试补廪,捐贡生,捐纳额54两。”吴昌硕在比这份记录早17年前捐纳增贡生,其捐纳所需白银应该在60两以上。

三、捐纳后的待遇

吴昌硕在捐纳贡生后被援例授予“候选训导”。“吴俊卿……增生,例授训导。”⑧《孝丰县志》载吴昌硕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撰写的《鄣吴村义冢碑记》一文,其落款是“邑人训导吴俊卿撰 同治十三年立”。“训导”是协助教授、学正、教谕等管理教学工作的从八品文官。“教授、学正、教谕,掌训迪学校生徒,课艺业勤惰,评品行优劣,以听于学政。训导佐之。”“训导,从八品。”吴昌硕被授予的“训导”,不是实授官职,甚至连“候补训导”都不是,只是一个具有成为训导资格的“候选训导”。吴昌硕要想成为真正的训导,必须经过复杂的铨选程序,即使被选为训导,也需要经过一个更长时间的“候补”,等待前任出缺,他才能上任。吴昌硕的安吉县学同年张行孚举人出身,靠捐纳得“鹾尹”小官,却依然候补了十年才得缺。“同治九年举人。捐官,在扬州候补十年。”吴昌硕只是生员捐纳的增贡生,得官难度可想而知。

四、不甘于增贡生

吴昌硕捐纳的“增贡生”,虽然也有入仕的资格,但属“异途”。清代官场上“异途”出身的人,很难被重用。即使走上仕途,也只能为“佐贰”一类的低级官吏,升迁的机会很渺茫。“凡异途出身之人,不得以正印官用……其例贡生非由廪善生员者不与。非监生出身,但由俊秀捐输得官者,止授从九品,未入流。”

此外,《安吉县志·选举表》根本就不接受“增贡生”吴昌硕,吴昌硕的名字被归入了《安吉县志·恩秩表》中,说明吴昌硕能被记载,不是因为其科举文章做得好,而是朝廷的恩典。这对于出身科举世家的吴昌硕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讽刺。

吴昌硕虽然家道中落,然不坠青云之志。“男儿好身手,何不拔剑舞。”⑨他自然不会甘心在功名上止步于“增贡生”。光绪元年(1875年),因皇帝登基大典,朝廷特开乙亥恩科。吴昌硕再次赴试,这次他还抽空看望了流落杭城的恩师潘喜陶。“俊乙亥赴试武林,见先生于邸舍,鬓发已白,为之黯然。”这句话明确记载了吴昌硕曾参加乡试,也证明了吴昌硕并非考中秀才后就绝意科场。遗憾的是,乙亥乡试中吴昌硕再次落榜。

五、小结

吴昌硕在乡试不第、出贡无望的情况下,审时度势,捐纳了具有出仕资格的增贡生。他在第二次参加乡试落榜后,彻底放弃了科举一途,“买舟湖海游”走上了鬻艺交游的求宦之途。“增贡生”的功名后来助力了吴昌硕在苏州捐纳入仕,开启了他30年游宦鬻艺的生涯。

作者简介

尹苏桥,江苏连云港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

注释

①吴昌硕:《吴昌硕作品集》,日本篆刻家协会篆社、书法篆刻研究会,1994年版,第177页。

②(清)吴云:《两罍轩尺牍校注》,马玉梅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22页。

③朱关田:《吴昌硕年谱长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

④朱关田:《吴昌硕年谱长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

⑤《安吉县志·恩秩表》,卷十一,同治十三年(1874年)编。

⑥《吴氏宗谱》,吴昌硕主修,卷十,《金麓本支玒八公支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⑦朱关田:《吴昌硕年谱长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31页。

⑧《安吉县志》卷十一:《恩秩表》,同治十三年(1874年)编。

⑨吴昌硕:《吴昌硕诗集》,童音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20页。

猜你喜欢

吴昌硕
吴昌硕论画家素养
吴昌硕的古砖收藏
金石力 草木心
——吴昌硕与上海
那人不值得(外一则)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一代绘画大师吴昌硕
吴昌硕石鼓文风格成因及影响
吴昌硕与潘天寿的忘年交
用劲刻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