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珍贵影像数字保存方式漫谈

2023-05-30张雨欣

收藏与投资 2023年3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文化传承

摘要:我国非遗文化品类繁多、形式多样,并通常以无形的方式存在,在老一辈大师的言传身教中得以延续和发展,致使传统非遗文化无论是在呈现方面还是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都具有较大难度。另外,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一些短視频制作平台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盲目迎合受众心理,恶搞经典、歪曲历史这种泛娱乐化现象越发严重,甚至出现低俗混乱的趋势。在泛娱乐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非遗文化却因缺乏推广,不少非遗文化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面临失传、断代危机。因此,利用新媒体时代影像模式助力非遗文化保存在当代显得尤为重要。纪录片作为一种以展现真实为本质的艺术形态,通过采用视与听相结合的方式,不仅真实地向大众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并且能够极好地保留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增强了非遗文化推广、普及的可行性。在新媒体时代,传统非遗文化走上微纪录片创作的传播发展之路,采取当下更简洁、精炼的短视频传播方式,在更好地保留珍贵非遗影像资产的同时,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形式,为非遗文化注入了活力,使非遗文化的保存及传承都得到了改进。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非遗文化;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但在泛娱乐化的现代社会,如何促进非遗文化的时代化创新和传承,是我们需要深刻探索的问题。我国民族非遗资源品类繁多,独具特色。创新性传承非遗,运用“融媒体+非遗”等新型传播手段展开非遗传承对策的探寻,在促进传统非遗文化发展的同时还有助于了解传统非遗文化的深刻内涵,传承文化,提高非遗文化影响力,促进非遗文化自信的培育。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多种传播媒介的出现,如何在创新性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更多地维护传统非遗内容及内涵,值得我们探索。制作相关纪录片,在保存非遗文化珍贵影像资源、留下非遗文化、技艺传承教学数字媒介的同时,通过数字化拍摄记录相关教学情景,可以扩大非遗传承的时间宽度与空间广度,减缓甚至防止传统非遗文化的亡佚。

一、纪录片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目的

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在社会众多领域得到广泛推广,将数字媒体艺术形式应用于非遗文化传承,不仅有利于推进传统媒体形式的有效创新,还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发展路径。因此,本文从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之一的纪录片内涵特征入手,由点到面,逐步阐述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非遗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传承意义。通过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目的,明确纪录片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意义,探寻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在非遗文化中的应用价值,寻找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在非遗文化中的新型发展路径及创新传播方式。

纪录片是以现实的客观世界为基础,在表现现实的基础上,结合艺术进行加工,以展现真实的传播方式。非遗与纪录片的融合发展,推动以传播促传承的发展模式,为非遗的长远发展创造更多可靠途径与有益条件。纪录片不仅可以让非遗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同时也使传播与传承有了更多元化的方式,能使大众更好地了解非遗,进而获得大量的关注与发展可能,充分利用融媒体线上加线下的联动传播特性,研究非遗“纪录片+创造性转化及发展”的新途径,以新媒体纪录片宣传为依托,复兴传统手工艺,进而产生新的客源群体,实现消费群体的互补和叠加,将会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遗,促使国家非遗文化绽放璀璨的光芒。非遗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对树立民族自信,促进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非遗,人们只有在了解之后,才会更有兴趣、有热情去关注它并主动自发去传承它,非遗在受大众喜爱的氛围下才有更广阔的传承发展空间。今天,以传播文化促传承尤为重要,静态保护固然重要,但活态传承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新媒体时代为这一思路提供了更多实施路径,拓宽了非遗的传播途径,以便捷通俗的方式推广着非遗的传播发展,同时开拓了非遗发展新道路。

二、纪录片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非遗与以保留传承人记忆中的知识和长期积累的秘诀为基本特征的纪录片相结合,不仅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一种似乎取之不尽、内蕴饱满的可选题材,也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将深藏于角落的传统技艺、民间风俗、民族艺术等非遗浇灌出的花儿带入公众视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呈现形式,不仅是作为人类智慧结晶和创造力源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是优秀的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最近上映的《非遗传承,少年敢当》的系列纪录短片,好评如潮,导演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年轻主人公刁宽的故事。他在幼时右手受伤,导致右臂和手掌残疾,成年后,当别人都不看好他学竹编时,他用3个月时间就掌握了剖篾的全套工序,成功打破偏见,颠覆众人的认知。这种将个人事迹拍摄成纪录片,以人为出发点的传播方式引导大众关注非遗文化,让人感到新鲜却又印象深刻。通过充分展示民间艺术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性,既完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记录,又体现了人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这些技能与纪录片结合,从而使得这些古老的非遗文化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同时,运用纪录片记录能够使无形的非遗技能得以传承并最终呈现出来,让其在生活中找寻到自己存在意义的同时又能够让观众产生认同感。纪录片的价值和作用在于将这种工艺遗产的非物质性转化为客观、真实的记录影像。

三、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在非遗文化中的应用价值

传承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艺术形式是纪录片,在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濒临流传困顿、继承和传播状况有限且中止不前的时候,引发人们关注的最直观且有效的方式是制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培养一门手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存在于代际延续中,需要时间、文化和情感的磨合。从形式上看,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的关键差别在于整部影片的时长,但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微纪录片的艺术创新、传播手段都对传统纪录片进行了倾覆式的改变,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更易被大众所接受的原因就在于微纪录片凝练、简洁、叙事主题集中,且焦点明确。另外,当代短视频盛行,剪映等大量短视频剪辑软件的出现,打破了微纪录片创作技术壁垒,吸引了大量的普通市民参与到非遗纪录片的制作及传播中,实现了非遗传播从小众化、专业化向普及化、普遍化转化,加之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下,人人具有多平台展示的条件,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播。另外,非遗传承若仅依靠传承人的言传身教,以一己之力很难实现广泛传播,长此以往,会使大量非遗技艺细节流失。因此,运用新型传播技术结合纪录片的形式,可使非遗传播方式更加鲜活。在影像传播发展中,纪录片的核心拍摄理念是着力表现事物发展形成过程中最真实的场景,运用纪录片形式对非遗展开拍摄,拍摄所用的摄像机以第三者的视角,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这样其真实性才更为可靠,这不仅仅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另一个关键在于依托纪录片的传播、记录方式,可以有效地突破地域、观念不同对于非遗文化传播的限制,从而达到加强文化传承与文化互相交流的效果,使得非遗文化在交流与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取长补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

四、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在非遗文化中的发展路径

我国非遗文化的發展是一个长期且需要不断进化的过程,它存在于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活动之中,不仅需要长时间的濡染、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还需要民族情感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们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所创造的艺术结晶,精湛的非遗文化手工技艺又因为手艺人的传承而被赋予了生命力,同时具有了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埋没,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紧迫的问题。通过非遗传承影像化记录与文化保护的结合可以提高保护工程的质量,填补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的许多空白,同时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推广,进一步加强了国家文化发展建设。通过拍摄纪录片的方式来了解非遗传承人精湛的制作技艺,了解传承人手艺传承的故事,以及手工制作的工作环境,不仅有助于探索非遗文化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也更能挖掘它作为一个载体,在一个个体的生命中,乃至在一个继承非遗的家庭中所代表的含义,有助于实现对传统文化手工艺的传承推广,保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

五、结语

纪录片的魅力来源于其依托的现实基础,少量人为艺术加工创新的创作方式,使一切动态信息的成分凝结成影像,是纪录片创作的契机。非物质遗产艺术和技能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需要通过外在媒介蕴无形于有形。纪录片的传播方式恰恰做到了这一点。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渗透,大众运用影像记录的水平也达到了最高峰。大众通过电脑、手机等新兴媒体方式实现信息传播,因此,运用纪录片为传播载体的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的方式创造了新的、更广阔、全面覆盖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需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时代纪录片的形式,对民族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有效传播。

作者简介

张雨欣,女,汉族,江西宜春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动画数字媒体。

参考文献

[1]张卓然.纪录片《味之传承》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2]何志武,马晓亮.融媒体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微纪录片传播[J].中国编辑,2022(9):42-47.

[3]彭静,杨润忠,杨建安.新媒体时代非遗题材纪录片的视听构建艺术研究—以系列纪录片《承传》为例[J].电视技术,2021(12):20-23.

注释

图源:视觉中国旗下网站VCG.COM。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