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慕课学习者黏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3-05-30王勃然李月田立莹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3期
关键词:展望慕课影响因素

王勃然 李月 田立莹

摘    要:慕课的“高注册率”与“高辍学率”一直是慕课建设者与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这种“双高”现象的背后既反映了学习者对慕课的强烈需求,也反映了慕课对学习者的低效保留。文章基于文献分析法,对2015—2021年间关于慕课学习者黏性影响因素的国内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分析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慕课;学习者黏性;影响因素;展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3-0028-04

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是一种结合互联网资源的新型教育学习模式,以课程免费、资源多元化、课程易用性、课程受众广等特点给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受国家号召及国际慕课平台建设的影响,国内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相继推出了“学堂在线”“中国大学生MOOC”“超星慕课”等慕课平台,吸引了许多人进行注册。与此同时,受新冠疫情影响,慕课的利用率大大提高。202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我国慕课数量已增至3.2万门,学习人数达4.9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值得反思的是,慕课注册人数的持续攀升并没有带来良好的完成度。数据显示,只有6%的学习者完成了所有选课,15%的学习者完成了部分选课,其他绝大部分学习者都没有完整学完所选课程,甚至有67%的学习者一门课程都没有学完。究其原因,慕课的学习者黏性不容忽视。起初,“黏性”这一概念多见于经济领域(即客户黏性)和网络领域(即用户黏性),它反映的是客户对某产品、用户对某网站或应用软件的忠诚度、依赖感和持续使用意愿或行为,以及产品、网站或应用软件吸引和保留客户或用户的能力。付久强借助计划行为理论与顾客价值理论构建模型,探讨了影响移动应用用户体验模式的因素,包括基本维度里的用户感知移动应用使用质量与产品质量模式因素,以及核心维度里的沉浸体验、习惯与主观规范模式因素[1]。党伊玮等人以抗拒理论为基础,发现自由威胁和感知侵扰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沉浸体验,沉浸体验又会正向影响用户黏性[2]。这些研究展现了用户黏性影响因素研究的基本类型、思路和方法,对慕课学习者黏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习与借鉴意义。

2015年开始,国内学者逐步将黏性融入到慕课教育领域,提出了“慕课学习者黏性”这一概念,并展开了关于其影响因素及模型构建的系统研究,旨在为提高慕课学习者黏性提供策略,促进慕课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中国知网2015—2021年这7年间与慕课“学习者黏性”“持续使用意愿或行为”“影响因素”“提升策略”主题相关的文献,总结和归纳了影响国内慕课学习者黏性的综合因素,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一、国内慕课学习者黏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一)相关研究主要方向与方法

文章将文献的研究方向归类为“学习者黏性影响因素”“持续使用影响因素”“策略研究”“影响因素个体研究”这4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研究方法(表1)。虽然文献被分为不同的类别,但都是围绕“提高学习者黏性”这一核心目标展开的。前3个方面的研究是从宏观上探讨有可能涉及的所有影響因素,而最后一个方面是从微观上进一步探讨某一影响因素的子因素。比如,若满意度可以正向影响学习者黏性,那影响满意度的子因素又包括哪些呢?

可以看出,相关研究体现了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但定量研究的比例高达85%,是主要的研究方法。此外,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是大多数定量研究采用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基于此,各定量研究的基本研究思路也大致相似,可总结如下:提出研究问题、相关文献回顾、选取理论基础、构建模型、提出假设、发放问卷、收集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议。

(二)相关研究主要模型构建

在上述定量研究中,模型构建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用于解释黏性的形成机制,而任何模型的构建都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因为理论基础决定了要引入哪些影响因素变量,决定了模型的基本构造。通过分析相关文献,作者发现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期望确认模型(ECM-ISC)、技术接受模型(TAM)、顾客满意度模型(CSI)是最常用的理论模型,多数研究都是在其一或其二的基础上确定相关变量。

1.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期望确认模型(ECM-ISC)

期望确认理论(ECT)最早应用在经济领域,用来解释消费者持续购买意愿或行为的形成机制。后来,根据消费者与信息系统使用者之间的相似性[3],将ECT与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相结合,提出了ECM-ISC模型,该因素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基于期望确认模型,张哲等人分析得出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学习满意度、期望确认程度均对学习意愿产生积极影响[4]。杨根福以信息系统理论为基础,引入自我决定理论中的内在动机和基本心理需求因素,发现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满意度、内在动机及慕课设计因素对慕课学习者的使用意愿影响显著[5]。

2.技术接受模型(TAM)

TAM模型用来研究用户初次网购的计算机使用行为,它将使用意向与使用行为进行了区分(图2)。

由于慕课学习者与信息系统使用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以上两种模型在后续研究慕课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中具有很强的普适性,是众多研究选择的理论基础。如结合ECM-ISC、TAM、马斯洛需求理论及用户体验理论构建模型;根据TAM模型的相关调节理论,得出学习意愿与学习行为显著正相关,主观规范、地位改变、学习适用性、学习绩效、结果展示性5个因素与感知有用性正相关[6];利用TAM模型,分析得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感知成本,以及感知风险对感知价值有显著影响[7]。

3.顾客满意度模型(CSI)

顾客满意度模型可以为学习者满意度的研究提供借鉴,而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ACSI),如图3所示。

宋琴琴以ACSI为基础,借鉴中国顾客满意度模型(CCSI)和需求层次理论、用户体验理论、期望确认理论、感知娱乐理论来构建模型,探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慕课学习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8];夏昉等人以ACSI的6个变量为基准,并根据大学生慕课使用的维度特征将顾客抱怨与顾客忠诚合并为顾客忠诚度,构建了医学院校学生学习满意度模型[9];吴华君等人结合ACSI与ECM模型,构建了学习支持服务对慕课课程持续学习意愿的影响模型[10]。

此外,文章分析发现,模型构建并不总是以某个模型为基础的,如李祎茜等人就只以归因理论为指导构建了模型,探讨能力归因、努力归因、任务难度归因及运气归因对感知价值和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11];陈辰则选择沉浸体验理论和涉入度理论来构建模型,以认知涉入和情感涉入为切入点,探讨沉浸体验对学习者黏性的影响[12];朱小栋等人结合了依恋理论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探讨社会系统对情感依恋、技术系统对功能依恋及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13]。可见,各个研究的模型构建既有相似也有不同,其中理论基础的选取关系到研究的创新所在。

(三)相关研究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指的是对慕课学习者黏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总结,这也是相关文献的重点。文章总结出28个对黏性或持续使用意愿和行为有影响的因素,并将它们分为“主体因素”“心理认知因素”“平台因素”“外部环境因素”4个方面,其中主体因素占比21%,主要包括个人能力、个人努力、学习风格、内在动机、学习参与和学术融合等;心理认知因素占比46%,主要包括满意度、绩效期望、沉浸体验、认知涉入、情感涉入、功能依恋、情感依恋、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交互性、感知愉悦性、期望确认度和自我效能感等;平台因素占比18%,主要包括任务难度、系统质量、信息质量、远程呈现和个性化服务等;外部环境因素占比15%,主要包括转换成本、社交融合、外界环境和口碑传播等。

1.主体因素

主体因素是指与学习者自身相关的因素,如个人的身心状态与学习状况。个人的能力、努力程度通过感知价值对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努力都会正向促进学习行为。同时,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内在动机也可以直接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愿,但学术融合,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业表现和智力发展,通过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持续使用意愿[14]。此外,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也会影响后续的持续使用意愿,若学生能主动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互动,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学习参与程度也会加强[15]。

2.心理认知因素

心理认知因素占比最高,涉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知或认知情感,如学习者对平台管理、课程设计是否满意,思考所学课程是否有用、学起来是否容易,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感到愉悦等。满意度是最常出现的中介变量,它直接且正向影响学习者黏性,同时又受其他因素影响。比如,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度和感知易用性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学习者黏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交互性又通过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和感知愉悦性通过内在动机间接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愿。学习者的情感涉入和认知涉入都对沉浸體验有显著正向影响,沉浸体验与学习者黏性也呈正向相关,而学习者对慕课形成的情感依恋和功能依恋也对持续使用意愿有积极影响。

3.平台因素

慕课平台的管理、服务,以及课程的设计、难度、质量等都会影响学习者的使用感受。如慕课平台的系统质量和信息质量正向影响学习满意度,则说明学习者对平台的使用感和课程的质量都有着较高的要求[16]。适当的任务难度,即课程内容和课后练习,可以给学习者带来更轻松愉悦的学习感受,进而增强持续学习的意愿。同时,平台的个性化服务和远程呈现能够促进学习者对慕课的功能依恋,进而提高持续学习意愿。

4.外部环境因素

除学习者自身因素与慕课相关因素外,外部环境也会对学习者产生影响。由于更换或放弃课程会给学习者带来时间和精力上的损失,所以转换成本的高低会对学习者黏性产生一定影响。外界环境若是对学习者不利,则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意愿。此外,与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交互作用有关的社交融合会正向影响学习者满意度,慕课的口碑传播会正向影响学习者的情感依恋,通过间接作用进一步影响学习者的持续使用意愿。

综上所述,个人特征、个人心理、平台建设和外部环境因素是影响学习者黏性的主要因素。针对研究结果,学者纷纷为学习者黏性的提升建言献策。从课程方面,应优化课程设计、提高课程质量、教师与学生要加强沟通交流,增强互动性,打造前沿、多样、实用的课程体系;从学习者方面,应注重自我效能和感知价值的提升,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沟通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能力;从平台建设方面,应注重学习者的使用需求,使平台易操作、安全性高、体验感强,形成良好的社会口碑,等等。

二、现有国内慕课学习者黏性影响因素研究的不足

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不可否认,它们将黏性放置于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为我们提供了国内慕课学习者黏性影响因素研究的基本思路,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研究内容不够精准全面。学者对学习者黏性或持续使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共识,在不同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总体较为分散,不成体系,研究质量参差不齐,研究结果存在交叉重叠。在关于持续使用意愿或行为的研究中,大多以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为主,鲜有学者研究持续使用行为。同时,影响因素的正向作用研究也明显多于负向作用研究。

第二,研究方法比例失衡,以问卷调查等定量研究为主,缺乏定性研究。另外,大多数研究存在群体单一、不具代表性的明显缺陷。如在调研样本的选择上,多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忽略了社会学习者。

第三,研究模型的构建存在“复制化”现象,普适性不高。因为研究思路大致相同,所以有些研究在简单更换调研对象与理论基础后直接在他人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少数变量来构建模型。此外,以纯理论为基础构建的模型大多比较简单,即使研究者已经尽量考虑周全,但随着慕课的发展,影响因素变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对某些潜在变量的遗漏无法避免,亟须构建多因素、多维度的分析模型。

三、国内慕课学习者黏性影响因素研究展望

鉴于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未来研究应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模型构建的普适性和研究内容的全面性等。

首先,应增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加强对定性研究或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方法的重视。不只是扩大调研样本,由于慕课学习者在学习时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所以也要重视学习者的主观表达。面对面交流相比问卷调查会更有利于学习者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能更及时、准确记录学习者的看法和情绪,为研究提供更温暖、更全面的数据。其次,未来研究在模型构建上应推陈出新,拓宽思维,努力打造普适性强的本土化经典模型。未来研究不免还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理论,不同理论会带来不同的模型。研究者应深入学习挖掘相关理论之间的关联,完善、融合ECM-ISC、TAM及CSI等模型,以构建出适应国内慕课学习者黏性的多因素、多维度模型。最后,应加强微观因素的研究,促进研究体系的建设。如果把影响学习者黏性或持续使用的因素看作一级研究对象,那么探讨这些影响因素背后的子因素便是更深层次的二级研究对象。追根溯源有利于完善研究思路,推动学习者黏性影响因素的体系构建。

慕课成为在线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在国内获得广泛应用,但其高注册率、低完成率的问题已经成为了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而改善学习者黏性是提升慕课课程质量和效应的一种重要方式。未来研究应在全面总结学习者黏性主要影响因素的同时,解释大规模退课现象背后的原因,构建多因素、多维度学习者黏性影响因素模型,有针对性地解决慕课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付久强.促进移动应用黏性的用户体验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2] 党伊玮,石贵成,张鸿敏.沉浸体验与广告耐性:如何提高内容网站浏览者的黏性?[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0,40(4):91.

[3] 李爱霞.MOOC学习者黏性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4] 张哲,王以宁,陈晓慧,等.MOOC持续学习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改进的期望确认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5):34.

[5] 杨根福.MOOC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1):108.

[6] 方旭.MOOC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3):52.

[7] 刘锦宏,安珍珍,徐丽芳.MOOC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1):73.[8] 宋琴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MOOC学习者满意度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9.

[9] 夏昉,葛楠,刘金萍,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吉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慕课满意度状况研究[J].医学与社会,2020,33(12):128.

[10] 吴华君,司文秀,韩广欣.学习支持服务对MOOC课程持续学习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ACSI-ECM模型的视角[J].成人教育,2021,41(3):27.

[11] 李祎茜,陆林玉,郑佳阳,等.基于归因理论的MOOC持续学习的策略研究:以中国大学MOOC为例[J].电子商务,2018(3):93.[12] 陈辰.“互联网+”视域下MOOC学习者黏性探索:以沉浸体验为视角[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23(2):109.

[13] 朱小栋,王亚非,邓光辉,等.MOOC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9):10.

[14] 杨起虹.MOOC学习者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8.

[15] 张玉荣.混合式教学中学习参与对线上学习平台持续使用意愿影响研究[J].高教学刊,2019(14):60.

[16] 刘博楠.关于国内外MOOC平台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8.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1-12-17

修回日期:2022-03-14

作者简介:王勃然(1972—),男,江西黎川人,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外语教育、认知语言学等。

基金項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外语类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者黏性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模型建构”(19BYY230);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重点项目“大学外语慕课学习者黏性评估标准研究”(2020LN003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外语类慕课的学习者黏性评价体系及提升路径研究”(N2015003)

猜你喜欢

展望慕课影响因素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