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时候是“社牛”,为啥长大了成“社恐”

2023-05-30栾川

现代家长 2023年5期
关键词:社恐性格内向外向

栾川

父母也许没有告诉过孩子应该如何待人接物,但父母的行为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行为的反馈也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孩子的沉默寡言令人恼火,我恨不得扒开他的嘴,看他的舌头还在不在!”

小秦是一名初三男生,平时少言寡语。一天,英语老师在早自习时检查学生背课文情况,小秦明明会背,却不愿大声地背。老师鼓励、逼迫都不管用,于是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哎呀,你真是一个闷葫芦!”调皮的同学起哄,给小秦取了一个绰号:葫芦。

妈妈翟女士对小秦的状态十分担忧:“孩子这么内向,就是传说中的‘社恐(社交恐惧症)吧?会不会影响他升学?”

更令翟女士不解的是,小秦小时候可是妥妥的“社牛”(社交牛人)。他很喜欢与人交流,不仅跟小朋友、小朋友的家长、幼儿园老师都聊得来,而且跟陌生人搭讪也不怯场。

翟女士举例:“小秦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下午接他回家,总要顺路去菜市场买菜,一来二去他就跟摊主们混熟了。后来您猜怎么着?摊主们一见他就笑着喊他的小名,我倒成了陪衬。我挑菜的时候,他奶声奶气地来一句‘便宜点吧,人家没有不答应的。”

在家里,小秦是个话痨,小嘴巴巴地说个不停。翟女士说:“我和老公都不爱说话,感觉我家的话都让孩子一个人说了。有时候我觉得,他说话的声音就像我家的背景音乐。”

奇怪的是,上小学以后,小秦渐渐话少了,到了三年级,一天说不了三句话。如果翟女士问他话,他就用点头、摇头来回应,实在需要张口,也是用“嗯”“好”来敷衍。

“孩子的沉默寡言令人恼火,我恨不得扒开他的嘴,看他的舌头还在不在!”翟女士十分焦虑,“孩子从‘社牛变成‘社恐,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小秦的性格变化并非个案。很多内向的孩子小时候活泼开朗,喜欢与人交流,但是随着成长过程中得到的积极回应越来越少,他们逐渐丧失了分享的兴趣,甚至丧失了人际交往的动力,性格从外向变成内向。

性格的形成和改变是生活环境造成的,小秦从“社牛”变成“社恐”,需要考察他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为了赢得父母的爱,至少不惹父母生气,他会克制自己,尽量少说话,于是,性格的改变就开始了

心理学对性格的定义是:一种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在面对某些事物的时候通常会怎么看、怎么做。

比如,性格外向的人看见陌生人的态度通常是新奇的、欢乐的,行为表现是热情、爱说话;而性格内向的人面对陌生人时,态度可能是害羞的、不喜欢的、抗拒的,行为表现为回避、寡言。

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他的成长过程,可以视为在白纸上作画。也就是说,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会清清楚楚地在白纸上留下印记。所以,仔细观察孩子的性格,大致能勾勒出他的家庭情况。

孩子的早年经历都是在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影响下进行的,父母也许没有告诉过孩子应该如何待人接物,但父母的行为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行为的反馈也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上小学以前,小秦很爱说话,经常乱用词汇,把父母逗得哈哈大笑。这个阶段,可以视为父母允许,甚至鼓励他说话。但是,上了小学以后,性格内向的爸爸和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妈妈产生了教育焦虑,改变了对小秦的态度,每当小秦打开话匣子,总会给予无视、打压,责备小秦“废话太多”“耍嘴皮子”“贫嘴”,甚至贬低小秦“狗掀门帘—全指着嘴”。

久而久之,小秦便知道自己爱说话是招人烦的“毛病”。为了赢得父母的爱,至少不惹父母生气,他克制自己,尽量少说话,于是,性格的改变就开始了。

用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来理解这种内向性格的形成,或许更直接、更残酷:这是孩子在潜意识层面被“阉割”的结果。孩子最初的表现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同,他只能将原本想要释放的欲望压抑在潜意识里,用更符合父母期待的行为来获得认同。长此以往,那些被压抑的想法无从释放,等他长大成人以后,早已经不懂得如何释放了。

大多数人的性格是在青春期形成的,小秦也不例外。小秦步入青春期以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但生理要比心理的发展快很多,由此引发两者的诸多矛盾:他渴望独立,却离不开父母的供养;他生理发育上已接近成年人,但心理还不成熟;他希望和同龄人交流,又希望拥有独立的空间。

这些矛盾让小秦变得敏感,非常在意外界的批评和评价。遗憾的是,他的父母此时正被教育焦虑所困扰,非常关注他的学习成绩,经常教育他“少说话,多看书”。老师持有大致相同的态度,更看重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非平时的说话多少。

巧合的是,小秦所在班级竞争激烈,同学之间相互提防,很少互助交流,客观上起到了“染缸作用”,逼迫小秦入乡隨俗、谨言慎行。

家庭和学校是小秦成长的主要环境,家长、老师、同学三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让他在青春期屡遭打击,内向性格逐渐固化。

尽管性格外向的人往往在社交中获得的机会更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外向性格是优等性格,内向性格是劣等性格

“小秦的内向性格已经形成,父母还能做些什么呢?”翟女士心有不甘。

其实,如果内向性格没有给小秦带来困扰,就没必要强行让他变得外向。尽管性格外向的人往往在社交中更加自如,更容易被关注,获得的机会更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外向性格是优等性格,内向性格是劣等性格。

调查显示,世界上70%以上的成功者是性格内向的人,如爱因斯坦、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斯皮尔伯格、村上春树……

如果小秦因性格内向而产生负面情绪,出现自卑心理,父母可以引导他做出一些调整。

1.认识自我价值,避免横向比较。多发现自身的优势,多想自己做过的成功事情,逐渐提升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度。

2.模仿学习。观察身边人的行为,尝试主动与人交往。“遇到社恐变社牛,遇到社牛变社恐”不失为改善性格的心理策略。

3.强化支持系统。寻找可以倾诉的人,父母、知心朋友等,遇到麻烦主动求助。

翟女士问:“如果我和老公有意识地改变家庭气氛,多和小秦聊天,引导他多说话,会不会让他变得外向一些?”

“当然可以!”我说,“亲子交流不仅能增进了解、加深感情,还是帮助孩子减轻学习压力的好办法。建议您养成与孩子聊天的习惯,最好每天聊半小时以上,不久您就能看到小秦的改变。”

【编辑:陈 彤】

猜你喜欢

社恐性格内向外向
我,社恐……
『社恐』:再想想,你真的要躺平吗
校园社恐人的real one day
你有“社牛症”或“社交恐惧症”吗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提高性格内向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策略探究
从“三个关注”入手引导性格内向的幼儿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
孩子性格内向就是没出息?我们真的错得太离谱了
阅读理解填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