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智库建设助力中国话语体系构建

2023-05-30全会

对外传播 2023年3期
关键词:智库建设话语体系

【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构建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话语体系的权力本质、西方话语体系建构的“中国幻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深度总结智库在话语祛魅、话语生发、话语融通、话语影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概念创造、传播创新、管理赋能三重可行路径,为推进智库建设、助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话语体系 智库建设 创新扩散 合作传播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智库建设。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此后,《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顶层设计接连出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不断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文化发展規划等中央文件。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1月,中国拥有1413家智库,稳居全球第二。但在发展势头强劲、数量显著增加的背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担当时代使命,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作用”①上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在破解话语陷阱、根据中国发展实践建构属于自身的话语体系方面,肩负不可推卸的艰巨责任”。②

马克思认为任何话语皆有其阶级基础,并指明:“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③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提出了著名的“话语即权力”论断,认为话语具有建构现实的功能,话语的实质是“从意义方面说明世界、组成世界、建构世界”。④构建话语体系可以与时俱进地反映国家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对内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培育国民文化自信,对外产生影响力和感召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一、成为“他者”:西方话语体系中的“中国幻象”

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西方列强虽然停止了侵略殖民,但西方一般民众对中国的认识,仍然带有殖民心态与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思,三分猎奇、三分轻蔑、三分怜悯,还有一分非我族类的敌意。”⑤将建构话语体系的问题放置于两千多年的中西文化交通史中去观察,探究西方叙事中的“中国幻象”变迁,是有效破解西方话语陷阱的前提。

(一)西方叙事中的“中国幻象”变迁

1.遥远富庶的“大汗之国”。早期的中西交流是以中国为主导的,以泱泱大国的器物、技术、文化不断影响西方世界的西域开辟史,同时也不断建构西方关于中国天朝上国、富庶文明的想象。从马可波罗到哥伦布,大部分西方人视野里的中国都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存在。甚至到启蒙运动早期,莱布尼茨、伏尔泰等人都觉得中国“在日常生活的道德和规范方面都超越西方,中国律法促成了大众的安宁和社会和谐……其律法之完美,简直无法形容”。⑥

2.被制造发明的“东方”。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在科技发展、贸易需求和宗教赤诚的不断驱动下,西方地理大发现步履不停。在两个世界的碰撞中,中西力量开始此消彼长。随着西方的传教士、商人、使团、游客等络绎不绝来到中国,关于中国社会和政府的信息也源源不断通过游记、报告、小说、见闻等形式流向欧洲。从以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耶稣会传教士对中国美轮美奂的赞美,到笛福、孟德斯鸠等人的无端批评,西方话语里的中国形象迅速分化。德国历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称18世纪为“亚洲的去魔化”时期,认为通过“祛魅”,曾经仰视中国的西方心灵以更自信的视角看待亚洲,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褪去了神秘和文明的面纱,失去了“神韵”。

此后,“欧洲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在亚洲各地盛行,整个亚洲丧失了历史动力,没落成一个现代化失败者的大陆”。⑦西方在通过鸦片、战争、殖民等非人道的手段掠夺大量的财富的同时,还通过话语对殖民行为进行人道化包装和合法化解释,话语政治意味的“东方”应运而生。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说:“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萨义德敏锐地剖析了关于“东方”的知识结构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内涵:“西方与东方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因而它可以被制作成、驯化为‘东方的。”⑧通过掌握“东方”的定义权,真正的东方国家被污名化为停滞的、落后的、无法自救的“帝国”,占据道德制高点的西方则赋予了自身以拯救者和文明者的“神圣身份”。

(二)妖魔化中国的话语逻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媒业日益兴盛,新闻报道取代传教士的报告和商旅者的游记见闻,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世界进入写实时代。但在“新闻自由”和“专业主义”的面纱下,西方媒体的国际报道始终难掩作为“宣传技巧”和“胁迫之术”的本质。通过以传媒业为中心的“文化帝国主义”叙事,文明的多样性被压抑,社会的可能性被剥夺,国家发展模式和通往现代化的路径被单一化。以所谓的“普世价值”为假面的西方话语“其实是想通过‘优越的文化和更富‘吸引力的政治哲学,从而达成支配他国意志的目的”。⑨

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历史成见、知识结构,以及“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思”等因素影响下,面对中国在国际舞台迅速崛起的客观事实,西方话语不断捏造关于中国的荒谬论调。从“专制主义黄祸论”到“共产主义赤流论”,再到一带一路“债务陷阱”、复辟“朝贡体系”、开展“胁迫外交”、追溯“病毒源头”等,以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崛起的实质并未改变。随着中国彻底解决“挨打”和“挨饿”的问题,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并日益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央,解决“挨骂”问题、建构与自身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体系成为迫在眉睫的时代课题。

二、关键作用:智库在话语建构中的地位与不足

2013年12月,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教育部等9部门组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机制,致力于推动中国道路、中国学术、中国话语的研究和传播。其中,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等多部门均属于国家高端智库,可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构建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智库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领域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广泛研究,产生了一批高质量成果,掌握了一定的话语资源和话语能力。例如,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围绕国际人才竞争进行战略研究,提出“人才赤字”“移民赤字”等概念;针对美国学者白鲁恂“中国是一个伪装成现代国家的古老文明”的典型西方式狭隘表述,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创造性提出“文明型国家”话语。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战略教研室教授乔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撰写的《超限战》,被美国西点军校列为学员必读书及美海军学院正式教材……与此同时,着眼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国家期许和时代使命相比,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话语祛魅、话语生发、话语融通、话语影响等方面还存不足。

1.话语祛魅不足。韦伯认为现代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以理性化为世界祛魅的过程,祛魅意味着去除神圣性、神秘性和魅惑力。由于西方话语长期处于“霸权”地位,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非西方社会深陷于‘现代性‘文明冲突‘集权主义‘历史终结等话语陷阱中,难以在理论的层面建构属于自己的核心叙事”。⑩因此,如果不对西方话语进行祛魅,不对概念和框架进行批判和省思,只会落入话语的“迷宫”,成为思想的“学徒”,无异于刻舟求剑、削足适履。

2.话语生发不足。为了应对西方世界自身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解决西方思想的自信危机,哈耶克创造了“自生自发秩序”的概念,曾一度推动新自由主义“回潮”。但随着金融危机、种族歧视、政治极化、认同运动、难民问题等西方世界内部的深层次矛盾频发,西方话语的逻辑自洽性和现实解释力再次陷入困境,话语缺陷日益凸显,这为建构中国话语体系提供了契机。生发即自然生长,意味着将西方话语还原为“地方知识”,也要求中国智库立足国情,结合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厚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话语体系,实现从接受性移植、模仿性研究到大规模创新的跃升。

3.话语融通不足。建构话语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融通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网络话语、国际话语。当前,政治话语在守正创新上取得进展,“中国梦”“全过程人民民主”“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全球发展倡议”“全人类共同价值”等新概念、新表述、新范畴不断提出,在国际社会引发热烈反响。相较而言,智库的话语实践一定程度上仍局限于学术领域,一定程度上热衷于“书斋里的风暴”,在相对隔绝的“象牙塔”内格物致知,缺乏贴近发展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话语影响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國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1这一针见血指明了智库在传播力、影响力上的缺失。西方智库人员为了扩大知名度,经常借助大众媒介的影响力,通过撰文、访谈等形式进行政策解读和观点传播。智库专家詹姆斯·史密斯在其著作《思想的掮客》中称:“公共专家和记者、编辑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12相比之下,在扩大话语体系影响力方面,中国智库还存在不重视话语输出,智库成果在国际舆论场的引领力还不够强,智库专家针对热点议题主动发声的意愿不足,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还不够多等问题。

三、概念创造: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从“努力构建”到“加快构建”,不仅是词语的变化,更是基于国际形势提出的殷切要求。应该看到,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已经走过了艰难探索期,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抢抓西方话语危机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智力优势,助力中国话语体系加快构建的系统工程中,提炼典型概念、突出比较优势、思考前瞻议题等首当其冲。

1.提炼典型概念。概念是以词汇形式对事物共同本质特点的抽象和概况,是话语的“前台”呈现。作为话语体系的基石,概念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具有深刻的记忆点。从深层次看,广泛传播的概念会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形成固定的思维程式,从而形塑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理论总结和概念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物料库”。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才能牢牢掌握中国和平崛起的解释权、定义权、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是推动中国话语体系创新的引领者、示范者和践行者。“他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新型大国关系、周边外交理念、亚洲新安全观等,都是话语体系创新的典范之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对话开辟了新境界。”13中国智库应该把中国蒸蒸日上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国际社会易理解、能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民族特点、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的原创话语“森林”,使之成为世界观察中国、解码中国的指南针,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

2.突出比较优势。传播学者罗杰斯的经典研究表明,创新因素、传播渠道、时间因素等都能影响“创新扩散”的进度。其中,创新因素包括相容性、相对优势、复杂性、可观察性等特征。简而言之,一项创新成果,如果相对优势明显、与社会系统价值观相容、简单易懂、容易观察,则它被采用的速度就越快。因此,智库在概念创新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通过简洁明了、可感可知的语言,体现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优势。比如,中国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减贫目标,这是值得深入研究、总结的课题,“精准扶贫”“扶贫扶智”等很多经验和方法可以为国外所借鉴。实际上,贫困问题是困扰国际社会的难题,关注度和话题性都很高。2021年,国务院新闻办发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白皮书。中国智库可以对官方话语进行融通和转化,结合国际关切、贯通“小康”传统,衔接以“美好生活”为标矢的政治哲学,打造体现比较优势和中国特色理论话语。

3.思考前瞻议题。思想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从陪跑、跟跑到领跑并保持领先的过程中,前瞻性至关重要,只有瞄准未来,才能赢得主动。对于智库来说,要放眼于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可能成为热点的问题、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领域、可能形成颠覆性的技术等等,对其进行前瞻性、预见性、战略性的思考。例如,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学者乔舒亚·库珀系统总结中国模式中艰苦奋斗、主动创新、大胆试错等特点,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北京共识”的概念,与以市场自由与民主政治为特征的“华盛顿共识”形成对冲,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屡屡发生,诸多全球性问题期待智库以超前视角加以解答和指导。近年来,中国智库和学者在前瞻性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在当前话语权争夺较为激烈的生态治理领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于2022年7月推出重磅研究成果《碳中和与中国未来》,着眼于碳中和目标、行业减排路径、国际合作与竞争等一系列前沿问题,深入分析碳中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有力展现了中国在生态治理领域的世界影响力。

四、传播创新:提升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核心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到: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更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观念的传播和扩散是构建话语体系的题中之义,是形成话语影响力的关键。笔者认为,重视媒体渠道、强化平台思维是推动中国话语体系国际传播的核心。

(一)重视媒体渠道

1.用好国际社交平台。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数字化成为人类生存新形态。根据智研咨询整理统计的信息,截至2022年1月,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增长至49.5亿人,占总人口的62.5%,其中,通过手机访问互联网的用户占了92.1%。在社交媒体被广泛使用的时代,智库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等网络渠道,面向全球发布信息、交流观点。尤其是通过脸书、推特、优兔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与各国“Z世代”受众互动,能促进对象国人群对话语表述和价值理念的认同。

2.强化与大众媒体的深度合作。近年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持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度推进媒体融合,不断将传统传播优势向网络舆论场和国际舆论场延伸。智库拥有深度、优质的内容资源和渊博、敏锐的专家学者,智、媒之间的强强联合,能最大化推动中国智慧的传播。例如,在反制美国首届民主峰会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权威播发“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论坛、“2021南南人权论坛”等智库行动,并通过国际视频通讯社向全球推送,产生了“1+1>2”的效果。

3.广泛借“台”发声、借“筒”传声。随着中国议题在国际舆论场关注度的提升,国际媒体在相关报道中有采访中国专家学者的需求。推动中国智库专家以接受采访等形式,主动在国外媒体平台发声也是提高中国话语影响力的可行路径。例如,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等智库的有关专家频频亮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以及BBC、CNN等西方主流媒体平台,就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热点议题对外发声,取得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二)强化平台思维

区别于零和博弈思维,平台思维倡导开放、共享、共赢,强调的是连接的力量。智库作为思想、人才、资源汇集的新型组织,可以通过组建智力联盟、推进人文交流、搭建对话平台等路径,形成多主体广泛参与、高密度交流合作的共赢共利生态圈。

一是搭建思想聚合的平臺。专业细分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也因此形成了不同专业壁垒,但话语体系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同学科、行业、地域、国别之间的协作。一方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突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要保持开放性,强化智库间的合作,形成以29家国家高端智库为领头雁,经济、生态、科技、农业等各专业智库为主力军,各不同地域智库为战略部队的智库矩阵;另一方面,要发挥各智库的独特优势,强化与国际智库的合作。例如,广西智库利用地缘优势,在国家关系、边疆治理等领域与东盟国家智库深度合作,共同出版《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报告》《中国—东盟年鉴》等丛书,形成了一批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研究成果。

二是搭建人文交流的平台。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研究表明,“人际传播渠道能提供双向的信息交流,并说服他人改变强硬观念,对说服他人采纳创新尤为重要”。14智库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主体,邀请国际专家、开展跨国研究、进行访学交流、建立知识共同体等形式,都有助于建构人心相通的场域,扩大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比如,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在新冠疫情期间,创新打造“CCG Dialogue”(CCG对话),邀请托马斯·弗里德曼、格雷厄姆·艾利森、帕斯卡尔·拉米、约瑟夫·奈等几十位全球知名学者、意见领袖和前政要进行深度对话,有效推进了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

三是打造高端对话的品牌。围绕国际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开展各类国际论坛、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打造高层次对话合作平台是智库深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抓手。瑞士智库创建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吸引各国领导人、金融巨头参与,起到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智库也应秉持中国立场、全球视野,强化平台思维、运营理念,深度打造机制化、长期化、品牌化的高端对话平台。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已经与40多个国家的主要智库建立固定的合作机制,其中“中美南海问题对话会”“中美智库贸易系列对话会”“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国际研讨会等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促进中国话语对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管理赋能:激活组织动能的深层逻辑

概念层面和传播层面的创新是表层逻辑,以良好的体制机制为智力活动提供保障和支撑,持续释放人才和思想的创新创造能力是深层逻辑。

1.扁平化管理。立足于等级制的传统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层级和集中控制,并不适配以思想生产为主的智库行业。当去除冗余的管理层级,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就被压缩为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扁平化管理能有效提高决策和生产效率。例如,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为保证研究工作的独立性,在机构设置上以研究部为核心部门,行政部门小而精干,充分减少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行政枷锁。

2.发挥导向激励作用。良好的评估和激励机制是引导智库专家进行思想创新的“无形的手”,可以综合运用工资薪水、晋升机会、职业成就和个人兴趣等物质与非物质奖励,发挥良性的导向激励作用。例如,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让专家们以共同研究兴趣进行组合,既保证了跨学科性,又激发了员工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

3.培育高端人才。人才是干事创业的第一资源。人才的内外结合、合理流动能帮助智库建立高质量人才梯队。一方面,要充分培养自有人才。以专业研究型人才为主,同时配备管理型、传播型、公关型、资源维护型等各类人才,优化人才配备和年龄结构;另一方面,要用好“外援”。多措并举建立专家库,激活和调动中国“多达约100万人的社会科学研究队伍”。15尤其是充分吸引和凝聚国内外各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撬动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话语体系建设工作。同时,要保持智库间的人才流动,通过挂职、借调等形式畅通智库人才参与政策制定、外宣外交等一线工作,为话语融通提供助力。

全会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团队带头人

「注释」

①《“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人民日报》2022年8月17日,第1版。

②全会:《国际话语权视域下的智库作为研究——以反制美国首届“民主峰会”实践为例》,《智库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5期,第55-61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2页。

④[美]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60页。

⑤[美]史景迁:《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阮叔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13页。

⑥同⑤,第1页。

⑦[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刘兴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页。

⑧[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8页。

⑨全会、沙晓羽:《论重构“中国叙事”的四种思维》,《国际传播》2021年第5期,第57-64页。

⑩全会、沙晓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中智库的功能》,《青年记者》2021年第22期,第52-53页。

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12[美]詹姆斯·艾伦·史密斯:《思想的掮客:智库与新政策精英的崛起》,李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5页。

13王晓晖:《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开辟中国和世界交流对话新境界——在首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论坛上的致辞》,《中国记者》2016年第5期,第10-11页。

14魏文欢:《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评析》,《传播与版权》2018年第10期,第11-12页。

15王文:《调动“百万大军”——论中国智库对外传播的进展、困境与政策建议》,《智库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1期,第12-21页。

责编:谭震

猜你喜欢

智库建设话语体系
新形势下基层党校智库建设的发展路径研究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哈尔滨市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党校智库建设:思路与对策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信息情报在我国智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