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碧道园林养护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
——以茅洲河碧道光明段管养为例

2023-05-27周文浩

花卉 2023年10期
关键词:碧道茅洲管养

周文浩

(深圳市广汇源环境水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1 深圳碧道建设发展简介

2014 年前后,深圳茅洲河和东莞华阳湖先后通过治污推动水系沿线污染企业治理、岸边带土地利用功能调整优化,水岸共治,通过治水提升生态和景观环境,逐步沿岸产业转型升级。沿岸景观的改善和产业的升级进一步固化治水成果[1],并使治水成果为市民所享用。深圳、东莞探索出来的治水、治产、治城联动的良好经验,引起了省委省政府层面的重视。

2018 年6 月,广东省委在十二届四次全会上提出了治水与治岸联动开展,在广东建设万里碧道的构想[1]。深圳市目前已完成了大沙河、茅洲河、新洲河等碧道建设,在2022 年完成500km 碧道建设,到2025 年完成1000km 碧道建设[2]。

深圳市将大量建成碧道亟须进行专业化管养,保持延续碧道建成后高标准、高品质、高颜值的生态景观效果。本文针对茅洲河光明段碧道的园林养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剖析、在实践中解决,望能为碧道园林养护管理提供参考。

2 茅洲河碧道光明段介绍

茅洲河碧道是广东省万里碧道建设的试点项目,光明段始建于2020 年2 月,同年8 月基本建成,总长度约6.8km,总面积约56 万m2,自周家大道至南光高速桥,建设范围以茅洲河为主线向河道两侧各延伸500~1000m。其中,“六点”为大围沙河商业街、滨海明珠、左岸科技公园、南光绿境、上村生态公园、李松蓢街区;“六线”为河道生态修复、生态河岸景观(25 万m2)、箱涵路(14km)、滨水市政路(8km)、堤顶路(11km)和沿线建筑立面改造(84 栋)。

茅洲河碧道光明段植物设计特点,乔木以原有的凤凰木、美丽异木棉、榕树、黄槿为基础,增加了紫花风铃木、蓝花楹、大叶紫薇、宫粉紫荆、火焰木、无忧花、铁冬青等乔木。灌木以蓝雪花、勒杜鹃、毛杜鹃、五色梅、紫蝉、龙船花为主,植被大面积使用了观赏草,以小兔子狼尾草、金红羽狼尾草、大布尼狼尾草、紫叶狼尾草、细叶芒等为主,营造出生态自然之美。

3 存在问题

3.1 河床冲刷导致水岸变化

碧道建设对原有稳定的自然河床进行改造,重新设计了河床形式。建成后,在河道“自然做功[3]”的过程,水流重新冲刷塑造了河床,导致部分阻水边坡塌陷,形成了新的稳定河床,而断面水位的变化,导致的河槽边坡重新形成了湿生或水生环境,影响了临河植物的生长。

3.2 生境变化影响植物生长

碧道现状大部分乔木茅洲河2016 年茅洲河综合整治时栽种,以榕树、凤凰木、黄槿为主。由于碧道建设工期紧,工程量大,仅对林下空间简单铺设了大叶油草,经过施工养护期此后一年时间树荫逐渐茂密,光照少,导致大叶油草长势差,较稀疏,导致黄土裸露。

碧道建设以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环境修复成效好,一些原生植物重新在茅洲河出现,如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水蕨[4],针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管养需制定科学可行的方案。

3.3 其他因素导致景观不佳

碧道工程面积大,内容繁多,管理方与建设方交接程序时间较长,存在超过施工管养时间问题,导致空窗期管养频次质量下降,景观效果日益不佳。主要体现在大部分设计使用的观赏草、美人蕉、草坪等未能及时收割。病虫害、杂草、入侵植物未能及时防治清除。

3.3.2 喷灌系统局部考虑欠佳

茅洲河碧道设计配置了喷灌系统,未考虑好植物对水量的需求,部分喷头设置在蓝雪花内,由于环境潮湿,导致发生病害,景观效果差。

3.3.3 市民过度踩踏

碧道由南至北横穿东周、楼村、上村、下村、西田、李松蓢多个社区,服务人口逾50 万,碧道建成后成为市民游玩的好去处,日平均接待市民约20000 人,每逢节假日野餐、搭账篷游玩市民较多,过度踩踏导致亲水驳岸草坪退化,灌木缺损等问题。

正是因为环保的自觉遵守,以及理念超前,所以无锡工厂自2012年起连年被无锡新区评为绿标企业。爱克发用行动证明了印刷业完全可以成为绿色环保产业。

4 对应策略

4.1 分析水位,因地施策

针对河床冲刷导致水岸变化问题。通过水位观测,掌握河道各断面的水位高度,观测各支流河口、涵洞排水口的水势情况,收集信息输入智慧水务系统进行分析,掌握汛期、非汛期时河道流态、水力、淹没高度等信息。依据分析成果,对水毁崩岗区域进行地形改造,在满足水土保持功能的前提下,进行河床塑造,营造深潭浅滩生境、急流等生境的营造,形成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构建健康良好生态系统,划分为滨水区、湿生区、水生区,对应搭配适宜生长的植物。

4.1.1 滨水区

二级步道临河侧2 年一遇水位线以上划分为滨水区,主要配置翠芦莉、艳芦莉、狼尾草、五色梅等植物。

4.1.2 湿生区

两年一遇水位线以下至水域边划分为湿生区,主要配置花叶芦竹、蒲苇、美人蕉等植物。

4.1.3 水生区

深度为0~0.15m 的水域划分涉水区,考虑水力冲刷及阻洪因素,配置根系发达、耐淹、韧性强的植物,主要以再力花、纸莎草、旱伞草、泽泻等植物为主。局部受水力冲击小的鱼巢、丁坝等水生态设施则配置梭鱼草、莲花、荷花等植物。驳岸优化实施成效前后对比如图1所示。

图1 驳岸优化实施成效前后对比

4.2 优化生境,科学管养

4.2.1 优化生境

针对生境变化影响植物生长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茅洲河乔木荫蔽区主要为河道堤防边坡处,坡比多为1:2~1:3,坡脚存在积水问题。针对此特点,主要解决措施如下。

(1)乔木修枝。对荫蔽区进行树枝疏理,保持乔木干净高,清理糵生枝,为下层空间增加光照度,对树荫下的植物进行更换。

(2)生态边沟。在坡脚处挖出宽0.2m 的生态边沟,填充砾石,利于坡脚排水,控制生境湿度。

(3)优化种植。①半荫环境采用银边兰、紫茉莉、蝶豆等植物,特别在河床边坡坡脚易积水高湿部位,可使用翠芦莉、风雨兰、美人蕉等植物。②浓荫环境采用鸭脚木、蜘蛛兰、肾蕨、鸢尾等耐阴植物。

4.2.2 科学管养

针对原生植物水蕨重新出现。在项目开展前,对现状水蕨群落进行调查摸底,记录规模、生境情况,并且邀请业内专家进行指导,制定针对性的管养方案,具体如下。

(1)生境维持。水蕨生长在池沼、水田或水沟的淤泥中,考虑秋季到来后水蒸发量较大,为了维持充足的湿度,专门设置了喷灌补水系统,采用雾状喷头保持湿度,保障其生存条件。

(2)巡查防护。设置保护缓冲区,园林专业人员每日进行维护管养,及时发现病虫害,清理杂草、杂物等。同时配置安保人员每小时进行监控巡查并记录台账,避免采摘破坏。

(3)保护宣传。设置介绍标识牌,让市民认识水蕨,参与保护野生植物宣传活动,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4.3 高效衔接,合理优化

针对管理交接空窗期管养缺失。建议管养方争取甲方支持,主动与参建各方沟通,首先通过各方联合巡查盘点遗留问题,通过签订移交备忘录确定移交时间,明确问题整改节点,利于加快交接程序推进,减少空窗期对园林管养的影响。

针对喷灌系统局部考虑欠佳问题。①调整喷灌系统,对低矮的喷头进行调整,调整后喷头高度应满足半径内植物浇洒,避免近距离冲刷植物根部。②优化配置适地植物,对原有蓝雪花进行更换,优化成层次丰富植物的景观小品,满足市民观赏的前提下,降低管养成本。地块优化设计实施前后对比如图2、图3所示。

图2 地块优化设计实施前后对比(一)

图3 地块优化设计实施前后对比(二)

针对市民过度踩踏问题。分析市民交通需求,对人流进行引导,合理增设汀步,减少植物被大面积踩踏。在周边场地设置苗圃,通过撒种、扦插等手段培育备用植物,及时替换被破坏的绿化带,保证景观效果。

5 实施效益

在政府努力下,贯穿光明区的深圳第一大河茅洲河水质明显提升,形成了生态活力带,“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5]”的碧道愿景逐步实现,茅洲河碧道光明段管养成效如图4 所示。而碧道管养工作是保持治理成果的重要手段,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专业指引为宗旨,维护茅洲河碧道的水利功能、生态环境、栖息地营造、景观效果始终如一。河中白鹭翩跹如图5 所示。正是持久的努力,使得56 万m2碧道生态景观通廊以及滨水公园得以良好服务周边50 万市民,也为各项水上运动项目落户光明区提供了支持和条件。光明城市赛艇挑战赛如图6 所示。

图4 茅洲河碧道光明段管养成效

图5 河中白鹭翩跹

图6 光明城市赛艇挑战赛

6 结语

碧道管养涉及范围广,生境变化快,园林景观品质高,市民体验要求高,植物、设施数量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河势变化、生境变化、管理交接空窗期、施工遗留问题,人为影响等因素。在管养维护工作中,要求脚踏实地对碧道各项指标、环境因素了解以及分析,水利、生态、园林等各专业人员统筹协作的过程,除了解决问题,更要求具有预判能力。特别在园林养护中,需预判堤防水毁、地质灾害、病虫害等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损失。此外,碧道园林的养护更高追求的是生态保护、人文关怀以及景观意境的传承。

猜你喜欢

碧道茅洲管养
绿色生态视角下碧道景观建设与实践分析
广东万里碧道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基于BIM的高速公路建管养一体化平台
揭阳碧道
深圳石岩湖生态碧道景观设计回顾
赤湾站潮位与茅洲河沙井河口断面水位关系分析
深圳:全流域治理共同系统治污
美了美了!茅洲河上赛龙舟
顺了——江西省理顺15.6万公里公路管养事权
桥隧管养新理念(隧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