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压迫腰椎脊髓神经及坐骨神经的脊柱痛风石1例

2023-05-26李伟龙廖红兴刘展亮陈嘉裕黄岭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双下肢椎管痛风

李伟龙 廖红兴 刘展亮 陈嘉裕 黄岭志 黄 略

1 广东医科大学梅州市临床医学院,广东省梅州市 514000; 2 梅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梅州市医学科学院)

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痛风石多见于足趾的第一跖趾关节、指、腕、肘及膝关节等处[1]。脊柱痛风石是尿酸结晶盐沉积于脊柱关节内形成的痛风石,临床上较为罕见,可发生于颈椎、胸椎、腰椎各个节段[2],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检查阳性率较低且特异性低,早期诊断及治疗较为困难,易与其他椎管内硬脊膜外占位性病变相混淆[3]。因此,本文报道1例压迫腰椎脊髓神经及坐骨神经的脊柱痛风石患者,以期为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认识提供一定的依据。

1 病例资料

1.1 入院情况 患者男性,52岁,反复腰痛伴双下肢麻痛8年余,加重1年,于2022年6月2日入院。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伴双下肢麻木、疼痛不适,以行走、弯腰、咳嗽时明显,卧床休息后有所缓解,无畏寒、发热,无肢体抽搐等不适,无排便障碍,中医中药治疗后,症状稍缓解。近1年以来,腰部伴双下肢麻痛明显,无法久站久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至当地医院予中药、针灸、理疗、小针刀等治疗,效果欠佳。至当地医院行MRI检查示:L4/5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现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起病以来患者精神、胃纳可,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1.2 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 “痛风”病史30年,否认肝炎史、疟疾史、结核史,患高血压8年,目前服用降压药美托洛尔,血压控制可。否认冠心病史,否认糖尿病史、脑血管病史、精神病史,28年前因泌尿系结石在我院行“泌尿系结石取石术”,术后恢复良好。否认外伤史、输血史,否认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久居本地,否认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且未到过地方病高发地区,未到过传染病流行地区,未接触过传染患者。否认嗜酒史、吸烟史、常用药物嗜好、麻醉药品嗜好。无工业毒物接触史、粉尘接触史、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否认冶游史,无性病;已婚已育;否认家族中遗传病史。

1.3 体格检查 T:36.5℃,P:87次/min,R:18次/min,BP:135/75mmHg(1mmHg=0.133kPa)。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自主体位,扶入室,神志清楚,表情自如,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皮疹、黄染、出血点、色素沉着。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大小正常,无异常面容,眼睑无浮肿,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无明显肾区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肛门生殖器∶外生殖器、肛门、直肠未查。脊柱呈生理曲度,下腰段棘间及椎旁轻压、叩痛,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双侧股神经牵拉试验阴性。双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跟腱反射正常引出。巴氏征等病理反射未引出。

1.4 辅助检查 尿酸646.0μmol/L(120~420μmol/L),肌酐109.5μmol/L(44~97μmol/L),尿素氮8.84mmol/L(2.9~8.2mmol/L),甘油三酯2.15mmol/L(0.28~1.70mmol/L),总胆固醇7.77mmol/L(3.6~5.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45mmol/L(2.07~3.10mmol/L),血红蛋白89.0g/L(130~175g/L),血小板373.0×109/L(125~350×109/L),红细胞沉降率81mm/h(0~15mm/h)。甲状腺功能试验、C-反应蛋白、肿瘤标志物筛查均于正常值范围。腰椎CT显示:L4/5膨出并突出(左侧椎间孔型),椎间盘上下缘椎体许莫氏结节形成;L5/S1椎间盘膨出并突出(中央型),见终板炎;腰椎体骨质增生;L4~5椎水平黄韧带增厚并多发结节状钙化灶,相应椎管实变窄;见图1。腰椎MRI显示:腰椎骨质增生及局部脂肪沉积,部分椎小关节退弯,L3~5椎体Schmors结节形成,腰椎间盘变性,L4/5椎间盘肢出并突出(中央型),相应水平椎管狭容,L5/S1椎间盘膨出并突出(中央型);见图2。

图1 腰椎CT检查

图2 腰椎MRI检查

2 诊断及治疗过程

临床诊断为腰椎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痛风。未见手术禁忌,于2020年6月5日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病灶清除、椎间盘髓核摘除、脊神经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麻醉后,以L5棘突为中心作背正中切口约10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顶腰至关节水平。经C臂影像增强器透视证实L4~5、L5~S1间隙。按椎弓根钉常规置钉方法操作,在L4、L5分别打入长度45cm、直径6.5cm椎弓钉各两枚,在S1分别打入长度40cm、直径6.5cm椎弓钉各两枚,C形臂影像增强器透视证实位置正确。棘突咬骨钳咬除L4棘突,椎板咬骨钳咬除L4椎板清除黄韧带,显露硬膜囊,见小韧带、后纵韧带等多处外痛风石样物形成;椎管内硬膜外痛风石压迫硬膜囊,并粘连严重,脑脊液漏,L4/5椎间盘向后侧方突出,相应水平硬膜受压,仔细剥离椎管内硬膜外痛风石样物,解除硬膜囊压迫(见图3);袖经根拉钩牵开L5神经根,尖刀切开启纵韧带,椎间盘绞刀清除L4/5椎间盘,终板刮匙刮除L4下软骨板及L5上软骨板,椎间盘融合器试模测量合适长度融合器,植骨准备完毕。取合适长度推间融合器,内填塞椎板棘突咬碎的骨屑,植入L4/5间隙;截取椎弓根系统连接棒两根预弯后置入,适当加压,锁紧螺帽,经C臂影像增强器透视证实内固定物植入位置理想,探查见硬膜囊及神经根已经松解。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严密止血,放置引流管后逐层关闭。术后痛风石样标本2块,大小为1.0cm×1.0cm×0.5cm,灰黄淡红色,质中,局部呈粉末状,其内有少许骨组织(见图4);病理检查符合痛风石伴异物肉芽肿反应(见图5),确诊为痛风石。术程顺利,术后预防感染、抗炎止痛、营养神经、制酸、脱水消肿等对症支持治疗,背部切口愈合良好,共住院10d。

图3 手术过程中剥离椎管内硬膜外痛风石

图4 术后痛风石样标本

图5 术后痛风石样标本病理诊断符合痛风石伴异物肉芽肿反应

3 讨论

脊柱关节血液循环快速,温度也比较高,尿酸盐结晶沉积的可能性比较小,患者不易出现脊柱关节痛风。但若出现脊柱退变,或因外伤导致脊柱受损,局部血液供应变差,就会增加尿酸盐沉积在脊柱关节的可能性,形成脊柱痛风石[4],脊柱痛风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除还会因为痛风石压迫脊柱神经而导致神经压痛和神经功能损害[5]。目前国内外报道的脊柱痛风石病例并不多见,涉及颈椎、胸椎和腰椎部位,以脊柱单处痛风石多见[6],其中颈椎发生痛风石的概率为29%,胸椎为17.8%,发作概率最高的腰椎为48%[7]。本案例为52岁男性患者反复腰痛伴双下肢麻痛8年余,加重1年,入院时尿酸水平为646.0μmol/L,由于年龄较大、尿酸水平控制不佳,病程较长,椎体退变加速,尿酸结晶易沉积。

既往报道[8]显示,脊柱痛风石患者大多伴有痛风病史,尿酸水平高,可以作为诊断脊柱痛风石的标准之一。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脊柱痛风石的常规手段,X线检查表现无特异性[9];尽管MRI对脊柱痛风石的阳性检出率较高,但是特异性仍较低,通过本案例结合以往报道,脊柱痛风石在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低或等或高信号,增强MRI为不均匀或均匀的增强信号,但是其非特异性表现常与其他脊柱占位性疾病相混淆,增加了诊断的难度[10]。有学者[11]认为,CT诊断脊柱痛风石的敏感性、特异性更高。椎体、椎板或关节突的骨质破坏和侵蚀,痛风石表现为软组织影,或伴有钙化是普通CT诊断脊柱痛风石的影像学表现。有研究[12]发现PET-CT能显示脊柱痛风石周围组织对葡萄糖摄取量增高,但是用于痛风的临床诊断可能性小。双源CT能够对痛风石体积进行精确测量,诊断痛风的敏感度、特异性可以达到92%和86%[13],但是对脊柱痛风石的诊断应用并不多见。所以,脊柱痛风石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化,特异性不高,通过本案例结合以往研究结论,认为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脊柱痛风石的金标准。临床上对于脊柱痛风石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有学者[14]报道药物治疗能够使脊柱痛风石逐渐消失;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对于脊柱痛风石须采取手术治疗,才能保证远期疗效[15]。本文清除了剥离椎管内硬膜外痛风石,解除硬膜囊压迫,改善了临床症状,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病理学是诊断脊柱痛风石的金标准,对于有神经症状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主要选择,且临床效果好。

猜你喜欢

双下肢椎管痛风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痛风的治疗
痛风了,怎么办?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夏天,从第一次痛风开始预防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