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探究

2023-05-25朱永康

关键词:资助育人民办高校

摘  要:资助育人工作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精准资助教育背景下,民办高校在资助育人方面应该利用机制灵活的优势,发挥更大的功效。因此,民办高校应结合精准资助理念,立足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认定,注意坚持公平、公正等原则,将资助与育人有效结合,积极探究出一种有效的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工作模式,让资助育人工作真正取得成效,让更多学生受益。

关键词:民办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民生保障工程。根据2022年9月我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21年)》,全年资助资金为2668.29亿元(比上年增加260.09亿元,增幅10.8%),资助学生数为15251.68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各级教育、财政等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全面深化资助育人,持续加强规范管理,有效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努力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样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然而,在现实的资助工作开展中,高校资助往往忽视育人功能,在育人中,不注重融合资助作用,出现育人困境无法摆脱、资助效果无法改善的局面。

一、当前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工作定位缺乏育人理念,忽视成长规划指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境是由其所在家庭造成的,但与一般政府扶贫对象不同的是,高校资助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而且具有宽广的发展空间,可塑性非常强。高校如果能够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物质基础帮扶,他们与普通大学生一样完成学业后可以顺利开启自己职业发展的机会是同等的。民办高校在资助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的物质帮扶,要更多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期间的成长规划,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整合优势资源,给予他们更多的成长关注;在育人方面多给予帮扶,在能力提升、学业指导、生涯规划等方面开展工作,真正帮助他们提升综合素质,这也是全面脱贫后防止返贫的最好方式。[1]

(二)资助理念重视物质资助,忽视“智志”帮助

很多学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物质缺乏,很多生活和发展方面受限,在参加讲座、培训、购买书籍时往往考虑过多经济原因而选择放弃。进入大学阶段后,正是他们自我意识和生涯发展观形成的主要时期,也是弥补一直以来精神提升缺失的最佳时期,减轻因家庭经济困难对他们的心理负担,在大学生活中的学习、社交、情感、自尊等方面实现正常发展。[2]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资助工作还做不到这么细致的程度,停留在落实国家和高校的物质资助为主,缺乏学习、社交、情感、自尊等方面的帮扶,从精神和心理层面给予关怀,意义深远。

(三)资助方式过于单一,忽视精神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也不断加大,社会、高校的帮扶不断得到提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面临的困境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这个是国家、社会和高校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增加人类之间的爱的体现,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受助学生缺乏感恩精神,个别极端的学生还会认为自身的困境是社会分配不均造成的,自怨自艾、不思进取。这都跟资助过于单一,忽视精神支持有一定有关。

当前为了让资助过程公开透明,杜绝在资助过程中出现暗箱操作、违规认定、冒领、侵占学生利益等行为,学生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认定审核等过程中都通过网络进行,奖助学金也是直接单一地发放到学生注册的银行卡内。这种工作模式确实有效地杜绝了损害学生利益的行为,但是过度依赖网络容易让资助工作流于形式,忽略了资助工作应有的育人功能。

二、民办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有利条件

(一)国家统筹规划学生资助工作

当前,国家为了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教育体系已经建立了从学前到研究生阶段完善的学生资助保障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力。在这种大前提下,如何让资助政策落实得更加精准成为资助工作的重点。[3]这要求高校在開展资助工作过程中,应根据国家的对资助工作的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学生资助精准化和发挥学生资助育人功效,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融合。

此外,学生资助工作的统筹规划也体现了国家对资助育人的高要求,这为民办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方向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实践。[4]

(二)互联网时代为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新平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利用互联网整合资助育人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非常善于利用互联网平台接触新鲜事物、获取新知识,他们思维也将更活跃并富有创造性。互联网的发展既是对高校传统资助育人工作的挑战,同时也为高校借助大数据开展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新平台。高校可以在充分整合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将各种资助育人的方式与社会资源进行充分融合,打造多部门联动的数据共享机制,实时准确地展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实时状态,为精准落实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这要求高校应将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创新创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提升等融合,致力于形成一套完整的资助管理与服务流程,从而助力精准资助的价值体系,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创新资助育人形式。[5]

(三)民办高校办学机制持续创新,发挥后发优势助力资助育人

民办高校因办学比较晚,在努力克服自身劣势的同时,其优势也在逐步凸显。尽管大多数民办高校规划比较新,办学比较晚,但这为民办高校在发展中根据学校发展及时调整规划提供相对灵活机制,如在设计中把一些不合理或者不规范的地方直接纠正过来,做好整体规划。此外,民办高校注重学校声誉,办学机制比较灵活,直接导向就是管理过程中更加贴近当前学生的状况,更加注重与时俱进,实现管理创新。此外,民办高校的生均经费计提与学费成正相关,学费收入的5%计提用于学生资助工作。民办院校的资助金额相对于公办学校而言,具有一定优势。这为民办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提供灵活性与更多可能性。

三、民办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探究

从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资助政策的执行效果来看,资助重点仍是经济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由于受到家庭经济的压力等因素影响,在学业、就业、交友、自我认知等方面容易产生偏差。在接受资助过程中,受助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失落、迷茫等心理困惑,形成负面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此外,每个受助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专长各不相同,并且他们的困难程度、困难成因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尽相同。民办高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机制体制灵活的优势,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在探究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模式上摸索出一条符合民办高校的“经济资助、能力提升、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精神帮扶”五位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尊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一)探索发展型资助模式

体制机制建设,是开展有序工作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也不例外。完善民办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体制,让学生资助工作高效科学管理运行,加强各业务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民办高校可利用机制灵活的优点,学校统一牵头,学生工作部负责具体协调,各职能部门协助,各二级学院具体部署,针对具体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心理健康状态等特点,打造富有专业特色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致力于构建辐射范围更广的资助育人体制机制,形成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多部门联动,指导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生特点的发展型资助,构建“学校—二级学院—专业—年级”四级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在新时代新发展背景下,资助育人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养、互联网+创新创业与就业竞争力提升等相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资助管理与服务流程,助力精准资助的价值体系,建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良性循环的创新型资助育人形式。

(二)充分发挥发展型资助的育人效能

发展型资助源于传统的以经济为主的资助方式,又有别于传统的经济资助方式。它是围绕受助学生全方位发展而形成的新资助模式,除了发挥资助育人的保障功能以外,还承担着精神鼓励、价值引领、道德塑造、权责意识培养等育人功能。发挥发展型资助育人效能,除了能够取得最佳的资助育人效果外,对完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也起到促进作用。发挥育人效能,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受助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当代大学生。[6]

首先,在发展型资助项目的支持下,更加凸显的是在学生中起到的指引作用。根据发展型资助项目的价值期望的引导,为大学生提供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领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发挥积极的价值引领作用。其次,发展型资助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关注精神生活,对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提出一定的要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与资助,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其他学生树立积极正向榜样。最后,在发展型资助实施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各种规则遵守的义务。同时,学生也会熟知自己在符合资助项目时获取相应资助的相关权利,从而更加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对立和统一,培育大学生的权责意识。

(三)加强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政策宣传力度

发展型资助育人项目一旦开展,将会是一项长期的项目,所以明确资助政策的宣传方向,对发展型资助育人项目的推广和普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参加前充分了解、认同发展型资助,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受益于发展型资助的同时,形成对资助育人的积极认识,促使资助与育人迅速形成合力,实现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功效发挥最大作用。在推广平台上,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可借助学校成型的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工具,对项目进行大力地宣传和发动,也可利用学校宣传栏、横幅、展板等传统途径对各项资助政策和活动方案进行长期广泛宣传。对树立的励志先锋人物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使榜样的力量不断得到加强,强化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推动资助育人项目的精准高效开展。

(四)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的跟踪反馈机制

在开展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特点,从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学习技巧、创新创业、就业技能、社会实践以及视野开拓等方面着手,并建立相应的资助育人工作反馈机制。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面向学生的分层次、分类别的资助方式,以使学生的需求得到相匹配的培训以及教育全方位提升。这样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得到物质帮扶的同时,其职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良好坚韧的意志品质等也能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在资助育人工作开展后,高校可依托辅导员工作室对参加过发展型资助育人项目的学生进行建档,形成在校期间的长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子提供专业性指导。同时,高校应根据资助育人的跟踪反馈結果,不断总结对受助学生帮扶的工作经验,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完善成长营活动内涵,不断提升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成效,将资助育人成效持续深入推进。

(五)拓宽民办高校的资助渠道

发展型资助对比传统资助,在实践过程中更需要依托实践平台。因此高校要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多引入校企合作项目和科研实践项目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在设置勤工助学岗位的时候,学校可以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有助于学生巩固专业知识的岗位。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将勤工与育人相结合,丰富勤工助学的资助内涵,增长学生才干。在开发发展型资助项目时候,民办高校可多引入发展型资助项目,慢慢形成以项目作为依托,发布更多贴合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课题。学生可以通过所立项目开展实地考察、问卷调研、志愿服务和创新实践活动等。

(六)加强民办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

资助育人工作者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资助工作人员,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骨干力量,具有突出的育人作用。加强民办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素质建设是提升资助育人工作效能重要举措。

一方面,要注重资助育人工作者的道德素养提升。传统物质资助的效果大多可以通过量化的指标来监督,而发展型资助的许多活动和项目可以通过执行者的组织得以实现。资助育人工作者的言谈举止可能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认知。因此,在选定执行教师时候要挑选使命感强、勇于担当的老师。只有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才能在资助育人过程中以师德师风影响学生,为学生们作出正确的师范引领,提升资助育人效能。另一方面,要注重资助育人工作者能力素养的提升。发展型资助工作与日常学生管理有相通性,同时也有相异性。发展型资助的目标是育人,通过开展的活动发现学生的亮点和需求,从而匹配更贴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达到育人的功效。如果将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地理解为活动管理或者资助发放,在执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偏离活动初衷。因此,在选择执行者时候要尽可能挑选经验丰富的老师,保障各项活动的实施效果。在确定资助育人工作者后,可定期组织开展工作研讨会、业务培训会等活动,加强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技巧。

四、结语

我国已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发展型资助能够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开展发展型资助育人项目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智志双扶”为出发点,以“全面发展的个人”为落脚点,以保护隐私为前提,充分注重对学生精神意义世界的建构,自觉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个人意愿和自我尊仰,培养他们自强、自信等精神特质,唤起受助学生的精神信仰、自强意识,打造濃厚的励志、感恩、笃学的文化氛围,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积极向上、富有激励性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励志学习与生活氛围中养成良好习惯,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坚定人生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朝气蓬勃、举止文明、富有爱心、志存高远、学识渊博、彰显特长”的栋梁人才。

参考文献:

[1]邱亚洪.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3):76-78.

[2]徐英,李天悦.发展型资助: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发展的新维度[J].教育评论,2018(02):23-27.

[3]展伟.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中的精准育人转向[J].江苏高教,2018(06):80-82.

[4]杨振斌.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8(05):17-20.

[5]张远航.高校资助育人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育,2018(06):106-109.

[6]王娜.将“立德树人”融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7):143-146+157.

责任编辑  江  峰

作者简介:朱永康,珠海科技学院学生处副处长、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社科联2022年度广东省国防教育课题重点项目“政校联动共建退役大学生发展型优抚路径探究”(项目编号:SL22ZD08);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一般课题“民办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探究——以大学生励志学子成长营为例”(课题编号:SCNUKFYB068)成果。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民办高校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