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视角下插图的利用价值

2023-05-25张倩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7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

张倩

摘要: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突出特点。在教学时,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课文插图这一有利资源,能实现插图价值的最大化。充分挖掘儿童视角下插图的利用,能让课文插图从“隐性”走向“显性”,更好地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巧用插图 价值取向 拓展想象

引言

以图造字源于上古时期的甲骨文,至今其文字结构依然符合图形审美的构成原则。婴儿出生之后,最先认知的也是图形,再通过以插图为主的绘本进行启蒙学习。《辞海》对“插图”的解释为:“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插图是对文字部分更生动、更具象的视觉传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教材中的文字,它可以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

一、善用插图,以图创境,提升趣味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儿童的天性明显地要求直观性、形象性。”小學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以直观、具体、形象为主。课堂中善于使用课文中的插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文本的感悟,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直接形象地理解字、词、句乃至段落的意思。

从插图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美:《黄山奇石》一课中,“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都配有插图,一目了然,学生可以通过图文对照,理解奇石的含义和特点。但“金鸡叫天都”没有插图,我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空白,让学生品读文字的内容,通过朗读理解,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配上插图。课上学生们相互欣赏、互相点评,此时学生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已完全内化于心。在《长城》课中,学生对“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中“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语的理解可以建立在有效观察插图和相关图片的基础之上,直观感受长城的巍峨壮美。

从插图中品悟人物的精神内涵:在学习古诗《悯农》时,面对农民伯伯在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的插图,学生的同情、理解、珍惜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学生怎能不尽力做到“光盘”?《军神》一课,刘伯承右眼严重受伤却坚持不用麻药,接受72刀手术治疗,插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刘伯承手术的场景;《狼牙山五壮士》的插图中五位战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概,向学生诠释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拳拳爱国情。

从插图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如《北京的春节》一文,老北京的风俗人情在插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藏戏》《腊八粥》《盘古开天辟地》等课文的插图都选用了大量中国味浓厚的插图,凸显中国传统文化。

从插图中感受古诗的意境:部编版教材里的古诗配备了具有中国元素的插图,这些插图的内容与古诗的意境相符,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韵味。如《小儿垂钓》中“稚子”“蓬头”“垂纶”,这些词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插图呈现了一个头发凌乱的小孩子在钓鱼的情景,通过插图学生立刻就能理解“稚子”原来就是稚嫩童真的小孩子,“垂纶”就是垂钓的意思。

因此,教学中应利用课文插图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感知文本,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插图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其语文素养。

二、巧用插图,以图促说,提升表达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环节是听、说、读、写。低年级语文课堂语言表达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应抓住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这一重要时期,针对学生喜爱图画和故事的特点,将插图作为有力工具,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这既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又能使语言文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课堂可采用“观察思考、展开交流、自主创编、感悟启迪”四步走策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步:观察思考。引导学生细致、有目的地观察插图。

第二步:展开交流。学生结合图画中所诠释的内容开展交流讨论,对画面不同的理解与思考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

第三步:自主创编。启发学生自主编写故事,引导学生围绕故事中的人与事,理解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第四步:感悟启迪。让学生把故事与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周围世界相联系,以便更好地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例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知识性童话,全文以生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几种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以及壁虎尾巴的再生功能。课文共配六幅插图,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借助六幅插图读懂课文,并根据插图串联出故事。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有意把文中六幅插图连成一个整体场景,设计了“动画剧场”环节。当剧幕开启,音乐响起,学生很快进入故事的情景中,根据画面内容以及想象,绘声绘色地编讲故事。借助插图,学生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课文主旨,流畅编述,极大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与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一样,都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插图可以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捷径。部编版一年级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小白兔运南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看图说话。其中有三幅插图,第一幅图中的小兔发现一个南瓜,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他会想什么呢?到底如何把南瓜运回家中呢?第二幅图没有内容,需要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补充。第三幅图中小兔将南瓜运回了家,据此让学生大胆设想:这中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呢?插图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多种运南瓜的办法鲜活呈现。

三、活用插图,以静促动,拓展想象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文插图无疑是文本教学的催化剂,能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由静态的画面展开想象,化静为动。以图导入,便于理解文本;以图激趣,便于深入文本;以图延展,便于拓展想象。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画面的颜色,以及插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想法进行想象和再创造。

执教苏教版《荷花》一课时,我提问学生:从这个“冒”字能感受到荷花美在哪里?学生面面相觑。

师:“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字吗?

生:长、钻、伸、露、探……

师:这些字意思相近,为什么叶老先生却独独选用了“冒”?

我借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满池塘挨挨挤挤的荷叶中,一枝枝荷花挺出水面,顽强生长的画面,感受荷花的竞相开放。

师:谁能嚼出“冒”的味道来?你觉得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出来?

生1:用力地长。

生2:拼命地长。

生3:争先恐后地长。

……

教学中由图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立刻理解了“冒”的含义和妙用。

四、妙用插图,穿越历史,品味古诗

统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统计:统编教材中,古诗文共124篇,比原来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出处涵盖从《诗经》到清代诗文等各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有学生觉得古诗文晦涩难懂,学起来索然无味。那么,如何让学生增强对古诗文的兴趣?将插图作为突破口,巧“植”插图,利用插图穿越历史,拉近学生与古诗文的距离,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神效。

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望洞庭》时,学生对诗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后半句难以理解。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边观察边读诗句,并适时点拨诗人此时欣赏洞庭湖的位置以及当时的月光。由此学生很快便理解诗人月夜遥望的角度,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把洞庭湖别具特色的风格展现出来。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题画诗《墨梅》时,她先出示了一幅梅花图,让学生用一个字或一个词形容图中的梅花。结合美术鉴赏,这位教师设计了“读诗赏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学生在研读《墨梅》一诗的基础上,从美术的角度对《墨梅》一画的布局、运笔、用墨进行了鉴赏;从诗到画,再从画到诗,紧紧围绕“听说读写”的训练以及探究性学习,学生对诗和画所表现出的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品质体会得分外深刻。

再如《望庐山瀑布》一诗,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后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瀑布的形象和气势。“飞流直下”体现了流速之快,“三千尺”形容山之高,“落九天”写出了瀑布落差之大。但很多学生并不能完全体会。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水墨画以黑白为主色,将烟雾朦胧的情景渲染得恰到好处;右边一条白练倾泻而下,准确地诠释了诗句中的“挂”,又给人以气势恢宏之感。当学生能初步欣赏这幅水墨画时,对古诗的文字美就有了更深的感悟。

五、智用插图,以图促思,化难为易

课文插图可以丰富和拓展课文内容,尤其是插图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例如,拼音字母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让学生机械式背诵,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将其对应的不同形状、特点的插图呈现给学生,再借助朗朗上口的儿歌,可以降低拼音教学的难度。

又如在人教版語文教材《詹天佑》一课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学生对于两端凿进法、八达岭采用的中部凿进法以及“人”字路线不易理解,此时通过图示就能直观理解詹天佑使用的两种开凿法和“人”字线路的设计原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也更加能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智慧和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治红.浅谈新时代下的道德与法治课——部编《道德与法治》课的几点实践体会[J].课程教育研究,2017(29).

[2]杨剑.让插图“动”起来——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插图的利用[J].课外语文,2018(12).

责任编辑:丁 蔚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浅谈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