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劳动教育书院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023-05-21汪晶晶曾浩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书院劳动教学模式

汪晶晶 曾浩

摘      要 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进入瓶颈期,主要表现出师生家长劳动意识淡薄、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弱和周边资源整合利用较少等问题。书院发展历经千年,书院文化资源凝聚了一个庞大的教育文化体系。其中,书院教学模式是该体系的结晶。该课题研究主要通过解读书院其启发式、因材施教式、“合作+研究”兼容式和“讲会+会讲”交叉式多种教学模式。基于该模式精准定位、侧重互动以及强调德育的特点,构建符合当代中小学劳动教育书院教学模式的路径,即建立开放式教育课程理念、设立劳动课程成长卡、推动“家、校、社”联动及孵化劳动教育基地。

关 键 词 中小学劳动教育  书院教学模式  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基地

引用格式 汪晶晶,曾浩.中小学劳动教育书院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15):99-102.

从2015年8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到2020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近两年的“双减”政策,均强调了中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的必要性。因地制宜进行劳动教育资源的整合势在必行。近年来,教育遗产在学术界引起热烈反响,从千年书院探寻育人之道、强国之路,对于我国当下追求现代化劳动教育具有开创性意义。随着书院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独树一帜的教学模式给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

1.师生及家长劳动意识淡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24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国所有学生数量总共为2.2238亿人,其中小学生近1.08亿,初中生5018.44万人,高中生2605.03万人,本科生1893.22万人,在校硕士大约282.29万人,在校博士50.95万人。在这些对半递减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逐年递增的升学压力。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小学生文化课程安排紧凑,劳动课形同虚设,回到家学生又是倍受关爱的掌上明珠,课堂内外均缺乏劳动机会。可见,无论是师生还是家长都忽视了劳动的重要性。中小学劳动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加强劳动意识,培养一定的劳动能力。但师长及家长的劳动意识淡薄会更加削弱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

2.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弱

综观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绝大多数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首先,缺乏劳动的热情,忽视劳动对其身心成长的意义。劳动可以促进骨骼生长,还能增强免疫力。其次,动手能力不强。当下隔代宠爱是很普遍的现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的品质也无法从中培养。再次,失去了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在劳动课程中,除了室內课程,学生还可以在课堂外学习日常相关的生活常识,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劳动教育的落实不仅仅体现在树立正确的意识上,还应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掘学生专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愿劳动、想劳动、爱劳动的劳动之风。

3.教育资源整合利用较少

目前,我国中小学劳动课程主要依靠学校组织,劳动范围大多以课堂及校园内区域为主,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的发挥空间。真正的劳动教育应源于生活,在学生熟悉的家庭环境或者社区环境等社会空间自发进行学习劳动。当下,小学低年级劳动课程主要是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高年级涉及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而中学在小学的课程基础上都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强调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因此,劳动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还应拓展劳动空间,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课程项目、劳动计划。基于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本土资源,将周边乡镇及社区联合起来,因地制宜进行资源整合,成立区域化的劳动基地。诸如:乡镇可以成立农田种植、鱼塘养殖、手工纺织等体验式作坊;社区则可以采取网格化教育管理,社区内卫生包干、讲解垃圾分类、交通领航志愿者等。

二、书院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书院源于唐、兴于宋、衰于清,历经数千载,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作为中国延续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教育组织机构,书院自诞生起就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发挥着培养人才、教化于民、学术研究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作用。书院教育在历史更迭中不断发展,顺应时代的需求,形成了一系列“以生为本”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统称为书院教学模式。

1.书院教学模式

(1)启发式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便率先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便是启发式教学的萌芽,后经大教育家朱熹等人将其发扬光大。据考证,清同治二年(1863),余丽元于浙江龙湖书院《章程》最后一条说道,山长为诸生表率,行诲人不倦之意,应“勤讲学以期兴感也”通过亲子授课,同肄业者论之,示以“读书之法”“制行之方”,激发学生兴趣,辩证学术之道;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黄懋和于福建诗山书院《课程十则》中第四条就明确“为师固宜尽心教诲,循循善诱”,这样方能教学相长,诸生对师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起。

(2)因材施教式

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即根据学生的特质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以期充分发掘学生多方面潜质,不再单一化评价,唯分数论。书院教育尤其强调因材施教,在众多书院学规的内容上便可看出。诸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邓炬于江苏华阳书院《章程》探讨课士之法,其遵循“有序有物,各就其性之所近,使为孤诣;不可以浩博无涯之事,求备一人。固胡安定分经义、治事,因质教授”[1]。后来学者,领悟其法,颇有成就;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浙江求是书院《外院规例》课程例中讲明“院中中学教法,专以讲解为主,深则讲义理,浅则识文字,按班分授,因材而施”。

(3)“合作+研究”兼容式

“合作+研究”实则是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前者强调“合作探究”,后者侧重“自学研讨”,两者互补,将思维发散及个人思考最大化。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岳和声于福建共学书院《会规》写道:“会讲,听各生自拈四书、五经中一义,至三章而让,再举儒先语录一二则,互相商榷。”[2]强调通过讨论检测自学情况;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张伯行于江苏紫阳书院《示诸生》说道:圣贤精义,不能一人之见亦不能群聚过于欢愉,应当两者结合,讲究独处时“细心研究,毋得彼此往还,浪费时目,庶几有益无损”[3]。该规条明确表示集体与个人教育的结合,突出兼容模式的优势。

(4)“讲会+会讲”交叉式

“讲会”又称联讲会,指定期的學术讲学活动,而“会讲”则指灵活性的学术讲学活动。李应升于白鹿洞书院学规第五条中写道:“今一月止初二、十六两会,抒写几何。窃恐常业多荒,文心易断。因立小会,以二、六为期,即以大会一二名轮为会长、副,执笔评次。”[4]这其中记载的就是讲会的常规制度,定期会讲;李长春在《兴复洞学看语》中写道:“今于会文之外,益以每月三期会讲;又或一季之内,通郡会讲;一年之内,四方会讲,俾领袖名贤,登坛而霏霏玉屑,高座弟子执经而习习风生。”[5]大致规划会讲时间及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变通。

2.书院教学模式的特点

(1)精准定位

书院课堂始终精准坚持“双主”定位,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两者相辅相成贯穿于整个书院教育。首先,因材施教式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理念,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寻找最适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致力于发挥学生的最大潜力。其次,正确引导是关键。书院师生关系更多体现出民主的特征,侧重教师的启发诱导,既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但又不全权把控课堂,将课堂真正意义上还给学生。在学生合作探究、集体讨论或个人独立思考研究时,教师严慈相济,既提出严格要求,同时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适时给予帮扶。

(2)侧重互动

书院教育的教学模式都侧重互动原则,其中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书院教学过程中,诸生提出疑问,教师答疑解惑,一来二往,实则就是互动。诸如,嘉靖年间,郑廷鹄在《示白鹿洞主帖》的公文中曾提出:“主洞教官,务宜正身修德,以倡率诸生。每日平明,升堂会讲。主洞官先讲,或诸生复讲前书。有疑者,以次升问。日晡夜分,不必大会。有问,止命直学引对。”[6]该文给诸生求学好问留下了充足的思考时间,不仅倡导自我慎独,也强调合作求知。启发式教育亦是师生互动的表现,教师通过问答、谈话、讲习等多种方式启发诱导,让学生自主领悟“读书之法”以及“为学之道”,举一反三,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定期集体教育注重讨论探新知,如,清光绪十五年(1889),郭在铭于江苏尊经书院《学规》中表明诸生斋居之益在于“旧学商量,新知讨论”[7]。可见,讨论的过程也是互动的过程,互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而且加固师生情谊,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成效。

(3)强调德育

教书育人既“教书”也“育人”,“教书”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育人”侧重“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即德育。德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明清白鹿洞书院学规林林总总上百条,大抵都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最具代表性的除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之外,当属胡居仁的《续白鹿洞学规》,从“一正趋向,以立其志”到“一推己及物,以广成物之功”,共六条训规,都可看出明代理学家们将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重心。前三条如“愚以为今之学者,但当尽己之心,毋使有一毫之虚妄;齐庄严肃,毋使有一毫之惰弛,则所谓真实无妄,主一无适者,自可至矣。”“愚谓大学之教,以致知为先。”告知诸生须志存高远、穷尽事理,方是读书之道。后三条“故必于事物初接,本心萌动之际,谨察精辟,熟为天理,熟为人欲,使善恶、是非、公私、义利判然于前,然后从其善,而去其恶。”[8]告知诸生为人处世之道,当以胸怀宽广、修身养性,方能自我成就。这六条学规将“德”与“教”完美契合在一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书院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书院模式倡导的启发式、因材施教式、“合作+探究”兼容式亦或是“讲会+会讲”交叉式秉持的观念就是“以生为本”,遵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无论是精准定位,侧重互动还是强调德育,其注重的都是学生的内涵式发展。因此,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书院教学模式构建应从微观和宏观上进行考虑。微观上,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重视“师”和“长”的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的意识;宏观上,配置基础劳动设备,配齐专业师资,结合区域优势开发校本课程,强化家校社合作。

1.树立开放式教学模式理念

书院教学模式遵循的诸多教学理念在当今中小学劳动教学改革中仍旧适用,正确的劳动观念引领适宜的教学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纵观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数十载,始终坚持冲破“把课程窄化为学科,把学科窄化为教材,把教材化为知识点,最终把教学窄化为现成知识点灌输的‘应试僵局”[9]。自古以来,教学一直推崇的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的双边活动。古代教学的萌芽可追溯至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继承其思想的朱熹强调“为学之序”,注重“学、思”,讲究循序渐进。近代,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10],教学过程实则为“模仿、偏差、纠正”。现代,杜威系统阐述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其认为“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未成熟的、没有发展的人,和在成人的成熟的经验中体现出来的某些社会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过程就是这些因素应有的相互作用”[11]。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侧重“相互作用”,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物和人与环境等沟通交往、相互学习的过程。因此,劳动教学模式在基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还应注重激发内驱力,创造有力的环境,提供多元的劳动项目,鼓励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2.设立劳动课程成长卡

劳动课程成长卡跨越了学校的空间范围,强调拾级而上的学习理念。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将劳动课程指标系数进行规划,每个学期开展劳动自我测评,将劳动成果转换成能量积分进行登记。随着学生升学逐年增添内容,记录劳动时长及劳动能力的展现,最后形成个人成长卡,对课内外劳动课程模式进行反馈监测。该成长卡不是为了升学加分,而是为了将劳动教育切实融入学生的生活。小学阶段是设立成长卡的起点,将各类劳动项目明确指标系数,例如:完成个人物品整理1次积1分,参加班级集体劳动及简单手工制作分别积2分。同语数英各科一样有小考、月考、期中考等。但考核形式不局限于卷面,而是手腦并用的课内外劳动形式成果展,实行多元化评价机制如实记载,用于长期测评,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爱上劳动,培养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中学阶段是设立成长卡的分界点,卡片内反映的则是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劳动系数指标,逐渐出现“分流”,即体现个人劳动能力的偏差数值,进而因材施教。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以及自主选择的意识,教师基于他们个人档案的数据记载,尊重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及已经展现的潜质,提供科学建议,指导发展最适宜的劳动项目,拓展学生更多的可能性。随着升学,进入高中、高校等不同情况,其成长卡档案又会增添不同内容,旨在记录学生成长路径,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

3.推进“家、校、社”联动

学校方面,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内生活,可开办“N次方社团”,即多元化社团,例如网球、篮球式球类社团,绘画、街舞等艺术社团,航空科技社团,还有新兴的雕刻、烹饪、种植等生活类社团。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配齐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教学,力求普及,追求升华,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外在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家庭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父母以身作则,爷爷奶奶要亲身示范,舍得让孩子吃苦,学会让孩子动手,鼓励孩子从小养成劳动的好习惯。加强社区建设有利于劳动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让劳动精神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诸如,努力打造乡镇社区书院,帮助更多的孩子拓展学习空间,力求学校、家庭、社区劳动教育的一致性以及延续性。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多彩的社区劳动比赛、亲子互动等,丰富活动项目,提高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将劳动实践融入公益劳动,利用节假日,开展“劳动1小时,幸福千万家”的活动,利用周末时间,实践走访乡镇、街道、社区,进行宣传教育、维护社区秩序、打造美丽社区等力所能及的志愿活动,增强服务意识,让孩子在劳动中成长,在快乐中劳动。

4.建设劳动教育基地

教育基地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相当发达的教育和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并在文化、经济、生产、技术上对国家或一个地区起主导或积极作用。基地可大可小,例如,南昌市书院小学为江西书院文化研究中心下的一个教育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科学理论进行实践,再总结。该小学位于南昌市西湖区东书院街19号,东书院街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豫章书院旧址所在地,学校深受书院文化影响。不仅如此,其周边还有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校园内还有鸦片馆旧址等,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能事半功倍。教育基地的建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还形成了特定的区域文化,打造了城市的文化符号。因此,劳动教育基地也应因地制宜,发挥本土特色,根据各区域发展条件,以省市县教育机关主导牵头,社会爱心人士资助,村镇社区干部规划,共同建设本土化劳动教育实训基地。在特定的节日,请解放军、消防员、清洁工、农民、工人等各行各业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宣讲教育。除锻炼体质之外,更多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真切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为学生树立劳动模范;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应增加劳作体验,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实地学习,感受劳动的魅力。

综上,书院教学模式及其特点充分展现了书院文化资源的博大精深,充分挖掘其中的精华应用于当今中小学劳动教学的改革是极具创新性的,进一步挖掘符合时代发展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书院模式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2][3][7] 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集成[M].上海:中西书局,2011:226,514,252,441.

[4] [6][8] 赵所生,薛正兴.中国历代书院志.第一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766,441,360-367.

[5] 赵所生,薛正兴.中国历代书院志·第二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41.

[9] 钟启泉.新课程改革开启中国课程发展新纪元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确立与研究进展[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9):22.

[10]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

[11] 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详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3.

[作者:汪晶晶(1995-),女,江西乐平人,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助教,硕士;曾浩(1996-),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书院劳动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朵云书院黄岩店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白鹿洞书院记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书院讲习一例
向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