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发展研究

2023-05-21杨金凤吴方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杨金凤 吴方杰

摘      要 我国自实行义务教育以来,面向初中阶段共颁布了5份教学大纲和3份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历史流变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变革的方向与指引,体现了我国化学学科的育人走向。通过对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系统梳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期把握变革趋势,提升教学质量,助力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 初中化学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核心素养

引用格式 杨金凤,吴方杰.我国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发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15):80-83.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1]。1986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我国义务教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此背景下,1986年12月《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颁布,其是在主要内容和体系不作大的变动前提下的一个过渡性大纲[2]。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初审稿)》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颁布。1992年、2000年又相继发布新的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自此“化学课程标准”取代了“化学教学大纲”。2011年和2022年又分别发布了新的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本文以上述8份指导性文件为蓝本,以其发展时期为界限,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理念、实施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一线化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一、文本结构分析

1986-2000年的五份教学大纲虽然标题部分有细微变化,但主题框架基本一致,都是从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内容、课时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附录等几个维度进行编写。稍有不同的是,1988年开始教学大纲在附录部分提出化学学科与其他课程的联系,2000年的化学教学大纲增加了“考核与评价”部分。进入21世纪,化学教学大纲向化学课程标准转变,其结构编排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大纲”与“标准”在“前言”部分中对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的阐述体现了化学课程从经验设计走向理性设计[3]。2001年的课程标准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在内容更加丰富的同时,结构也更加合理,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课标编写的结构体系,2011年和2022年的课程标准基本延续了这种框架体系。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摒弃了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框架体系,转而集成为五个一级内容主题。2022年版新课标中将原先前言部分中的“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单独成章,并加入“学业质量”的部分。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4]。分析发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几个模块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保持不变的内容,这几个部分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板块,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与“不变”中辩证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分析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学习化学课程后期望达到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课程目标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1986-2000年为双基阶段,2001-2022年为三维目标阶段,2022年开始为四维核心素养阶段。198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贯彻会议精神,同年6月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印发调整初中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四科教学要求意见的通知》,该意见的核心思想为“减负”。1986年版的教学大纲延续了这一理念,将1978年版教学大纲中“使学生牢固地、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改为“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增加了对于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的相关表述,这一表述基本沿用到2001年版课程标准发布前。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明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2001年版课程标准正式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该三维目标体系相较于教学大纲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表述更加细化和具体,具备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在继承了我国对于双基重视的基础上,着重关注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5]。三维目标体系更加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体现了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育人导向的转变。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背景,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颁布,强调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6]。2011年版课标的课程目标中降低了部分难度,例如将原先“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的表述更改为“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进一步凸显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减轻学生学习负担[7]。基础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2022年版課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对课程目标进行重构,与高中课标更加衔接的同时,突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在演变过程中,既有对爱国精神、唯物主义观念、化学实验等一以贯之的重视,也有适应时代要求,对于课程目标的革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取向从“学什么”到“学会什么”再到二者的统一,体现了从学科教学大纲到学科内容标准再到核心素养统领的“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的逐步发展[8]。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课程目标的制定更加具体和细化,可操作性更强,也逐步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从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转变。

三、课程内容分析

在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主要涉及四部分知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和化学实验。1986年版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内容的表述较为简略,按物质间内在联系进行课程编排,简单标注了选学内容,对于内容的要求不够详尽,仅在每一章节后附上简短说明作为教学要求的参考。但是,1986年教学大纲中将一些初中阶段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移到高中,这些内容变化有些部分延续至今。1988年版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部分有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在“教学内容的确定”部分提出“注重课程间联系”,并在附录部分加以更为详尽的说明;二是细化了各教学条目的具体教学要求,这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实用性增强。同时,课程内容以四个部分进行编排,不表示它们的系统和顺序,这适应了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一纲多本”的决策部署。1988年版教学大纲适当降低了理论要求,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较大幅度降低了试题难度[9]。1992年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部分变动不大,其适当降低了过高的理论要求和化学计算的难度,适当拓宽了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关系[10]。2001年版课程标准进一步减轻了内容总量与难度,对内容目标的描述结合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实际[11]。新版课程标准较于以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部分发生了较大变动,以5个一级主题和18个二级主题进行编排。新的课程标准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以及学习情景素材,这体现了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开始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转变,同时避免了机械式的应试模式,转而为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培养服务。2011年版化学课程标准是对2001年版课标的继承和发展,在课程内容主题框架不变的情况下,新增了27个学习情境素材和3个探究学习实例,更加凸显了“做中学”理念。课程内容上,重视可接受性,“降低要求、删除难点、分散融合”[12]。而且,2011年版课标强化了对于学生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例如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的表述更改为“独立地或经过启发地发现”,更加强调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022年版课标强调基于课程内容来发挥“如何培养人”的课程育人功能[13]。2022年版课标课程内容部分在原有五个课程主题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与人才培养要求进行了优化,基于学习主题确定大概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了新的课程内容体系。真实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学科间知识的融合能力,“双减”背景下学校“减负增质”目标的达成需要配合高质量课程建构。2022年版课标内容的显著特征是立足真实情境设置跨学科实践活动,并规定所用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10%,这为教学质量提升与学生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部分在各个版本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86年版教学大纲仅将学生实验区分为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1988年版教学大纲对实验部分做出改进,将实验划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附以使用仪器与实验操作技能的教学要求,对学生实验课时数进行了规定。2001年版课标未明确区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更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2011年版课标针对十年来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实验减少问题,强调实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14]。2022年版课标对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学业要求”部分对实验室安全提出了新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分析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简单实验问题”。因此,保证实验在教学中的比重,让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化学实验教学的趋势之一。

总的来说,课程内容在演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减负提质”与“注重跨学科融合”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方面,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上加以控制,逐步减轻计算难度,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程内容安排上也逐渐从“知识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过渡,试图让课程标准更加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从教学大纲中提出“注重课程间联系”到课程标准中明确设立跨学科实践活动,学科间融合被放在了越来越显著的位置。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情境性、实践性也将成为未来课堂教学的鲜明特点。

四、实施建议分析

1.教学建议

化学概念方面:各版教学大纲中均表明化学概念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1986年版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2000年版教学大纲指出“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版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大概念统领”。学科大概念是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和教学核心任务,反映学科本质,能将学科关键思想和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的关键的、特殊的概念[15]。学科大概念与以往某一个具体的化学概念不同,其依托知识内在联系,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对于化学概念的学习实现了由“点”到“面”的重大变革。

教学情境方面:1986年版教学大纲指出“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2000年版教学大纲指出“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2022年版课程标准提倡“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教学情境变得越来越真实而富有创造性,鼓励学生走出课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化学知识。近年来流行的项目式学习、创客教育、STEAM教育等均是基于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的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方面:1986年教学大纲中强调“加强实验教学”,2001年版课程标准提到“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2022年版课程标准指出“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价值”。课标中对于实验的要求逐渐在对于实验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性与创新性,指向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学方法方面:1986年版教学大纲提倡“加强直观教学”,2000年版教学大纲提倡“运用启发性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2001年版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学习与探究教学,2022年版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方法中逐步倡导“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生交流合作与自主探究,发展核心素养。

2.评价建议

2000年版教学大纲更加重视教学评价环节,将书面考试与书面作业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个性品质的考察建议采取的是观察法。2001年版课程标准对于学生评价给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将自我评价、表现评价和纸笔测验进行有机结合。2011年版課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并增加了学习档案的部分。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提倡“加强过程性评价,改进终结性评价,深化综合评价和探索增值评价”。课程评价是课程的最后一环,课程评价越来越趋向于全方位的评价方式,而非仅仅关注学生成绩。课程评价逐渐限制对于结果性评价的使用范围与方式,转而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素养的成长与提升。

3.教材编写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此背景下,2001年版课程标准开始给出教材编写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对于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材编写建议主要从学生和教学内容两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议,学生方面,提倡联系学生已有经验与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例如2011年版课程标准提到“重视选取水的净化、钢铁制品的锈蚀等学生生活身边的事例”。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大幅度增加了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度。教学内容方面,从内容选择、组织与呈现等方面给出富有时代性的建议。2001和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都给出了相应的案例以供参考,而2022年版的课程标准则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进行阐述,使得教材编写建议更具开放性。

4.课程资源与开发利用

从2001年开始,课标给出了课程资源与开发利用的相关建议,主要从实验室和课程资源挖掘两方面进行阐述。实验室方面,2001年版课程标准从实验室建设及实验室器材和药品两方面给出建议,2022年版课程标准增加了数字化实验的相关内容。课程资源挖掘方面,2001年版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学习资源”并“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有用素材”,2011年版课程标准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践也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2022年版课程标准进一步拓宽课程资源范围,提出“建设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同时,三版课程标准也都对信息化课程资源予以关注。

5.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

这一部分是2022年版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是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专业保障[16]。“教师培训建议”中分别对教师培训的内容及培训方式提出建议,针对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有所帮助与期望。“教学研究建议”从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两方面论述,特别提到“创新教研机制,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2021年我国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17]。我国义务教育开始转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这一部分内容的增加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可以为卓越教师培养提供指引。

义务教育实施以来,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无论从其结构还是内容上都在与时俱进的改变,我国化学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化学教育育人方向逐步从关注知识向关注人转变,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评价从结果性评价为主,逐步向过程性评价为主转换,趋向于对学生综合素养、创新意识、劳动技能等进行全方位评价。课程内容上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注重提升学习质量是大势所趋,繁、难、偏、怪的内容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逐步删减,转而新增适宜学生核心素养与认知能力发展所需的内容。着眼未来,教师应适应课程标准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助力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0106/t20010608_167343.html,2001-6-8.

[2] 武永興,刘知新,梁英豪.《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说明[J].化学教育,1987(01):36-42.

[3] 孙小媛,郑长龙.化学课程标准与化学教学大纲在框架上的区别[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04):5-6.

[4]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促进基础化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10):53-60.

[5] 刘知新.更新课程理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化学课程标准的体会[J].化学教育,2002,23(09):6-9.

[6] 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修订:依据和视角[J].基础教育课程,2012(Z1):76-81.

[7] 邓阳,王后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完善:从理想到务实[J].化学教学,2012(08):8-11.

[8] 崔允漷,郭洪瑞.试论我国学科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时期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09):3-14.

[9] 胡美玲.对化学教学大纲的一些体会和想法[J].课程·教材·教法,1989(Z1):24-27+20.

[10] 刘知新.我国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新篇章:介绍《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J].化学教育,1992(04):5-9.

[11] 兰觉明,胡蓉.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2):72-74.

[12] 王琼,秦浩正.基于人本主义课程观视角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J].化学教学,2015(12):9-12.

[13] 郑长龙,迟铭.从理念看变化:《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J].教师教育学报,2022,9(03):129-136.

[14] 王世存,王后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析[J].中小学管理,2012(04):23-28.

[15] 王喜斌.学科“大概念”的内涵、意义及获取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8(08):86-88.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5.

[17] 教育部.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收官[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5/t20220505_624731.html,2022-05-05.

[作者:杨金凤(1976-),女,四川三台人,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吴方杰(1999-),男,安徽合肥人,石河子大学化学工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法国普通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评介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