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拙毋巧 笔意纵横
——小记刘春雨的书法

2023-05-18向净卿

书画世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篆隶傅山春雨

文_向净卿

清人傅山论书有“四宁四毋”之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傅山的作书理论有其特定背景,其目的在于挽回当时书坛的颓靡矫饰之风。“宁拙毋巧”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艺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观刘春雨的书作,亦可见“宁拙毋巧”的追求——拙朴、自然、率真。

刘春雨诸体兼善,其篆隶气息古朴,具有内敛、古拙与老辣的特别之处。篆隶书写性的表达具有许多方式。而刘春雨所承之路数,与清代以来的风格不大一样,但似乎又具有一定的相似度。他的篆隶书风厚拙古雅,不事雕琢。当技术成为一种洒脱的表达方式时,精神的注入便成为书道的自由之境、人文之境,这或许是理解刘春雨篆隶取法的一个维度。

在刘春雨的行草书中,一些风格元素源自米芾与苏轼。米字与苏字原本是帖学一路,放大书写难度很大。春雨能杂糅碑帖,行草中融入篆隶笔法,体现出其一如既往的“熔铸虫篆,陶均草隶”的取法思路。这类作品往往气贯如虹,一泻千里。其行草书呈现出异于他人的特殊面貌,能够直抒胸臆,似出于郑孝胥与谢无量之间,稚拙而不失典雅,雍容而不失常法。近来,他也偶作章草,取沈曾植章草挺健峭拔之势,显得醇古朴质,自然成章。

起初读到刘春雨的书法,或许会遇到“阅读”的困难,但细细品读下去,越读越耐读。他的书法意趣醇厚,值得玩味。究其实质,大概有两个原因:其一,取法广泛,篆隶碑版,古今名家,适我者取;其二,取法追求“拙”与“真率”意,不机巧、不矫饰、不纤弱,真率自然。

“拙”的审美趣味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拙”是传统文化、古典文艺追求的境界。《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孔夫子强调“讷于言”而非“巧言令色”,《庄子》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文赋》说“言拙而喻巧”,陈师道《后山诗话》云“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丑毋弱,宁僻不俗”,袁枚说“诗歌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拙是使得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拙朴是古典诗文的高妙之境。

“拙”的境界当然也是书法美学的一种追求。唐代张怀瓘在《书论》中多次赞赏与提倡书法的“朴实”之美,比如他说“或俨兮其容,或敦兮若朴”,“俗且还淳”,“书应返朴”。黄庭坚也曾说“凡书要拙多于巧”,傅山也一直坚持“宁拙毋巧”。

刘春雨 临汉隶100cm×68cm2018

朴拙是中国书法典型的取法风格与审美取向。刘春雨在其书法艺术的追求上舍机巧而求朴拙,但他并没有荒废自己的技术训练,并使技术达到精熟的水平。他坚持认为,书法的技术具有选择性,技术的运用是一个适度的表达问题,必须服务于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否则技术可能会让艺术家们无所适从,或者画蛇添足。

近些年来,在对书法艺术的探索和追求中,刘春雨逐渐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创作出一些值得品味的书法作品。他的书法也越来越受到同道、师友的认可和赞许,并逐步为一些读者所接受。

关于书法学习和艺术创作,我们或许可以从刘春雨这里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学书取法以适意为上,坚定自己的艺术理念,不随流俗,不盲从他人,不人云亦云;二是在书法风格表现上,合度、适当地表现,朴拙却不失典雅,率真而不失于粗犷。

刘春雨砥砺笃行,妙才激扬。假以时日,其作品定会更加出色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是以为记。

壬寅冬向净卿于京

刘春雨 十室三人七言联138cm×26cm×22018

刘春雨 郑板桥《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138cm×34cm2018

刘春雨 无可《兰》138cm×34cm2018

刘春雨 蒲松龄《西江月·崂山太清宫》235cm×54cm2022

刘春雨 陈建熙《狮子峰》235cm×54cm2022

猜你喜欢

篆隶傅山春雨
傅山的“四宁四毋”
傅山《杂记》
春雨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时代·新风采上海市第七届篆隶书法展”举行
春雨
清·傅山论书句
傅山
清·傅山论书句
书法好入门(十二)篆隶古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