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派意义
——兼论江淮大写意画派

2023-05-18陈明哲

书画世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龙城大写意画派

文_陈明哲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画院专职画家

绘画是发展的,绘画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尽管人们对绘画发展模式论的观点不尽相同,然而绘画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人们已有的共识。绘画流派是绘画发展的产物,一个画派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地方绘画艺术高度发展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不同的风格流派,这些不同的风格流派往往体现了绘画发展的规律性。历史上往往社会大开放、大融合就会迎来艺术的大创造、大发展,表现在绘画上一定是百家林立,画派纷呈。

明末清初,安徽绘画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形成了很多带有安徽地域特征的绘画流派或者说是地方绘画群体,在黄山有以渐江为首的新安画派;在安庆有以方以智为代表的桐城画派;在芜湖有以萧云从为代表的姑孰画派;在宣城有以梅清、石涛为中心的宣城画派;在安徽北部的萧县到了乾嘉时期还出现了以大写意花鸟为艺术特色的龙城画派。那时绘画流派纷呈的安徽画坛在全国影响很大,地位很高,对后来的扬州画派、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萧云从的绘画艺术还影响到了日本和朝鲜。

先谈谈关于“画派”的概念。画派中的“派”字本义最早见于东汉许慎《说文》:派,别水也。西晋左思《吴都赋》又有“百川派别”句,刘逵为之注引最为明确:水别流为派。“派”字用在绘画这一领域时则说明绘画的繁荣已经像河流一样支系众多。绘画的分门别派肇于六朝。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讲到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吴道子分别代表当时绘画的疏体和密体两种风格流派,称为“疏密二体”,又在《论传授南北时代》的章节里讲“各有师资,递相仿效,或自开户牖,或未及门墙”,都提到当时绘画门派及师承问题。

所谓“画派”就是一些艺术见解、审美情趣、表现手法及创作风格接近的个体画家构成的群体。“画派”一词出现相对较晚,明代画家杜琼作长歌《东原集赠刘草窗画》有句“马夏铁骨自成体,不与此派相合比”,“诸公尽衍辋川派,余子纷纷不足推”,把古今画派的衍变一一道出。稍晚的何良俊在《四友斋画论》中云:“夫画家各有传派,不相混淆,如人物,其白描有二种:赵松雪出于李龙眠,李龙眠出于顾恺之,此所谓铁线描;马和之、马远则出于吴道子,此所谓兰叶描也。”接着莫是龙、董其昌分别在其《画说》和《画禅室随笔》中对历史上画派进行研究,“画派”一词才屡屡被提及。及至清代乾嘉时的张庚在《浦山论画》中对各画派的源流及得失叙述得更为明确:“画分南北始于唐世,然未有以地别为派者,至明季方有浙派之目。是派也始于戴进,成于蓝瑛。……新安自渐师以云林法见长,人多趋之,不失之结,即失之疏,是亦一派也。”近代著名美术理论家俞剑华先生在《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对张庚《浦山论画》的这段话有专门的按语“明季清初各派名称,实始于此”。

萧龙士 学琴图纸本设色68cm×137cm20世纪20年代

萧龙士 兰草纸本水墨 84cm×40.5cm1965 亚明艺术馆藏

萧龙士 七月食瓜纸本设色 68cm×37cm20世纪70年代

在今天,研究不同地域绘画流派,梳理画家的艺术生平、作品特色以及师承、影响,对美术创作的继承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比如说,清代以来,新安画派、姑孰画派等画派画家受遗民情节的影响,不仅在品格上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而且在创作上还拥有独立的创造精神,这种民族气节和创造精神对今天的文艺创作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引领作用。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安徽南部儒家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安画派”与安徽北部老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龙城画派”都具有独特的精神标识,都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哲学背景下产生的中国绘画,不能忽略安徽北部的“老庄文化”。从老庄到玄学,从玄学到玄言诗、山水诗,从山水诗到山水画的萌芽、产生是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老庄文化对中国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和后来的写意画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中国画创作上常常提到的词语诸如“解衣盘礴”“得意忘形”“天人合一”“心手双畅”等无不体现了老庄文化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情感上的宣泄。

乾嘉时期安徽北部的萧县在“老庄文化”的滋养下产生了“龙城画派”,这个画派的艺术特色是以大写意花鸟画为主。“龙城画派”因地而名。龙城,萧县之古称,皖北重镇,背齐鲁、扼吴越、接两楚,古称萧国,为徐淮要地。自古龙城人质直好义,淳朴诚恳,能书善画,蔚成风气。《清史稿》载“作者相望,大雅为群,下及妇孺,均持名教,金石成录,诗歌升堂”,记载了龙城自古画风昌盛。南北朝时南朝开国君主刘裕尤好书法,其子孙及文臣武将,缙绅贤达,墨客士子,竞相效仿,极一时之盛,其时龙城的戴逵、戴勃亦是名重一方的画家。至清乾嘉间,刘本铭、袁汝霖、张太平、吴作樟、吴柳庵、路荫南等画人出,他们多师承青藤、八大,受“扬州八怪”影响至深,均享有盛名,一时人才济济,声势浩大。由于这些人的思想艺术倾向一致,笔墨情趣相同,又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文人气息,以张太平、吴作樟为代表,以龙城为中心,一批以大写意画风为主的画家一时多达数百余人,形成了名动徐淮的“龙城画派”。清末相继者又有擅写意牡丹的宝池和尚,擅墨竹的王为翰,擅画花鸟的欧阳南荪,擅画蝴蝶的袁塘,擅山水的侯子安,擅画螃蟹的朱孝堂,擅画牛的孙云江等。一时高手林立,班班相望。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萧县画风鼎盛,其间,杭州、上海、北京、苏州等地的美专学生,萧县人就有几十人,有王肇民、刘梦笔、欧阳南荪、萧龙士、朱德群、卢致远、蒋瑞云(女)、朱广明(女)、许克书(女)、罗丹等。1928年欧阳南荪和侯子安主持成立“美术研究会”,后又成立“东方画会”,举办古今书画展览,相互激励,相互切磋。

老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龙城画派”影响了一大批大写意画家,其中成就较高的当数萧龙士、刘惠民、欧阳南荪等。

王少石 枇杷游鸭纸本设色 180cm×102cm2014

江淮大写意画派是以萧龙士为代表,以大写意花鸟画为艺术特色,在江淮大地上自觉形成的绘画流派。萧龙士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花鸟画大师,其先后师事吴昌硕、齐白石,与李可染、李苦禅、许麟庐等艺界名流相竞爽,经历了从晚清到改革开放凡103年的历史变革和90多个春秋的笔墨生涯,有数以千计的弟子,开创了江淮大写意画派,在苏、皖、鲁、沪等地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

王守志 山河依旧纸本设色 140cm×70cm2021

宋人邓椿在《画继》里说:“画者,文之极也。”绘画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笔墨承载着文化,同样文化也通过笔墨在传承。中国画创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中国人习惯把观赏画称“读”,把作画叫“写”,绘画和文化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众所周知,安徽的文化是灿烂的、丰厚的,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在皖北以萧龙士为代表的大写意花鸟画家群体,那敦厚、清新、朴实的画风更能体现皖北的老庄文化,那种中庸平和、不激不厉的创作心态,那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无不透露出朴素的老庄文化与和谐的时代精神。

萧龙士一生的笔墨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朴实纯真的“中和之美”是其不变的本色,这种追真求朴的美学思想源于庄子的“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萧龙士以朴之心、朴之情、朴之笔、朴之墨,描绘时代的至真、至善、至美,以一种“墙角种菜作花看”的朴素情怀把浓郁的乡土气息融入高度精粹的文人画之中,给当代大写意花鸟画注入健康的生命力,使绘画艺术更贴近生活,更具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

“江淮大写意画派”一词是本着严谨的态度提出的。1990年,萧龙士先生逝世于合肥,在萧龙士先生治丧委员会的悼词中讲道:“萧龙士先生倾毕生心血,继承和发扬祖国绘画艺术,笔墨耕耘,乾乾于斯凡八十年,先生的艺术风格沉雄老辣,质朴浑厚,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开创了江淮大写意画派。”时《安徽日报》《人民日报》均有报道。1999年萧龙士艺术馆落成,在《萧龙士艺术馆简介》中写道:“萧龙士先生的画,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个性,尤以画兰独步画坛,开创了江淮大写意画派,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03年,在萧龙士研究的创刊词中又有“萧龙士先生是上个世纪60年代崛起于大江南北的江淮画派最为重要的创始人”之句。这些都为“江淮大写意画派”提供了学理依据。

历史上画派的命名,有以地名为标志的,如常州派、新安画派等,有以画家名为标志的,如黄筌画派、米派、齐派等,有以艺术特点为标志的,如勾花点叶派、没骨派、写意派等。而“江淮大写意画派”一词,既有地域命名,又有艺术特点,随着萧龙士的名望日隆,四方丹青之士登门求教,又有一批以萧龙士为代表、擅大写意的画家相继。他们绘画风格一致,创造手法相同,师承关系明确,有着统一的思想认识、艺术见解和审美情趣,并对中国大写意花鸟画有着良好的继承和卓越的创造。

江淮大写意画派从者千余人,从江南到淮北波及苏、鲁、豫、沪等地,萧龙士的学生丁培生曾撰文《百岁松不老高艺万古春》,描述萧龙士百岁寿辰的盛况:“他们或来自河西走廊,或东海之滨,或长白山下,或南海椰林,或江南水乡,或淮北平原,白发苍苍者有,青春年少者亦有,已经名扬海内也罢,或仍在默默耕耘者也罢,都是萧老的学生。”其在全国之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亚明艺术馆关注对本土画家的研究和推介,注重挖掘美术遗存,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在全国美术类场馆中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美术也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大美术时代,一个更多元、更包容、更开放、更自由的美术创作时代。在今天的大美术时代,我们更要强调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再挖掘、再认识。安徽的绘画有着厚重的文化土壤和美术资源,强调地方文化恰恰是发展安徽美术的优势所在,这也是我们研究和提倡画派的意义所在。当前,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发展文化,资源优势都被放在首要位置来考量。安徽的文化资源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有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老庄文化等区域文化;在绘画上有新安画派、姑孰画派、宣城画派、桐城画派、龙城画派等绘画流派,这些取之不尽的资源都是发展安徽美术的优势所在。

放眼全国,一个省展美术作品的面貌可能和国展的面貌都一样,而一个国展的美术作品面貌再也看不出某些地域特色。“百花齐放”的展览面孔背后其实是千人一面的流行风。地域特色到底要不要?如何保持地域特色?有一句话最能回答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全国美术的发展来看,地域特色的坚持与坚守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安徽美术的发展,强调地域美术特色、重视地方画派研究,汲取本土文化营养,开创性地创造自己的笔墨语言和风格面貌,既能保持安徽地域美术的特色,又能站在全国美术的时代前沿,这才是安徽美术的希望。亚明艺术馆推出的“江淮大写意画派代表画家四人展”是该馆2022年本土艺术家专题研究展,这不仅是学术层面很高的一个展览,也是展示地域特色、树立安徽人文化自信非常及时的一个展览。

周彬月夜双栖纸本水墨 137cm×35cm1984

萧承震 亭亭净植纸本设色 138cm×69cm2021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有了创造才会“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美术的概念也大大地扩展了,美术的创造、服务、传播、消费形式、表现手法日益多样化,艺术观念也日益多元化,各画种的界限也越来越小,新的面貌也越来越多,形成中国绘画创作的多元格局。当前,最值得我们警醒的是美术界存在的伪创新和假繁荣现象:空洞的大制作,不是颓废、消极的人物,就是桌布、床单式的花鸟,抑或阴森、古怪的山水。这些作品的没有情感,没有温度,也反映了当代美术界的一个现象:一些人急功近利,以变异求发展,以狂怪求个性,打着创新的幌子,只在“形貌”上做文章,不说人文精神,就是简单的技法也缺少认真的锤炼。反观江淮大写意画派的画家群体,他们重传统,重笔墨,其个性、气质、学养、追求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之上。他们的创作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内心深处的朴与真,他们为人从艺的品格与精神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亚明艺术馆这个时候推出这样的展览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画派不是打造的,是约定俗成的,是美术客观发展的必然产物。江淮大写意画派的画家群体并没有去鼓吹“江淮大写意画派”本身,他们普遍为人低调,几十年如一日,注重自然造化和生活历练。他们以发展的、开放的、包容的心态,根植安徽传统文脉,丰富自己的笔墨内涵,在安徽美术的共性下寻找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情感倾向、审美理想融入创作中,努力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本次展览所选的四位画家就是最好的例证。请大家拭目以待!

本文系亚明艺术馆策划的“名城之韵—2022本土艺术名家专题研究展·江淮大写意画派代表画家四人展”序二。

猜你喜欢

龙城大写意画派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广东省龙门县龙城第三小学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江苏龙城精锻有限公司
热舞龙城适力啦啦操
龙城常州:美景让幸福指数飞升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大写吾意
薛永年:谈古代的画派